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09-06-23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新聞專區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23》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23》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置入性行銷,跟誰溝通? 
  ◎再論俄羅斯:國際力量、知識社群與《京都議定書》 
  ◎乾淨能源經濟 就業增長亮點 
  ◎雜交美國栗樹 碳儲存冠軍 



環境前線:置入性行銷,跟誰溝通?
  ■王舜薇
上月底趁著端午假期,與同事到澎湖一遊,在某間離島民宿中隨意瀏覽電視節目時,突然轉到一個頻道,正播放一部看起來像是政令宣導的影片。影片旁白說著腔調特殊的澎湖台語,力陳核廢料的安全性,並將澎湖美景與核廢料場設施畫面並陳剪輯,強調設場而衍生的經濟效益,呼籲大家「用選票決定自己的未來」,片末卻看不到任何製播單位的名稱。

我們才正納悶這是誰播的影片時,剛才結束的畫面又重新開始,原來這個頻道專門播放這部影片,播完一次再播一次,片名叫做《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宣導片:安心安全篇》。

雖然我們無從得知這部沒有署名的影片由何人製播,但試想想,除了資源和財力皆雄厚的政府或財團,誰還有這樣的能力可以包下一個電視頻道,全天候不間斷地傳達特定訊息?雖然政府單位花錢做置入性行銷、買斷媒體版面進行政令宣導,已經不是什麼天大的新聞,但在靜謐的澎湖離島,見證了彷彿小說《1984》中的場景,仍讓人不寒而慄,而其中隱藏的訊息和透露出的社會現況,更是讓人感受到有權者企圖掌握輿論、真相詮釋權的恐怖手段。

記得幾個月前,台東達仁、澎湖東吉嶼被選為低放射性廢棄物候選場址後不久,澎湖地區關心這個議題的團體轉寄來一份夾報的宣傳單,內文寫著:「潛在場址都是地處偏遠、人口稀少且資源缺乏的地方,愛鄉愛土是可貴的情操,建設地方的發展則需要智慧……」同樣是呼籲「用公投決定自己美好的未來」,同樣沒有署名由何者製發。傳單內的訊息說直接一點,就是「因為你們很窮、要靠回饋金跟經濟效益促進發展,所以必須接受核廢料場」,如此充滿歧視意味的行銷騙術,就隨著當天報紙散佈到每一個訂戶手上。若今天這個候選場址最終沒有被選上,無法拿到回饋金,那麼「地處偏遠、資源缺乏」的困境,是否就可以被忽略、遺忘?這些問題在宣傳媒介的高能見度和可匿名性下,找不到任何答案。

除了地方性的媒體,最近這段時間,也不斷看到許多主流平面媒體利用週末版面,為核能和核廢料場大作廣告,這些廣告以「新聞專輯」的形式包裝,沒有記者署名、在該媒體的網站上也找不到這些新聞,更不用提平衡報導的基本原則。相較之下,在未來綠色能源結構中佔有重要角色的再生能源相關新聞,卻像是沒爹娘愛的孩子,儘管立法院已通過了相關條例,還是少見媒體進行深入、細緻的探討。

今年3月中,監察院通過對台電公司、經濟部、原能會的糾正文,指出台電自民國82年起辦理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作業以來,進程緩慢、浪費高達7億多元公帑調查金門烏坵。值得注意的是,台電近年虧損連連,去年更達到千億以上,其中不知有多少用在置入性行銷和所謂的「地方溝通」上?

紀錄片導演紀文章的作品《遮蔽的天空》,紀錄反彰濱火力發電廠抗爭過程,其中令人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幕,即是反彰火聯盟成員和台電某處長在鹿港社大演講場合中摃上。這位台電處長的演講題目是「公關與溝通技巧」,但他面對環保人士輪番上陣所提關於電廠及能源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卻左閃右躲、避重就輕,演講「溝通技巧」卻根本是「拒絕溝通」,在導演的鏡頭下畢露無遺。如此諷刺的場面,就像是所有置入性行銷的手段,片面獨裁的資訊撲天蓋地襲來,卻到底是要跟誰溝通?

政府或國營事業單位浪費人民納稅錢,藉由滲透鄉里活動、播撒補助款項,達到政策宣導目的,甚至以大型輿論製造機的角色綁架民意,還不如將預算用於做好資訊充分公開、接受監督批判,否則一味以優勢資源粉飾太平,只是將大門關起拒絕溝通,終究將面對人民聲音的反撲與揭露。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祕書)
(回目錄)



再論俄羅斯:國際力量、知識社群與《京都議定書》
  ■倪世傑
我們在上週提到,看似最不可能簽署《京都議定書》的俄羅斯,也在2004年底在下議院杜馬(Duma)以及上議院批准之下,加入了這一個國際氣候建制(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在全球化之下,不光是企業界「預見」《京都議定書》內碳交易市場規範帶來的利基,這同時也是國際氣候建制與俄羅斯內部知識社群互動的一個結果,讓「關注全球氣候變遷」這一項理念逐步成為政策上的共識,而非一個可爭議的問號。

全球氣候暖化是否是由人類行動所觸發這一項問題,現在看來像是個不證自明的道理,但若回顧該問題的定調,也是經過20餘年的變遷過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自1985年以來共發表了4次關於氣候暖化的意見。第一次是1985至1990年的評估報告,認為氣候變化的成因可能是近百年自然界的波動,也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第二次是1995年的評估報告,已經察覺到了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第三次是2001年的評估報告,認為新的更有力的證據表明,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增溫「可能」由人類的活動所引起。第四次是2007年的評估報告,認為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全球氣候暖化「很可能」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美國小布希政府期間力主氣候暖化與人類行為脫勾,而俄羅斯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

伊斯瑞爾(Yuri Izrael)是蒲亭任總統期間重要的科技顧問,他甚至到2007年都還聲稱因全球暖化引起的驚慌都是不必要的,沒有什麼因素對氣候造成威脅。俄羅斯的自然科學界直到《京都議定書》簽署前,對人類行為與氣候暖化之間的關聯性都抱持懷疑論的態度。

但俄羅斯並非全球暖化現象的化外之地,尤其「暖化」對冰封的北地將造成顯而易見的威脅。暖化會造成永凍土的解凍,這不僅影響當地民眾的生存,解凍過程將釋出大量的沼氣與二氧化碳,這對氣候暖化無疑雪上加霜。永凍土佔俄羅斯國土面積的67%,俄羅斯政府要想睜隻眼閉隻眼也難。更重要的是,在俄羅斯國內還在爭論氣候暖化的修辭究竟是西方國家陰謀還是人類行為所引發的時刻,其他國家與國際組織已經開始企圖影響俄羅斯的決策。

世界銀行會同芬蘭與瑞士政府於1997到1999年間出資成立「俄羅斯聯合履約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研究計畫」,其成員包括俄羅斯經濟發展與貿易部官員、前任環保部門等等俄羅斯相關專家,預測俄羅斯在未來的聯合履約機制中可以透過碳排放貿易的獲利概況。英國政府與皇家國際事務委員會(Royal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於2004年結合了兩國的專家,共同研究俄羅斯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利弊得失,尤其是經濟上的。格虜柏(Michael Grubb)在他研究後指出,俄羅斯將受惠於《京都議定書》,他可以成為碳交易的賣方,同時也得以吸引外資在其能源產業的現代化中投資。

這些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的研究成果向俄羅斯政府指出,加入《京都議定書》是有利的,俄羅斯可以利用碳交易市場獲利,還可吸引外資;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政府的經濟發展與貿易部儼然成為國外團體的對口單位,透過密切的接觸改變了俄羅斯官員的思維,而他們也成為政府內對抗全球暖化懷疑論的重要力量。

國家如何知道他的「國家利益」何在?國家往往被假定需要權力、安全與財富。但要如何讓國家認知他的利益何在,則需要充分的資訊與不斷的論辯。在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氣候暖化政策和平演變」的過程中,歐洲國家透過資訊的提供以及利潤的訴求,讓俄羅斯官員了解加入《京都議定書》後可增進的國家利益,消解官府內部可能的反對力量,進而讓俄羅斯進入《京都議定書》的國際規範。換言之,國家並非孤立的存在於無政府的世界秩序,國家深深地植根在綿密的跨國與國際社會關係中,國家的行為,會經過某種「社會化」的洗禮,對偏好的形成與規範的接納同時也是一個學習過程,對各國環境政策形成的研究,亦不例外。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乾淨能源經濟 就業增長亮點
  編譯■張桂芳 審校■蔡麗伶
皮優(Pew)慈善信託基金會12日公布的報告,發現「介於1998年和2007年間,美國新興乾淨能源經濟的職缺增長比整體職缺快約2.5倍。按皮優對乾淨能源經濟的定義,其工作種類包括工程師、鉛管工、行政助理、建築工人、機器操作員、市場營銷顧問、教師和其他的許多行業,年收入從2萬1千到11萬1千美元」。

皮優並按此明確的定義,對全國50州內的實際工作、公司和創業投資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計數。這些領域供應市場對環保產品和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

該調查發現,介於1998年和2007年間,乾淨能源經濟就業機會,在全國的增長率為9.1%,而傳統的就業機會只增加了3.7%。

該報告指出截至2007年,全美50州加上哥倫比亞特區共6萬8千2百多家的企業,大約有77萬個工作實現了經濟增長和永續環境的雙重基本要求。

該報告結論道:「目前,在消費者需求日益增加、創投資金入注以及聯邦和各州政策改革等因素的推波助瀾下,乾淨能源業行情蓄勢待發。」

同樣,在州層級也有類似的情況。在同一時期,1998年和2007年之間,3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乾淨能源經濟就業機會增長的速度超過總體就業增長。

據皮優的說法:「乾淨能源經濟製造就業、商業和投資機會,同時擴大乾淨能源的生產、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廢棄物、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量、保護水和其他自然資源。」

該定義在工作範圍、一段時間內的投資和經濟增長、允許公私營部門有效評估政策選擇和投資等各方面,提供了一個追蹤調查的框架。

該報告指出:「創投注入乾淨能源技術的資金,在2005年時已跨越10億美元的門檻,並持續大幅增長。到2008年底,總數達到約126億美元。」

投資者在2008年,投資美國乾淨能源經濟企業達59億美元。這個數字意味著比2007年全年的投資總額增加了48%,佔全球創投金額的15%。

各州將透過《美國復甦和再投資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獲得聯邦大筆資金入注,其中能源和運輸項目將是近850億美元直接支出和減稅獎勵措施的直接受惠者。

「美國全球暖化運動」(U.S. Global Warming Campaign)處長克提諾(Phyllis Cuttino)在皮優環境團體說:「國會和奧巴馬政府可以而且必須制定能源和全球變暖的相關立法,以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能源獨立和維持環境的永續性。」

(ENS)
(回目錄)



雜交美國栗樹 碳儲存冠軍
  編譯■張桂芳 審校■蔡麗伶
根據美國普渡大學最新研究發現,一種新的雜交美國不僅可以恢復幾乎滅絕的物種,而且還有助於控制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

執教於林業和自然資源系的副教授雅各(Douglass Jacobs)發現,美國栗樹比其他硬木樹種長得快又大,因此同一時期內,能夠吸收更多抑制熱量散發的溫室氣體。

雅各說:「維持或提高森林覆蓋率,已被確定為重要減緩氣候變化的一個途徑。」他的論文出現在6月份《森林生態和管理》期刊中。

他說:「美國栗樹成長速度驚人。一般而言,樹木生長越快,碳吸收能力越強。而且這些硬木經採伐加工後,碳儲存時間長達幾十年,有些甚至更長。」

過去曾經遍佈整個美國東部地區森林的優勢物種,一路從緬因州到密西西比州都有美國栗樹的蹤跡。年年結果、耐腐蝕、高大的樹型等特點為人們所看重。

但在20世紀初,因人為引進亞洲真菌,引發了大量栗樹枯萎,最終造成大規模死亡。直到約50年前,幾乎完全消失殆盡。

一項嘗試將倖存的美國栗樹,與抗枯萎病的中國栗樹雜交的成果,產生出耐病害、美國栗樹佔約94%的新物種。

雅各說:「培育出來的新樹種在未來10年內,可以開始種植在現有的森林,或是由農田恢復的林地。」

他繼續道:「樹木吸收每年全球排放約6分之1的二氧化碳。因此增加年度碳吸收量,非常有利於減緩氣候變化。」

他還說:「這次研究只著重於地上碳儲存。未來將設法了解,這些栗樹林如何把碳儲存在地下。」

他最後說:「復育美國栗樹最大障礙之一,就是現今一系列管理栗樹生長地帶土地法律和法規。」

許多公共用地,過去栗樹生長密集地區,如大煙山(Great Smoky Mountains)國家公園,不歡迎人為介入,而且往往是非法的。但他說,為達到復育美國栗樹的目的,某種程度上的人為介入和採收是有必要的。因此,他呼籲採取一個一致和積極的態度與做法,並在管理公共土地法規上允許特例。

(ENS)

提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9-27@【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轉寄『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2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