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4-01-03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墾丁陸蟹SOS!有機棉T-shirt,愛心響應預購中!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0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4-01-0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讀者來稿:通盤檢討教師權益與義務本報訊

■賴傳升


去年12月26日,由全國教師工會所票選的十大教育新聞出爐,其中第8條新聞有關教師評鑑入法之爭議,凸顯各方對此一認知不同以致於尚未有所共識。本文認為應從更大視野處理,即通盤檢討《教師法》中有關教師權益與義務,一來可以取得各方平衡,又避免主管機關短線處理。

由外部因素來看,台人普遍重視學歷,幾乎人人念大學;少子化;總體經濟並未提昇等的情況之下,家長們對於教育品質日要求益高漲,許多非教師權益義務的措施日益漸多,舉凡站導護、晚間幾點內不得關機、上下班時間等等。從內部因素來看,軍公教課稅、國民年金改革等案,更是讓教師士氣低落且感嘆不如歸去。

更重要是《教師法》規定教師權利義務過於空泛,讓老師飽受不必要的責任。該法僅有兩條是規定教師權利與義務,其中第16條教師義務共8款、17條教師權利共10款,兩條總字數加起來3、4百字不到。綜觀第16、17條凸顯出法規定義不清、沒有具體事項補充說明,幾乎可說包山包海,當然讓基層老師飽受壓力。

總而言之,本文認為各方都會同意維持一個高品質的教學環境與師資,但在過時的法律與高壓的社會氛圍下,尤以基層教師對於評鑑入法當然會有所疑慮,因為教師權責不分;當此一爭議成為年度教育新聞時,應重新省思教師評鑑入《教師法》,通盤檢討過時條款並創造適合社會脈動的權利義務,一來或許可增加基層教師與各方支持,二來讓家長、學生、老師與行政人員皆取得平衡;此時此刻修訂《教師法》,是危機也是轉機。(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科中等教育學程學生、歷史研究所研究生)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就放手去做吧!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03


■褚士瑩


一年之中,能夠帶來生命的改變,可能比我們想像中還要來得大。

我有一個朋友奈特,來自於美國的北達科他州。基本上,如此仔細的告訴任何一個人,北達科他州或是南達科他州,基本上是多餘的,因為雖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州,卻沒有人太在乎,因為沒有多少美國人可以在地圖上指出來它的確實位置,即使他們可以很輕易地指出紐約市,並且明確的告訴你中央公園、中國城、上城區、布魯克林在哪裡。

生長在北達科他州的奈特,在大學主修鋼琴,畢業以後找到一份在郵輪上當海上鋼琴師的工作,這是奈特生平第一次離開北達科他州,也是第一次意識到跟他那些走遍四大洲、五大洋的同事比較起來,自己不過是一個存在感稀薄,讓人過目即忘,從裡到外都單調無聊至極的人。

於是他決定,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比較有趣的人。

首先,奈特交了一個同樣在船上工作,來自布拉格的小提琴手為女友,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在此之前,他對於東歐,就像外界對於北達科他州一樣一無所知。

然後,在9個月的合約結束以後,他買了一張飛機票,到布拉格去探望他的女友。

要離開布拉格的時候,他忽然下了一個決定:

「我還不要回北達科他州,我要從這裡一路搭便車到英國倫敦!」

不只是搭便車,他決定一整路上不下榻飯店,只是從一輛車換到另一輛車,一直在路上不停歇,直到抵達倫敦為止。

「結果呢?」

「除了有幾次被載到反方向,還有好幾次又累、又髒,幾乎忍不住要去住旅館,好好洗一個澡、睡一大覺醒來再說,但是終於都還是忍住了,也真的這樣就到了倫敦。」

當時我也正巧在倫敦。

奈特到了倫敦以後,我跟他見面時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因為從小到大,我生長在一個小鎮,沒有吃過苦,沒有接觸過很多跟我不一樣的人,也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事——無論好事、壞事都沒有,也不曉得什麼叫做苦日子。但是到了布拉格旅行後,看到很多過著苦日子的人,他們的生活跟我的比較起來,卻是有滋有味。我也想知道那種滋味。」

從歐洲回到北達科他州以後,他環顧四週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受到一股過去從來沒有的勇氣,決定搬到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那裡沒有工作等著他,也沒有認識的人,只是想去那裡闖盪、去生活。

現在的他,住在丹佛,嘗試了所有他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人生,逐漸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有趣的人。我問他,可不可以給那些遲疑不敢邁出腳步的人,一些建議的話,他這麼寫道:


在過去這些年我有幸經歷了所有的旅行和冒險之後,我能夠給其他人最好的建議,就是:「就放手去做吧!」如果你想進行一場壯遊,或是有件長久以來一直想做卻沒做的事,但總給自己找藉口:「等我多存夠了錢再去吧!」或是:「等我要換工作的時候再去做。」否則就說:「等我小孩上大學離家以後我再去吧!」不!就放手去做吧!試著冒點險,因為你到頭來什麼都沒做的悔恨,可能會比你真的去試試看來得更大。

我從以前就一直想著要去歐洲當背包客,但是因為各式各樣的理由沒去實現,最後,我真的就去做了!那大概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明智的決定之一,也是我這輩子最棒的5個星期。

除了在遊輪上工作之外,我也一直想著要為我的人生做點什麼新的嘗試,但我總是找藉口推遲,當我決定搬到丹佛去成為一個自由音樂工作者時,人們不斷問我那邊有沒有工作等著我,當我說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我可以看到他們臉上掩不住的驚訝。

當然,做什麼事都會有風險,但若什麼都不做的話才真的會後悔呢!就算事情不像計劃中演進的那麼順利,當時我花了15個小時,一班錯的巴士,跟6班火車,才從波蘭的克拉科夫(Krakow)到達德國柏林,但是我因此多了一個很讚的故事可以誇口。當人們認為我到越南,敢喝眼鏡蛇血、還一口吞下仍在跳動的心臟,簡直就是瘋了的時候,我因此又多了很讚的故事。

所以,就放手去做吧!去追尋你的夢想,你在世上一遭只有這一回,所以別再拖拖拉拉的,也別再找藉口不邁開腳步去旅行、去歷險,既然要做,就火力全開吧!


如果從外表、生長背景環境來看,美國小鎮來的奈特,可以說是跟我們完全找不到共同點的人,但是在我的眼中,他跟我們又是那麼的相似,但是在短短一年當中,他決定放自己自由,將自己從鳥籠當中安穩的禁錮生活中放生了,用謙卑的角度重新學習跟這個充滿野性的世界和好,這一切都發生在同一年,而且都只開始於放手去做一件沒有做過的事情,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旅行。

在我眼中,這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能夠做的,最大的仁慈。


(圖說)美國北達科他州一個小鎮,圖攝於2007年5月28日。(圖/Tim Kiser攝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悶經濟」中爽到誰 艱苦到誰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03


■陳柏謙


2008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裡,曾經問了這麼一題:對台灣所面臨不同層面問題重要程度的看法,驚人地,高達96%受訪者認為:「經濟問題」是台灣重要或極為重要的問題,台灣民眾對所謂「經濟」議題的關注程度可見一斑。

環顧台灣,如果我們只是透過媒體每天的報導以及經濟數據預測單位公布的數字來看,去年度經濟成長率僅1.74%,台灣經濟表現與前景,比起2008年,似乎是更加黯淡了,連身為行政首長的江宜樺竟也忝不知恥、彷彿與他無關地用了「悶經濟」字眼來形容。5年前的這個問題若是今日再問,我想比例恐怕還只會更高。因此,此刻到街上隨便問任何一個台灣人,可能幾乎不會有人反對要「拚經濟」,但詭異之處恰恰也在這,當整個社會都以為台灣「悶經濟」表現疲弱不振時,彷彿台灣上上下下、勞資雙方都面對到「同樣」的經濟困境時,若是仔細檢視一些數據,結果卻保證會讓我們大吃一驚。

前一陣子,商業總會龍頭張平沼被問到台灣明年企業是否會幫員工調薪時,是這麼回答的:「在企業賺不到錢的情況下,能領到年終獎金就要偷笑,不要寄望企業會加薪。」這種說法,也許連不少勞工或支持「拚經濟」的民眾,可能也會私下覺得雖不中聽,但卻也是一片「悶經濟」下的真實情況,似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倘若企業果真經營艱困,勞工要求加薪似乎也就喊得心虛。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或者該這麼問,所謂的悶經濟中,到底是悶了誰、艱苦到誰,又爽了誰?

上市公司早已不受金融海嘯衝擊

縱然,去年一整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歷經十數次不斷下修的窘境,最後甚至連保二的低標都無法守住,對勞工來說,平均薪資的確紮紮實實地退回到17年前的水準,要說悶,確實一點都不誇張,但另一頭,如果我們細究台灣企業與財團盈餘獲利的真相,恐怕只會讓勞工感到更悶。

張平沼的話說得看似理直氣壯,只是對照事實卻是鬼話連篇。台灣證券交易所在去年11月下旬公布了一份新聞稿,有趣的是,這則新聞稿的內容在媒體上卻無太大篇幅的報導。內容是證交所根據各公司所公告第三季財務報表,統計了不包含金控在內的778家上市公司,就在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不斷下修之際,這7百多家上市公司,前3季稅前淨利即已突破兆元,達1兆1,642億元,狠狠地較去年同期間大幅成長將近60%,法人投資機構則預測,上市公司全年度總獲利應該可以達到1.4至1.5兆元。

至於金控公司的部分,獲利又是如何呢?根據媒體批露各家已公布財務數據金控公司資料顯示,主要的13家金控公司至去年11月底為止,一共已經賺了超過1,750億元,光是蔡氏家族所掌握的富邦與國泰兩家金控公司,合計就賺了超過6百億元。相較於2012年16家金控的總盈餘,去年台灣金控公司的獲利再度大幅成長。

而5年前,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最嚴重的2008年時,台灣當年度上市公司總獲利為5,100億元,也就是說,事實上,5年多來,以台灣上市公司的獲利情形來看,幾乎已經是從金融海嘯的衝擊中完全恢復過來,而且總獲利呈現了將近3倍的回升,但,這段期間台灣勞工無論是薪資或是年終獎金則是持續地呈現停滯甚至下滑的趨勢。

如果單看大型上市企業或金融集團不夠全面的話,我們可以再拿總體數據來看;2008年時,從GDP分配面來看,當年度全台灣企業總營業盈餘約為4.1兆元,到了2012年,企業總盈餘則已經增加到超過4.6兆元。絕對數字成長幅度大約13%。

資本獲利日趨集中

而另一項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即是台灣企業獲利與資本集中化的趨勢日趨明顯的事實。以2010年來看,當年度企業總體營業盈餘為4.83兆元,而光是上市公司的獲利就達到1.45兆,占了全體企業獲利的3成以上,但若以數量來看,上市公司7百多家的數量,事實上僅僅占了台灣總體企業數目超過120萬家的萬分之6左右罷了。

簡單歸納起來,這些年來,雖然台灣從所謂經濟數據看起來確實真有點悶,但台灣的企業,尤其是上市、上櫃此一類型的大型財團,它們的獲利情形卻是一點也不悶,甚至已經完全回復到金融海嘯前狀況,而金融產業的營收與獲利更是每年都在創新紀錄。而且,大型企業的獲利占全體企業營業盈餘的比重同時也在攀升,這恰恰同時證實了台灣的資本主義制度進入了資本集中化與壟斷化的發展已經漸趨成熟。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所謂的悶經濟底下,若遲遲未能出現開始翻轉目前這樣經濟成果分配嚴重失衡的契機,那麼,幾乎可以確定,在可預期的未來,悶到、艱苦到的,將永遠只是受雇的勞工階級;而管你經濟悶不悶,成長率高不高,卻持續可以爽到、大賺其利的,將會是在社會各層面影響力與控制力不斷擴張的大型壟斷企業。

若能看清楚這樣的情勢,那麼,我們第一步可以做的,很可能就是下次再看到有政府官員高喊拚經濟口號時,或是每次看到經濟成長率公布時,先問問自己,在這種勞資失衡的局面下,這些數字和口號到底與我們有什麼關係,甚至,有多少繼續為財團量身訂做的政策規劃正以所謂「拚經濟」之名來行之,認清了這個事實,才有機會讓我們開始學習從階級的視野出發,撥開諸如張平沼之流的鬼話迷霧,看見我們真正應該鬥爭與反抗的對象。(Queen Mary學院商管系博士生)


(圖說)國家科學委員會2013年4月21日在台北舉行「創新到創業激勵計畫」開業式典禮,行政院長江宜樺出席時表示,若要打破經濟沉悶,一定要招商引資及產業轉型創新。(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朱朱用心生活專欄:做家事 / 從萬神廟建築看羅馬歷史 / 親子園遊會@【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8】《青春水漾》說分明,性教育向前行@【性別教育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0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