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21─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2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2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有票就是王道 |
本報18日社論稱:「無感,是藍綠都共同面對的頭痛問題,也是台灣政治圈的中青世代,除了年齡,或者還包括相貌的優勢外,別無其他進步識別標誌的蒼白現況。很多人成天在談台灣產業面臨人才短缺。殊不知,政治,才是一級災區。」 這種理應是振聾發聵之言,藍綠政客卻充耳不聞、置之漠然,蓋因有票才是王道,即使人民對政黨無感,頂多投票率低,每逢選舉,當選的席次仍舊是兩大黨分食。在野黨沾沾自喜的認為,公民運動衝擊是「執政黨的包袱」,在野黨只要幫忙公民運動協調警方、保釋,或提供後勤支援,就可以在下一次選舉中坐收漁利。而且他們也很清楚,一旦朝野易位,這些公民運動反而會成為自己的包袱。 這不是公民運動團體可以主觀改變的現狀,即使在野黨什麼都沒做,或者公民運動團體的核心成員都不支持特定政黨,可是作為「執政黨的包袱」的公民運動,仍然是在野黨票房的利多。這當然和台灣的公民運動主軸多為「官民對立」,且運動本身放棄政治化,對於運動中的同志投入政治,亦是批判、懷疑多過鼓勵和支持。 更加關鍵的是眼下聲勢浩大的公民運動,若在人數上能有所突破,主要歸功於電視、平面、網路等媒體鋪天蓋地的密集宣傳;若是在訴求上能爭取曝光,也是經過媒體轉譯簡化後,能刺激收視率或點擊率的廣告宣傳。現代社會中,系統性的力量已全面宰制了共同在場、面對面交流的生活世界,媒體與政治原是兩大宣傳系統,但如今政治也靠購買媒體,只要年輕、相貌姣好、學歷漂亮就能透過媒體而取得政治權力。徒有進步性標誌而沒有錢購買媒體,很現實的,就是被淹沒在華而不實的廣告或置入性新聞之中。 錢與權經由媒體連成一線,使得老一輩政客不思長進,新一代也沒有改變、求進步的動機,即使公民運動中有清新進步的有志青年,也難以不遵照此錢權遊戲而參政。因此,我們必須在選舉規則中做些改變,例如:限制競選經費上限、全公費選舉、禁止置入性新聞等,除非我們把選舉當一回事,強烈的要求改變其中不合理之處,否則難以改變認為「有票就是王道」的政客和台灣政治圈。 |
(回目錄) |
左右看:引進農業外勞 |
左看:另一種滅農
以解決台灣「農工荒」為由,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鬆口考慮規劃引進農業外勞,將擬定草案送交立法院。 這不僅是治標不治本的庸醫,而是扭曲台灣農業困境。首先,勞動力不足的原因在於大量的青年勞動力流失,原因不外乎沒有合理的經濟收入。經過層層產銷體制的剝削,農民一年辛勤耕耘的實際收入甚至不到售價的20%。縱使在城市裡僅有22K不到的薪資,農村青年仍趨之若騖,也讓大部分老農寧可坐領休耕補助。 農委會口中年年亮眼的產值增幅也是假象,基本上大部分的自耕小農得靠農閒之餘打零工維生,其服務對象不外乎擁有資本的大農或農企業。這在近年政府致力推動精緻農業,諸如花卉、有機農業更是明顯。擁有資者本不僅有技術優勢,包含機具、人力等。因此,當政府說把餅做大,大家共享時,整體產值其實已被少數人壟斷,勢單力孤的自耕農或社區產業根本不堪一擊。 諷刺的是,台灣農業政策的大方向正是以自由化之名行掠奪壟斷之實,整體觀之農業外勞為劣跡的一環,農地自由化、有機農業產業化,都讓小農難以生存。圖利大型農業資本,帶來的絕不是餅做大,而是土地集中化、農作單一化,長期更將造成農村凋敝,影響的不僅是短期的失業潮,更是長期生態與文化的浩劫。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針對爭議18年農業外勞政策,首度鬆口表示台灣農業確實有引進外勞的需求,將儘速擬定草案送立法院審議。農委會也將依循限業限量的原則進行評估,並分階段開放,以期解決台灣「農工荒」的問題。 放眼台灣農業近年來因為大量農村年輕勞動人口流失,許多台灣引以為豪的農產業坐困愁城,縱使農業機械化已經日新月異,但花卉、有機農業,人工仍有其必要性,難以被完全取代。於此,引進外勞對於台灣許多正在萌芽的農企業,諸如有機農業、花卉等不失為一大利多。 台灣加入WTO十年,農業產值持續攀升,據農委會統計99年產值為新台幣4,263億元,較入會前成長20%。這顯示台灣農業有充份的發展潛力,足以兩岸及全球市場競爭下走出自己的特色與經濟效益。 細究反對農業自由化或引進農業外勞的學者及民間團體,正是忽略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下,台灣必須及早準備,正如引進農業外勞就是降低小型農企業的人力成本,讓台灣的小型農企業得以發揮彈性及創造力,發展多元化的農產品及生產技術。從早年的黑金剛蓮霧到近年蝴蝶蘭、烏龍茶,都印證這個事實。農業外勞引進固然會有衝擊,但餅做大,受惠的不正是台灣無數農村? |
(回目錄) |
看守台灣:關注高樓建築的環境負荷及社會公平問題 |
■金心 走踏各處,台灣的建築業甚為勃興,新樓房價也貴得嚇人。很多新蓋大樓都是大型高樓建築,高達20、30層,一大棟達數百戶。若是多量大樓群集一處,將有數千戶、上萬人,人口集中、密度高,於是產生了污水、垃圾及環境衛生、交通集中的問題,甚至公共空間、停車場需求問題;公用設施(如水、電等)供應是否超乎原規劃之系統供給容量?以及消防、景觀、日照等。 新高樓住宅建築,也涉及新市鎮開發、國民住宅之政策,公共運輸、社區發展等之規劃及管理。房價飆漲這麼貴,一般人難以負擔得起,更是整個社會公平問題的核心。 若僅賴建築法規來規劃、管理,恐尚難以解決民眾集居之污染負荷及公共設施密度過重的狀況,目前都市計畫之規劃管理,是否足以解決問題?依目前之區域計劃有辦法管理嗎? 在人類生活上各種活動都對環境有所衝擊,其中建築部門對環境之衝擊是很大的,瞭解、降低及調適其對環境的衝擊,以增進永續性,是要特別注意的。 全球來看,建築業的能源消耗量佔所有能源消耗約16%;建築業所耗能源,除在建材產製、運輸過程、營造興建上,建築物新蓋之後,其後之使用壽齡尚有約30年至50年,也將消耗多量能源。在美國,建築部門約有一半能源消耗在加熱(暖氣)、冷氣、通風及照明等建物維護使用上。故在永續發展議題及能源議題上,有提高建築業的能源效率之政策及作法,及推廣所謂綠建築的方案。 美國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部、交通部、環保署)為推動都市的永續發展,訂定了「宜居原則」,這6原則中之其3為:(1)提倡符合公平正義的平價住宅:期使所有年齡層、收入、種族、族群,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具能源效率、位置合宜的住宅,增加可移動性,降低居住與交通的總支出;(2)支持現有社區:透過以大眾運輸為導向,以土地混合使用、土地再利用、公共工程投資效率,以振興社區,並保護農村景觀;(3)珍視鄰里與社區:投資建全的、安全的與適於步行的鄰里環境,增進社區的獨特性。 以此原則3來看,造價昂貴、鼓勵私人汽車、剝奪都市中逐漸稀少綠地、加重現有社區環境負擔、欠缺社區獨特性的新高樓大型建築,恐讓都市越來越不符合永續性。在空屋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政府應提出辦法遏止新高樓大型建築的增加,解決既有建築對都市帶來的環境與社會問題;應以永續性為核心,改善區域與都市規劃、健全大眾運輸、提升建築能源效率、增進社區的宜居性,而非只是想著如何透過土地開發賺錢。 |
(回目錄) |
哈巴狗電台:如果你是馬英九(六) |
■陳真 台灣關說橫行,甚至以能替人關說或找人關說為榮;凡手上有點權力的,關說有如家常便飯。所謂「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一個東西一旦普遍了,便也見怪不怪;排斥者,反倒成為異類怪物,彷彿病態。 醫界跟政界一樣,涉及龐大利益,關說自然如影隨形;就連藥品採購也常引來各級民代政客介入說項與施壓。至於藥商與醫師,平常更是你儂我儂,物質上百般討好;並非因為他特別喜歡你,而是希望你多開他的藥;有時甚至以顆計算,收取回扣。藥你吃,錢醫生賺。 大陸最近開始打擊醫藥利益輸送,爆發美、英葛蘭素及禮來等藥廠集體賄賂醫生的事件,硬是把30元藥價炒成300元,手法拙劣且明目張膽。台灣在這一點上顯然比較「進步」,諸事化明為暗,走入檯下,或巧立名目,不留痕跡。在過去,據說連新進醫師迎新宴會都有所謂 「second round」的性招待餘興節目。 多年前,曾有藥商來訪,見我辦公室有筆電、音響及一堆厚重原文書,竟問我這些都是自己買的嗎?我不解為何有此一問,回答說是。他說:「哎呀,陳醫師真客氣,這個讓我們來『處理』就好了。」然後語帶玄機告訴我一些「服務」與「研究機會」。我跟他說,你要不要去打聽一下我是誰再來說這些。隔天,藥商一早又來了,鞠躬哈腰,希望我對他昨天說的話當做沒聽見。 至今,我辦公大門仍貼著「藥商止步」的禁止標示。你討好我沒用,只會讓我更反感,因為當你企圖藉著物質利誘來影響我的處方決策時,你事實上只是在侮辱我。最強烈的一次反彈是,曾有藥商不聽勸,每次硬是在我診間桌上事先擺了一瓶飲料,我一怒之下請總機全院廣播,請對方來取回飲料。後來覺得太不近人情,因為飲料一瓶才15元,於是就任其肆虐,但心裡始終不痛快。 我自認不沾鍋,但對於沾滿油污的鍋倒也沒有任何優越感,因為這已無關個人德性,而變成一種「文化」了。也許你會說這沒什麼,但真的沒什麼嗎?當你病痛求醫,你希望你的醫師或醫院秉持專業並以病人利益至上,還是你希望他同時還考量一點別的私利或甚至以你的健康為斂財工具?當你權益受損,尋求司法,難道希望法院憑權勢看關係來論斷是非?也許你財大勢大,當下社會如魚得水無往不利,但在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掀開之前,當眾人所屬角色未知,一個關說橫行並不以為恥的社會,難道會有利於大眾? 長日將盡,我們這代人的悲歡得失,轉眼即過,不足為念,但每一個日頭起落,每一道簾幕的背後,總有些新人初來乍到這個舊舞台,難道永遠演著舊戲碼,憑添惆悵?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