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4-03-17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徵 課輔人員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不知所云的新能源政策方案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7


就在反核遊行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於本月初召開了記者會,暢談民進黨的「新能源政策」,以「25-20-20」為順口溜,提出2025年台灣綠色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20%,並創造20萬個「綠領」就業機會的總目標。同時,他提出核四退場、其他核電廠不延役;打破油電壟斷,其實就是換一種說法的放鬆管制與自由化政策,至於「確保弱勢優先與社會正義的能源供應體系」,就實在啟人疑竇,不知所云了。

克拉普(Jennifer Clapp)與道福吉(Peter Dauvergne)在《邁向綠色世界之路》這本書中將當前「邁向綠色經濟」分成4種路線,分別為綠色成長、強可持續性、社會經濟與限制成長4條路,這分別對應於4種世界觀:市場自由派、制度主義、社會環境論以及生物環境主義。當中,反增長與制度主義國人較不熟悉。前者主張限制人口、限制消費、反對經濟發展;後者強調國際範圍內的合作來因應環境危機,並且有意識地區分南北國家的責任。台灣民眾之所以對此路徑陌生,主要原因在於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主權問題尷尬影響了像是聯合國相關機構政策在台灣的能見度。

相對而言,台灣民眾還較能耳聞地就是社會環境論。社會環境論的核心在於基進的社會變革,甚至具有某種左派傾向的社會變革,明確指出當前環境問題的剝削根源,強化基層草根治理以及用地方化來取代全球化為其解決之道。強調綠色增長的市場自由派方案理應是國人最為耳熟能詳,也是蘇主席所提出的新能源政策的意識型態基石。

台灣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在台灣從資本家與官員,再到基層勞動者都接受的領導權論述,其具體作法,就是透過自由市場這一隻看不見的手來解決環境問題,市場必須更自由化,國家最好完全退出只需扮演起制度制訂者與執法者的角色即可。應用在全球氣候變遷問題上,要給予企業研發綠色、節能科技的誘因,鼓勵企業界創造更多的綠領工作,並鼓勵民眾進行綠色消費。

坦白地說,蘇貞昌提出的「25-20-20」,不僅毫無新意,甚至只是在拾舊人之牙慧。「綠領工作」是美國環境與民權運動者瓊斯(Van Jones)於2008年底所提出的觀念,也是歐巴馬總統當選總統之後在經濟危機中力推但成效始終不彰的政策宣傳樣版,直到2011年啟動《先進製造夥伴計畫》,所著眼的現實基礎在於頁岩氣所提供的廉價能源,而不是什麼綠色環境技術的突破。

再者,再生能源在未來10年的發電比重要調高到20%,這意味著從當前6%的基礎上前進14%,幾乎1年要增長1%,這其實不是太艱困的工作,但是是否有更明確的路徑圖?一個英華威是否有帶來足夠的教訓?而電業自由化不是發電與電力生產那麼簡單而已,還包括了電網的投資與配輸。最後,「備用容量率從20%降低到10%」只能說是高明的騙術,是與「電力零成長」背道而馳的。

在發展主義的眼皮子底下,很難對環境問題較真。蘇主席公布的新能源政策,恰好就應驗了以上所言非虛!

圖說:民進黨主席蘇貞昌3月6日在台北發表民進黨新能源政策,主張應立即停建核能四廠,現有3座核電廠不延役,落實核電廠安全監督,強化核災緊急應變機制。(圖文/中央社)

延伸閱讀
環境前線:核電的替代方案…還是核電?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287
環境前線:複雜的期盼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078
環境前線:給零核時代的備忘錄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5620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左右看:繁星的公平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7


左看:從根本而宏觀

教育部預計在106年擴大實施大學入學「繁星推薦」,將名額5%提高至15%,諸多教師、家長團體公開質疑。批評焦點在兩方面,一為考試制度複雜增加學子壓力,再者,制度漏洞甚多,不僅未造福偏鄉,反而讓許多居住都市、經濟優勢學子透過各種方式取得在校成績或多元能力的優秀表現,甚至出現成績造假等弊病。

綜觀繁星,從當年清華大學實施的立意良善到近年爭議不斷,其問題仍在於教育部治標不治本,未真正改善偏鄉教育資源缺乏的困境。但擴大教育預算,並非盲目,而是以宏觀的想像來克服城鄉差距、明星高中。

教育公共化的理念正是因地制宜普設高中,結合在地社區文化、地理資源,發展出教育自主的機制。更可進一步想像普設大學,由公共預算直接成立區域小而美的教育系統,從小學到大學。而大學畢業後,也可直接投入地方教育、社區產業的職缺。

芬蘭教育制度即是我們可以借鏡的實例,每年高達教育支出佔5.9%的GDP,5百萬人口卻有高達20所大學,皆為國立,以均衡區域高等教育。更重要以區域大學為核心建立區域的教育體系。

台灣已耗費數十年真假升學之門爭論不已,眼見「繁星」炫目卻不見高中社區化真正的想像!
林子暉/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右看:徒惹煩心

教育部大學入學「繁星計畫」擴大實施,引起不少爭論,許多校長、教師與教改團體皆批評目前運作狀況已然喪失當初「高中均質、區域均衡」的精神。「繁星計畫」原透過一所高中指錄取一人來達到就近入學、高中社區化,弭平台灣教育的城鄉差距,卻未能預見根本制度漏洞。

雖以名額來確保偏鄉學生進入頂尖大學的機會,但卻無法防堵對在校成績的操作、假造。原本為發掘學生多元能力的入學審核,才藝競賽、科展與志工活動,對於缺乏資訊和經濟支持的偏鄉學子更為不利,擴大城鄉差距。

更遑論,教育部對於「兩試合一」舉棋不定,入學制度的混亂更令家長學子們無所適從。

暫且不論長年低落的行政能力,教育部本身就低估城鄉落差的病因,偏鄉學子不會因為得保障名額就能克服教育資源匱乏的困境。當教育部急於將繁星名額5%提高至15%,實為便宜行事,圖求虛榮。

為政者不積極整合偏鄉教育資源,妥善運用對教育懷有熱情的青年流浪教師,進而改善教學方式,空畫進入大學大餅,不僅無法達到「繁星」的多元,徒留漏洞百出、雜亂的入學制度,令人「煩心」。
林泰佐/社會評論人

圖說:繁星計畫讓學生從高一開始補「全科班」?蔣偉寧2013年12月2日上午到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開會前說明目前規劃繁星以15%為上限,應該不會給學生太大壓力,繁星已實行多年,讓偏遠地區學生有機會進入理想大學。(圖文/姜林佑)

延伸閱讀
大學搶優秀生 祭獎學金攻勢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669
升大學改革 師長憂學生壓力擴大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5607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哈巴狗電台:鹿鹿要回家(三)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7


■陳真

寫個字很容易,但配不配得上那個字卻很難。許多時候,我愛你比幹你娘更像髒話。也許正因如此,我對慈善事業基本上沒啥好感,但那些鄙視慈善、彷彿自身具有更高道德地位的批評家們,卻更讓人厭惡。

例如有個高聲高調反對慈善的左派學者Slavoj Žižek,聞名西方進步界,但我聽他講兩句便聽不下,就如好萊塢電影,看開頭兩幕就知道整部片要演些什麼了;高調,卻平庸反智乏味至極。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反對他所說的,例如救助窮人無助於整體弱勢階層,反倒阻礙了政經結構的根本變革云云。

這些無須複雜思索便能脫口而出的說法,無甚意義,論說者卻往往以其所謂「基進」(radical)而姿態隆崇,彷彿慈善只是愚夫愚婦之所為,導向落後,而思想基進才是社會進步之所繫。Žižek於是勸大家“Don't Act. Just Think.”(別行動,光想就好);意思應該不是叫你啥也別做,而是說「想清楚」比「盲動」更重要。這話基本上我也同意,但許多時候,當你想太多,你其實什麼也不會去做,你只是紙上談兵噴噴口水而已。

我並不貶低噴口水(或說思想)的實用意義與道德價值,但若噴出諸如「救助窮人只是阻礙社會進步」之結論,那麼,毫無疑問,此一灑口水者肯定屬於衣食無憂的卑鄙資產階級。況且,若要以思想基進論英雄,Žižek這類充滿功利主義精神(utilitarianism)的想法未免膚淺,事物價值又豈是某種所謂政經結構所能涵蓋。我寧可在一個不公平的環境中溫暖地死去,也不願在一個所謂公平社會中冰涼地茍活。

對於要不要救鹿鹿?我倒也結結實實想了很多。救牠一隻何用?無助於流浪狗問題,天底下有千千萬萬隻飽受病痛摧殘的鹿鹿。救牠,忙碌生活勢必陷入一片火海,社區將視我為公敵……思想許久,仍然決定救牠回家。類似小狗多到數不清,不足為奇,不去想它就當沒這回事。可當一條小生命的巨大痛苦就活生生在你眼前,你當如何?努力不去想它,但心裏總不踏實。

方文山有句歌詞說:「凋謝的世道上,命運不堪。我一生在紙上,被風吹亂。」電影把前兩句翻成英文:A fate hard to swallow,一段難以下嚥的命運。幾年前回國定居,買了生平第一支手機,學寫簡訊,寫下的第一個句子就是:A fate hard to swallow。想起半生滄桑,想起長年病榻掙扎的父親,格外悲涼。生活是無數艱辛與悲劇的總和,生命卻始終在概念裏翻騰,一個沒有摩擦力的世界,光滑,純淨;一個式子,一道命題,帶來一種愉悅,但它就像個影子,承載得起多少重量?有些東西既揮之不去,也許命該如此,但我若能有所選擇,我是願意離棄思想朝血肉靠近的。

(圖片來源/路透)

延伸閱讀
哈巴狗電台:鹿鹿要回家(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8062
哈巴狗電台:鹿鹿要回家(二)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8244
哈巴狗電台:ET要回家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875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看守台灣:共守風箏神話地景去帝國殖民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7


■劉烱錫

今年的228和平紀念日,普悠瑪部落與都蘭灣區阿美族部落一起到都蘭灣風箏石處祭拜,各自發表人物、情節、地景極為相似的風箏神話,並達成共同向政府申請文化地景、守護風箏石的共識。在雙方故事裡,都有兄弟偷吃別部落的甘蔗而遭圍捕,弟弟被抓到而被關,於是哥哥製作風箏營救弟弟的情節。沒有卑南族,也沒有阿美族。但我過去怎麼常聽到阿美族朋友的風箏故事裡,說弟弟被卑南族人抓走?筆者認為帝國殖民教育的加料已使原住民神話變了調,有必要加以解構,以免讓類似帝國杜撰的「吳鳳故事」繼續造成族群的不和諧。

1894年前後編寫的大清帝國《台東州采訪冊》指出:「道光以前,卑南生番甚眾。有一番超乎眾之上,稱為卑南王,總管七十二社。七十二社之中,凡有射鹿、殺牛、宰豬者,必送一足與卑南王,名為『解貢』。」台北帝國大學首任校長幣原坦在1931年《南方土俗》期刊的「卑南大王」一文把東台灣描寫成類似王國的統治狀態。但我20年來在台東拜訪過的部落,沒有耆老把「頭目」當成是王者,也沒有「老頭目」自以為可以管轄統御族人。而普悠瑪(卑南)部落更沒有統治其他部落的口述歷史,也沒有耆老說曾被卑南王統治。到底卑南大王是杜撰,還是真有其事?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林志興研究員為普悠瑪人,他在文化大百科裡指出,林爽文事件後,清廷邀請42人到北京封賞,包括普悠瑪的加六賽先生以「魁儡山總社頭目」之名義受邀,由其兒子比那賴先生代替前往接受六品頂戴的封賞。筆者認為這不足以使加六賽或比那賴稱王或說成卑南社管轄72社,鄰近的賓朗、大巴六九(泰安)、利嘉、馬蘭、都蘭等,當時也都是自主部落國,顯然台東原住民在這兩百多年來沒有卑南王的存在,真不知台東州采訪冊與幣原坦校長的卑南王所憑何來?用封建思想虛構卑南王,再把部落歸類為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後,很容易導致其他族群對卑南社或卑南族的排斥。例如風箏神話裡,就有阿美族人把圍捕兄弟者說是卑南族人;有位在本校進修的卑南族學生指出在高中時期常莫名其妙地被阿美族同學排斥。

封建階級社會裡的人們把部落社會說成有王者統治,把頭目國王化之外,還套用貴族、平民等封建用語,並透過文字與教育系統傳達,貽禍深遠,常可聽到原住民被這些封建語彙套牢,已造成部落內紛爭亂象不斷。日治時期形成的卑南族、阿美族等族群說法,簡化部落的文化多樣性與弱化部落主體性,且方便族群分化。呼籲原住民以部落思考,守護文化地景或地名正名可做為強化部落主體性的切入點,以提升部落治理能力,回歸自治。
(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圖說:卑南族和阿美族「風箏救弟」口傳歷史中的風箏石位於台東杉原海水浴場,石頭上的凹痕是傳說中綁風箏的痕跡,阿美族決定立碑紀念。(圖文/中央社)

延伸閱讀
回顧與凝瞻 卑南族歷史再現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4131
清頒卑南王賞功牌史前館展出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82038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 九十五 期 2014.03.07 2014新年特刊@【創用CC電子報】
【南方】本來就不應該叫做「南榕廣場」(Nick Lin )@【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3-17』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