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3-12-18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新聞專區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防止環保議題重蹈冷飯熱炒困境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8


晶片封裝業者日月光污染事件躍上媒體頭條,雖是近年少數受到熱烈迴響的環境議題,但是整起事件中各方反應堪稱是了無新意,重新把3、40年前的狀況重演一遍。

這就是台灣社會最弔詭、諷刺的一面。環境議題的惡因從台灣發展加工出口就已種下,至1970年代末開始爆發,一度引發激烈的環保抗爭事件,今日的在野黨政治明星,許多人的政治生涯都曾受惠於環保抗爭。但是將今日的環境污染議題跟1980年代的環境污染議題進行比對,就能發現高度的相似性。

30餘年前的污染案例常常是:廠商購置的除污設備只是放著好看,實際上是利用夜黑風高的時機偷排,不然就是安置暗管排放,而在地民眾也大多承擔污染的後果,有的是因為健康受損,有些則是農作、養殖、漁獲受到影響,環保單位卻會神奇的「查無實據」而無法開罰,一旦環保議題上升到環保抗爭時,廠商往往也就是出面道歉以示懺悔。

這次的日月光事件,從廠商、官員、媒體的反應來對照,相較於30多年前有何進步?幾乎沒有差異,猶如新瓶裝舊酒、冷飯熱炒:廠商的經營心態不變、排放廢水手法一樣、對於污染的說詞千篇一律,官員對於查無實據的反應相似度高,處理方式也沒有太大變化。而更諷刺的是,污染事件所在的後勁溪一帶,當年就是鄰近中油的輕油裂解廠,從空氣、飲水全面受到石化工業污染之苦,隨著台灣產業結構的轉變,繼續受到工業廢水的荼毒。

這30多年來,台灣一度興起關注在地的文化風潮,號稱要深入關注台灣本土的人事物,但是從環保事件看來,這股風潮只是文化流行事物、流於浮光掠影。名人寫手談起潮間帶、野鳥、山河風貌、歷史時如數家珍,充滿敏銳度,但是同屬「在地環境」的工廠暗管、污染實況,卻完全不在考察、感受之列。以至於目前講起後勁溪、日月光的污染,眾人好像是第一次登陸火星進行探險一般。這個反應非常詭異,已經達到超現實的狀態。

環境污染不是什麼大學問,非要藉由測量空氣中的微量化學成分、水質的導電度生物需氧量重金屬才能知曉。只要稍稍詢問農民關於作物的生長狀況、養殖戶的魚蝦品質就可以有整體概念,甚至,在地人都可以明確指出污染的來源。從台灣有工業污染、環保抗爭事件以來,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在地民眾用罹患怪異疾病、農作收成受損來深刻體驗污染的嚴重性後,才有科學家、官員用儀器的「高科技」來驗證人體的真實感受。

這真是歷史的諷刺。30多年內,台灣歷經政黨輪替,政治局勢有了大幅變化;台灣的產業號稱進行轉型,不但會把企業社會責任CSR放在上市公司年報中,還懂得用公益活動營造企業形象;本地的政商人物都曾看過,甚至實際經歷過一段環保議題狂飆期,但是日月光的污染事件卻讓我們看到,原來,人對於歷史的記憶並不怎麼深刻,而30年內沒有改變的事情也還真是不少。

如果沒有意外,這次的環保事件會在一陣新聞旋風中,逐步歸於沉寂。如果要防止歷史重演,唯一可能的對策就是讓真實的資訊揭露出來。污染不是靠著憑空靠著神的手就可以完成,它要依賴人的運作才能完成,而排放污染的設備、管線就跟工廠的設備一樣,它要有定期維護才能發揮作用,善用這些脈絡、訊息,是防止環保議題再次進入打混仗、煙霧彈的的最佳武器。


圖說:民進黨立法院黨團12月11日舉行記者會表示,鑑於日月光涉嫌排放含重金屬廢水事件,將研究修法,取消違規企業租稅優惠、限制外勞引進及課以刑責。(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左右看:援助殺戮的貸款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8


左看:血腥金援 生產殺人武器

自20世紀工業化以來,「戰爭」一直是大國以軍事侵略與調停,較量現代化、植入大國認證的「民主化」政權的一種工具。為了達到對敵軍最大的殺傷力,以美軍為主,使用集束彈在越南、柬埔寨、寮國、波斯灣、科索沃各地的無差別攻擊,殘殺了無數人命,埋下後續數十年間數以萬計未爆彈的餘孽。

戰爭,從來不是為了捍衛和平,而是為了捍衛戰爭財的持續積累。戰爭財鉅額投資與收益,是建立在無差別的大規模血肉與土地的犧牲之下產生的殺人工業。台灣實際上長期參與殺人機器的生產:從早先向美國廉價供應子彈,到現在透過台灣數間官股、民營金融機構放貸,提供全世界最大軍火製造商ATK集團高達3千5百萬美元(折合台幣約1千多億元)的鉅額貸款。

顯然,在殺人工業遍布世界體系的運作中,政治、外交只是關鍵的楔子。欠缺企業社會責任與倫理的血腥放貸,足使台灣一無所知的存款戶,成為助長異地殺戮機器運作的共犯。

在台灣各大金融機構推廣愛心路跑、藝術基金,行銷其企業社會責任的愛心形象之際,同時間卻支援殺戮、無視於國際金融機構間明定的《赤道原則》。這暴露了當前金融機構需省思的問題:一手募愛心發票,另一手放貸金援殺人軍火生產,真盡了企業社會責任嗎?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貸亦有道

今年6月份,馬英九總統接見了「國際反地雷暨集束彈藥聯盟」(ICBL-CMC),強調「中華民國雖然遭遇的外交情勢孤立,卻未影響政府參與國際社會的意願與決心,希望在國際社會中扮演『和平締造者』與『人道援助提供者』等角色」。

不過,根據荷蘭IKV Pax Christi所發布的《全球投資集束炸彈: 共同承擔的責任》調查報告:至今全世界仍有139個金融機構,投資了超過240億美金,幫助軍火商製造殺人武器。其中,台灣數間官股、民營金融機構赫然出現在金援美國最大軍火商ATK製造集束彈藥的清單上。

集束彈藥是在《海牙公約》裡,已被明文禁止使用的「極端殘酷」殺人武器,特色是大面積、無指向性、無法預料的全面轟炸。在英國,貸亦有道,是大型銀行與壽險業者勞埃德銀行集團、英傑華集團、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奉行原則。這些機構將一堆集束炸彈與地雷的軍火武器製造商、供應商,以及持股者,一律打入「禁止借貸」的黑名單,並共享於銀行體系間。

這麼作的道理很簡單,良心投資與借貸是世界企業社會責任之一環。反觀台灣,至今以強化作戰能力為由,拒簽集束彈藥公約,民間官股、私營金融機構,卻成為轉渡台灣存戶的錢,金援投資美國軍火彈藥商的白手套。顯然與馬總統的「和平締造者」想望,背道而馳甚遠。
陸已興/國小教師

圖說:一枚美軍集束炸彈的相片,約攝於1943年。(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衛報週評:烏拉圭合法化大麻,應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8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過去聯合國被視為是光說不練的商店,為失業的官僚提供免稅的工作,如今是一股邪惡的力量。聯合國對近來烏拉圭政府將打擊全球威脅的嘗試──將大麻合法化──宣布為「違反國際法」。

監視國際反毒品戰爭,就好像是要監測冰河移動。但冰河正在移動。烏拉圭總統穆西卡上週三宣布這項法令,他說,此法是「為了讓未來世代免於這場瘟疫」。這場瘟疫與毒品無關,而是對毒品所發動的戰爭,這場戰爭已導致全球年輕人為毒販所擺布,而且三不五時就因此入獄。穆西卡表示,通過此法他百般不願,最後仍下定決心,希望讓吸食大麻的人以後不用偷偷摸摸。「我們不為大麻或任何毒癮辯護,但比毒品更可怕的是走私。」

烏拉圭不僅將吸食大麻合法化,也將生產和銷售合法化。大麻用戶須為年滿18歲的烏拉圭公民,儘管個人能種植少量大麻,企業若取得政府執照也能生產大麻,售價須比毒販低。烏拉圭國內吸食大麻的人口不像哥倫比亞或墨西哥那樣多,僅10%的成年人承認吸食大麻,該國還強調這項措施只是實驗性質。

這項措施仍比美國科羅拉多州和華盛頓州等走在更前面,後者已將消遣和醫療上的大麻使用合法化,但仍嚴禁生產。儘管烏拉圭的新法未涵蓋其他毒品,但藉著奪去毒販90%的市場,此法將重創犯罪市場,並降低毒販走私易上癮烈性毒品(harder drug)的管道。

穆西卡的勇氣不應被低估。烏拉圭是個守舊的國家,民調顯示有2/3的民眾反對此法,高於10年前的3%。此外,一些支持立法的遊說團體,反對穆西卡將大麻種植與產銷實際上國有化的舉動,爭議的焦點在於,政府的卡特爾(cartel)是否在受管制的自由市場一樣有效率。但烏拉圭國家毒品管理局局長卡查達(Julio Calzada)表示:「過去50年來,我們僅用懲罰這項工具來處理毒品問題,卻失敗收場。因此,我們現在擁有更多的吸毒人口、更大的犯罪組織、洗錢、走私武器和隨之而來的損害。」

聯合國旗下的國際麻醉品管制局(INCB)只是叨唸一些無用的陳腔濫調。該局局長楊斯(Raymond Yans)表示:「烏拉圭此舉將危及年輕人,讓他們更早就陷入毒癮。這也將違反普遍同意和國際支持的條約。」但聯合國也承認,半世紀以來的反毒行動,已導致全球大麻用戶增至1.62億人,占全球成年人的4%。

現年78歲的穆西卡的行動,獲得南美洲與他同齡政治領袖的支持,包括巴西的卡多索、墨西哥的塞迪洛、哥倫比亞的蓋維瑞亞,他們現在呼籲把毒品市場除罪化,這樣各國才能管制毒販為了利益,每年殺害數千人的毒品交易。但他們都是在卸任總統後才有這種想法,其中的諷刺不可言喻。

全球毒品交易的金額僅次於武器交易,但美國堅決反對除罪化,該國才能繼續在拉丁美洲和阿富汗掃蕩古柯鹼和嗎啡生產,避開與真正的敵人正面對決,即美國國內已經失控的吸毒人口。

反毒行動的無效,正導致西方國家法律體系的崩解。美國20州已將醫療上的大麻使用合法化。今年加州州議院以些微的票數否決對購買大麻課稅,這形同每年少收13億美元的稅。娛樂用藥在多數拉丁美洲國家已被接受,實際上在歐洲也是如此。即便在英國,持有毒品將被求處5年有期徒刑,但涉案者僅0.2%被具體求刑。

現在的困難之處在於,如何解決執法者對毒品吸食者視而不見,而對毒販的供應和行銷不課稅也不管制的不一致行為。這好像是政府對組織犯罪的一種補貼。放縱可能節省警方和法院的執法成本,卻可能使民眾陷入毒癮的危險中。終止這種不一致須要國會議員採取行動,但仍面臨不少禁忌、部落文化、媒體恐懼等致命因素。

國際反毒行動的失敗,已為墨西哥等麻醉品氾濫的國家帶來死亡和無秩序災難,也使得西方國家執著於打一場無用的反恐戰爭。因此,烏拉圭的作法將為反毒行動帶來新希望,因此,烏拉圭國會議員的英勇行動應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圖說:烏拉圭民眾10日聚集在首都蒙狄維歐的國會大樓外,參與一場「最後一次帶著非法大麻遊行」,國會則於當日稍後通過一項讓大麻栽種、販售及消費合法化的法案。(圖文/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南方】我爸爸和他的田(蕭函青)@【南方電子報】
媒體觀察報第六期:鼓勵優質兒少節目 培育台灣兒少傳播權@【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12-1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