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3─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3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拙劣的模仿 |
事實上,西方學界對於民主的提問和解析,已是顯學中的顯學。譬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社會科學雜誌》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以《民主再思考》(Rethinking Democracy)為主題,連續刊登多位重量級學者對於民主問題的反思,後來並集結成專書。 法國學者艾爾梅(Guy Hermet)在出版導言中就提到:自二戰結束以來,「人們以為自由選舉和代議制政府一定會給地球上所有的人帶來幸福」,認為以妥協為基礎的多元政治原則,可以原封不動移植到任何國度,百分之百按照既定模式開展全球化民主,西方國家甚至認為有「干預的義務」,以加速民主進程。 「這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實在令人深惡痛絕。」這是作者的感嘆。事實上,許多新興國家在西方壓力之下,對選舉和代議政體進行形式上的模仿,然則,依據艾爾梅的研究,「往往模仿本身就成為一種目的」,「拙劣的模仿」產生的是「令人生厭的面孔」,亦即以民主之名行寡頭壟斷之實。 不必說得太遠,從2011年以來新一波民主化浪潮來看,突尼西亞、埃及等專制政權的崩垮,並不是經由選舉,而是來自於人民的起義。反而是起義之後對於選舉、代議政體的「拙劣模仿」,讓國家陷入鬥狠圖私的殺戮亂局。同樣的,最近的烏克蘭事件,起因原是人民集結抗爭權力高層的貪瀆腐敗;該國在脫離蘇聯之後已歷經多次選舉和政權更迭,朝野的貪腐卻是無分軒輊。面對民主困局所帶來的危機,做為西方主流期刊的《經濟學人》也不得不在今年3月上旬以「民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做為封面主題。 「民主正處於艱難階段。獨裁者被趕下台以後,反對派大多無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主政府。甚至在那些業已建立民主制度的國家,體制問題變得十分嚴重,社會上瀰漫著對政治的幻滅情緒。」這是《經濟學人》的提問,而這樣的提問,可以連繫到上述《民主再思考》導論中所提醒的:「幻滅會長期構成對民主體制的威脅。」 回頭來思考台灣的民主,誰敢說當前的社會不是瀰漫著對政治的幻滅情緒?只不過,太多人以簡單化的思維方式,一味強調民主的「普世價值」,以致缺乏「再思考」的空間,甚至陷入「拙劣模仿」的境地而不自知。「民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們至少也該有提問的能力吧! 圖說:開羅拉比亞清真寺前一場集會中,支持穆希及穆斯林兄弟會的民眾拿著一張海報,海報左方為時任總統穆希,右方為遭罷黜的穆巴拉克,圖攝於2012年12月14日。(圖文/路透) 延伸閱讀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左右看:和談期限將至 巴以毫無進展 |
去年由美國主導的巴以和談即將在4月結束,一如眾人的預期,除了以色列利用百人囚犯作為人質分次釋回,實質上,並沒有改變巴以既存現況。相反地,以色列每回釋囚的同時,總伴隨著新的屯墾區擴建計畫,不但加速在西岸與東耶路撒冷所興建的7,302套住宅,還另新增近5,000套住宅興建計畫。 不僅如此,以色列一次次利用阿薩克清真寺大作文章,還打算在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區建立猶太教法典學校,刻意引發巴勒斯坦人不滿。光是去年,該區就有500餘處巴勒斯坦建物被毀,在以色列持續擴張佔領下,巴勒斯坦人現只佔有15%的東耶路撒冷。 巴以和談本是一場戲,在美國壓力下,巴以只得扮裝上台比劃比劃。儘管美國不再力挺以色列,卻也僅止於檯面上的言詞規勸而已。畢竟巴勒斯坦取得聯合國會員可有百餘國力挺,帶頭反對的美國搬出和談戲碼,只為確保在巴以議題與中東事務的大國地位。 其實,只要美國與其他大國只要願意貫徹聯合國歷年決議,要求以色列遵守國際共識結束佔領,退回綠線,還巴勒斯坦人以自治即可。眾人皆知癥結,卻又視而不見,困局當然無解。 歐洲議會議長舒茲上個月到以色列國會演講,內容提及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不義作為,與長期封鎖加薩所導致的人道危機。猶太家園黨的領袖,也是以色列經濟部長的班奈特,與該黨3位議員為此離席抗議。德國整體說來對二戰罪行念茲在茲,時時反省謹記,面對以色列總帶著罪疚。正應如此,以色列更應珍視舒茲勇氣,和他直言不諱的批評。 舒茲說,巴勒斯坦人同樣有權確定自己的身分,有權獲得公平正義的對待。他說,若巴以之間是對等關係,為什麼以色列平均每人有70公升水可用,而巴勒斯坦人僅能使用17公升? 其實,隨著以色列屯墾區不斷擴大,巴勒斯坦人的領土也更加破碎不堪。法律不平等與制度化歧視,更讓巴勒斯坦人在光天化日下面對暴力襲擊與恐嚇。而以色列屯民們每日享有充沛的水量,而巴勒斯坦卻連世衛組織建議的每人每日用水量都達不到。這些西岸與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的生存困境,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去年所發布的報告內容都詳細記述著。 昔日受害於納粹,不難理解巴勒斯坦人深陷生存困境的不堪感受才是。舒茲說,如果不讓人有尊嚴地活著,和談就不可能實現。誠哉斯言! 圖說: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議會內,議會人員將巴勒斯坦國旗置於以色列國旗旁,圖攝於2013年7月31日。(圖文/路透) 延伸閱讀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左翼視野:關廠工人勝訴之後 勞動部變髒字眼之前 |
3月7日首例高等行政法院判決關廠工人勝訴後,勞動部(原勞委會)隨即宣布全面撤告。「全國關廠工人連線」辛苦爭得勝利固然欣慰,但國家控告勞工、耗費兩年的荒謬劇碼,不能因為「肇事者逃逸」就一筆勾消。被國家控告、身心俱疲的勞工,更無法像事不關己的公務員一般,對於抗爭過程處之淡然,對於如何善後輕描淡寫,只以結果論勝敗。 勞動部在3月10日的撤告記者會,只強調法院新聞稿中「已經超過5年償還時效」的意見,刻意忽略法官判定所謂「貸款」屬於公法的國家補償,是基於國家法制保護不健全、主管機關未盡監督義務,以及社會補償責任等理由。從勞動部的「無奈」發言看來,貌似展現解決社會不安的佛心決議,其實仍然是欲蓋彌彰。 勞動部目前關廠工人的還款適用期限研議,主要卡在2011年的1月2日前後。這個時間點的特殊之處,在於《行政程序法》就在2011年通過,也就是說,勞動部官員目前的裁量,追討範圍的主要裁量恐怕不是能幫國家「要回」多少錢,而是如何讓官員「安全下莊」的自保考量,後面更涉及執政黨年底選戰的短期籌幄。 也正如此,審理兩件關廠工人補償金案的桃園地院行政訴訟庭法官錢建榮,以「有礙公益維護」為由,傾向不同意原告勞委會撤告,更值得我們讚聲。因為如果勞動部撤回聲請,又提不出具體解決爭議的方案,不但縱放了怠職官員,對於勞工與社會無疑又是再次的身心操勞與資源耗費。 接續的國道收費員工作權、長期照顧體系立法的勞動保障等爭議,勞動部至今悶不作聲。勞動部出手的相關勞動措施,包括基本工資凍漲、勞動派遣合法化,也顯見國家對勞動權利的退守範圍,有更加擴大的趨勢。如果我們放任勞動部配合空洞的「拚經濟」而一意孤行,非但助長了勞動部內只想著自己官位與考績的公務員,更可能使我們在全球經濟變動下失去保護,提早面對生存危機。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已經宣示,要繼續推動抗爭中所提出的「勞基法28條薪資墊償基金擴大適用範圍」修法,期望藉此保障勞工生存權。但向與政黨相好的私人企業財團「拔毛」談何容易? 正如關廠工人抗爭中的口號「工人沒人疼,只有自己拚」!為了避免升格後的勞動部,反而「失能」地愈向資本傾斜,繼而禍延子孫,只有靠有行動力的人民繼續相挺,緊盯勞動部對關廠工人的後續處理,並嚴加看管官員扭曲勞動法令的可能情事,才能避免「勞動部」變成一個與勞動者對立的髒字眼。 圖說: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訴請多名關廠工人返還借款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3月7日上午宣判;全國關廠工人連線代表帶著往生員工遺照聆判,得知勝訴相當欣慰。(圖文/中央社) 延伸閱讀 |
(回目錄) |
交介面:讓教室成為冒險與思辨的場域 |
一群歷史專業的教授連署抗議教育部的高中課綱微調,另一群高中公民老師於228發起「飢餓二八」活動來守護台灣公民教育。除了微調課綱的程序正義,所謂「大中國主義」對「台灣主體」的「侵害」依然是關注點。在我看來,這事件整體實為一起有關史學與政治學的教育案例:教科書對政治的中性歷史書寫,終於顯露出歷史的政治書寫本質,以及歷史的詮釋學意涵——無論是杜正勝時代的翻轉或是蔣偉寧時代的微調,歷世皆然。此饒富興味、值得深度思辨的事,卻再度被扁平化為派性政治慣性裡的選邊之爭。 守護台灣公民教育,守護台灣民主,意味著存在一種完滿具足而脆弱的民主或教育體制,有賴先見之士指認和過濾種種危害,為受教者與人民代行把關的職責。經掃毒淨化之後,民主與教育才得以成為零思想污染的安全體制與學習空間。若是出自特定政治主張,捍衛民主、守護教育之舉尚可理解;然而,若深思民主與教育的基底,此番淨化之舉與「十八禁」的作用有何異?那總是預設一位成熟的性主體,為早春個體的無知與衝動訂定安全的防範措施——一切等你成熟了再說;而你永遠不夠成熟。這正是捍衛民主與守護教育的潛在悖論:代議民主的選舉制假定選民具有理性判斷能力,但政客或學者又擔怕人民受到「中國」洗腦。那麼,教育呢?它是避免受教者不成熟的心靈被污染而預先過濾教育內容,或正好相反,教育必須讓各種對立衝突、弔詭矛盾的立場與思想穿透腦袋,受教者才可能變得世故成熟? 在〈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的講演中,德國思想家韋伯認為:講台不是先知和煽動家的恰當所在,政治意見的領袖也不是教師的職責。此言論看似是要教師與教室「去政治化」而顯得高調且政治不正確。其實,他的用意反倒具有一種基進的政治性。譬如,在探究教會和國家的神學形式關係,或是探討宗教史的課堂上,如何讓持有不同信仰背景的人都能脫離宗教皈依的位置進入分析質疑的情境,即便該情境會令信仰者的心裡感到不適?同樣,如何在歷史教育中讓不同政治信仰者暫拋既有的詮釋框架與價值理念,去思考、衡量其他史觀之立足點與理路效力,即便這可能會讓受教者經歷挑戰、懷疑或混亂的險境?韋伯的論點不在於藉教育拉攏朋黨進行政治改造的激進性,而是回歸到每一位擁有政治判斷的教育者自身,能否敞開心思,讓異己之見有容受思辨的餘地? 高中是培育獨立思考的階段,而教師得敢於讓教室成為思辨冒險的場域,才可能使學生的腦袋免於污染洗腦之虞。惟此,教科書的存在才可能無害。 圖說:抗獨史陣線與中華民國愛國同心會3月12日前往教育部聲援日前公告的課綱微調,並要求教育部全面修正民進黨執政時期教科書中「去中國化」的台獨史觀。(圖文/楊子磊) 延伸閱讀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