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3-12-11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因為視而不見,所以「看見台灣」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1


紀錄片《看見台灣》在本地院線熱烈上映,不但有亮麗票房收入,片中提到的台灣環境、國土遭到破壞的議題,更是持續發酵,行政官員、民意代表論政不順便提到《看見台灣》似乎就跟不上流行,也找不到具體實例。媒體將這部片的觀影效應看成是台灣人關心土地、環境的表現,似乎沒有這部片就不足以啟蒙台灣人的環境意識,其實是感性的過了頭,甚至到了濫情的程度。

想要了解台灣的環境惡劣,不需要看紀錄片,只要親身在住家附近散個步就可以知道。如果想要知道住家以外的台灣環境到底有多糟糕,只要翻翻報紙就可以有個粗略概念,不然,上網站使用谷歌地圖、谷歌地球的服務,還可以享受人坐在家中就有比擬直升機空拍的俯瞰效果。而且,台灣人從事營建、裝潢、貨運、行銷等需要四處跑的從業人員絕對不會少,業務往來時跟客戶朋友同事閒聊個幾句來交換資訊時,絕對不會缺少對於土地超限利用、砂石被莫名盜採的訊息,就算實在沒有這種工作機會,以目前社群網站發達的程度,決不至於是要看到紀錄片才會理解台灣環境被破壞的狀況。

甚至,還有許多民眾根本就是環保運動的熱心參與者,要說到台灣環境是如何惡化,內行程度絲毫不比專業人士遜色。但是偏偏首長們的觀後感,還有媒體描述下的台灣人觀賞《看見台灣》紀錄片,竟然這麼的「跳tone」:身處民主時代需要跟人民頻繁接觸的部會長官們,從來沒有接過民眾陳情、也沒有從民眾口中知道台灣環境的惡化,而民意代表都不下鄉跑紅白場也不跟選民閒聊,而台灣人也從不出門,只是關在家中,以至於要透過紀錄片才好像恍然大悟台灣的環境早已被摧殘破壞。

記者、官員在談到這部片的花絮時,都會提到導演曾為政府部門執行過空拍任務、為了理想而辭職拍攝這部片的辛苦。既然如此,難道官員從未在這部片成名之前看過導演的其他成品?難道公部門的預算執行出了問題嗎?眾人都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是對於紀錄片當中的惡劣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卻幾乎沒有明確的論說,一切都停留在感動。而且,只談環境被破壞的狀況,卻不將人跟殘破國土、惡劣環境連結在一起。我們明明住在台灣,所有的戲劇、文學作品幾乎都一致強調台灣人對於土地的感情,但是就像葉公好龍,我們談到環境惡化時,卻又不講人的真實感受、真實遭遇。

這就是媒體與公部門極力要營造的距離感,拚命猛撒「感動」的要素,是要把環境惡化的元凶,也就是政府、資本家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台灣環境的惡化,不是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所造成,也不是官員政府怠惰,而是人心淪喪。從上週清境農場事件快速被提起,然後眼看要野火燎原把藍綠陣營、前後兩任內政部長、業者等相關人士全部都掃到時,卻又很快的冷卻下來,就可以感受到各方人士都有捅到馬蜂窩的焦慮。

其實,真正讓人震撼的不是空拍台灣所看到的國土、環境被糟蹋畫面,而是看到在惡劣環境下工作、生活、居住的人。但是,整個「看見台灣」的流行話題熱潮中,偏偏沒有真實的人,也沒有人的生活。這是陽謀,明明身處其中,卻又搞得大家好像是睜眼瞎子一般視而不見,連一些起碼的感受都被抹去了。

恰恰因為我們視而不見、無所感受,所以才有「看見台灣」。

圖說:從導演齊柏林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中,可看到遭工業、民生、畜牧等廢水污染的後勁溪,汙濁不堪。(圖/台灣阿布電影公司提供 文/中央社)

(回目錄)




左右看:世界人權日記事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1

左看:「發聲權利」的階序政治

在世界人權日12月10日這天,位於台北的經濟部水利署前,苗栗苑裡自救會居民與聲援者們高舉著「殺人風車,立即停工」標語,而水利署官員面對抗議群眾,詢問的第一件事不是「抗議訴求」,而是:「你是苑裡人嗎?你戶籍在苑裡嗎?」言下之意,似是戶籍沒登錄在苑裡,就沒有資格進行公民抗命。

如果關注環境、守護人們適足居住權需要「在地」資格,那難道「在地居民」就擁有意見表達、公民抗命的正當性嗎?同日,在新北市三重區社會住宅開工動土典禮會場上,與社會住宅預定地僅兩米之遙,世居當地卻因都市更新被清拆驅趕的三重大同南段自救會,為了遞送陳情書給新北市市長朱立倫,遭大量警力包圍,不讓在地人踏入會場,而布條海報亦遭到主辦單位強行撕毀。

原來執政當局對於「公民抗命權利」存在一套隱性階序:前一案例中,比起本地人,外地人沒有資格發聲。可是後一案例告訴我們:一旦比起大地主、資本家,本地人就沒資格發聲了。換言之,當前政府的「民眾參與」,是以資產身分作為市民資格的階序政治。

從全球的尺度來看,我們碰巧都住在台灣島,就是當地人。從宇宙的尺度來看,我們同住一個地球上,也是當地人。「本地/外地」的劃界方式,端賴視野有多狹隘或寬廣而定。不是嗎?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把聯合國兩公約當壁花嗎?

自2009年聯合國兩公約入我國國內法以來,依據聯合國兩公約所指示的人權標準,修改既有法令已是國際趨勢。

但是,縱使《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2條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8條,均已指出應保障人民集會結社權,以及工會獨立運作之權利,台灣現前的《工會法》卻明文禁止教師罷工與籌組工會的權利。這種下位法擺明公然打壓工會、與上位法相扞格的惡法,根本稱不上是依法行政。像這種與《兩公約施行法》相牴觸的違反人權惡法不勝枚舉,上述對於人民集會結社權利的惡性管制僅是一例。

本週日(12月15日),台灣移工聯盟主辦的「反血汗,要長照」移工大遊行,再度提醒我們,就算在台灣經濟不景氣、社會福利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仍有一群默默為眾多家庭承擔長期照護、家事勞動甚至經濟責任的家務勞動工作者。經社文公約第7條第4項明定:締約國應確保工作者之休息、閒暇、工作時間之合理限制與有薪定期休假。但移工大遊行都已經不曉得「血拚休假權」到第幾年了,在台灣家務勞工基本的休假人權,仍沒半個影子。

馬英九總統既然在世界人權日這天說:「為了防止迫害人權事件繼續發生,要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那就別放任行政院各部會繼續把聯合國兩公約當成壁花擺了吧!

陸已興/國小教師


圖說:「珍愛記憶‧捍衛人權」2013世界人權日紀念活動12月10日在台北中山堂舉行,警方一早就在場外部署大批人力,將抗議群眾隔離封鎖線外,防止去年丟鞋事件再發生。(圖文/中央社)

(回目錄)



衛報週評:曼德拉的未竟之功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1

葉興台/節譯

在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過去20年的人生,他因將南非這個國家從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卻未屈服於獨裁權力和刻意反資本家的誘惑,而被讚美為一個典範。簡言之,曼德拉不是辛巴威總統穆加比,南非仍是多黨的民主政體,擁有新聞自由和與全球市場完美整合的活躍經濟,也免於輕率地社會主義實驗。

如今隨著曼德拉病逝,他作為像聖徒般睿智的身影,似乎已成為永恆:美國好萊塢為他拍攝的傳記電影已經上映,曾在電影中扮演過上帝一角的黑人男星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在電影《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中曾飾演過他。搖滾巨星、宗教領袖、運動選手、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到古巴前總統卡斯楚等政治人物,都將出席他的喪禮。

那麼,南非的現狀是如何呢?在舉世頌讚曼德拉的同時,有2個關鍵因素被遺忘了。首先,南非貧窮多數的生活仍像種族隔離制廢除前一樣糟糕,政治和公民權的提升,換來的是日益的不安全、暴力和犯罪。南非主要的變化在於,除了舊的白人統治階級,現在又多加了新的黑人精英。

其次,南非黑人還記得,過去非洲民族議會(ANC)不僅承諾要廢除種族隔離制,還要促進更多社會正義,甚至是實施某種社會主義。過去極度激進的ANC已被南非黑人漸漸淡忘,難怪貧窮的黑人日益感到憤怒。

就這點而言,南非正是當代左派一再上演的故事的縮影。一個領袖或政黨在熱情民眾支持下勝出,承諾要打造一個新世界,但沒過多久,就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是否敢於整頓資本家機制,不然就加入這個機制。若有人擾亂這個機制,很快就會被市場騷動、經濟混亂等所懲罰。這是我們不能輕易批評曼德拉在結束種族隔離制後,就放棄社會主義觀點的原因:他真的有選擇餘地嗎?邁向社會主義之路是真正的選擇嗎?

要嘲笑艾茵•蘭德(Ayn Rand)很容易,但她的知名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讚美金錢,確實有點道理。書中寫道:「直到或除非你發現金錢是一切美好的根源,不然你就是在自尋毀滅。當金錢停止成為人對待他人的工具,人就變成他人的工具,鮮血、鞭子、槍或美元,你得做出選擇,沒有其他方法。」馬克思在其唯物論中不是說過類似的話?

在市場經濟體裡,人的關係似乎以互相承認的自由和平等顯現,支配不再直接上演,也完全看不見。有問題的是蘭德的基本假設:唯一的選擇是介於支配和剝削之間的直接和間接關係,若有任何替代選擇,都會被斥之為烏托邦。

但我們應對蘭德荒謬的意識形態宣稱中的一絲真理謹記在心:國家社會主義(state socialism)的偉大一課在於,直接廢除私人財產和市場管制的交換,在生產過程中缺乏具體形式的社會管制,因而恢復了奴役和支配的直接關係。若我們僅是廢除了市場,未以適當形式的共產主義生產和交換組織取代,支配會以復仇之姿重返,伴隨著直接剝削。

一般的情況是,當民眾起義對抗半民主的壓迫政權,如2011年發生在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剛開始很容易用爭民主、反貪腐等取悅群眾的口號來動員龐大群眾;但當革命成功達成目標,民眾就觸及更困難的選擇。民眾逐漸了解真正困擾他們的是什麼(包括不自由、羞辱、貪腐、無法過好生活等),這時統治者的意識形態開始動員所有手段,避免民眾思考如何解決上述困境。他們開始告訴民眾,民主自由伴隨著責任,須付出代價,若民眾尚未成熟,因此不能從民主期待太多。他們以這種方式譴責民眾的失敗:在一個自由的社會,每個人都是資本家,得投資自己的生活,若要成功得接受更多教育,而不是玩樂。

在政治層次,美國外交政策詳述美國如何藉由把南非、菲律賓、印尼等國的群眾革命,重新導向為可接受的議會資本家體制(parliamentary-capitalist constraints),來進行損害控制。在這個緊要關頭,激進的解放政治面臨極大的挑戰:如何在最初的熱情階段結束後繼續推動理念,如何展開下一步,而不屈服於集權主義的誘惑;簡言之,如何產生更多的曼德拉,而不是穆加比。


圖說:南非開普敦民眾在一座曼德拉紀念牌旁擺放花圈並拍照,圖攝於2013年12月9日。(圖文/路透)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 九十二 期 2013.12.06 著作權保護跟開放之間的抉擇@【創用CC電子報】
媒體觀察報第六期:鼓勵優質兒少節目 培育台灣兒少傳播權@【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