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2─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2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菁英盲點無法解決核電爭議 |
難以溝通,並非毫無對話空間,而因為台灣普遍都採取「只有我知道」的觀點,以至於一個公共議題的對話空間卻蕩然不存,只剩下感性訴求。但是現實的狀況卻是,「是否要使用核電」幾乎已經是台灣無法迴避的議題。日本儘管經歷311事件後的福島核電廠災變,以至於宣告全面停用核電,但是持續將近3年後的結果卻是,用來填補核電缺口的天然氣發電,讓日本的貿易赤字持續擴大。日本原本寄望美國的頁岩氣生產可以滿足美國國內需求,讓國際天然氣在少了美國的採購後得以讓價格下降,但是現實的狀況卻不如預期。日本311周年紀念前夕,日本政府雖然還遮遮掩掩的不敢明說要回復使用核電,但是日本要重啟核能發電的壓力已經越來越大。 台灣的電力發展議題則是另一個脈絡。現實狀況是從李登輝擔任總統的後期直到現在,台灣幾乎沒有完成新的發電廠,將近20年內除了大潭火力發電廠是新建電廠外,台灣所新增的電力全靠發電機組的擴充而來,其中又是以燃氣發電機組為主力。當既有的機組逐漸老舊面臨退役時,台灣將很難避免缺電的窘境。這也是政府、台電對於核四廠投以厚望的原因:該廠是未來將近10年內,幾乎唯一的新建電廠。 台灣的核電議題其實很簡單,只有用與不用的選擇而已。相較於國外的核電議題還與核子武器連結在一起,對話時還需要面對民生用電與殺人武器混雜,而造成的經濟、文化糾結,台灣的核電議題要單純多了。 但是現實的狀況卻是台灣對於核電的討論幾乎不存在對話空間。因為,我們的文化不知道要如何處理菁英事務,也不知道要如何讓人民越過知識的霸權。 核電是典型的高科技事物,而圍繞著高科技的對話就是充滿知識的霸權。不論是核電的贊成陣營或是反對陣營,都採取相同的態度。擁核陣營對於核電技術、核電廠的安全性,總是採取「相信專家」、「相信專業」的角度來發言,以至於核電廠的建造是否安全、核電廠運作,幾乎就是個黑盒子,常人對於未知事務的信心就是要交給專業。至於反對陣營也有類似的思路,例如核電廠的管理無法讓人信任、再生能源可以填補核電的缺口,所引用的也是專家之言。兩方幾乎是在進行科學知識、高科技的詮釋權爭奪戰。 這種邏輯的明顯衝撞,就展現在技術的討論。擁核陣營認為核電的安全性仍有改進可能性,卻不認為再生能源納入整體電力網具有相同的可能性;反核陣營認為核電技術的本質不安全,幾乎否定任何的技術、管理改進空間,但是卻對再生能源技術的潛力、天然氣發電的能源效率有很高的期望。 這種觀點完全的與現實脫節。人類原本就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車輛原本需要專業才能駕馭,但是科技降低了駕車的門檻;政治原本是少數菁英、家族才能掌握的遊戲,透過民主制度就連一般人也能監督;國家安全的大帽子壓得人喘不過氣,但是網路、維基解密讓一般人也可以窺探其中奧妙。討論過程中的意見對立,是要讓我們面對知識的機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讓矛盾更尖銳、更堅持。 然而,在核電議題上我們卻是打著知識行反智之實,辯論只讓我們更堅持已見,雙方陣營似乎只有相信專家、相信菁英的論點,而沒有讓常人參與監督的作法,也沒有從中找到解決核電不安全、缺電問題的方法。核電議題的討論方式如果不改變,台灣最終會在缺電的壓力下去接受核電,屆時信者恆信、不信者依然不信。更嚴重的是,我們還是沒有找到處理高科技事物的方法。 圖說:「全面廢核大隊」行經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交會處時發起不核作運動,以人牆封鎖四面車道後,在道路中央立起巨幅反核圖像與標語,並由核電廠鄰近居民與蘭嶼代表登上宣傳車,訴說堅定的反核心聲。(圖文/楊子磊) 延伸閱讀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左右看:邁向自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 |
近日來,桃園機場航空城計畫、《都市更新條例》與《自由經濟示範區自治條例》在立法院屢生波瀾。觀其爭議,主要仍在於行政體系領航者們端出的框架陳腐、菜色餿盡,卻未求自我精進。 交通部長葉匡時近日的爭議發言:「航空城沒做成,台灣就bye-bye了!」以及府會相關人士透過報章媒體放話「服貿條例沒過,將重創台灣經濟」,在在顯示台灣的經濟發展政策領航者們,不僅無法以理服人,甚至太過習慣於威權時代的恫嚇式治理。 就六年國建的發展框架來看,這套圈地救經濟的方案,缺乏彈性發展思維,只剩排除性圈地。可預見的是:自經區成為各地方派系為選舉進行政治綁樁的投機性利多。但這種排除性的圈地,雖強調兩岸供應鏈接軌,卻自斷台灣本島內的供應鏈活路。如果真要救台灣經濟,不會罔顧特區內外的產業供應鏈關係,欠缺對本島中小型產業經濟的保護。 韓裔經濟學家張夏準已於不少著作中指出:期待透過涓滴經濟(先富少數人、救大多數人)拯救台灣低工資、悶經濟的現實,基本上是癡人說夢。除此之外,自由經濟示範區更核心問題在於,核心菜色──當醫療、教育都正式成了「自由市場」上的主菜,我們還有什麼不能市場化呢? 特區的經濟「自由化」,說穿了就是鬆綁法規、透過自由貿易開放市場、供應補貼廠房土地與稅賦,帶動GDP數字成長。但行政院官員們去電影院看「看見台灣」大為感嘆之際,不能不看見當前自由經濟示範區,是看見台灣的沉淪與悲哀。我們從在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自經區條例法案影響評估報告中,看見通篇欠缺對於環境、社會、在地經濟產業影響的實質評估,只在意新法是否符合正當程序、依法行政。 2008年世界銀行提出一份對於世界各地自由經濟區發展趨勢的評估報告。該報告結論指出:自由經濟區發展的成功與否,端賴對於國內既有產業、勞工條件是否做到嚴謹的規範與保護。該報告以韓國與多明尼加共和國為例:韓國1970年代開展自由經濟區計畫,但至1985年,在自由經濟區內設立的公司,設備與原物料採購,至少有35%仰賴韓國本地。而多明尼加自經區境內多達5百間公司,對於多明尼加國內的設備與原物料需求,卻不超過0.01%。 反觀台灣,當前自經區開發的環境影響,首當其衝的,將是台灣長年難產的國土計畫。無論是優良農田或生態保育敏感地,只要地方政府一圈地申請,都可以搖身變成「自由經濟示範區」。這種瞎搞的圈地發展,只會創造一個個孤立的自由市場飛地。 圖說:桃園航空城自救會等團體2013年12月24日前往內政部營建署抗議,聲援學生以行動劇「一扒再扒人民的皮」,表達官商勾結、不斷撕裂大園鄉各村土地的情況。(圖文/中央社) 延伸閱讀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全球國防支出成為資本主義不可或缺一環 |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中國的軍事支出暴增,成為國際媒體的頭條新聞,部分是因為就中國與日本所展開的區域競爭而言,這是一種不祥的暗示,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國軍事支出的深層結構。 在中國逐漸擴大軍事部署下,中國軍事支出的金額並不令人感到意外,而且中國的軍事支出已連續幾年出現10%以上的增幅。美國佔全球軍事支出的比重仍達40%。若加上其他國家,全球軍事支出金的額驚人,2012年的總投資金額高達1.756兆美元,冷戰結束後的和平紅利已經消失殆盡,全球軍事支出的金額已恢復到1989年之前的水準,這無疑是反恐戰爭的遺緒,以及又由此而生的軍事競爭。事實上,2011年全球軍事支出比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任何一年還要多。 那麼,這麼巨大的投資所為何來?這僅是因為國家是權力極大化(power-maximising)的實體,只要他們能取得足夠的應稅收入,就開始夢想啟動戰爭? 廣義上,軍國主義化可被視為資本主要不可或缺的一環。資本主義最主要的曖昧就是,它必然是一個全球體系,生產和交換可跨越邊界;但在此同時,資本的單位(如企業)傾向於集中在民族國家,於其中取得基礎設施、勞動力和龐大的初級投資。即便全球化的過程是以民族國家的投資和引導為前提,企業與民族國家的糾結越深,越依賴民族國家在全球戰場上對抗競爭對手。維持軍事優勢可說是這層關係的本質。 然而,一旦這層關係而非抽象的原則被建立,問題依舊無解。畢竟,並無一定的原因可解釋地緣經濟競爭會導致全球每年的國防支出超過1兆美元。部分的解答是,全球軍事支出居高不下,與兩次世界大戰的餘緒密不可分。 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以及隨之而來的冷戰,關於軍事支出,有件再清楚不過的事情是,這絕對不只是衝突而已。就戰爭行為本身而言,軍事支出的制度化,絕非表面的動機那麼單純,而是已與一連串的誘因快速糾結。 首先,進行大規模軍事投資的國家,立即取得經濟核心部門的戰略控制權,准許一定程度的計畫和協調,以及可能被企業批評為社會主義的某種程度的國家能力。美國相當多的重大科技進展,是在自由企業(free enterprise)的名義下完成,包括蘋果公司的創新,而這些得歸功於國家在高舉國防大旗下所進行的投資。 其次,軍事投資不僅是經濟成長的結果,而經常是提高經濟成長的一種手段。這又是一言難盡的故事了。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經濟成長也許因為軍事支出增加而提高,但越戰期間因為消耗太多支出,而無法從事其他獲利更高的投資。同樣的,日本的軍事承諾若被憲法所侷限,日本是否能崛起為全球一大經濟強權,還是個未知數。 然而,有些複雜難懂的證據可證明,軍事支出提振了成長。倫德奎斯特(Barry Rundquist)和卡賽(Thomas Carsey)的美國軍事採購研究顯示,美國的這類支出讓已經富有的地區變得更富有,卻未讓貧窮的地區變得更富有,或降低失業率。這個研究結果有有意義,因為政府捍衛軍事支出的幾個重大理由之一就是能保護就業,事實上根本不是如此。 這使我們來最後一點。若不檢視喜歡講軍事競爭的是哪個特殊全體,我們不可能討論軍事競爭的真正面向。有些人在談到美國的軍事支出時,總會被所謂的外在威脅所影響,這反而鞏固了國內的權力集團。雷根時代的新保守集團若無蘇聯日益帶來的威脅,就不可能成形。 因此,在具有帝國主義角色的國家,軍事支出不僅能與國家建立的戰略和區域經濟成長議題有關,也能與國內的領導策略有關,因政府的合法性取決於預測暴力的能力。 走文至此,要真正了解全球軍事支出,就得看透有關國家獨特行為的泛泛而談,鑽研每個社會混亂的軍國主義政治。 圖說:坎達哈(Kandahar)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地勤人員正檢查一架A-10雷電Ⅱ攻擊機,圖攝於2010年9月2日。(圖文/路透) 延伸閱讀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