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21─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2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2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沒有四小龍之後 |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在電台受訪時,語出台灣早就不在四小龍之列,引起莫大迴響。值此之際,台灣何去何從的焦慮,四方湧出。 四小龍是名,經濟競爭力是實;台灣是否還在四小龍之列,一般人或許不在意,但經濟競爭力日衰,才是國人最在意之事。台灣護不住面子,是裡子盡失的緣故。 但需理解,所謂四小龍這個面子,只是張「老臉」。因為四小龍之所以耀眼,乃冷戰產物,由於東西兩大集團彼此隔離,加上反共圍堵政策的政治需要,才讓四小龍因運而生。 四小龍,是冷戰大環境的產物。但到了1990年代,世界版圖重劃,進入後冷戰的全球化,社會主義集團瓦解後,至少多出20億的人口參與全球市場,如何繼續維持四小龍的勞力密集加工成長模式?這也注定了,四小龍在後冷戰時期成為往事,勢必得各奔東西,尋求轉型。 轉型,涉及兩個層次。一個是產業升級,另一個是政府戰略。遺憾的是,台灣在這兩方面都交了白卷。 產業升級,台灣依然在舊思維模式打轉。因此,面對後冷戰的中國市場開放,台商大量西移,但模式未變,仍舊靠廉價勞力從事代工買賣。更別說,直到今日,只要提到商機,媒體報導還是美、日企業有意找台商合作之類的話語。 這句話背後的潛台詞,其實就是美、日企業領頭,台灣伺機追隨。追隨者的定位,其實就是產業升級的緊箍咒。對照南韓的產業升級模式,雖非一帆風順,甚至遭遇金融風暴的重挫,但目標定位卻都很明確,「取代日本」。安於追隨者身份,與想取而代之,層次大不同。這是台灣從來不缺產業升級的口號,卻始終無法做到產業升級的宿命。 至於政府戰略方面更是掣肘。後冷戰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如何面對中國崛起,相較於韓、星「在商言商」的務實主義,台灣則是陷入民主化的政黨競爭漩渦裡。民主化的政黨政治沒什麼不好,癥結在於,台灣反對黨這個推動民主化的力量,卻是標準的冷戰時代產物。對外,不成比例地把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劃上等號;對內,把反中恐中當成選票經營的基本盤,其結果是台灣在政治高地上毫無解讀後冷戰局勢的能力。 四小龍已矣,毋須惋惜。但來日可追?台灣不大,但格局不能小,從產業升級的目標設定,再到政府的國際戰略,都讓人看到該變的不變、已變的又自相矛盾,這才是罩在台灣揮之不去的烏雲。 (圖由本報合成,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延伸閱讀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左右看:政治素人的社會意義 |
近日,政治素人的柯文哲醫生與同樣是毫無政治或行政工作歷練的連勝文,儼然是未來台北市長最具實力的競爭者。這奇特的政治現象,反映了什麼社會意義? 這首先反映了兩大政黨已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台北民眾的社會脈動,以至於其所養成的政治人物,毫無條件與這兩位「非政治」的人物相提並論。台北都市之市民生活方式有一定程度脫離制式政治文化的操控,而更容易以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偏好來決定政治傾向。 其次,台北市民相對較不易受到制式政治文化的影響,卻不意味其就能有較深度的政治判斷或較寬廣選擇空間。這兩位之所以較其他政黨人物更受到媒體注意、民眾青睞,不在於他們有多少深刻到位的市政藍圖或政治能力,而在於他們沒有刻板政治語言,較平易近人式的談吐而已。 換句話說,在現實生活壓力下,台北民眾內心深處是孤寂而疏離的,渴望掌權者與我類似,是我所能親切地說上幾句話的凡夫俗子的吐槽話罷了。 但這些素人頂多只在談笑風生上與我們類同,他們畢竟是住在「帝寶」、貴為全國最高學府醫院大醫生之社會菁英階層。所謂「素人」,不過是台北市民們相對的幻想、媒體的炒作話題。 台灣政壇許久不見新面孔,而這次在台北市長選戰中,幾乎可確定會有兩位擁有實質政治實力的政治新人來角逐,這充分反映了台灣社會的公民政治化成熟度、多元化價值觀與舉足輕重的媒體效應。 所謂公民政治的成熟,指的是:台灣已有相當多的民眾已逐漸擺脫政府官僚體制、或主流政黨制式的人物的影響(更不用說空洞的意識形態),而能以自己生活經驗與喜好來直接形成自己的政治主見。 而這些個人主見,既然是源生於不同的個人經驗領域中,當然就是多元價值觀的反射,而不會是忠黨愛國、或台灣意識無限上綱的制式化政治傾向。一句話,台灣民眾當然可以,也正在表現為,以喜歡一個平易近人草根人物或具追星般地熱愛某位明星風采的成熟角色,來決定自己的政治選擇。 在今日的台灣,政治之所以沒那麼嚴肅、神聖,正是因為台灣媒體的充分發展,你可說它是媚俗,但就正是這「無深度」的挖糞報導,才有今日如柯文哲、連勝文這些毫無行政經驗歷練、毫無科層官僚身分者在短時間內成為民眾的喜好選擇。 讓政治,透過大眾媒體,成為民眾生活的喜好選擇吧! (圖為本報合成,來源/中央社) 延伸閱讀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百戰場:藍綠史觀的文化領導權之爭 |
課綱微調引發綠營強烈反彈,反映了「中華民國vs.台獨」之藍綠史觀對立。論者多視為意識型態之爭,吾人建議重新定位為文化領導權(hegemony)之爭:任何政權之統治皆須建立道德與思想之文化領導權,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藍綠史觀之爭亦須通過「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之高標準檢驗!在此先論台獨史觀,民國史觀另論。 「以理服人」須建立系統性論述之理念與主義,至少須具邏輯一致性,不可持雙重標準或自相矛盾。例如,批評民國史觀是黨國史觀就是持雙重標準,台獨史觀難道不是民進黨塑造的另一套黨國史觀?程序瑕疵之批評亦然,莫忘了扁執政時國會藍大綠小,當時教育部長杜正勝可以將主導四十載之民國史觀扭轉成台獨史觀,其程序上之暗渡陳倉與強渡關山又豈是「瑕疵」所能形容?差別在於,藍營懦弱龜縮,綠營逞勇善鬥,所以杜部長之大扭轉可以「頭過身就過」,蔣部長之微調則被罵到臭頭! 進而言之,台獨作為人民自決之主權獨立運動,以反殖民為單一訴求,而不惜將中華民國定位外來殖民政權,但對日本帝國殖民卻認同眷戀有加。這已不只是雙重標準,而是基本原則之自相矛盾:主權獨立之人民自決原則與日本殖民認同怎麼可能並立共存?台獨史觀植入「日治說」之皇民史觀,不啻自我解構!欲執此皇民史觀獨立建國,國未建已先亡國! 「以德服人」更不可違背基本的人道立場。有些事並無絕對的對錯善惡可言,例如統獨立場。但德國納粹發起二戰與屠殺猶太人、日本侵略中國與南京大屠殺,則是絕對的惡,須予以最嚴厲之譴責。台獨也許會說:日本侵略中國,甘台灣人屁事!那同理可推,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甘台灣人屁事!雅斯培(Jaspers)的《德國之罪》說:「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德國人。」大哉斯言!只要是人,皆應譴責德國與日本之法西斯罪行,包括德國人與日本人自己,因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不譴責德日罪行者,非人也。台獨可以主張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可以把中國人當成頭號敵人,但仍應基於人道立場譴責日本之侵略中國。台獨可以「去中國化」,但不可「去人性化」! 懇切籲請台獨有仁人志士站出來,大聲譴責日本之法西斯罪行與帝國殖民!這是樹立台獨正當性之最低限度道德要求。逾此底線是自陷於「不仁」與「非人」。孟子說:「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台獨執皇民史觀,正是「惡辱而居不仁」之自失立場,不只是理論破產,更是道德破產,結果只能是孟子說的:「不仁者可與言哉?不仁者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作者部落格:http://blog.udn.com/loukwan/article 圖說:台灣團結聯盟立法院黨團2月12日邀請教育部長蔣偉寧做「12年國教課綱調整案」專案報告,教育部派的代表被拒於台聯黨團門外,台聯立委賴振昌(左)與葉津鈴(右)質疑課綱微調違反程序,要求蔣偉寧負責。(圖文/中央社) 延伸閱讀 |
(回目錄) |
貓眼的世界:設計這件事(下) |
設計應該是一項可以助人且創造公眾利益的產業,是我深信不疑的道理。事實上,就某種層面上的意義而言,除了軍火武器產業之外,我認為不論是如何微不足道的工作或產業,最終都是可以創造公眾利益的事業,不然,遲早有天會被淘汰,或許是十年或甚至百年後。 我認為的設計核心思維與目的在於解決問題,不論這問題是甚麼,或是如何的微小,哪怕只是影響一小撮人或生物,那麼它仍然是問題,需要被解決。各個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們就是被訓練來解決這些問題的人,他們思考的方式不同,我們期望他們提出適切的、務實的解決方式,也希望他們發揮創造力,提出不同的、超越藩籬的願景、預想或是見解,一種對更美好的世界或明日的期望與設想。 瑞士一家叫做Vestergaard Frandsen的公司是設計助人且創造公眾利益的範例。這公司原先在50年代創立時是一家專門生產制服與工作服的公司,90年代開始轉型為一種以商業化模式謀求具社會眾人助益性質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開始與聯合國(UN)合作,設計並開發一系列人道援助物資。Vestergaard這公司雇用大量各領域的設計師與工程師,也與聯合國及大量研究機構合作,協助設計、開發並生產與人道援助相關的各種產品,投入落後或開發中國家、重大天災區域的援助計畫,主要目標在於協助大部分缺乏經濟發展的地區改善瘧疾、取得乾淨飲水、降低愛滋病致死因素與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問題等等議題。 這公司賺錢嗎?或許!也當然!因為社會企業畢竟不是靠各方大德捐款維持的慈善事業,賠錢生意沒人做,社會企業的目的是在維持基本營運與創造合理收益的條件之下謀取對社會最大的助益,而這一切都透過商業機制達成。Vestergaard這公司的所有設計都在解決一些對於像台灣這種經濟開發至一定條件後看似幾乎不是問題的基本問題。他們設計了可大量生產且造價低廉的蚊帳,在過去的10年中降低了落後地區1/3因瘧疾死亡的人數;他們開發出的簡易攜帶型濾水設備(LifeStraw LifeStraw Carbon for Water),協助落後地區的人民取得乾淨水源,並大幅降低落後國家愛滋患者因為水源不潔造成感染死亡的人數,南亞海嘯時也和聯合國配合提供該設備讓災民得以取得乾淨飲水。 這些看似簡單的設計其實是最難的,解決小問題,確需要大智慧。這些設計的背後需要許多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工程師通力合作以取得最好的結果。 設計其實就是這麼一回事,不論是工業、平面、展示、室內、建築或都市計畫,看似微不足道,卻是足以改變世界的大事。 圖說:肯亞一戶人家將瑞士社會企業Vestergaard Frandsen研發的濾水設備LifeStraw掛在牆上,圖攝於2010年7月3日。(圖/Engineering for Change攝 來源/Flickr創用CC) 延伸閱讀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