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09-05-19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這不是真的!!請協助澄清網路謠言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5-19》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5-19》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看似多元 實則壟斷的媒體現況 
  ◎當能源政治遇上倫理消費 
  ◎「幽靈漁具」作怪 危及生態與海事安全 



環境前線:看似多元 實則壟斷的媒體現況
  ■崔愫欣
馬政府執政將滿一週年,媒體紛紛開始製作政績檢討專題,民進黨發起的五一七遊行也嗆辣上場,但媒體只選擇性地做做施政滿意度比較,遊行的內容也被單一化,除了顧主權、救失業之外,台灣其實尚有許多應該重視的社會議題,仍被淹沒在看似多元、實則壟斷的媒體資訊中!

為何說是壟斷呢?當媒體成為大眾的媒介時,眼下的災難就是,只要媒體不關心的事情,大眾就不關心。一位環運前輩感概的說,一日他參加抗議遠雄集團將松山菸廠開發成小巨蛋的環保活動,第二天翻開報紙,發現遠雄集團買下了好幾個全版廣告時,他就知道不用再期待新聞會登出抗議的聲音。日前《天下雜誌》報導了政府正在推動的農村再生條例,將會對農村產生的負面影響,農委會果然把下半年幾百萬的廣告和活動預算全撤了,試圖警告其他媒體不可跟進。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像從前有報禁、黨禁的時代,那時的媒體就是政府的傳聲筒,最近名報人王鼎鈞書寫回憶錄,直指台灣的50年代是「恐怖十年」,寫文章動輒得咎,動不動以「文武行」伺候,要他交代「寫作動機」,即使後來開放之後,仍有龐大的政治陰影存在,如同精神囚禁,逼得他遠走美國。

走過獨裁年代的台灣媒體,如今真的自由了嗎?如果各位眼尖,你可以發現近年來媒體充斥著如今最紅的「置入性行銷」,大量的政府政策以廣告出現,從業的記者朋友透露:「現在則是行政院會打電話來『買採訪』,媒體也像吸毒上癮一樣,在景氣不好拉廣告困難的時候,政府廣告預算更成為維繫業務的命脈。」身為小勞工的記者在這樣的壓力中,要矢志做一則新聞,做個有良心道德的記者,實在是大不易。

媒體要聽廣告商的話,政府以及大財團都是主子,若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邏輯,那民眾也就不該傻傻分不清楚,是誰在控制言論?是誰在過濾與篩檢我們每天看的資訊?如今台灣社會的停滯不前,該怪的不只是政治人物而已,失去第三權監督立場的媒體,任由自己跟隨著媒體亦步亦趨的人民,都是問題的根源。而支持與關切社會議題的組織與個人,如果也僅依賴主流媒體作為發聲管道,恐怕也是要失望的。

有人問:那難道就不上媒體了嗎?理念要如何推廣?我們還是需要媒體,但不是要祈求大媒體的關愛眼光,而是需要許多真正能發揮輿論力量,協助弱勢抵抗腐敗官僚以及貪婪財團的小眾媒體,當民眾拒絕被媒體操弄,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看到的真相,當形成從下而上的言論力量,才能試圖打破主流媒體壟斷的現況。

有人常說台灣的政治很亂,言下頗為灰心,其實台灣亂的不是政治而是媒體,而沒有公正獨立的媒體,在世界中也並不是特例。日本著名描寫新聞界黑暗面的小說《登山者》,號稱是媒體版的《白色巨塔》,作者橫山秀夫正是一名資深新聞記者,在心中沈潛了18年後,早已轉型成為作家的橫山,才著手把親身經歷媒體內部的腐敗、鬥爭、向強權低頭等媒體生態挖出地面,娓娓道來,令讀者震撼。

在媒體的報導天秤上,人是否有貴賤之分?新聞的本質究竟為何?希望台灣也能多出現這樣的暮鼓晨鐘,喚醒更多新聞從業者的反叛與民眾對於媒體的監督,相信如果台灣要成為成熟的公民社會,這是我們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回目錄)



當能源政治遇上倫理消費
  ■倪世傑
在這些年來,「倫理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的概念風行一時,我們要求動植物的有機種植、養育,公平貿易,以及反對任何形式的血汗工廠。甚至,「食物里程」也成為判別是否符合倫理消費的重要指標。即便這個世界仍舊充斥著剝削,我們仍希望這世界能夠公平些,讓人能過著體面(decent)的生活。

但尷尬的情況還是出現了,而且是不願面對的真相等級的尷尬:維持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日復一日運轉的能源,卻往往來自於非民主國家。這絕非一篇故意尋釁的「開戰文」,但必須指出,工業資本主義的先行者──歐盟國家,於1992年簽訂的《馬斯垂克條約》,其中第F條對民主、人權進行了重要的宣示,舉其重要條文內容大致上有:歐盟應尊重會員國之國家認同,其政府體系應建立在民主原則上;歐盟應具備必要之工具,以實現目標並執行各項政策。

的確,第F條規範的是歐盟國家,但根據民主、自由、法治與人權的普世價值信念,歐盟對世界各地的民主發展每每做出回應:2004年2月,歐盟譴責伊朗的國會大選是「民主的倒退」;2006年9月,當時的歐盟輪值主席芬蘭總理萬哈寧要求泰國軍政府即刻恢復民主秩序;2007年6月,歐盟公布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年度報告,表示支持香港政改,向全面民主過渡。

歐盟對民主價值的肯定,似乎頗為強烈。但歐盟畢竟高度依賴外部能源的進口,根據英國能源部在2004年的統計,來自歐盟國家的原油以及天然氣僅佔其總消費量的18%與37%,不足的量都仰賴於進口。根據英國於2007年出版的《世界能源統計評論》(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指出,歐盟國家加上巴爾幹半島地區、冰島、瑞士、挪威與土耳其等泛歐洲地帶,於2006年每天進口的原油高達1.35億桶,其中5千9百萬桶(47%)來自前蘇聯地區: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與亞塞拜然,近24%來自中東國家,14%來自北非國家。只有挪威,此一兩度公民投票拒絕加入歐盟的北歐國家,是唯一符合歐盟民主標準的能源提供國,其他的,都是非民主或是民主程度較低的國家。

歐盟於2004年推動「歐盟睦鄰政策」(European Neighborhood Policy),其內容主要是推動與歐盟接壤的區域,像是北非、高加索山週邊、前蘇聯、歐亞交界處等地帶的國家,進行經濟合作與民主推動的工作。歐盟的動機相當明確,希望透過資金供給的方式,使得歐盟週邊國家能夠建立代議民主政治、維持與歐盟的經濟合作,達成利用民主與貿易促進多邊和平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卻與能源輸出國的地緣戰略處於一競爭關係,這尤其與俄羅斯相關。歐盟一直在爭取白俄羅斯、喬治亞、烏克蘭等這些俄羅斯週邊國家,而這又是直接與俄羅斯接壤的國家,同時也是天然氣管線經過的國家,這些國家處於歐盟與俄羅斯中間,俄羅斯一直不願意歐盟力量染指進來,但歐盟也依靠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在戰略上,歐盟擺盪於民主化、地緣政治與能源政治的三難處境。

尤其,當前中國也加入了全球能源爭奪的行列,但是中國卻不會要求這些能源供應國要符合一套民主程序、人權紀錄等相關規範,能源輸出國地位大幅上升,中國與俄羅斯爭想拉攏,又何必只把眼光定在歐盟呢?同時,在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情況下,歐盟又怎會去向蒲亭以及麥維德夫提出民主改革進程?尤其在俄羅斯民眾對蒲亭──無論是在先前的總統還是現在的總理任內──給予高支持度的情況下,歐盟對俄羅斯半威權的政治,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甚至講得更白些,面對這些能源供應國在國內更威權的統治,歐盟能做些什麼?停止購買石油與天然氣以資懲戒?的確也沒發生過這樣子的事,原因簡單得很,歐盟的確過於依賴外部能源的供應。

這一點與美國相較時尤為明顯,美國之前仍能夠利用其堅強的武裝力量推動自己的對外政策,即便當前其對外政策的能力因其國力下滑而衰減,但美國的確沒那麼依賴外來能源,也是事實。法國是另一個類似的例證,其能源80%依賴國內的核能電廠,從而可以較不受到能源國際政治的干預。

能源政治的確是一個棘手的議題,其存在恰恰凸顯了倫理消費運動的不足之處,對國際現實的無力感,這也是倫理消費運動充其量僅能停留在民生消費品的層次,一但步入複雜的國際政治,施力點很快就消失不見了。

(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生)
(回目錄)



「幽靈漁具」作怪 危及生態與海事安全
  編譯■吳萃慧 審校■蔡麗伶
譯者前言:在海上漂流的廢棄船隻,俗稱「幽靈船」,是普遍流傳在跑海人之間奇聞軼事的主角。而聯合國發現,在海上漂流的廢棄漁具,也常成為「幽靈漁具」,即使已無人在使用,卻仍持續進行「漁撈」的活動。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5月6日聯合發表的一項報告指出,漁民所遺失或拋棄的漁具,在過了很長時間之後仍然持續對海洋環境造成傷害,這樣的「幽靈漁撈」(ghost fishing)使魚類族群逐漸枯竭,也使船隻暴露在危險的狀況中。

在多個國家5月中旬齊聚在印尼馬納都(Manado)舉行「全球海洋大會」(World Oceans Conference)之際,這份新的報告來得正是時候。在這次會議中,重建健康海洋環境的議題將會是議程的主軸。

這份報告發現,大部分的漁具並不是故意被棄置的,而是在暴風雨或強烈的洋流中流失,或是因為漁具之間互相撞擊,例如用漁網捕撈時,一些區域在海床已部署的魚柵(fishing traps)會與這些流失的漁具互相糾纏。

報告指出,在過去,未被妥善運作的流網(drift nets)是禍首,但是1992年一項禁止在許多區域使用流網的法令,已經降低這些漁具造成的幽靈漁撈狀況。

刺網(gill nets)、漁籠(fishing pots)與漁柵最有可能造成「幽靈漁撈」,持續攔住陸續游過的魚類、海龜、海鳥及海洋哺乳類動物,使它們被網子絆住而終至死亡。

在美國最大的河口乞沙比克灣(Chesapeake Bay),每年總共部署約50萬個蟹籠(crab traps),估計其中約有15萬個流失。而僅僅在加勒比海法屬瓜德洛普群島(Caribbean island of Guadeloupe),每年就大約有20萬套漁柵在一季颶風之後流失,損失比例大約是50%。就像刺網一樣,這些漁柵會再持續自行漁撈一段很長時間。

延繩釣漁具較有可能纏住海洋生物,拖網則很有可能傷害海洋下層的棲息地(sub-sea habitats)。

聯合國部門報告說,棄置、流失及丟棄漁具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因為全球漁撈作業規模越來越大,所採用的漁具多以耐久性的合成材料製成,非常耐用。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表示:「在海洋環境機器中有許多鬼魅,從過度漁撈到海洋酸化;其中海洋酸化與溫室氣體及海洋中缺氧死亡層(de-oxygenated dead zones)的上升有關,這是因為河水入注與陸地產生的污染物所造成。」

史坦納指出:「如果我們海洋的生產力要延續給這一代及未來的世代,漁具的棄置及流失會是許多亟需共同對付的系列挑戰的一部份,特別是為了要達成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這份報告估計,在眾海洋中遭棄置、流失或被丟棄的漁具約占所有海洋垃圾的10%(大約有64萬公噸)。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助理漁業與農業組主任野村(Ichiro Nomura)表示:「如果國際社會不採取有效的作為來整體性地處理海洋垃圾,留置在海洋環境中的漁具將會持續累積,而其對海洋生態系的衝擊也會持續惡化。」

來源/ENS環境新聞通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親子QA】字的美醜/【科學高興班】你怎麼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5-1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