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0-03-30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捐款芳名錄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3-3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3-3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CITES決議:珍貴珊瑚貿易仍不予禁止段譽豪

編譯■段譽豪 審校■蔡麗伶

21日在杜哈所舉行的華盛頓公約(CITES)會議中,各國政府代表否決了對紅珊瑚與粉紅珊瑚在珠寶製作貿易限制的提案。

美國和歐盟提議規範31種來自西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區珊瑚之國際貿易,但未能達到所需3分之2以上代表的贊成,其中64個國家投票贊成,59國反對,10國棄權。

根據美國的提案,珊瑚族群最大的危機在於採集後供應了國際貿易,自1980年代以來,供應量已經下降了60%至80%,族群結構所減少的量,相當於在採集區中損失了80%至90%的珊瑚生產力。

這些物種已經被採集達數千年,每年國際貿易的品項高達數以百萬計。然而今天的消費需求正威脅著這些物種的生存,國際需求已經耗盡了最知名的紅珊瑚與粉紅珊瑚族群,而新開發的族群也已被快速消耗殆盡。

提案建議將紅珊瑚與粉紅珊瑚列入CITES附錄二中,並採行嚴格的許可證制度來管制貿易。這將確保各國以法律約束力來管理此種珍貴珊瑚的國際貿易,讓這些生長緩慢,壽命長的物種可以被永續採集。

但在2009年1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一個專家小組的結論是,現有的證據並不足以支持將整個紅珊瑚科物種列入附錄二中。該小組說,此科中有7種珊瑚並不符合列入附錄二中的生物標準。

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以及會影響當地沿海居民生計等因素,成為了反對這項提案的主要論點。

主要的珊瑚採集和加工區包括了義大利、日本和台灣。

推動「貴重到戴不起」運動的SeaWeb科學計畫副總裁泰萊基(Kristian Teleki)呼籲各國政府保護紅珊瑚,他說這個決定對紅珊瑚與粉紅珊瑚長期生存以及依賴他們的產業來說,是倒退了一大步。

SeaWeb要求珠寶商和設計師,在健全的管理制度到位,以及這些長壽又生長緩慢的物種族群恢復以前,拒絕使用或購買紅珊瑚與粉紅珊瑚。

珠寶零售商Tiffany&Co.、珠寶設計師聖克萊爾(Temple St. Clair)、海洋保育學家庫斯托(Celine Cousteau)以及其他許多人,都支持將紅珊瑚與粉紅珊瑚列入附錄二中加以保護。

「諷刺的是,那些支持將珊瑚列入附錄二中的義大利珊瑚工匠們,卻也認為這麼做會威脅到他們的生計。」在義大利工作與生活了25年的聖克萊爾說道:「據我們所知,真正威脅到他們生計的,是不去保護這些珊瑚,如果他們依然故我,未來將沒有珊瑚可供他們採集了。」

「現在是讓珠寶設計產業停止購買和使用這類珊瑚的時候了,這樣珊瑚族群量才能恢復。如果消費者的需求減少,也許政府和珊瑚業者將會認真對待並保護這些珍貴動物的後代。」聖克萊爾說。

珊瑚貿易量每年超過數千萬美元,每年有30至50公噸的紅珊瑚和粉紅珊瑚被採集。

在2001年至2008年間,僅僅美國就進口了2千8百萬件紅珊瑚與粉紅珊瑚。珊瑚項鍊可以賣到幾十萬美元。

珊瑚每年增長不到1毫米,壽命長達一百年。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報告,目前採集的珊瑚群體年齡介乎7至10年。而對珊瑚族群永續的採集時間點,應該在98年之後。

至於黑珊瑚則已在CITES的保護之中了。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野生動物貿易政策分析師歐克萊爾丹博士(Dr. Colman O'Criodain)說:「對CITES的政府成員們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羞辱,因為他們喪失了一個機會,去表明CITES尚未完全失去對抗既得利益者反對保護海洋物種的能力。」

中國已經將在其水域中發現的4種受威脅的珊瑚列入公約的附錄三中。這樣做使得這些珊瑚交易必須要有適當的文件流程,並且各國得以追蹤和評估國際貿易的情況。

但一些國家認為,鑑定珊瑚種類的工作,嚴重地阻礙了實施貿易管制工作。

(ENS)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氣候暖化與糧食品質問題(一):營養不良與食物中毒機率大增倪世傑

■倪世傑

翻開人類歷史,「短缺」是19世紀中葉以前的大問題,農產品產能低且往往會因為天災問題造成飢荒,工業一直到20世紀初期泰勒制的大量生產下,才逐步讓人擺脫消費品不足的狀態。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加入發展主義陣營的各國家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業迅速被工業取代,不僅表現在農工人口與產值的消長,農地轉移至工業運用以及都市化,都使得綠地與可耕地加速流失,這個過程一直在持續中,中部科學園區在后里的加速開發就是一個現成例子。

面對可耕地越來越少的問題,科學家莫不想法設法地透過新技術,扭轉人口增加下的糧食危機,從「綠色革命」到基因轉殖技術,引發的問題往往比試圖解決的問題還多,之前甚至有一些人認為,全球暖化讓農業的未來一片大好,看起來的確荒誕不經,但還是先看看他們的說辭立論基礎究竟是什麼。

以反氣候暖化聞名的美國氣候學教授波林(Robert Balling Jr.)認為,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農作物會生長得更快、更肥大,對環境適應力更強,而且因為更抗旱,對水資源的運用會更有效率。農業的未來將是一片大好,各種農作物不僅變得更碩大,而且像是稻米、麥類植物的產量也會提高,牧草也會更肥美有利於畜牧業。德國約翰杜能研究所的(Johann Heinrich von Thunen- Instituts, vTI)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項看法,在他們進行的溫室實驗中,模擬提高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式,發現大麥、小麥與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產量提高10%到15%,而且玉米在旱期的產量損失要更少,透過葉子散發的水氣也變少了。

但農作物奇妙的地方也往往在這裡。在體積上的確是長大了,並不同時表示營養成分也同時增加或是保持不變,長白山的人參拿到廣東種植,不僅長得快、個頭大得像根白蘿蔔似的,但是人參皂苷與醇類等具活化性質的珍貴物質含量卻大量減少。

在空氣中二氧化碳量增加同時表示含氧量的減少,而氧氣對蛋白質的製造相當重要,不僅如此,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植物內像是鋅、鐵、鉻等微量元素將會降低,其中鐵是血紅素的主要原料,缺鐵將會導致貧血,除了豬肉以外,全穀類、乾果類、綠色蔬菜都是人類吸收鐵的主要來源。

而缺乏鋅會導致生長遲緩,也會造成皮膚、腸道黏膜、免疫系統的受損。鋅能與維生素C結合,參與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因此缺鋅的人傷口癒合需花較長時間,除了海鮮以外,穀類、種子類、全穀類、核果類、豆類都是人類吸收鋅的主要來源。

另外,鉻則是人體血糖重要的調節劑,有預防高血壓與糖尿病的作用,除了肉類食品外,人類通常透過馬鈴薯、水果與全穀類食品獲取。

這些問題絕非新生事物,但某些科學家總是視若無睹。1960年代的綠色革命伴隨著大量化肥的運用以提高產量,透過生產更多、提高民眾熱量攝取以消滅飢荒,但是綠色革命作物缺鐵、缺碘的問題,反而造成了另一種「隱形飢荒」,當民眾無法從食物中攝取微量營養素時,只有兩條路可選:在經濟狀況還可以的時候,花錢買人工合成的藥品,補充吸收不到的營養素;在經濟狀況不許可的情況下(這往往是1960年代發展中國家普遍的狀況),聽天由命。人民卡洛里攝取量變大但卻仍舊營養不良,發展中國家與低度發展國家依舊遭遇另一種沈重的人口問題。

現在問題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嚴重。如果說只是營養素含量下降也就算了,澳大利亞莫那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生物學教授葛莉淘女士(Ros Gleadow)的研究指出,如果大器中二氧化碳濃度增高且伴隨乾旱的情況下,像是地瓜等植物會生產一種叫生氰糖苷的化學物質。如果地瓜葉片被壓碎或咀嚼,生氰糖苷將分解及釋放有毒的氰化氫。氰化物會使人中毒,也會讓植物內的蛋白含量減少,而蛋白質卻是人類與畜類分解體內氰化物的重要來源,換言之,在人類與家畜吸收更少的蛋白質的同時,也增加了食物慢性中毒的機率。

(下週續,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環境前線:污染的加害者與受害者傅恩過

■傅恩過

死刑存廢議題,又帶動一波何謂真正正義的爭論,不過多數人似乎能同意,「奪取他人性命、生活」,是多麼殘忍的劣行。

高雄縣台塑仁武廠曝光近9年的廢水污染事件,地下水毒物超標30萬倍,在這個社會輿論中興起的漣漪,似乎不及死刑,或每天都在媒體版面佔有一席之地的謀殺、社會新聞,然而這起殃及數百、數千受害者的環境殺人事件,不僅跟我們息息相關,也一再凸顯若牽扯到資本、利潤,體制、法制的保障有多麼脆弱。

1969年,美商RCA公司在台灣桃園設廠,1992年關廠,當時傾倒在場區內的廢棄有機溶劑,造成土壤、地下水嚴重污染,過量致癌的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在地下水流竄,自然恢復至少要百年,員工紛紛傳出罹癌的消息,1998年組成職業性癌症員工自救會,就有上千名患病員工,訴訟直到今天尚在進行。

有人說,「這是外商的問題」,利用完別國便宜的人力成本、土地資源「就落跑」;也有人說,這是 30年前的處境,當時我們的環境衛生制度、技術有多落後。事實上,無論是本國或海外,企業獲取利潤的方式如出一轍,在汲取資源的過程中,仍不願高抬貴手,增加些許成本保護第一線的勞工、附近的居民,以及土地、水源的未來。多年來,受害者從未少過,加害者也一直存在。

台塑的口號、在政府頒發績優獎項中的聲明,常有一段:「多年來堅持『工安環保與經濟並重』經營理念。」聽在各地與台塑工廠為鄰的居民耳中,是多麼諷刺。

環保署好不容易針對仍在營運的工廠調查中,發現台塑仁武廠驚人污染的事實,地下水中「1,2-二氯乙烷」最高每公升1.5萬毫克,是管制污染值(0.05毫克)的30萬倍,土壤「1,2-二氯乙烷」污染值最高每公斤6,060毫克,是管制值(8毫克)的7百多倍。

還有地下水的二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乙烯、四氯化碳,土壤中的四氯乙烯、氯乙烯也超過管制標準。媒體報導檢測用的取水套管立即溶解時,很難讓人相信如此高濃度的污染來自「不小心」。

然而,早在政府調查之前,地方居民就已深受污染之苦、多次抗議,學者與環保團體對後勁溪的調查,污染源很明顯是當地的台塑廠、中油煉油廠等;早在媒體揭露之前,環保署即已獲知廠方在2002年就發現有滲漏情形、未報備,然而台塑仁武廠在同年政府頒佈土壤及地下水相關防治法令前、還未監測廠區地下水前,還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呢?

實際上,在美國德州設廠的台塑,在美國法令的要求下,須詳載每年排放到水體的1,2-二氯乙烷、氯仿的排放量,台塑在台灣卻一直不願揭露相關資訊。

在事件曝光之後,環保單位的行動仍無法獲得認同,在台塑宣稱已控制下,並未依法要求仁武廠停工、列為整治場址,不令該廠停工整治已有的污染危害,就是所謂的管控整治、嚴格執行?

台塑辯稱污染限於廠區,沒有「公共危險」疑慮,然而污染是有限制的嗎?30多年前RCA地下水、土壤污染,顯示廠區外也有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而台塑仁武廠數種檢測出的毒物,也都有致癌風險的實證研究證明。

同是台塑雲林六輕的健康影響風險評估研究,就能看出其空污與當地癌症發生率提高顯著相關。工業區的居民不少人長年受病痛、癌症之苦,儘管目前沒有因果關係之研究,不表示無相關性。

「奪取他人性命、生活」,是殘忍的劣行。如果加害者是接受國家長期優惠、扶植的企業財團,受害者是土地、資源與人民時,難道不該以最高標準,檢視、要求加害者付出代價?

國家依法行政,實際上就要有令民眾信服的作為,除了立即停工、管控污染,也應追查多年來知情不報的過錯,甚至應追回不當得利,就像環保署去年針對觀音工業區污水處理廠長期繞流偷排廢水及污泥,以行政罰法追討不當得利的方式,追繳實際操作污水處理的工程公司當時所獲取的收入。

若認為無公共危險疑慮,舉證不應由地方居民負責,相關土地、地下水污染的區域研究,流行病學、癌症相關性等追蹤調查,應由財團出錢、國家監督、公正的學術單位追蹤。該做的還有很多,而當污染的加害者付出代價,才能終止更多犧牲、受害者的出現。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親子QA】字的美醜/【科學高興班】你怎麼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3-3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