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4-02-20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2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2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講理的人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20


《立報》2月13日社論〈終結總統直選〉在讀者群引發重大爭議,有質疑、有惡言、有辱罵,也有善意的讀者希望能夠提出替代方案或做更進一步的論述。我們認為在民主時代,媒體的功能或許已無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能量,但是浩蕩如汪洋的網路世界,作為碩果僅存的紙媒之一,《台灣立報》還是認真地希望能夠善盡引領輿論、激發思考的職能。除了慷慨地做為弱勢者喉舌,自願成為普遍被大資本媒體忽略的教育、社會、公民運動部門的發聲園地之外,我們也企圖為「講理的人」布置一個可以爭論、思辯的空間。

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沈恩(Amartya Sen)在《正義的理念》一書中,曾經用相當多篇幅解釋何謂「講理的人」。他基本上是從英國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一句話出發:「我非常辛勤地工作,希望我更好,更聰明一些。而此兩者則是同樣一回事。」沈恩據此演繹出的道理是:人們的許多卑鄙行為可能是昧於事實的結果,「不聰明」因此可以是「無法行善」的原因。

換一個說法,維根斯坦重視「更聰明一些」,因為這讓我們有能力更清楚地思考我們的目標、對象和價值。而這樣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歐洲啟蒙運動的傳統,認為頭腦清楚的論理是讓社會變得更美好的必要條件。

反觀台灣,我們那些各事其主、各持己見的大媒體,每天要生產出多少偏執的成見,要製造出多少「昧於事實」的言論?而在這些「昧於事實」的言論之上,又要引發多少「卑鄙的行為」?

不可否認,我們的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於當前的政治生態感到不滿,對於大大小小的選舉感到不耐煩,對於選戰過程普遍充斥的齷齪、卑劣言行感到厭惡,然則,出路何在?今年底的七合一選出1萬1,076位公職之後,很快的,2016年初就是總統大選和國會換血,透過這些頻繁的選戰動員,是否可以期待讓台灣的民主政治更為成熟,讓台灣社會的生活更為美好?相信持肯定答案的人不會太多。

我們每個人的腦海裡或許都有「美好生活」的想像,也有公平正義的理想,那麼,如果這些想像與理想不可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來實現,我們是否應該回歸到維根斯坦的卑微期許:辛勤地工作,讓自己變得更好,更聰明一些?是否可以讓社會允許更多「講理的人」存在,允許心胸開闊的公共對話,以減少那些昧於事實的卑鄙行為?那麼,又如何辨識「講理的人」呢?根據沈恩的說法,那就是可以理性地聽取他人觀點,樂於接收新知,並且經得起開放而資訊充足的討論的公民。讓講理的人找得到講理的地方,這就是《立報》的職能之一。

圖說: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沈恩(Amartya Sen)出席科隆的一場講座中。圖攝於2007年。(圖Elke Wetzig攝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延伸閱讀
社論:從終結總統直選思考台灣民主前景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694
社論:終結總統直選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622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左右看:去歷史的文物展

左看:帝國眼裡的美好過往

牆上的明信片紀錄著過往的片刻光影,導覽文字告訴人們,台灣總督府所例行發行的紀念明信片曾在1906年引發台南民眾搶購熱潮,加上該年年底在台南的一場明信片展覽單日也有兩千多人次參觀,據此可知明信片的功能在當時已從純粹通信,擴及到作為鑑賞與收藏之用。

策展單位希望藉由這些明信片圖像,讓大眾彷彿進入一場時光之旅,瞭解當時社會的庶民生活。明信片裡的台灣,有坐在一串香蕉之後的孩童,有分別抱著鳳梨與鳳梨罐的婦人與女孩,有正在玩遊戲的泰雅族人,還有女孩子們的房間,體現著物產豐富生活無慮的美好生活。

但這不過是殖民者刻意呈現的台灣意象,一面藉由凸顯自身治理功績,藉此正當化掠奪惡行;另一面展示殖民地的美好,吸引日人移居台灣,以便加大對殖民地的掌控與開拓,獲取更多利益。

這也體現著主流歷史意識的現況:對於日本殖民的歷史記憶與認識依舊片斷,忘了武裝游擊,不談文藝抵抗,沒有貧農悲苦,就像這些明信片刻意呈現的意象一樣:多是帝國眼裡的「美好」。
陳良哲/研究生

右看:文藝聯盟豈是里程碑

寫著「台灣文藝聯盟本部」的牌匾直立於牆,導覽者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物:當年張深切等人成立這個聯盟,正標誌著台灣文學從過往與政治反抗的緊密聯繫,終於脫勾蛻變成為純文學的創作。

張深切何許人也?他曾與謝雪紅、蔡孝乾在上海共事,也曾受教於魯迅門下,更曾與李友邦在廣州共組台灣革命青年團。曾經左傾的他,在出獄4年後似有轉向。他籌組「台灣文藝聯盟」,發行《台灣文藝》,獲得眾多作家響應。但沒多久便浮現路線差異,楊逵更為此出走,另創標榜左傾文藝的《台灣新文學》。

因此,對於「台灣文藝聯盟」的認識與介紹,可以作為一個歷史切面加以呈現,因為從張深切出獄後的轉向,與楊逵持續堅持的抵抗,正體現著日本時代台灣作家不同的政治立場與處境,相異的文學主張與分歧的政治實踐。

但在這個文物展的導覽裡,文藝聯盟單單只是一個台灣文學邁入純文學的里程碑,像是文學終於脫離政治的羈絆,走出屬於它自己的道路。這類去歷史的導覽簡介,恰是台灣多數文物展的通病所在。
詹奕宏/文字工作者

(回目錄)



瞭望台:走出「再殖民化」史觀陰影

■曾健民

沸沸揚揚的教科書課綱微調爭論,似乎未有歇息的跡象。獨派綠營氣呼呼抨擊說,這是「去台灣化」;教育部官員則反駁說,不!微調只是「去日本化」。這兩種說法都不對,都違背歷史事實。

教育部官員為了應付台獨綠營「去台灣化」的連番抨擊,倉惶失措地把微調的原意、美意盡丟,引喻失義地抬出「去日本化」來自圓其說。現形了教育部官員不是昧於史實就是詞窮。從教科書首要尊重史實觀點來看,把原來課綱使用的「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如此才真正符合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歷史事實;況且,如此的「改正」,才能夠在歷史詮釋上,亦即在歷史觀上「去殖民」,所謂「去殖民」或者「去殖民主義」(Anti-Colonism),乃是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最大的進步之一,其精神集中反映在聯合國憲章,具體落實在台灣的歷史論述上,就是站在台灣人民立場對日本的殖民主義、日本殖民統治歷史的徹底批判。教育部官員把「去殖民化」誤認為「去日本化」,愚蠢無比,怎麼可能把日本殖民統治歷史去掉「日本」呢?

有關日本帝國主義如何在台灣進行「殖民化」的研究,早有許多經典論著,如矢內原忠雄的《帝國主義下的台灣》(1929年),川野重任的《台灣米榖經濟論》(1941年),以及台灣留日學者涂昭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1975年)、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2002)。對「日本殖民統治」歷史都有評盡的研究,實不待今人逞口舌之辯。

近20年來,李、扁政權為了推進政治上的兩國論和去中國化,強權主導教科書內容,抹消日本殖民統治中的重要「殖民化」內容而美化成「現代化」統治,完全無視前述經典論著成果。這種教科書內容反映了獨派綠營30年來一貫主張的「殖民肯定論」或「殖民現代化論」;譬如稱「日治」不稱「日殖」(更不要說「日據」了),在這個歷史世界中「殖民統治」不見了,好像當時的台灣人跟日本人一樣,都是在日本的現代統治之下。這種抹除台灣人民的歷史主體,站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者立場的歷史論,只可說是歷史觀的「再殖民化」。

充斥著這種史觀的教科書,教育了一整個世代的台灣學子,今天台灣蔚為奇觀的媚日文化現象很大成分根源於此。今天群起反對教科書微調的人,有高舉「公民社會」的、有訴求「多元文化」的、有嚴批「馬獨裁」的、有廉價的「中國化」「去台灣化」等等,在這言辭紛呈的後面是政治權力和利益的爭奪,許多是近20年來掌握歷史話語權的學者、政客和政黨,也有許多是在這種歷史語境中受教育成長的年輕世代。

至於「微調」是不是「去台灣化」呢?如果所謂「台灣」不是指今天台獨政治觀的「台灣」,而是指台灣社會歷史中千千萬萬無名的台灣人民的話,那麼教科書使用「日本殖民統治期」才符合真正台灣人民的歷史觀,何「去台灣化」之有?

走出「再殖民化」史觀的陰影,走向「去殖民」史觀吧!
(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

(回目錄)
窺天集:被勞動部偷走的小孩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20

■蘇偉碩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近日改組為勞動部,實則改組前後皆名不符實,因為該部職司本為勞動力市場與資勞關係,既非勞工事務更非關勞動而已。

關於勞工、勞動、勞動力的名詞區別早在19世紀已有定論,只是台灣政府與知識界對於各種階級與階級鬥爭的歷史一概掩蓋已經超過一甲子,以至於資本家與工人對於自己所屬階級的開基祖與源流毫無感知,猶如喝過孟婆湯一樣。這倒該教歷史教科書好好「微調」一番,當然我知道這是癡人說夢。

勞動部設置後,台灣勞工朋友們該仔細想想,究竟勞工與勞動的關係是什麼?勞動部為何不是名為勞工部?行政院已經有一個經濟部了,勞動部與經濟部的關係又是什麼?當前台灣的實質薪資已經降低到和16年前相同,關於這一點,新設置的勞動部該擔當什麼樣的責任嗎?一連串的問題當然不是到勞動部前舉牌抗議就能得到答覆,即使得到答覆恐怕更不能輕信。底下,我提出一個小小的看法,期待能引發議論與爭論。

我的結論是,20年來,台灣工人階級的薪資被詐騙了,被苛扣了,工人家庭的小孩被偷了,總的結果就是台灣的總生育率降到全世界倒數第一!

理由其實在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已經詳細的闡明過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主的社會中,工人將自己的勞動力在自由的商品市場中求售,資本家購買此一商品的合理價格必須包含讓工人有合於該社會水準的營養、休息、娛樂、衣著等等恢復隔天以同樣體力和腦力繼續出售同品質勞動力給資本家的一切生活所需的代價─薪資,但考慮到工人和資本家擁有的機器一樣有報廢年限,工人身體的折舊也必須十足支付才是童叟無欺的公平買賣,薪資必須足以讓工人家庭生養子女─未來的工人─到他們足供僱用的年紀,其中更必須包含讓他們受教育以便一進職場就能具有「生產力」的程度。這不過是在「商品社會」中購買任何商品計算合理價格的一般法則,一公二道,絕無偏袒所謂弱勢的工人。工人既然在勞動力「市場」中和資本家交易,要求回收對形成勞動力的一切「投資」,也不過像資本家看齊而已,絕無踰越!

然據調查,台灣已婚者的生育預期平均數為2名子女,但實際生育平均數卻不到1名,主因就是「養不起」!顯然,台灣的資本家們集體苛扣了工人家庭百分之50以上的子女生養教育費,20年來等於是偷走了數百萬以上的孩童將之變賣為現金入袋。而勞動部及其前身勞工委員會也有犯意的共同連絡與犯行的共同實施,是為共同正犯!

謹以此文為數百萬被偷走的兒童及其父母誌哀,兼賀我國勞動部之設置!
(醫師)

圖說:勞動部2月17日舉行揭牌暨布達典禮,全國關廠工人連線、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等勞團在場外抗議,並敲碎象徵凍結勞工薪資的「勞凍部」冰雕表達訴求。(圖文/中央社)

延伸閱讀
【勞動部揭牌】景氣復甦 馬籲企業加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734
【勞動部揭牌】勞工不准接近 勞動部好遙遠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733
不滿派遣專法 勞團籲全數納編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531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 九十四 期 2014.02.07 開放教育資源經營與財務模式初探(下)@【創用CC電子報】
目擊者電子報-NO.57(黎智英出售壹電視)@【目擊者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2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