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1-11》─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1-11》
══════════════════【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1-11》
|
本期內容 | |
◎世界傳真:尼泊爾兒童上學是一種奢侈 | |
◎全家環遊世界,最好的親子教育 | |
◎昨天的夢想就是今天的希望 |
世界傳真:尼泊爾兒童上學是一種奢侈 | |
譯寫■葉興台 | |
在尼泊爾西部,兒童走在泥濘的道路上,手臂下夾著厚重的教科書,可能要走一個小時才能到學校,沿途根本沒有建築物,只有黃澄澄的稻田上散亂的茅草屋,幾頭水牛在路邊的水溝裡漫步,一座橋橫跨河上。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在尼泊爾西部,就像在該國的其他地方或開發中國家的偏遠地區,兒童上學是一種奢侈,而非權利。在這些偏遠地區,兒童通常得走一個多小時上學,這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在這些長途跋涉的兒童中,有很多是由教育慈善組織「閱讀空間」(Room to Read,註)所贊助的女生。 在尼泊爾,女生比男生更可能輟學,因此,尼泊爾婦女的文盲比例高達57%,男性僅35%。很多貧窮家庭認為,女生受教育是一種浪費,因為她們早晚都要嫁人,很多尼泊爾家長七早八早就把女兒嫁出去,或者叫她們去做契約工。 「閱讀空間」幫尼泊爾女生買學校制服和教科書,並為她們付學費,每年更提供約250美元的獎學金,這些獲贊助的女生與其他在道路上跋涉的女生並沒有太大差別。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閱讀空間」,在9個國家設有獎學金計畫,負責尼泊爾獎學金計畫的瑞瑪‧史瑞莎(Reema Shrestha)表示:「我們試著幫她們買書包,但她們不想用,我們原先以為她們需要書包,因為她們得長途跋涉到學校,但她們不想被人認出是『閱讀空間』的贊助學生;我們沒為她們買鞋子,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在Shree Sarada Lower中學,獲得「閱讀空間」獎學金的女生,與其他同學一起擠進簡陋的教室。這所學校非常擁擠,還分成兩批上課,一批在白天,一批在傍晚。獲得獎學金的其中一名女生是15歲的米娜‧塔魯,從8歲以來她僅斷斷續續上過學,因她務農的雙親叫她去當幫傭,如今在獲得獎學金後,她每天上學,對歷史和數學很有興趣,決心一定要畢業。 塔魯說:「我總是對爸媽說:『我不想當幫傭。』但他們說,無法負擔我上學費用或買制服,因此我沒有選擇。」 「閱讀空間」目前在孟加拉、柬埔寨、印度、斯里蘭卡、寮國、越南和尼泊爾贊助8,786名女生,在這些國家以及「閱讀空間」最近才開辦計畫的尚比亞,女生的輟學率較男生高出甚多。 「閱讀空間」引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指出,讓女生留在學校讀書,是家庭增加收入和健康的最有效方法,也改善下一世代接受適當教育的機會。 瑞瑪‧史瑞莎負責挑選接受獎學金的女孩,這件工作並不輕鬆,因為需要的人很多,若沒有獎學金,這些尼泊爾女生沒有半個可以上學。 「閱讀空間」的田野工作人員崔波蒂‧朝哈里(Tripti Chaudhary)表示:「獎學金非常珍貴,必須審慎使用,我們沒辦法幫女生買腳踏車,她們曾經問過,但腳踏車很貴,我們不可能提供每樣東西。」 註: 非營利組織「閱讀空間」(網址:http://www.roomtoread.org/Page.aspx?pid=183)是由前微軟中國事業開發部門負責人約翰‧伍德(John Wood)所創辦,1999年他前往尼泊爾旅遊,對當地學生和老師的熱情感到驚奇,卻對他們缺乏資源感到難過,後來他在35歲那年辭掉工作,決心幫助偏遠地區兒童,能夠有書可讀。 約翰‧伍德後來將這段經歷寫成《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台灣由商智出版)。 10年來,約翰‧伍德在孟加拉、柬埔寨、印度、斯里蘭卡、寮國、越南和尼泊爾等地,陸續創辦了832間學校及7,526間圖書館,捐贈6百萬本書、提供了8,786筆獎學金,堪稱亞洲兒童的長腿叔叔(Daddy Long Legs)。 約翰‧伍德與「閱讀空間」的目標是,在2020年時開辦2萬間圖書館,服務地區遍及至非洲、南美洲,甚至是全世界。該基金會於2006年展開非洲地區在衣索匹亞、南非與辛巴威的工作,最近在尚比亞開辦了獎學金計畫。 |
|
(回目錄) |
全家環遊世界,最好的親子教育 | |
譯寫■葉興台 | |
當卡拉‧費雪(Carla Fisher)和先生宣布,將與十幾歲的女兒環遊世界時,身邊的朋友都認為他們瘋了,7年後,環遊世界的甜蜜回憶,加上一本紀錄他們遊蹤的書,費雪家族似乎成為環遊世界的先鋒。 根據美聯社報導,儘管全球經濟衰退,影響美國學生赴海外的交換學生計畫,不少美國家長仍設法讓小孩擴展國際經驗。 在休士頓郊區擔任環境生物學家的卡拉表示:「聽到有很多家長希望用同樣的方式教育小孩,就讓人非常高興。」她說,2001至2002年間全家13個月的環遊世界之旅共花了近10萬美元。 有些美國家長試圖藉由海外旅遊,培養小孩所欠缺的世界公民意識,有些家長則希望小孩能培養在全球競爭所需的技能。 家長克里斯多弗‧赫特比(Christopher Holtby)表示:「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克里斯多弗和家人今年8月從達拉斯搬到墨西哥,好讓3個兒子能學習西班牙語,但因為他仍在達拉斯工作,每天得從墨西哥通勤到達拉斯上班。 墨西哥私立學校每個月的學費是每人2百美元,與美國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克里斯多弗表示:「這是一個全球化時代,我朋友和我了解,如果能給小孩更多機會,他們就有更多選擇。」 目前並不清楚有多少美國家庭選擇這種全球教育模式,根據美國聯邦教育基準局(CSIET)的資料,去年約2千名中學生以交換學生名義赴海外就學。 但全球教育顧問表示,愈來愈多家長與小孩一同赴海外旅遊一年或更久的時間,部分因為科技發達讓他們更容易在海外工作。 《新全球學生:別甩SAT,省下數千美元學費,取得真正的國際教育》(The New Global Student: Skip the SAT, Save Thousands on Tuition and Get a Trul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作者瑪雅‧弗洛斯特(Maya Frost)指出:「家長希望與小孩在人生某個階段共同赴海外旅遊的意願愈來愈高,人數也愈來愈多。」 瑪雅與先生離開波特蘭的家,2005年與十幾歲的女兒前往墨西哥和阿根廷旅行。她說:「舊有的家庭移居模式──因家長任職的公司遷往海外或擔任駐外外交官,仍是家庭遷往海外的原因,但新全球家庭更可能獨立地遷往海外,為自己創造新工作。」 選擇游牧式教育的多半是前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志工、移民家庭的小孩,這些家庭從海外領養小孩,或僅因為有流放癖。電腦和網路使他們在旅遊之際可以繼續工作,在家教育使他們更容易把小孩拉離傳統的教育方式,享受真實世界的學習。 泰莎‧希爾(Tessa Hill)表示:「除了上學,人生處處都可以學習,環遊世界可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語言,增加旅遊經驗和在城市環境中機警生存的能力,我們多麼幸運能夠生為美國人。」泰莎開著車屋,與家人遊遍北美洲、中美洲和歐洲13個月,最近才返回休士頓的家。 希爾和先生開始考慮環遊世界時,老二查爾斯滿腹疑問,他說:「我第一個反應是:『嗯,是說真的嗎?』但計畫聽起來很棒。」 查爾斯說,環遊世界期間很想他的朋友,就透過電子郵件聯絡,也在途中交了不少朋友,與法國的小孩踢足球,在愛爾蘭學習打橄欖球。 為了讓這些因環遊世界而長期缺課的小孩,在返國後能銜接學習,多數學校主管希望家長在出國前能擬定教育計畫,有時候會為剛返國的小孩進行測驗,評量他們應該上哪個年級,或熟悉哪些科目。 |
|
(回目錄) |
昨天的夢想就是今天的希望 | |
■周滿生、高靚 | |
明天的現實 寫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到來之際 隨著2010年的到來,我們走進了本世紀的第二個10年。在一個新的年代開啟之際,回顧與展望的意義不同尋常。我們不妨將視角放得更廣闊些,看看世界教育在過去的10年發生了什麼。關於21世紀,人們曾有過許多想像和預言,既有資訊發達、知識爆炸、科技日新月異的期待,也有能源枯竭、氣候變化、自然災難頻發的擔憂。無論持何種觀點,發展教育都成為最終解決方案的一項重要內容。的確,在過去10年,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成為了關乎人類發展、世界和平、國家安全、個人幸福的一件大事。 2000年,189個國家的首腦共同簽署《千禧年宣言》,對減少貧困作出莊嚴承諾。宣言中提出8項千禧年發展目標,其中2項有關教育──確保所有男童、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學教育課程,到2005年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中消除兩性差距,至遲於2015年在各級教育中消除兩性差距。同年,世界教育論壇在非洲塞內加爾首都達卡舉行,全民教育進程啟動。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句話在21世紀的最初10年不再是一句空談,而成為各國政府、民間社會、國際組織共同努力的一項全球性事業。 進入新世紀,許多國家開始因應時代需要進行教育革新。2001年,一份名為《不讓一個孩子落後》(No One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計劃,提交到美國國會。根據這份由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親自遞交的法案,美國開始了持續至今的以提高教育質量、強化績效責任為主要特徵的教育改革。2003年,英國提出類似的「每一個孩子都重要」,從健康、安全、學業成就、社會貢獻等多方面改革國家的兒童教育及服務體系。2006年底,日本自二戰結束後首次修訂了《教育基本法》,提出要重新振興教育,結束30年來的「寬鬆教育」政策,恢復全國學力測試,將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寫入法律。2007年以後,澳大利亞、法國、韓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國相繼出台全國範圍的教育改革措施,並對未來5年至10年的教育發展進行規劃。 在過去的10年中,為同一個教育願景努力的還有歐盟。這個願景就是在歐洲範圍內消除障礙,增加學生在各國之間的流動,打造統一的歐洲教育體系,在世界範圍內提高競爭力。變革首先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統一學制和以此為契機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歐洲各大學近年來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2008年,歐盟完成了《歐洲終身學習資格框架》,將一體化擴展至職業教育和終身學習領域,使不同國家學生的教育及職業培訓資格證書實現了相互轉換。追問「有什麼是我們不曾擁有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感受變化。 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始每3年組織一次對各國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閱讀水平進行評價和排名(PISA),每年發佈一次《教育概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一年一度的《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同一時期,每台售價一百美元的廉價筆記型電腦為貧困國家數百萬兒童送去了資訊和知識,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將其1千8百多門課程放在網際網路上,引領大學開放課程之風。一時間,「谷歌大學」還是「穀歌陷阱」的爭議四起,人們開始對未來一代的獨立思考能力感到擔憂。還有許多有關災難的共同記憶,紐約世貿大廈、貝斯蘭學校(編註)、班達亞齊、汶川……學校在災難中學習自救和承擔責任,而世界各個角落的孩子用圖畫、文字、歌聲相互溫暖。 時間的指標飛速地指向了2009年,有許多理由讓這一年載入史冊。金融危機引發全球性經濟衰退,美國首位非洲裔總統當選,各國領導人再次坐在一起討論氣候問題。對於教育而言,這一年我們認識了「危」與「機」的辯證法。經濟不景氣的直接後果是教育投入減少、家庭陷入困境,一些學校一度無法維持運轉,世界銀行等多個國際組織發出警告,呼籲人們重視貧窮國家兒童受到的重創。另一方面,申請做教師的人數大大增加,更多的人重新回到大學深造,學生對經濟學的興趣空前高漲,許多家長開始培養孩子節約、理財的觀念。 影響絕不僅止於此。面對經濟、能源、環境和食品危機的挑戰,各國普遍認識到必須改變短視的、破壞性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方式,而教育正是傳遞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最有效途徑,這是2009年「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的主要議題。大會提出,通過教育確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包括社會公正、食品安全、生態完整和多樣性、尊重生命以及社會和諧、民主、集體主義、性別平等。2009年7月,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在巴黎開幕,來自148個國家的近千名與會者彙集在一起,呼籲高等教育應對全球發展中的挑戰。會議強調,高等教育機構應該通過它們的核心職能(研究、教學和社區服務)增強它們對跨學科問題的關注、提升關鍵思考力和積極發揮社會成員一分子的作用。這將有助於可持續發展、和平、社會福利以及包括種族平等在內的人權的實現。 在危機中,美國總統歐巴馬力圖以教育投資創造歷史性機遇,全面推進從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讓我們重新思考經濟發展與教育投入的關係。歐盟發佈《歐盟創造與創新宣言》,提出了一系列涉及教育、文化、科學、設計、工作場所和企業的政策理念,強調把教師再培訓和鼓勵終身學習作為優先發展領域,把進行知識投資、徹底改造教育作為未來10年創造、創新的首要目標。中國、巴西、印度和南非等4個國家因在經濟方面表現突出,成為備受國際關注的「基礎四國」(BASIC)。在教育方面,四國因其相似性而走到一起,在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人力資源轉化以及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等問題上展開進一步交流與合作。 當歷史的車輪載著世界駛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我們力求溫故而知新。過去10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占同齡人口的比例從19%增長到26%。但是非洲的高等教育入學率仍然只有6%。許多國家的初等教育入學率已經達到或接近100%,但是世界上仍有7千7百萬失學兒童、8億成年文盲。牢記這些數字,我們的教育任重而道遠。 (作者依序為中國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教育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1月5日3版 編註:2004年9月1日,俄羅斯貝斯蘭第一中學被車臣分離主義人士佔領並挾持平民和學生為人質,9月3日事件結束,326名人質(大多為學生)死亡。 |
|
(回目錄) |
|
長期徵稿啟事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