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2-11-09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化妝品真相大公開社群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11-0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2-11-0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12年國教的側面思考:「不想就讀某些學校」的擔憂何在?本報訊

■盧安邦

自教育部宣告實施12年國教以來,已引發各界爭議不斷。其中主要的爭議點圍繞在影響明星學校存廢的「特色招生」以及「超額比序」方案上,從中不難看出,人們擔憂的是孩子如何能夠進入理想的高中職就讀,這制度的設立又是否不利於優秀學生的競爭(如超額的抽籤制度),或排擠了資源弱勢的家庭(如納入英聽成績以及多元學習表現中的「其他」項目)。

然而,「如何能夠進入某些理想學校」這個問題,事實上肇因於一種無法進入理想學校、而必須就讀其他「不理想」(我不敢確定人們是否將之定位為「次等」)學校的焦慮,由此看來,這背後仍有一套隱而未顯的優劣排序邏輯在其中運作著。因此,本文認為在討論「如何能夠進入某些理想學校」的同時,或許也該轉個方向,思考為何人們存在著「不想就讀某些學校」的擔憂。

除了學費的補貼外,「降低考試壓力」與「適性學習」是12年國教政策所主打的亮點,而此理想的達成並非易事,高中職的資源均等、升學制度的一體化以及社會評價皆為前提條件,而台灣整體產業型態又是社會評價的物質性條件。怎麼說呢?本文試著以筆者的人生經驗為楔子,希望從中展開的論述能夠跨越個人經驗,供讀者稍做參考。

一、高中/職的社會評價,台灣的產業準備好了嗎?

在筆者國中的時候,面對升學問題,首先碰到的是高中與高職的道路抉擇,這時,高中是班上多數人的志願,因為那代表了一條光明大道的入口。而它之所以成為光明大道,是因為我們的社會賦予職業一種層級關係:處於最上層的是醫生、律師、科學家以及工程師;往下一層或許是教師、公務員、銀行交易員、會計師等白領工作;最後才是維修、廚師、服務員、工人等勞動工作。

這層級關係成為人們評價職業的基礎標準,這評價並非憑空而來,其中交織了許多複雜的物質性條件。在設定將來的職業選擇時,涉入考量的是經濟收入的多寡與穩定程度、工作條件與風險、國家政策保障制度等等,其中當然也牽涉到智力測驗所指定的「能力」,如空間、邏輯、抽象思考能力所附加於職業上的評價,而因著這種種考量,人們分類、排序了各式各樣的職業,並認定了朝向這些職業的成功之道:想要獲得較高的社會評價、工作條件與生活環境,先從讀高中開始吧。

若這情況延續至今,而讓孩子能夠「適性」地根據其興趣與能力選擇高中/職就讀,避免掉對高中職一直以來隱然存在的層級價值判斷,那首先必須面對的便是以下一連串的問題:技職教育的出路是否充分地被保障了?只是「有工作」並不夠,這些工作的工作條件是否完善?其付出的勞力與面對的風險是否與其薪資相符?福利制度是否能夠保障這些工作者的退休生活?若這些問題未獲得解決,那麼「改變關於職業的社會評價」這件事將僅僅流為口號。

「高職優質化」這一訴求所應涵括的內容,若不包括整體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相關勞工、福利政策的支持,即使「優質高職」能夠培育出「優質人才」,他們出社會後仍將面臨不甚優質的工作環境與待遇,因而不可避免地承受了不甚優質的社會評價。

二、不讀大學可以嗎?升學管道的一體化準備好了嗎?

在選擇了高中/職之路後,接下來面臨的抉擇,便是「該讀哪一所高中/職」?

12年國教「就近入學」的前提是所有高中職的資源平等,這資源包括了硬體資源和人力資源,在這一點上,雖說教育部企圖以「大學校院協助高中優質精進計畫」協助平衡資源集中學校與偏鄉學校間的差異,但其成效如何仍為未知數,而已經實施的「高中優質化輔助計畫」,又將對適性教育、適性輔導而言,極為重要的師資補助置於補助重點之外,這使得在現階段看來,「資源平等」的理想,與現實仍存在相當的差距。

在此狀況下,人們選擇學校時自然會將資源問題納入考慮,因為資源將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成效,並進一步影響他們大學的升學率。

照理來說,升學率所帶來的惡性競爭,應該在適性教育與適性輔導的制度中改善,但正如前文所述,產業結構與社會評價尚未給許多職業帶來完備的改變條件,而普設的公私立大學與技術學院則需要市場,連帶起來造就了台灣社會對大學文憑的迷思:大學文憑成為大多數行業的基本門檻,成為走上光明之路的必備條件。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11-09

12年國教實施在即,但多數家長、教師及學生,仍對未來感到擔憂。2012年10月31日,來自高雄的簡姓學生家長淚訴,學校比獎懲、檢定證照項目讓私人機構檢定報名人數大增,考試花費更多金錢和時間。(圖文/姜林佑)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民國91年高職畢業生的升學率為56.02%,而在短短10年中,高職畢業生升學率已逾8成。「升學」這件事已經脫離職業與專業的要求,而以教育市場化的後遺症之樣貌殘留下來。在人人皆有大學學歷的狀況下,若是選擇不繼續升學,將自然被歸類為能力不足的20%,這結構性的趨勢讓高中/職學生仍難以逃離升學的競爭。

也就是說,12年國教廢除了升高中的基測,學生們最終卻仍逃不了進入大學時的學測總算帳。因此可以看見,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之下,若是大學入學的評鑑制度未能與12年國教的核心理念結合,「降低考試壓力」將難以在教育現場實踐,若在12年的教育後,判定學生能力、決定學生未來的是一場填鴨式的測驗,那麼我們又如何能夠期待教師們活化教學、孩子們適性發展?

由此看來,若無法解決產業結構的問題,同時無法克服社會對大學學歷的謎樣追求,那麼要想說服孩子和家長棄絕一直以來對明星高中的嚮往,安心採用「就近入學」的方案,首先必須回答幾個問題:大學入學的評鑑方式如何與12年國教核心理念結合?政府打算如何克服城鄉差距與資源集中的問題,造就所有高中職的資源均等,進而讓「就近入學」的學生取得相等的學習資源?此外,地理位置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資源限制,城鄉發展的限制以及機會結構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額外的問題,在此狀況下,政府該如何說服人民「就讀都市高中與鄉村高中將能獲得相同的大學入學競爭力」?

目前的12年國教,雖然其立意良善清楚可見,看起來仍像是孤軍奮戰,在大聲呼喊的口號之外,較少見到整體的視野以及與其他部門的合作關係。但如前文所述,教育改革絕非光憑教育體系自身便可達成。縱向而言,這與人才養成的基本理念有關,仰賴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溝通與協調;橫向而言,更牽涉到產業結構、福利制度、甚至教育市場化之後所帶來的大學教育高中化、產業化等教育品質低落問題。因此,要想改變當前台灣所面臨的教育問題,勢必結合政府、民間各部門,並參考國外經驗,進行更為通盤的考量。

三、借鏡國外,我們做得到嗎?

以瑞士為例,他們的高中職畢業生大學入學率約為5成,且在大學嚴格的把關下,能夠成功獲得學位者更少。然而,這並未阻礙瑞士成為一流競爭力的強國,原因在於它們擁有健全的技職教育體系以及完善的在職進修制度,再搭配上合理的職業薪資分配以及福利制度,讓許多人在完成初中教育後選擇進入職業學校。

在瑞士的職業學校中,你可以依你的人生規劃之不同,選擇工作4天學習1天,或是工作3天學習2天的模式進行。因為進入職業學校便開始工作,職業學校畢業者的工作較有保障,且薪資不一定較大學畢業者差;產業應徵員工時首先考量的是專業,而非學歷;此外,企業常會提供員工回到學校的進修機會;而政府的福利制度也保障了員工的退休生活。再者,瑞士的大學入學評鑑乃申請制,與基礎教育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有利於適性教育發展的環境。

從瑞士的例子,我們可以看見產業、福利、教育制度與人才評鑑制度的相輔相成,交織起來奠基了一個可供適性教育落地生根、發展茁壯的土壤。看到這幅景象以後,讓我們回過頭來問問台灣政府,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嗎?除了「特色招生」與「超額比序」等細節的擬定外,在更為基礎而整體的層面上,我們真的已經準備好了嗎?

(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班研究生)

作者按:特別感謝政治大學1002媒體素養概論5B小組成員:朱凱鴻、江玉祥、洪莉婷、黃曼喻、詹秉翔、曾文勤、曾家薇、陳思樺、王顥儒、江謝家宏。

(回目錄)
面對青年貧窮化:未竟之憾:日本勞動派遣的新階段本報訊

■劉侑學

日本經歷1990年代以來的不景氣,吹起後續勞動市場改革的風潮,其中最為顯著的例子,莫過於勞動派遣法的發展,就是一路沿著去管制的思維軌跡。但2008年下半季的金融風暴,沖垮彈性帶來成長的神話,也讓日本社會嚐到鬆綁派遣規範的苦果。

去管制的後遺症 一推就倒

日本自1985年制定《勞動派遣法》,初期對於可使用派遣勞動力的行業,採取正面表列方式,僅開放13項工作業務,隔年又小幅擴大到16項;直到1996年,日本政府又著手修正,增列為26種特定工作類別。後續更在1999年一舉將正面表列的限制規範,翻轉負面表列,甚至進一步於2003年開放製造業使用派遣勞動。

一路鬆綁的結果,全然反映在派遣勞工數量的成長。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1999年鬆綁為負面表列之後,派遣人數即刻由將近90萬增加到107萬,後續數年都以20%的速度攀升,至2008年底已達399萬人,短短10年內就多出2.7倍。

然而,2008年的經濟危機,勞動派遣成為企業承受動盪的壓力閥,可任意終止使用的派遣勞工,在一夕之間全然被釋出,是當時失業率驟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被解約的派遣勞工當中,有高達97.4%是來自製造業,2003年修法的後遺症在此刻表露無遺。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11-09

未來日本的勞動派遣仍會以短期工作為主流,就業不穩定的情況將持續存在。圖為東京一處商業區的火車站裡,員工正擦拭著玻璃天花板。(圖文/路透)


危機過後,日本政府與勞資雙方開始著手檢討現行的《勞動派遣法》。隨後在2010年年初公開勞動派遣法的修正版本,內容主要是回應中途停止派遣的情況氾濫,所以要強化派遣事業的規制,例如原則上禁止登錄型(派遣勞工的契約長度,受限於派遣公司與要派公司的訂單期限)、製造業派遣與日僱型派遣等;其次,派遣勞工待遇不透明與待遇不佳的問題,則要求契約載明派遣公司價金,並朝向同工同酬與不定期契約化;針對非法人力派遣,設計快速又有效的處置辦法,尤其是明知為非法人力派遣公司而仍接受派遣勞工,則視要派公司已直接僱用。

修法歷程十分漫長,直到今年3月28日,日本國會才審查通過厚生勞動省的派遣修正案,並於同年10月1日開始施行。

進步幅度有限 修法亡羊補牢

整體而言,修正前的《勞動派遣法》是較為側重勞動力供需的調整,希望藉由制訂規範引導並活絡就業市場。惟修正後的版本,則特別強調「勞動派遣者的保護」,以增強勞動者的保障與僱用安定。

概括而論,現行派遣法確實回應許多存在已久的老問題,譬如原則上禁止日僱型(30天內的勞動契約)、派遣公司必須揭示派遣公司的利潤(價金)、落實同工同酬與長期聘僱化,以及與違法派遣公司締約,視同要派公司直接與派遣勞工訂立勞動契約等,都可當作日本派遣規範的一大進展。

但實際上,4年前的金融風暴帶給日本社會最大的教訓與啟示是,不穩定的就業環境將帶來深遠的影響與龐大成本。登錄型派遣、製造業業務派遣等,都在危機中映照出缺點,促使企業毫不考慮地將成本轉嫁給政府與社會,卻也開啟限縮規範的機會之窗。因此,日本政府為避免勞動派遣再度擴張,嘗試關閉登錄型派遣的類型,回歸以長僱型派遣為主;而製造業使用勞動派遣,除大量侵蝕正式的僱用機會之外,對於國際景氣十分敏感的製造業,一旦遭逢全球經濟滑落,要派公司又會立即停止使用派遣人力,造成大量失業的後果,因此主張排除製造業在適用行業之外。

但很遺憾的,最新通過的修正案當中,日本國會卻刪除禁止登錄型派遣與製造業業務派遣的原則規定。換句話說,未來日本的勞動派遣仍會以短期工作為主流,就業不穩定的情況將持續存在;派遣人力也繼續為製造業貢獻產能,都是這波改革法案下最大的遺憾與不足。

雖然許多國際組織與研究報告都對於日本非正規勞工氾濫表達憂心,並認為日本當前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不穩定就業是主要的因素之一;但顯然過去的訓示並未讓政治人物得到警惕,所以可以預料未來類似於「秋葉原隨機殺人」或「派遣村」等事件,將會不斷地在日本社會上演。

(前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11-0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