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9-04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102年最新活動大事曆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0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0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應密切觀察美操弄敘利亞局勢手法

美法等國以敘利亞政府在內戰中使用化學武器的理由,試探性地拋出要對敘利亞動武,最近引發各方關注。各界關注的焦點放在美國動武的可能性、動武的影響層面,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以不動武的方式來操弄敘利亞、中東形勢的手法。

美國以武力介入敘利亞內戰的理由,充滿勉強之處。敘利亞軍方使用化學武器的說法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因為從常理來看,敘利亞官方在戰事有斬獲的狀態下使用化學武器,然後招來國際制裁,實在是愚蠢至極,因此,英美等國實在需要有更堅實的證據,來證明敘利亞政府確實在內戰中違反人道原則、踩到大國的道德紅線。然而,美國在侵略伊拉克海珊政權時,已經有「找不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前例,所以舉證後的公信力,將是美國所需要面對的難關。

而更大的難關在於,美國介入敘利亞政局,對於美國而言,是增添外交的變數。英美等國趁著「阿拉伯之春」的民主旗號,公開而且正面的支持利比亞、埃及反對派,結果是造成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麻煩,利比亞局勢混沌不明,埃及則有回到軍人掌權的老路,幾乎是西方式民主的反諷劇。此外,美俄關係因為伊朗核武、史諾登事件陷入低潮,而俄國更是敘利亞政府在國際上的重要盟友,美國若對敘利亞動武,不論是採取何種方式,都會讓美俄關係更形破裂,甚至讓俄中兩國順勢形成策略聯盟。敘利亞的內戰形勢複雜,反政府勢力目前並未完成整合,並無法主導敘利亞的政局,就算要跟敘利亞官方進行政治談判也顯得勉強。而在敘利亞內戰雙方的背後,則是伊斯蘭教的教派對抗,敘利亞官方有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力量的支援,敘利亞反對派則有阿拉伯各國的支持。

從美國所面臨的國際現實來看,對於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對於美國並無太大好處。美國目前對於敘利亞局勢的主張沒有定見,除了敦促雙方能進行談判,美國向來採取保守立場。當歐洲國家有意向敘利亞反對派提供軍事援助時,美國的公開說法向來就是「再研究」。

因此,當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要為了敘利亞官方使用化學武器而採取軍事行動時,它的背景不是基於義憤,而是國際現實的考量,美國的考量也不是要用積極的態度介入敘利亞政局、中東的紛亂局勢,而是以退為進。

當美國宣布要動武摧毀敘利亞的軍事設施時,就會讓敘利亞政府為了避免基地、軍事設施受到攻擊,而開始隱匿重要的裝備,這會改變敘利亞官方對於軍事資源的配置,甚至是暫緩軍事行動。美國宣布動武的實質效益就是嚇阻敘利亞政府軍的攻擊行動,然後讓反對派從軍事劣勢中獲得暫時的喘息。美國雖未出兵,卻有足堪比擬正式軍事行動的效果。而且,只要國際間對於敘利亞官方使用化學武器仍在查證當中,美國採取軍事攻擊的不確定性就更高,查證的時間越久,會讓反對派獲得更多的利益,而敘利亞內戰的混沌局勢拖得越久,讓敘利亞內戰各方坐上談判桌的可能性就更高。

再加上,美國總統歐巴馬藉著「由國會決定」的說法,將美國動武所可能形成的政治衝擊、道德責任都移轉到國會,更透露了美國政府高層對於敘利亞情勢的圖謀。美國仍有動武的可能性,畢竟影響政治決策的變數頗多,不過,美國政府如果能以不動武,卻能獲得比擬軍事行動的政治成果,對於美國已經陷入伊拉克、伊朗等混亂局勢的政治布局,是現有狀態下,最能維護美國利益的作法。

(回目錄)




左右看:網路巨獸攜手告美國政府

左看:網路商業媒體的公平正義?

史諾登的證言,為美英兩國如何轉化並延續經濟與政治殖民史,寫下了最新的科技註腳。眾多自由進出侵入個人資料、直窺即時通訊等行為,在全球性「反恐」計畫名義下,「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普世價值如今是警鐘。隨著消費社會與商業網路科技在普羅大眾間形成密實的每日依賴文化,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早已成了無孔不入的「監視社會」。

從微軟、雅虎、谷歌、臉書、YouTube、Skype到蘋果,這些早已牢牢組構成我們網上生活結構的跨國網絡企業巨獸,長期以來「服務」全球人民,另一頭悄悄服膺美國政府的要求,餵養美國政府「反恐需求」下的種種個人隱私資訊。今日巨獸變張臉,紛紛拾起正義的權杖,由谷歌與微軟率先攜手開刀,對美國政府發起訴訟,說是「要保護一般社會大眾,免於遭受政府的濫權侵害」,看來實在是有情有義。縱使政府從未保護社會大眾免受跨國網絡企業的種種濫權侵害,這跨國網絡企業在「稜鏡門」事件爆發後,仍然有些後起的「公平正義」與「企業社會責任」啊!

這種諷刺的聲討行動,說穿了是兩種社會監視機制的惡鬥──「資本主義股價至上」對決「極權的民主主義」而已。不是嗎?惟有使用者全面邁向「去中心化」的網路使用,才有可能真正開展逃離帝國之眼的民主企圖。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讓頭號恐怖份子主持正義

稜鏡計畫(PRISM)的曝光,使得美國政府引以自豪並且長年外銷的一套「民主」與「反恐」的先進政策,看起來真是自掘牆角的「尷尬」。長期以來,美國在自由、民主、人權治理上的大氣,與中國事必躬親的綿密監控形成強烈對比。但隨著稜鏡計畫曝光,看起來這大國間在表面競爭心結背後,實際上是哥倆好,一對寶。

還記得2011年2月中國興起的一陣茉莉花革命香氣嗎?當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菲利普.克勞利還言之鑿鑿,抨擊「美國將繼續敦促中國履行其在國際人權宣言中的承諾,其中包括讓其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集會自由」。但隨著稜鏡計畫以及其後眾多大大小小的監控計劃曝光後,「美國特色」的網絡監控,亦在其高舉普世人權的大旗幟之下,聞名全球。

美國總統小布希在911事件過後,啟動的「恐怖分子監聽計劃」遭人詬病。但是人們萬萬沒有想到,帶給人民無窮希望的歐巴馬,更是不動聲色的以全面潛入開啟跨國商業巨頭的海量資料庫,作為其統治美國人民、甚至操縱全球外交的方便利器。如今,谷歌與微軟,兩個商場競爭敵手竟聯合起來向美國政府提告。繼曼寧遭判間諜罪並處以35年監禁、史諾登全球逃亡中,究竟這齣「請鬼抓藥單」的戲碼會怎麼演下去?我們拭目以待。
陸已興/國小教師

(回目錄)



衛報週評:歷史教訓讓英對介入敘利亞猶豫不決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當政界和輿論的注意力轉移到衝突,奇怪的是,他們都會開始回顧過往。而記者和分析師則會從過往事件中,尋找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在急速升高的內戰中,埃及被拿來與阿爾及利亞做比較,敘利亞被拿來與巴爾幹半島做比較。

以歷史和經驗做為濾鏡,其扭曲的力量有時能多過解釋。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的單方面說辭,幾乎已被遺忘或忽略,兩人在有關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上說謊,但他們的堅信有更大的脈絡。很多間諜、政客和軍人相信,伊拉克獨裁者海珊握有這種武器,因為他們曾經歷過海珊在巴格達東北的城鎮哈拉布賈(Halabja)和兩伊戰爭期間使用毒氣,加上海珊一心一意尋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技術,使得海珊可能解除武裝的說法根本不可信。

因為他們認為,海珊一定藏了什麼,他們心中就產生確認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譯按:當人們形成一個觀點,我們會尋找並接受支持這個觀點的資訊,而忽視、拒絕嚴格審視會讓我們對這個觀點存疑的資訊),開始尋找海珊一定藏了什麼的證據。

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已經證明,不當的軍事介入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在歷經10年無意義、產生不良後果的戰爭後,參戰的西方國家民眾和政界已厭惡戰爭,懷疑人道介入時所做的承諾。

我們已經遺忘的是「有責任保護」的信條來自何處,不是來自2000年以來所發生的不光彩戰爭,而是來自於真的遭逢人道災難,卻太遲介入或根本沒有介入,因而發生大屠殺的盧安達和波士尼亞。

敘利亞的衝突證實我們很多的偏見。對於反對介入,視任何軍事打擊為魯莽和違法的左派而言,敘利亞的衝突似乎提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個長期攻擊穆斯林和阿拉伯國家的藉口。

對於基於人道立場而支持介入的人而言,敘利亞的衝突就是最好的案例。這國家已陷入分崩離析,有10萬人死亡,並已動用毒氣,其獨裁政權似乎動用各種殘暴的手段。

對世界如何運作有既定意識形態的人,他們或許輕易就能得到結論,但敘利亞的情況並不容易理解。敘利亞發生的恐怖衝突,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強力回應,但這種回應充滿了風險,使其難以周密考慮。

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完全不作為是否真的是一個選項?顯然是。但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若恐怖進一步升高,完全不作為就不再是一個選項?若再發生另一次化武攻擊,有5千人被殺,或1萬人被殺?紅線該劃在哪裡?英國國會議員未來幾週或幾個月是否會為他們反對對敘利亞動武而後悔?

就某種程度而言,困難之處在於,當我們對這類事情做判斷時,我們無法將自己與當前的氣氛切割開來。對英國社會而言,戰爭的體驗改變了對所涉及風險的假設。就像精神藥物,它改變了政治和文化認知。看到敘利亞,我們不得不透過伊拉克這面濾鏡,或透過媒體、政界和情報機構尖銳的質疑,來看待這個國家。

情況向來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付出昂貴代價,戰後就看到和平主義的主張興起,1930年代蘭斯伯里(George Lansbury)領導的工黨最大派系就反對重新武裝,1935年他被艾德禮(Clement Atlee)取代。這種氣氛最後滋養了英國首相張伯倫的姑息主義,避免戰爭,透過協商來解決爭議。

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角色,以及以戰勝國之姿所發展的英雄論述,使英國忽視了逐漸式微的國際地位,還以強權帝國昂首闊步。英國何時改變心態?歷史顯示,通常是在發生驚天動地的大事時。美國在1930年代採取的孤立主義,最後被日本偷襲珍珠港而打破,英國也有類似的趨勢。

今日我們能說的只是,英國會會議員投票反對對敘利亞動武,是英國政治階級將伊拉克戰爭的教訓內在化。對可憐且還在流血的敘利亞而言,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都很可怕。該國的未來以及國際社會可能如何回應,儘管過去幾天有很多預言,仍在未定之天。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無主旨@【嗷雜誌】
媒體觀察報第二期:五年公視爭議史話說從頭@【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0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