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16─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1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16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提防霸氣文化捲土重來 |
只要稍微注意商業、科技新聞的內容,就會注意到近幾年所謂的科技產業的管理議題,在敘述上越來越有獨斷、果決、重視執行力的色彩。這個趨勢值得注意,因為它顯示了資本主義商業中,屬於霸氣的那一面正在成為主流。 這個發展過程雖然緩慢,但是幾個重量級的科技界領域案例的相關描述,正透露了霸氣文化的誕生。一開始,是針對已故的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的「造神運動」中,幾乎都將賈伯斯描述成自信、有創意,但是在管理上卻能堅持住自己的理念,「壓」得住同儕、下屬的雜音,才讓所謂的蘋果產品的創新、品質傳奇得以持續下去。對於賈伯斯式領導風格的對比,最明顯的是在賈伯斯過世之後,繼任的公司經營團隊的管理方式,一直讓媒體、投資人、業內人士感到憂心,認為後繼者都不夠強悍,難以延續蘋果的傳奇。 而在蘋果電腦之後,則是電子商務領導業者亞馬遜。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在管理上的吹毛求疵、強勢,也是近幾年媒體報導的重心。在亞馬遜之外的另外兩家重要業者谷歌、臉書,也有很多類似的報導內容。此外,近年在電動車、商用火箭領域有雄圖大略的Tesla公司,媒體報導的重心也常常放在公司創辦人對於科技研發目標的堅持,以及迫使旗下研發人員不斷突破的領導意志力。至於本地消費者都頗為熟悉的手機業龍頭諾基亞、黑莓、宏達電等業者陷入經營瓶頸時,商業媒體對於實況、領導風格的報導,也往往集中失焦、沒有重心等幾個領域。簡單的說,任何我們對於傳統製造業、企業梟雄在經營上,採取龜毛、逼迫下屬的刻板印象,現在都逐步出現在新興科技產業的報導當中。 僅僅不到20年前,新創科技產業在媒體的描述中,絕對不是現在這種血汗工廠、情緒緊繃的模樣。當年的網路公司還是股市寵兒,媒體、管理學界視為是新創事業時,對於這些公司的文化性描述就是年輕、活潑、人性化、沒有壓迫感,除了企業文化完全不同於傳統製造業重視紀律、思想的一致性,新創事業的創辦人甚至還要跟員工打成一片,甚至帶有一點搞笑。 因此,目前媒體對於科技產業的報導方式,相較於十餘年前,幾乎是呈現矛盾現象。蘋果、亞馬遜、臉書等公司的成功過程,是否真的就是如媒體所描述的,讓人存疑;但是驗證的方法也不困難,只要將十餘年前企管領域對於這些公司進行的個案研究,再對照媒體目前對於企業成功過程的描述,就可以看出,在不同年代的媒體,對於商業成功人物造神時的取材重點。而特別的是,以往的企業創辦人往往會呈現出跟員工打成一片、平等共處的狀態,而目前的創業者卻開始呈現出跟員工的距離。 目前對於商業人物造神運動的重心,明顯的集中在菁英式領導、貫徹執行力的方向,至於曾經是媒體描述新創事業時所慣於採取年輕化、活潑、快樂的方向,已經逐漸的式微。所謂的科技事業,在運作上越來越像是個紀律嚴明的軍隊,或是只求成功不擇手段的血汗工廠。 資本主義中的企業管理文化有很多,菁英式領導、惟我獨尊的霸氣只是其中一種選項,當霸氣越來越成為一種主流時,甚至媒體理所當然地把霸道視為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時,顯示的是:科技業的經營管理模式,逐漸向血汗工廠看齊,屬於霸資本主義本質霸氣的那一面,正逐漸捲土重來。 |
(回目錄) |
左右看:韓變電所計畫引發全國性抗議 |
左看:從密陽變電所計劃看城鄉剝削關係
在韓國,近日來韓國電力公司(KEPCO)興建40座變電塔的計畫,遭到首爾與釜山近郊民眾嚴正反對。不少民眾為了捍衛居住健康,抵制變電所濫建,全國各地參與者也紛紛前來接班守夜。 在發展型國家中,一路走過「以農養工兼換工」時期,鄉村邊陲區域一直以來承擔著國家快速工業化發展的後勤補給。如今,為了滿足都市消費生活與低廉的工業用電供應,興建核電廠、變電所好像算是公共利益。但在公共利益大傘之下,要處理剝削造成的衝突,往往是將無法量化的問題都用量化賠償來解決。至於從來不叫疼、不爆怒的山川海洋,正好,連量化的補償金估算都免了。 關於電力供應的命題,應檢討電力浮濫消費與補貼的問題,運用亞洲城市密集居住的特性,研究節電與社區供電所的可能性。在面對長期的城鄉剝削關係上,理性經濟結合官僚政治的作法,顯然已讓社會普遍走進創意乾涸的死胡同。唯有重新正視「供電計畫」暗藏的剝削關係,才不至於讓艱苦的在地抗爭,僅能在承認剝削關係的事實之上,卑微的訴求技術性修補。 韓國電力公司為了同步傳輸燃煤發電至首爾都會區的電力,打算在東南部的江原道三陟地區再繼續興建51座變電塔。這些看似可被歸類為鄰避運動(NIMBY,別在我家後院)的環境保護運動,實際上從來都是「民主」的問題。 以韓國密陽變電塔計畫引爆爭議為例,有許多與苗栗苑裡相似的討論:當地居民在抗爭訴求中,強調他們並非無理阻擋變電塔的興建,而是要求對人民基本的尊重,一個公開、透明的計畫說明,要求合理的興建規範,而不只是討論賠償金發放。 部分在地的社會評論也指出,這些變電塔的興建計劃最初是在2003到2004年時擬定的,但居民們卻是在電力公司人員執行測量作業時,偶然發現變電塔的興建計畫。在計劃階段初期,就應引進在地居民,讓居民們的聲音能在計畫階段盡早掀起;而不是接到居民詢問一概用業務機密蒙混帶過,計畫初始的輕率,換來後續工程延宕、在地抗爭等無窮的社會成本。 實踐環境正義的最終理想,應該是讓所有人能夠共享環境資源所帶來的利益,而所有享受環境利益者,也應該共同分擔其風險、成本與損失。不過綜合來看亞洲各地失衡的區域發展,上述理想仍然遙遠。務實來看,鄰避型開發計畫都應學習的第一步,就從資訊公開透明、盡早啟動對話的民主機制開始做起。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星巴克的一場不可能任務 |
節譯■葉興台 一只咖啡杯上的訊息能撼動美國國會議員嗎?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指出,星巴克執行長舒茲(Howard Schultz)正賭上一把,呼籲美國所有的消費者加入該公司的「大家一起來」(Come Together)請願行動。 這項請願行動於10日宣布,隔天並透過電子郵件傳送給星巴克的一些老主顧,呼籲華府的居民一起來連署,讓美國聯邦政府恢復運作以服務民眾,準時償還債務,避免另一場金融危機,並在年底前通過跨黨派、廣泛的長期預算協議。 請願書可在星巴克咖啡店或星巴克網站下載。此外,11日發行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與華盛頓郵報等大報,也都刊登請願書表格。美國民眾可把簽名的請願書送到星巴克連鎖店,或直接在連鎖店簽名,也可在網站上進行連署。 除了發起請願行動,舒茲10日還寄信給企業主,鼓勵他們一塊請願。他表示,已與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中一半的企業執行長談過,這些執行長都和他一樣擔心,也對華府感到不滿。 在美國聯邦政府停擺的第9天,星巴克就開始推出免費喝咖啡活動,只要客人幫別人付款買一杯飲料,星巴克就請這位客人喝一杯中杯咖啡。這項「大家一起來」請願行動,目的是「在美國需要團結之際,將彼此拉得更近」。 這並非舒茲首次想用團結的訊息,試圖影響美國國會議員。「大家一起來」請願行動是在2012年美國朝野兩黨進行舉債上限協商,避免美國跌入財政懸崖時首度推出,當時星巴克在華府地區的咖啡調理師在客人的咖啡杯上寫下「大家一起來」幾個字。 舒茲在2012年時表示:「與其做旁觀者,我們有機會──我相信也有責任──用我們公司的規模,傳送一個恭敬和樂觀的訊息給我們的民選官員,希望他們在這個重要的問題上,共同達成一個共同的立場。」 在2011年夏天,舒茲也發起一項名為「為美國創造就業」(Create Jobs for USA Fund)的活動,銷售紅白藍3色編織的手鐲,上頭附了一個寫著「不可分割」的金屬夾。 然而,舒茲所做的不只是傳送樂觀的訊息。他還傳送一個訊息,傷害了美國國會議員的選舉經費來源。在2011年歐巴馬總統與國會達成債上限協議後2週,舒茲發起抵制行動,呼籲其他企業的執行長減少捐贈政治獻金,以促使美國國會議員達成長期的舉債協議。 舒茲認為,減少捐贈政治獻金,將迫使民選領袖以謙遜、誠實和願意犧牲自己的連任機會,面對美國長期的財政挑戰。這意味他們不會再迴避問題,也意味了他們在截止日之前,會就債務、歲入和支出達成協議,更意味了他們會考慮各種選項,從資格權益方案(entitlement programs)到加稅等。 很多人加入2011年的抵制行動,包括近100名企業界領袖,如時裝業者J. Crew、美國線上(AOL)和百貨業者JC Penny等企業的執行長。但2年後,舒茲再度嘗試用咖啡杯上的訊息去動搖美國國會議員。 如果連放話減少捐贈政治獻金,都不能刺激美國國會議員達成長期財政解決方案,很多人可能發現,咖啡杯也很難辦到。 然而,舒茲可能在搞鬼。隨著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僵局進入第11天,企業界發現,他們已不再能影響曾捐過大筆政治獻金,助其進入美國國會的議員。 過去曾收到華爾街不少政治獻金的共和黨籍德州聯邦眾議員,也是茶黨成員的紐格鮑爾(Randy Neugebauer),9日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指出,如果美國企業界想把錢捐到別處,那是他們的選擇。紐格鮑爾指出:「我們得停止擔心下次選舉,開始擔心美國的未來。」 對那些擔心下次選舉的華府人士而言,寄望於美國人民,無法為未來提供任何清楚的道路。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上週公布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的美國民眾將讓本屆國會議員回家吃自己。 也許舒茲大動作的背後真有其目的。也許星巴克傳送的「大家一起來」訊息,對美國民眾的號召更甚於對國會議員的號召。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