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8-3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8-3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8-3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熱錢與熱新聞 |
美國貨幣寬鬆政策傳出退場,熱錢大搬風。首當其衝,新興市場暴跌,而面臨熱錢快速流出的東協與印度更是災情慘重。 評估經濟,短線看籌碼,也就是看錢的流向;中長線看產業結構與企業體質。很明顯,東協的「掉漆」和熱錢的移動匯出至關緊密,而與實質的經濟基本面關係不大。 錢堆出來的價格,超過實質生產,叫做泡沫。東協國家股市跌得東倒西歪,乃是打出原形,或者用更積極的一面來講,「擠出泡沫」、「回歸基本面」。 問題是,泡沫不只是錢的流入而已,也和媒體脫離不了關係。我們甚至可以說,當前的經濟動盪,既是熱錢作祟,更與媒體搧風點火脫離不了關係。 例如,去年底至今年初,泰國、菲律賓、印尼等東協國家都曾經被點名後市看好,國外知名財經媒體更善於包裝,從「金磚」到「新鑽」,再到「靈貓」,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但除了金磚崛起像是煞有介事外,其餘都有待考驗,甚至被質疑有不小的噱頭成分。 熱錢引來熱新聞,反之亦然。熱錢流入時,看到「機會」;同樣地,熱新聞也通常會相對報導「光明面」,從人口規模、中產階級消費崛起,不一而足。反之,當熱錢撤出,突出了「風險」,熱新聞也會報導「陰暗面」,從治理效率不彰、財政赤字,再到通貨膨脹,全都搬上檯面。 與其說,這是經濟情勢變化的瞬息萬變,倒不如說熱錢、熱新聞翻臉如翻書,變得更快。無論是熱錢或熱新聞,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建立在「遺忘」的基礎上。熱錢,在進場時可以遺忘風險;在撤出時,可以遺忘原來的基本面沒變;而類似地,熱新聞更經常假設,讀者明天就會忘掉今天的新聞。 熱錢引來熱新聞的關注,而熱新聞的報導,又通常引來更多的熱錢流進與流出,可說一體兩面,甚至更嚴重地說,兩者關係曖昧。有趣的是,面對熱錢,世界各國開始從原先的鬆綁,轉而研議或輕或重的管制;但面對熱新聞卻無法比照辦理,因為若介入管制,無異干預「新聞自由」這個最神聖的信條。 看來,約束熱新聞的即興、隨性,甚至置入,也只能繼續訴諸新聞自律與讀者明察的老方法。但在網路免費新聞氾濫的時代,該等訴求似乎顯得不切實際;只是這也可能是以質取勝的傳媒的逆轉勝契機。信任,已經是媒體必須經營的新資本。 |
(回目錄) |
左右看:公益企業救台灣? |
左看:公益企業是手段
台灣經濟的困局,已非是一時的景氣下滑、產銷失調或當年能源危機的突發變數所造成,而是根本性質的結構失調,找不到重新振衰起蔽的動力或發展軌道。這已是台灣社會的基本共識了,而政府、主流菁英們都在這嚴峻挑戰下積極尋找新出路,不斷嘗試新方法。 在這氛圍下,我們看到近日行政部門重整中,內政部準備將合作事業業務提昇為一個獨立司部分(「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目前尚在籌備中),顯然將調整政策來輔導各地基層群眾的各類合作社的籌組、發展。同時,我們也聽聞勞委會內部正草擬《社會企業法》,希望擺脫目前以私人資本利益為主導的公司法束縛,以標榜公益為營利目的的新型企業組織的出現,從而提供弱勢者更多的就業機會。 不論是合作社、社會企業,這些標榜互助、公益性質的經濟組織,但若整體社會還是以私人資本之市場經濟體制為基本架構,這些新型公益經濟組織就不可能真正壯大起來,否則豈不就會取代大財團、私人資本企業,動搖資本主義體制了嗎? 真正的左翼者,非常歡迎合作社、社會企業的出現,但僅會將其視之為徹底改造私人資本經濟體制的手段,來好好運用。 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景氣不佳且動盪起伏,台灣經濟雖與中國大陸密切聯繫,但畢竟兩岸經濟還是有競合作用,目前還難以整合為單一市場來運作,以致於台灣經濟不振已非短期一兩年之現象,而是結構性的多年困頓。 在此困局下,政府應體認到七年之病不可求三年之艾,絕不應以炒短線政策來應付(如發放消費券、提供青年短期臨時工),而應從市場經濟的根本因素來下手解決。 首先,所謂「沒有就業機會、畢業就是失業」的論調,根本是倒果為因。只要人類繼續生存在世,就會有無盡的、日新月異的消費需費,但問題是,生產端的勞動者是否有足夠技術能力、創意來提供而已。 所以,政府應重新擬定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讓青年們能扎實學到專業技術、擁有創意,又何患找不到工作。這道理,不僅是針對一般高學歷青年也適用於偏遠地區民眾、弱勢族群。 弱勢民眾向來是高比例失業群,但政府不要再幻想以短期的變相薪資補助(如在偏遠地區推動社會企業、合作社等)來拉高就業率,而應以社會技術訓練,讓這些民眾有一技之長,才能自立更生找到真正工作。 如果弱勢者自己都不想上進努力學習,誰也救不起。 |
(回目錄) |
虎山腳下:化學武器與無人飛機 |
■張百達 美國又要出兵了!這次理由,是指敘利亞政府在內戰衝突中使用化學武器攻擊平民。不僅美國揚言出兵,美國的好朋友英國也準備採取配合行動。 然而,敘利亞政府是否真在內戰衝突中授權軍方使用化武攻擊平民或叛軍,目前仍眾說紛紜。同時,也缺乏直接證據證明政府軍確實採取這類攻擊行動。不僅聯合國調查小組依然在進行,也有海外媒體指稱並不能排除叛軍自導自演嫁禍政府軍,以試圖藉此引進西方軍事介入。 這樣的場景,不禁令人聯想當年美英兩國聯手攻打伊拉克,理由是伊拉克研發核武。然而,姑且不論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正同時在研發核武,而美英本身也是老牌擁核國。重點是,如今戰爭打完了,相關證據卻根本提不出來,儘管伊軍早被美軍徹底擊垮,強人海珊也被美國處以吊刑,但經過戰爭蹂躪的伊拉克,如今卻是民生凋閉,人民陷於另一種生活困境。 戰爭,有時是不得已的必要手段。例如,在二戰期間為抵抗德國納粹侵略及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當時的反法西斯戰爭不僅極其必要,且具相當程度的正當性。人類很難想像如果當年西方盟軍戰敗,今日世局與文明面貌究竟將是何種光景? 然而,戰爭不僅必須符合必要原則,同時也必須符合比例原則。甚且,必須將戰爭視為調解處理國際紛爭的最後不得已手段。也就是說,必須在經過其他外交折衝乃至經濟制裁、軍事封鎖等行動失效後,才應列為最後考慮選項。而且,也應先尊重並透過聯合國機制,而非任由幾個利益相關國自行商議便片面採取軍事行動,否則難保不會變成披著人道主義外衣的帝國主義行徑。 即使最終證明敘利亞政府軍確實曾經動用小規模化武攻擊反抗軍及平民,但除非這樣的攻擊行動正依然持續進行著,否則,此刻西方國家以此藉口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介入的時機與必要性,仍是極具爭議性。 更何況,軍事介入也應區分多種形式,而不必以飛彈等武裝攻擊行動為必要。如設置禁航區以節制相關軍事衝突,派遣聯合國觀察員乃至維和部隊介入調處,甚至透過國際法庭對涉及化武攻擊行動的官員及將領發布通緝等作為,都是可以考慮的行動選項。 當然,若只採取上述低度衝突的軍事行動,勢將不利於相關國家政軍複合體的集團利益,但卻可避免敘國人民遭遇可能將至的更大苦難與不確定性。 如果敘軍動用化武攻擊自己同胞事件屬實,確實令人髮指,必須譴責。但美軍濫用無人飛機無預警式地濫殺他國人民,這又豈能說得過去? |
(回目錄) |
穿林打葉集:哲人已遠 風骨不再 |
■李安吉 今年是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猷先生離開中研院院長一職20週年,也是中華民國史上最短命部長楊念祖創下6天就下台紀錄的一年。前者雖已辭世13個年頭了,但對國家科學發展的貢獻及培育後進的努力都讓人津津樂道懷念不已。後者歷任國立大學學術研究處交流組組長及專任教授,竟然能演出掛名找人代寫文章,內容還是抄襲編譯國外文章的四重荒謬戲碼,也是讓人瞠目結舌。 許多媒體名嘴稱此事件為政治事件,沒有多少注意力放在討論一個國立大學的教授竟然能如此地缺乏學術道德,名嘴們的焦點在於他的上任時間是否恰當或是軍隊內鬥上,對於道德方面的低落隻字不提。是我們這個社會已經習慣了低道德要求或是只剩利害關係了?如果楊前部長不當上部長,或許這些抄襲永遠不會曝光,台灣的大學院校內還有多少跟他一樣的文抄工靠著抄襲升等和騙研究經費仍逍遙自在呢? 自從爆發教授將國科會的研究經費以假發票報帳,國內與教育有關的三長皆公開發言為年幼無知的教授申辯制度陷害了他們,立法院快速地通過獨漏教授的委員自肥條款,為學子們做了最壞的示範。國科會接獲違反學術倫理的案件逐年增加,其中全篇抄襲或是部分引用的案例也因為網路的發達而增加。教授抄網路、剽竊學生論文、翻譯國外論文佔為己有、一稿多投、博士生的報告直接用其他學生之前交過的、學生報告直接貼網頁內容、近日更耳聞教授將其國外所念的研究室論文做系統性的翻譯投稿,諸多匪夷所思的事件日日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上演,許多校內行政單位對於教授提出對學生報告抄襲的指控時,甚至會有大驚小怪多此一舉的反應。 反觀對岸,雖一樣深陷計量的教育迷思中,但諸多措施顯得較台灣更注重學術道德,其中對於論文抄襲的部份,目前許多的院校都執行論文抄襲檢查軟體,嚴格一些的學校對於研究生論文如果引用重複率高達一半或3分之2時,對指導教授會有相對的懲處。反觀台灣,不但學生反對這類程式的使用,連教授及行政單位都不表支持。前兩者恐怕抄襲事件曝光,後者惟恐麻煩、有礙校譽或是影響學校發展,一股腦的鴕鳥心態造就了台灣的畸形教育道德認知。 一個缺乏道德要求的教育環境,能為台灣教育出怎樣的人才?學生看著教授們的諸多無恥作為時,他們學到的只有利害關係跟虛偽欺騙,如何能培養有實力的下一代,造就一個健康的社會,永續國家的競爭力?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