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09-10-14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0-14》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0-14》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抹黑私校受僱者 無助解除勞保財務危機 
  ◎面對青年貧窮化:危機時代看矯正經濟羅盤失真的兩種高度 



教育論壇:抹黑私校受僱者 無助解除勞保財務危機
  ■羅德水
私校教職員退休金議題近日引起各界關注,其中不乏反對私校受僱者從公保回復勞保者,反對的理由不外是:私校教職員怎可盡往好的挑?怎可領兩份退休俸?以及私校教職員回復勞保之後,將使勞保財務危機加劇等。

台灣公、私部門受僱者的老年安全制度應如何調整,並非不能理性討論,但以前揭理由反對私校受僱者回復勞保,顯然值得商榷。

首先,關於私校教職員之所以要求由回復勞保,根本就是盡往好處挑的批評,看似取得了反對的正當性,其實,只要回顧私校教職員的社會保險制度歷史,即可明白這樣的指控根本就是無的放矢。

私校教職員早年即參加勞保,民國79年則被要求自行成立、加入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直到民國88年全民健保實施後,又被政府要求歸併到公保,過程中,無法組織工會維護自身權益的私校受僱者,根本毫無置喙餘地,政府的既定政策,哪裡由得私校教職員分說。更何況,現在要求私校教職員回復勞保的不是別人,正是立法院三讀通過私校退撫新制之後的附帶決議,不提這些事實,卻誣指私校受僱者「吃相難看」,實有失公允。

其次,有關私校受僱者一旦加入勞保之後即可領取兩份退休俸的質疑,更是全然不符合社會安全制度的惡意攻訐。

事實上,無論是無工作者之國民年金、公部門受僱者的公保、或私部門受僱者的勞保,雖然繳費與給付標準不一,但就性質而言,均屬社會安全制度中的基礎年金設計,至於公部門的退撫制度以及私部門的勞退新制,則同係「職業年金」(occupational pension)的概念,公、私部門的勞工除了「基礎年金」與「職業年金」外,都必須加上「個人自願儲蓄及年金計畫」,方足以建構維繫老年經濟安全的三層式保障模式(Three-Pillar Model),將「基礎年金」與「職業年金」解讀成領取兩份月俸,顯然不解社會安全制度。

尤需指出的,此前由立法院所通過的所謂私校受僱者之「職業年金」,其實只是改良版的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 DC),私校員工之退休金計算仍須區分新舊年資分別採計,職是,如不能修法同意私校受僱者回復勞保,實不足以保障私校員工,特別是資深私校受僱人員之退休權益,這也是立法院之所以在完成私校退撫新制立法後,又以附帶決議要求將私校員工回復勞保的根本原因。

最後,有關私校教職員回復勞保之後,將使勞保財務危機加劇的說法,更是完全昧於事實的指控。

實情是,目前勞保的財務結構遠遜於公保,以兩者之準備金為例,勞保現金流量僅2千6百多億,以880多萬投保人數而論,平均每人準備金不足3萬,相較之下,屬於6.3萬私校教職員的公保準備金則有140億,等同於每名私校員工帶著20多萬的準備金回復勞保。

再說,如果準備金超過20萬的私校教職員不該領取勞保1.55%的替代率,那準備金3萬、提撥率6.5%的勞工領取的正當性又在哪裡?如果私校回復勞保將侵蝕勞保財務的說法成立,目前「低提撥率、高替代率」的制度設計豈不成了元兇?如果勞委會現在可以用維護勞保財務健全為由,反對私校教職員回復勞保,當初又怎能坐視立法院通過「低提撥率、高替代率」的勞保年金方案?持平來看,相較於私校受僱者回復勞保必須處理的問題,目前勞保收支嚴重失衡、在職初期高薪低報、屆退時又低薪高報、以及假勞工充斥與高齡投保等結構性問題,顯然更值得勞委會積極處理。

無可諱言,儘管台灣已經建構起國民年金制度,但檢視公、私部門的退休金給付標準,台灣的社會安全制度確實仍有諸多值得討論之處,有必要再次澄清的是,私校教職員雖然也是教育體系勞工,但兩者不僅雇主各異,其退休制度亦全然不同,甚至可以說,私校受僱者的社會保險史,正是台灣不健全的社會安全制度的縮影。無論本案後續如何發展,可以確定的是,私校教職員都不應成為背負勞保財務黑洞的代罪羔羊,再怎麼抹黑私校受僱者也無助於解除勞保財務危機。

(教師)
(回目錄)



面對青年貧窮化:危機時代看矯正經濟羅盤失真的兩種高度
  ■陳柏謙
雖是無奈、不幸卻也千載難逢,身處自經濟大蕭條以來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最嚴重危機的年代,卻也成了檢討挑戰過往一切主流經濟學常理的最佳時機。從盲目反智的自由放任經濟哲學的近乎破產、經濟行為中經濟人「理性」預設被證明了是災難的幫兇,到過去主張全面放鬆金融監管者如今尷尬的噤聲默語,曾經主宰了過去近30年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霸權,如此看來即便未隨著世界經濟頹圮瓦解,也已經遭到來自包含學科內部各方的嚴厲批判與檢討。

就在日前,連「看似」中性客觀的經濟統計指標,也難逃成為檢討與批判的對象。

國際上對經濟指標失真的檢討

去年經濟危機爆發不久後,法國總統沙柯吉首先帶頭批評現下最主要經濟指標之一的國民生產毛額(GDP)嚴重失真,並主張應發展新指標取代之,隨即委託兩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Stiglitz及Sen組成研究小組,檢視現行GDP指標的問題與改善之道。事隔近年後,研究小組所發表的報告中,除了具體指陳GDP計算的盲點、侷限與可能對政策的誤導效果外,更一口氣列舉了12項建議方針,隨即引發廣泛討論與爭辯。

無獨有偶地,台灣改組後的內閣團隊,亦在不久前提出所謂「庶民經濟指標」概念,先是新任閣揆在媒體大談庶民經濟哲學,隨之要求經建、主計相關單位重新編列經濟指標,希冀藉此新指標能讓民眾「真正感受到經濟興衰」。一時之間,彷彿與國際接軌零時差。

事實上,沙柯吉對GDP指標的檢討稱不上新鮮。早在70年前,一手規畫編製GDP的俄國經濟學家「國民所得之父」Kuznets向美國會提交第一份國民所得報告時,就明確指出:國民所得的統計概念本身具有系統性局限;最後,甚至因為美國政府執意簡化計算方式憤而分道揚鑣。但不幸地,被過分簡化後的GDP指標,卻在短時間內成了各國政府政策規畫與施政追求的最高目標,甚至逐漸成了神聖的經濟圖騰。只是如此一來,許多無法列入GDP的人類活動,諸如經濟發展中環境破壞的成本、家務勞動等非市場部門活動,以及經濟發展公平性等等價值,往往因此難以進入政府決策考慮層面,遭到嚴重的忽略。

為此,過去幾十年來,各界對GDP與經濟成長等指標的檢討聲浪從來沒有停止過,1970年代至今,至少已發展出30種以上相關指標,挑戰GDP所建構的「發展觀」,這些指標企圖取代或補充GDP概念的不足,並試圖藉此影響各國政府的施政優先順序。然而,縱使如此,來自主流經濟學界內部近日才出爐的這一份報告,在當下所處的經濟危機年代,仍然具有一定的可觀之處。

GDP數據蒙蔽對經濟危機的警覺

Stiglitz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中很清楚地下了結論:「GDP數據蒙蔽了我們對危機的警覺。」根據他的分析與解釋,因為GDP的計算與公司帳面獲利息息相關。2007年時,美國高達41%公司獲利乃是來於自金融而非生產部門,而通常這些利潤又和舉債牢牢地綁在一起,在Stiglitz看來等於向未來商借的利潤預先反應在GDP上;此為其無法反應經濟情勢的第一個系統性危機。

其次,在世界(尤其是美國)泡沫經濟逐漸形成過程當中,產出與資本的價格不斷地向上攀高,最明顯的是房地產交易價格,更是高出原先應有價格30%以上;而這種本質上不健康的「成長榮景」,進一步反應在GDP數字與成長率上,不但無法如實反應現下經濟體質,卻反而掩蓋了危機本身。事實上,在GDP數字呈現一片欣欣向榮面貌中,嚴重的經濟危機卻已悄悄地醞釀、成型,等待時機爆發。

此外,Stiglitz也指出,GDP作為反應人民福祉的指標,本身有著極大落差,他比較經濟成長與平均家戶所得上的反向發展為例,2000年至2008年間,美國GDP成長13%,然而同時期家戶所得卻反而下降了4%!

其實類似狀況一樣發生在台灣,約莫同一時期內台灣數字上的GDP成長了約18%,然而家戶所得卻僅僅成長3%,甚至所得分配五等分級距中最弱勢的20%的家庭,可支配所得甚至逆向成長。

再則,GDP計算另個一弔詭之處在於:缺乏效率的經濟行為反而拉高了GDP。以美國飽受批評的健康醫療制度為例,美國國民每年健康醫療花費佔了GDP比重16%以上,比許多歐洲國家高出甚多,然而美國國民所享有的醫療品質卻不如許多歐洲甚至亞洲國家;但如此無效率反應在GDP上,卻反而拉高了絕對值。

凡此種種,都讓Stiglitz與Sen為首的研究小組警示各國政府,短時間內雖難以制定一套全面取代GDP的指標,但絕對有必要矯正一切經濟政策與規畫均以GDP成長為最高目標的做法,切莫將GDP成長視為反映經濟體質的唯一判準,當然,更應體認經濟成長與國民福祉相關性已逐漸降低的趨勢。

其實,Stiglitz與Sen的呼籲不難理解,當測量經濟情勢工具本身已有偏差,以此為參考所制訂的政策必然將有更大偏差,甚至帶來災難。因此,矯正經濟羅盤失真的必要性,乃是建立在為更有效地研判與制定經濟政策以促進人民福祉的前提上。

庶民經濟指標 東施效顰尚且不足

以此為準,當我們再回頭檢視台灣新內閣所提倡的「庶民經濟指標」時,可以發現:這份來自主流經濟學界內部反思與檢討的報告,不但沒有給台灣政府任何啟發與省思,相反地,台灣政府所高喊檢討經濟指標的動機,不是為了更有效地反應經濟體質、預測經濟走向,進而調整經濟政策,竟然是本末倒置地為了在一片經濟低迷的情勢「改善民眾觀感」,透過既有統計數據的排列組合「隱惡揚善」。如此這般對經濟數據的「逆反思」,注定只能是彆腳的詐術。

事實上,若政府真有心檢討改革經濟相關指標或統計,遠的不提,台灣統計單位對勞動相關統計的極度缺乏,根本上就已經嚴重影響到相關政策評估與制定的地步。至今為止,主計處與勞委會等統計調查單位,連台灣目前有多少派遣勞動、多少部分工時工作者、多少非典型雇用勞動等最基本的統計資料都付之闕如,在缺乏數據掌握基本事實的情況下,勞政與經建單位,過去幾年來竟然都還想摸黑偷渡擴大非典型就業的種種政策與法令!連這一點最起碼的工夫都不肯做,卻來夸談要建立所謂庶民經濟指標反映民眾實際經濟生活,兩相對照,國際與國內兩種矯正經濟羅盤失真的高度差距如此之巨大,又豈能讓人民不對行政團隊日後的經濟表現冷汗直流呢?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0-1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