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24─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2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0-24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海上墳場 |
倫敦中國城10月22日罷市抗議,對於謹小慎微賺取蠅頭小利的華人店家而言,可謂破天荒大舉動!引爆抗爭的緣由是英國官方的一則「政令宣導」:內政部以巡迴廣告車繞行於「可能有大量非法移民」聚集的地域,中國城被列為宣導重點。車上大剌剌寫著對不合規範之移民的恐嚇警語「不回家,就被逮捕」(Go Home or Face Arrest)。在此歧視意味濃厚的宣導之外,警方還大舉突襲華裔商家,即使一無所獲,中國城的形象卻已遭嚴重破壞,小生意受到大斲傷。 對於外來者的歧視和恐嚇不僅在英國發生,歐洲各國的移民政策越來越為緊縮,而在當局和媒體的推風助浪之下,一般老百姓對於外來移民也日趨粗暴。也正是在這樣敵視外來者的大背景之下,10月初再度爆發移民船遭難的大悲劇。一群北非難民搭船航過地中海,詎料船隻在義大利拉姆培杜薩島(Lampedusa)海域失事,逾130位難民死於非命。近10年來,類似悲劇層出不窮,風光明媚的地中海,於今已成「海上墳場」。 歐盟各國領袖將於10月24、25兩天會聚布魯塞爾,就非法移民問題展開討論。然則,到目前所看到的各國官方態度,無非就是加強邊境監控,協助移民中轉國強化離境檢查,基本上就是防堵再防堵的政策。奇怪的是,歐洲既已組建成28國聯盟,在申根條款下,已取消內部邊界而成為歐洲大一體,可是一旦遇到移民問題,卻還是各別固守老舊的「主權」概念,國界神聖,不讓外來者越雷池一步。 正是在這種「捍衛聖地」的使命之下,希臘有「金色黎明」政黨血腥獵殺外來移民;德國縱容新納粹一再騷擾、焚毀土耳其人房舍;法國則強硬地把吉普賽中學女生趕出學校,驅逐出境。 尤其近年在經濟危機和歐洲衰微的大背景之下,外來移民更被視為搶工作、搶社福補助的代罪羔羊。更糟糕的是,還有許許多多政客趁火打劫,將移民問題轉化為選舉吸票機,用仇視、蔑視的煽情語言滋養法西斯的意識形態。法國曾經是大革命和人權宣言的發源地,近日民調卻顯示極右翼的「國民陣線」支持度名列前茅,而這個政黨的核心政見,無非把外來移民全部趕出去。 家庭團聚、難民庇護以及人道救助,原是歐洲的基本價值,也是歐洲先進文明之表徵。但是,最近的種種案例,從倫敦到雅典,從羅馬到巴黎,我們所看到的卻是排外、仇外情緒的不斷高漲,其意識形態甚至透過媒體和政客的鼓動,逐漸建制化,成為官方的政策。有這樣的歐洲,地中海上的悲劇就會不斷上演,海上墳場始終有冤魂遊蕩…… |
(回目錄) |
左右看:日本擴大安保 美澳英背書 |
左看:詭譎的亞太局勢 總衝著中國來
本月初的日美安保諮商會議裡,美日兩國達成共識,將於明年修改美日安保方針,納入針對釣島情勢的相關應對。同時,會後共識也包括支持日本修改集體自衛權的憲法解釋,與提高軍事預算的政策。上週,英澳兩國也分別就與日本在安保事務的合作進行磋商,並對外發言支持日本近來爭取集體自衛權的努力。 其實在2007年初正當安倍擔任日本首相時,也與澳洲簽訂安保協定。當時安倍即呼籲美日澳印等「民主國家」成為合組四方聯盟。當時雖說是以北韓作為假想敵,但時任澳洲總理的霍華德也說,不可能與中國簽訂此類合同,因為中國不是「民主國家」。隨著美國次級房貸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才暫擺脫負面形象,在風暴裡變身成為資本主義救世主至今。為此,這些年西方為求經濟利益,無不尋求中國援助合作,盼其投資為其解套。 但這改變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態度與認識嗎?從英澳在上週的官方表態或可推想一二。他們一方面到中國主動握手尋求經濟合作,同時又在日本公開支持其軍事政策積極右傾。澳洲與日本同屬美國亞太防線的成員,美國既允安倍作為,澳對此表態不足為奇,倒是這回連英國也藉日本安保重返亞太,頗令人側目。亞太局勢的詭譎仍在激化,一切總衝著中國來。 英國與澳洲上週分別派員拜訪中國,像是要和中國建立更多外交互信與經貿合作,但同時他們也派人到日本針對安保事務與日方會談。英澳也先後公開表態,將與日本加強合作安保事務,兩國也都支持日本對於集體防衛權的擴大解釋,並同意日本應據此參與更多國際事務,承擔更多大國責任。 日本近來在集體防衛權的積極作為,本是針對中國而起。英澳兩國一面與中國握手合作,一面贊同並參與日本(當然也包括背後的美國)在安保政策的積極轉進,也正體現當今中國的尷尬處境。它因著經濟成就站上國際舞台,成為眾人又愛又恨的金主。即便伸手求援,也沒忘了打造圍堵金主的軍事防線。 身陷如此,雖說肇因於美日,但自身亦有處理失當處。像是中日建交41年之久,卻遲遲未能妥善處置過往糾結,如今似已失去良機。又如,中國崛起雖不同於過往西方向外掠奪傾銷的獲利模式,但團結亞非拉的老大哥在事業有成後,未能贏得週邊國家情義相挺,反讓美日見縫插針,得以藉南海爭議生事,這是否也意味中國在成為經濟大國的同時,對昔日的兄弟夥伴而言,反而真成為一種說不口的週邊威脅? 孟子有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面對當今尷尬處境,中國若能回首過往反省自身,也許可以找到為此解套的可能。 |
(回目錄) |
交介面:白色記憶,恐怖失憶 |
■吳哲良 「殭屍路跑障礙賽」與「五0年代白色恐怖犧牲受難者秋祭紀念追思大會」本訂10月26日在北市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辦,路跑主辦單位基於尊重罹難者而決定改期舉行,此美意值得讚許。不過,改期聲明稿將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混為一談,實為美中不足。誤把白色恐怖時期等同為二二八事件,甚至僅知或偏論二二八而遺略白色恐怖,並非單一現象。弔詭的是,儘管白色恐怖歷史相對受到漠視,「白色恐怖」、「威權復辟」在馬政府上台後又成為在野黨、媒體、社運抗爭慣用的詞彙,彷彿白色恐怖的歷史脈絡已為人所識。 究此兩項政治暴力的歷史責任,國民黨當然責無旁貸。然而,「白色恐怖」既作為方便的抗爭用語卻又遭漠視與誤識,這正好反映台灣20年來政治意識的轉變。1949年戒嚴、國民政府敗退來台、1950年韓戰爆發,蔣氏政權從國共內戰銜接上美國佈局的冷戰框架,針對左傾份子大規模「掃紅肅諜」,整個50年代約有8千人被處死;一直到1987年解嚴前,白色恐怖擴展為思想控制,致使受政治迫害者達十幾萬人。迫害數量與時距昭昭顯然,這段歷史記憶為何遠不及二二八事件矚目,甚至被誤作二二八的延伸?80年代末勃興的本土化運動與台灣國族主義將國民黨以外來殖民政權論述之,並建構出受害的「台灣人悲情共同體」,而二二八事件的官民衝突性質更符合外來政權壓迫的簡化政治論述。若從二二八論述中一味強調本省人被殺而忽略外省人遭害的片面記憶來看,對象不分省籍、階級的白色恐怖並不便於作為政治操作的歷史工具。 反諷的是,當前兩岸關係趨於和平穩定,政經往來以及民間交流日益頻繁,以往因反共而施行的「白色恐怖」,現在反倒成了一種方便的政治指控,作為標籤親中賣台的思想檢查工具。在民主社會中,將政治立場不同的執政施為任意指為「白色恐怖」,不僅無助於人們重新認識白色恐怖的歷史,更有可能抑制那段恐怖統治的記憶。若把兩岸朝向和平發展的種種可能方案均輕率地貶疑為背叛台灣,那麼,50年代左翼的聲音與慘境很難在白色恐怖的平反與補償程序之後獲得肯認。 無論是「二二八」或「白色恐怖」,越是成為方便風行的政治符碼或政治標籤,便越接近情緒宣洩的口號,歷史的深厚度則扁平為顏色般的印象。「白色」或許被記憶了,但先輩們曾經歷的「恐怖」是否是失憶的呢? |
(回目錄) |
左翼視野:包容與行動是最好的致敬方式 |
■郭耀中 這幾年入秋時節的台北,有兩個意義重大的活動經常在同一個週六舉行。一個是於較鮮為人知、於馬場町舉行的「秋祭」;一個是已成東亞盛事的「看見同性戀2.0」同志大遊行。對照兩個活動目前裡外的發展,我們看見了具體的進展,也觀察到了其中的緊張。 從1990年代開始每年舉辦的「秋祭」,是為了紀念50年代白色恐怖犧牲受難者。韓戰爆發後,底定全球冷戰局勢,同樣身陷國共內戰的台灣,許多不分省籍的青年在那段期間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判刑、槍決。近年來,儘管官方開始著墨這段塵封歷史,進行口述訪談、興蓋紀念建物等工作,國民黨主席也為此多次道歉,但仍偏向冤錯假案的調子,台灣的左翼歷史遲遲無法進入教科書中。另一方面,許多學者政客仍持續將白色恐怖化約為「二二八」單一事件,將近30年的肅殺壓迫轉化成有利兩黨政治對抗的論述,淡化其中受難者因社會主義理想而犧牲的事實,抹滅當時心向紅色祖國的受難者經歷,也正呼應「白色」所具現的「親美反共」意識形態。 轉換到另一場景,起初由性運、社運團體苦撐的同志遊行,這幾年愈來愈受到主流媒體與商業的重視,猶似嘉年華的盛況,讓參與人數逐年升高,更列入官方宣傳觀光活動之列。從去年的「婚姻平權、伴侶多元」主題到今年的遊行主題為「正視性難民,鬥陣來相挺」,可看到許多同志不但在抵禦保守團體的撻伐,也正在為如何嵌進異性戀為主的父權社會結構作努力。然而,許多不願進入、不認同主流家庭價值以及經濟條件較差的同志,包括「毀家廢婚」者、跨性別、雙性戀、用藥者等性少數,似乎在這「主流化」的過程中被擱置,甚而在立法正當化確認後,將推動同志權益最力者推向邊緣。 「秋祭」與「同志大遊行」儘管為屬性不同的活動,卻同時反映台灣許多結構性問題未被審慎面對。在政商優勢集團主推的經貿利益之外,人民只能靠自己去開展文化、社會、歷史、生態的不同可能。儀式性的活動只是一時,目的並非讓參與者在特定時間聚集暫時忘卻現實的漠視與壓迫。作為對現狀不滿的行動者,關鍵是回到日常生活後,如何面對台灣內外的現實矛盾與歷史遺緒,如何在好不容易爭取的場域中提攜弱者,繼續打造更為平等與開放的社會。包容與行動,才是宣慰過往奉獻犧牲先行者最好的致敬方式。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