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目擊者電子報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創刊日期:2009-07-07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40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目擊者電子報報
目擊者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目擊者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09-09-11 05:00:00 /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公益聯播]【招募課輔天使】長期招募平日、寒暑假貓頭鷹課輔志工
【記協聲明】年代新聞台非法解僱並行提告員工 記協、媒觀等公民團體予以嚴厲讉責

0909聲明稿 

    針對年代新聞台在八八水災期間,接受災民CALL-IN電話,並在播出時表示將馬上通報相關單位,卻經內部員工揭露實際上卻延遲通報,並於網路部落格上發表文章,年代新聞台非但沒有檢討工作流程,反之以存證信函將二名員工予以免職,並且在昨日(9/8)對二名員工提出告訴,此舉不但違反勞動權益,更讓一向自詡媒體要負起社會責任的精神蕩然無存,為此我們嚴厲讉責並鄭重聲明:    
 

    1.當社會重大事件發生,媒體不僅扮演資訊傳遞的角色,同時也是參與公共事件中民眾賴以發聲的社會責任角色之一,但在八八水災期間年代處理災民CALL-IN求救電話卻如此輕忽怠慢,枉顧災民生命財產已危在旦夕,此舉已嚴重違反新聞專業及身為社會公器之責。   
     

    2.二名員工在謹守工作本分的同時發揮公義的精神,在發現災民求救訊息未即時通報,基於對於災民同胞感同身受,屢次反映給主管未果,於自己的網路部落格上抒發感受一文,卻遭受公司以嚴厲處分的手段予以免職,並對兩名員工提出告訴,使兩名員工遭受生計及身心的巨大壓力,此舉已違反勞基法,呼籲年代新聞台立即撤回告訴並回復工作權。   
     

    3.八八水災重創台灣,造成人民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身為媒體,某種程度上也兼負起協助救災重要角色,我們肯定各媒體投入大量資源協助救災,但我們不能認同以消費災民為提高收視率的手段,並在事後以不符比例原則嚴懲內部員工,因此呼籲相關主管機關在調查此事件時,要以公平客觀之原則將真相還原,並將調查結果公布於社會大眾。   
     



發起團體: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媒體觀察基金會、台灣勞工陣線


 
 

【記協會訊】年代疑似延遲通報災情 記協、媒觀呼籲NCC嚴謹調查

 0909新聞稿 

 八八水災期間,年代新聞台在810日接受災民call in,卻遭內部兩位工作人員在自己部落格上發表文章,對於年代接了災民通報訊息,卻沒有即時將資料彙整給相關單位,提出疑慮。事件之後,兩人即遭到年代以最嚴厲的處分加以開除,並提出告訴。 

 對此,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及媒體觀察基金會發表共同聲明,呼籲年代新聞台應立刻撤銷告訴,恢復兩人工作權;同時,NCC秉持獨立監理機關的職責,提出公正之調查報告,以貫徹新聞倫理之實踐及對專業人員之保障。 

 
這件事發生後,NCC已於814日介入調查,
但兩位工作人員遭年代新聞台解雇而進入勞資協調程序,孰料,昨(8)日傳來兩位員工收到年代的告訴函,更凸顯媒體人工作環境之惡劣;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於98日共同拜訪NCC進一步瞭解調查狀況,同時並希望NCC做為獨立監理機關,必須審慎處理。

 在第一次勞資協調過程中,年代新聞台與會代表陳述:「公司之通報流程已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初步調查,表示公司並無延遲通報之情形。」但據記協、媒觀向NCC詢問瞭解98日止,NCC調查報告尚未完成,亦未發任何聲明新聞稿。記協與媒觀因此呼籲,NCC應該主動對外澄清,讓整起事件回復單純的調查過程。  

 對於兩位年代員工被告,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表示,兩位員工出自善意,亦向上層主管反應無效後,才在網路發表文章,因此並不能以誹謗視之。管中祥認為,就年代新聞台對此事件的公開聲明稿,亦承認有延遲通報之情事,現在雖無明確法條規範媒體接獲災情,必須於何時通報政府,但年代對災情資訊的延遲疏忽,的確是事實,更造成待援者焦慮,損及閱聽者之權利。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莊豐嘉認為,年代新聞台僅就其他媒體之片面報導,就採取對自身有利的說法,並不適當,而應靜待NCC做出具體報告。根據年代內部的工作規章,或者刑法的誹謗罪,兩位年代員工的作為,都不至於遭到開除的處分,更不應該以司法相繩,年代不尊重員工的溝通,卻以逕行解雇員工之行為,戕害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精神,此例一出,以後媒體工作者還有何保障? 更何況已經嚴重妨礙到兩位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權益。 

 為此記協及媒觀鄭重呼籲,年代新聞台應立刻撤銷對兩人之告訴,並恢復工作權;未來相關公民團體也將共同加入,不排除進一步集體聲援行動之可能。 
 

【特別報導】為大自然留一條生路──記莫拉克風災肆虐之後

【特別報導】為大自然留一條生路──記莫拉克風災肆虐之後
21線嶺口段位於高屏溪兩大支流荖濃溪與旗山溪的匯流口,這段路的路基完全被高屏溪
掏空,警察只能望路興嘆!
  


文/李慧宜
 

 大水湍急、路毀橋斷。就在父親節當天,莫拉克颱風開始在南台灣肆虐。89日早上,高屏溪水位竄升到24.4公尺,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 高屏溪上游的集水區,兩天之內下了超過2000毫米的雨量,使得這條全台灣第一大河,沿岸災情嚴重,山河變色。 

無節制發展,遭大自然反撲 

 荖濃溪是高屏溪的主要支流,也是高屏溪重要的上游區域。荖濃溪上游的右岸,是一座著名景點-大津橋,也是茂林、高樹和六龜等地的重要聯外橋樑,可是現在這座橋,已經有一半,消失不見。至於這裡的主要道路台21線,也是受到河水與土石流的雙面夾擊,整條道路柔腸寸斷。而繞道進入荖濃溪左岸,六龜鄉的災情,也是慘不忍睹。層層疊疊的綠色山巒,在雲霧飄渺間,並非秀麗如詩畫,反而是一處接著一處的崩塌山坡地,還有無法得知是否有人傷亡的土石流掩埋區。 

 高屏溪上游的另一條支流-旗山溪,更是破碎不已。大水稍退的河床邊,出現兩台車輛倒插在土石中,原本座落在溪畔的集來村,甚至只剩下幾棟房舍屋頂,站在這裡看到的,是土石流一手打造的悲慘世界。河川上游的水土保持和山林保育狀況,完全決定了河流的先天體質。以高屏溪上游為例,這些鄉鎮過去以泛舟、溫泉、螢火蟲、紫斑蝶、有機蔬果、原住民文化為號召,大力推動觀光事業,民宿旅館、農耕開墾、休閒景點,出現快速集中化的趨勢,政府沒有站在山林保育的角度,適度規範民間開發的程度與範圍,因此在人禍的推波助瀾下,這次的天災才會如此慘重。 

河道限縮,旗山鎮水患接踵 

 上游集水區蓄水功能降低,土石流淹沒山區聚落,河水順勢流向中下游,繼續在中下游肆虐。其中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潰堤淹大水的旗山鎮。旗山鎮,是旗山溪旁發展最密集的鄉鎮,過去很少發生水災,但是從去年起,旗山鎮已經連續兩年被大水侵襲。  

 旗山鎮淹水的原因,除了雨量過大之外,主要是還是因為,旗山溪河道在進入旗山鎮時,寬度被限縮了一半。聚落的長期發展,河川高灘地的開墾,讓旗山鎮曾經滿鎮香蕉,紅極一時,可是卻也同時讓河道,變得過度狹窄,造成大水沒有水路可走。暴漲的溪水,硬生生沖毀旗尾橋,沖破堤防、灌進市區,根本讓人措手不及。

 南部的歷史災區美濃鎮,雖然已經有剛完成的高大堤防保護,可是還是沒有逃過淹水命運。今年甚至還發生淹水區域往上游擴及的現象,以前不會淹水的地方,這次也受害!

 
 【特別報導】為大自然留一條生路──記莫拉克風災肆虐之後
杉林鄉集來村也遭受土石流侵襲,這棟平房只剩屋頂。

迷信水泥工程,反成生態殺手 

 美濃溪是高屏溪的支流之一,美濃溪的上游,是高雄著名的賞蝶景點-黃蝶翠谷。可是政府在這一段河床,興築的水土保持工程,卻反而嚴重破壞山林保育。原本彎曲的河道,被水泥化的邊坡修建地又直又寬,水的流速變快,溪流水溝化,山林蓄水和地表捕注地下水的功能大幅減退 。美濃溪,只是高屏溪的一條小小支流,可是中游的治水堤防、上游的水保工程,卻看盡政府過度依賴水泥的工程心態。 

 高屏溪豐水與枯水的逕流量比例是9:1,平常水量小的時候,平靜的河水,和高灘地上的農作或魚塭,都可以相安無事。可是這並不代表,人為築堤或開墾畫出的邊界,就符合大自然的規律。這次莫拉克颱風的災害,讓人類見識到,高屏溪要討回公道的兇惡模樣。希望我們能夠記取教訓,記得祖先尊重生態的智慧,懂得留一條路,給水走的道理。

作者為公視「我們的島」記者) 

【特別報導】一場風災‧兩個世界

【特別報導】一場風災‧兩個世界
颱風走了,在災民的自宅內,卻留下厚厚的泥濘。(圖/周小美提供) 


文/周小美

 

 好不容易規劃了2個月,準備與朋友們騎單車環島一圈的計畫,沒有想到一場莫拉克颱風竟然重創南台灣,甚至導致50年來橋斷、路毀、人亡的88水災,環島的計畫泡湯了。這是第一次,決定放下記者的身份,當一名純粹的清掃志工。

 812日,搭乘高鐵轉搭火車來到屏東,參加了屏東縣南洲長老教會的救災志工行列,當我放下手邊的電腦,穿上雨鞋、戴上手套的那一刻,如果貨物般搭上小貨車後座,進入淹水災情最嚴重的屏東縣佳冬鄉時,那種10年前跑921災情的感覺又回來了。

 在屏東縣佳冬鄉公所等待時,看見賑災物品堆了滿地,現場是一片凌亂,小貨車把我和另外四名青年放在一戶積水和淤泥未退民宅前,放眼望去,一片荒蕪,腳踩在滿是玻離碎片和垃圾的汙泥中,從早上9:30到下午6:30,除了吃便當時短暫休息之外,災民和我們幾乎沒有停下來過,手和腳因為泡水而發白腫脹,心中不禁湧起一片酸楚,心裡想著,「這麼多的淤泥,一個星期也清不完啊!」

 「雨下得太大了,山崩的時候,我以為世界末日真的來了。」後來轉赴高雄縣旗山教會幫忙時,一位等候多時才搭直升機逃出的那瑪夏鄉的原住民青年告訴我,村民們在土石流淹沒部落時拼命逃脫,睡在平台上等候救援的心情,這一次沒有採訪,也不需要發稿,只有陪伴和傾聽,此時心中有著深深的無力感,不禁想問:「為什麼?」

 後來到了屏東內埔農工幫忙運送物資時,當場看到T台記者為了與棚內煮播連線,占用了搭乘直升機災民出入口的等候區,當工作人員請記者立刻離開以免阻礙救災時,正在連線的女記者卻回答:「我要連線,再5分鐘就好。」那是我第一次對同業產生強烈的厭惡感,後來一位攝影記者甚至對協助維持秩序的志工嗆聲吼道:「我們很重要耶,如果沒有電視報導,你們會知道災情嗎?」 

 台灣的電視新聞報導的政治口水、獨家新聞和深入災區採訪的媒體記者已經太多,卸下記者的身分當志工,只是短暫幾天,但是對於身處於風雨中流離失所、飽受煎熬的災民而言,這一場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苦難,在一陣媒體熱潮過後,將會很快地被遺忘。 

 一場風災,把台灣劃成兩個不同的世界,歷史的重大災難過後,捐款的熱潮以及鎂光燈的焦點都將逐漸隨著洪水消退,未來漫長的重建之路,才正要開始。

(作者為台灣新聞記協執委)
 

【新媒體潮】一人多工的時代:當記者成為整合者

文/賴宥霖

 我在一個「五媒合一」的媒體「台灣醒報」工作。這種「五媒合一」,或者多媒合一的媒體及在其中工作媒體人,為媒體這種工作提供了另外一個可能的選項,特別是讓小媒體的經營在台灣成為可能,記者可以藉此建立整合能力、專業性及成就感,報社也可以從中找到最適化的經營模式。
 

 什麼是「五媒合一」的媒體?五媒包括文字、影音、廣播、手機跟電子報,換言之,就是同一種新聞內容,用五種媒介作為載具。事實上,目前這已經慢慢成為一種趨勢。從早期網路部落格的寫作,同時加上文字、影音等元素,到現在聯合報規定線上記者要隨身帶著攝影機,把新聞現場的影像傳到網路上。 

 作為一個「五媒合一」媒體的工作者,我的工作型態跟一般的媒體工作者不太一樣。一般的媒體工作者通常只要掌握一項技能,或者文字、或者拍攝剪接,例如電視台出機一定是兩人一組,一個文字、一個攝影,但我在醒報的工作,除了線路採訪、寫新聞稿之外,也可以帶著攝影機到新聞現場拍攝,回到公司可以用軟體進行剪接,而因為「台灣醒報」同時有進行網路談話性節目的錄製,我同時也兼任尋找議題資料、邀約專訪等工作。 

 這種工作型態,其實比以往的記者工作累很多。除了本身自己的專業之外,新聞記者還要花費時間跟精力學習,以及將各種媒介整合,但是在我看來,這種工作型態對記者以及報社都有好處。 

 第一,對記者而言,多種媒體的整合,意味著記者的揮灑空間變大,以往只能運用文字單純「讀故事」的新聞,可以改用搭配圖片「看圖說故事」,或者用廣播「聽故事」,甚至搭配影音直接「演故事」。 

 第二,記者的功能因此更難以被取代,未來的媒體人除了一人多工,還要具備進一步整合的能力,未來記者將被定位成「新聞的整合者」,有助於記者工作的專業化。 

 第三,跟以往近於「公務員」的跑記者會、寫稿的工作內容,做整合意味著挑戰跟著增加,有助於建立記者的成就感。 

 對報社而言,當一個記者有多種技能,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人力成本,有助於媒體—特別是小型的媒體,如社區報、校園報等—,找到自己的最適化經營模式,不是每個媒體都要像四大報或者電視台一樣是個龐然大物,當越來越多「一人多工型」的記者出現,這種深入社區的小型媒體才能有生存的空間。

(本文作者為醒報記者)



【延伸閱讀】

【新媒體潮】新頭殼「開放編輯室」,顛覆傳統媒體的新聞宰制

文/顧美芬

 

 91日記者節這天,誕生了一個新的網路新聞資訊平台──新頭殼媒體(newtallk.tw)。

 

 由先驅媒體社會企業所成立的「新頭殼」,主要的核心成員包括董事長蘇正平、總顧問胡元輝,以及總製作莊豐嘉,其實都是媒體圈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其中蘇正平曾任新聞長,胡元輝和莊豐嘉也都曾任職媒體高層,不論是政府新聞行政最高執掌,或是媒體新聞走向的決策,三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不過,這一次,新頭殼展現不同的媒體面向,作為「網路新聞資訊平台」,新頭殼有許多不同於一般網路新聞媒體的獨特作法,包括「線上辯論」、「事件全記錄」、設立媒體「公評人」制,以及「開放編輯室」等。而其中,「開放編輯室」的設計,更是意味著,對新聞宰制權力的釋放。

 

 「開放編輯室,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透過網路直播,讓網友可以參與編輯室的討論,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總製作莊豐嘉認為,在開放編輯室討論採訪角度時,網友也可以提供材料,讓新聞事件可以更客觀、完整地呈現。

 

 莊豐嘉不諱言指出,在經營網路媒體的過程中,愈能體會傳統媒體人的想法很偏狹。在新聞的激烈競爭下,媒體不敢獨漏,內容也大同小異。電視甚至看著報紙跑新聞,採訪對象總是少數幾個在重覆。

 

 開放編輯室才剛起步,也許知名度也還沒打開。上網的人數也非常有限。但莊豐嘉認為,只要能夠切實掌握社會的脈動,回應網友的所關心的事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開闢的新聞領域。

 

 自己也常常喜歡上網逛FacebookPlurk等社群討網站,莊豐嘉認為,網路與實體世界很不一樣,網友來自各種不同的領域,常常可以刺激你不同的想法,他相信,長時間下來,開放編輯室做出來的新聞,就會很不一樣。

(本文作者為目擊者電子報主編)

【國際瞭望】從俄羅斯記者被謀殺事件談言論自由
【國際瞭望】從俄羅斯記者被謀殺事件談言論自由
圖中受訪者為俄羅斯記者協會副會長亞歷山大克爾夫斯基。(圖/陳免攝)
 

文/陳免
 
 6月底因為一個採訪,我第二次來到聖彼得堡,這個位於北緯60度、俄羅斯第二大城市。由於,此行採訪目的還算單純,而2006年夏天我已到過俄羅斯旅遊,因此當同行的TVBS駐美記者范琪斐和攝影柳中屏提及,他們另外約了一些俄羅斯當地人採訪,我決定利用這個機會接近一下本地人,不想再只當個觀光客。
 
 那一天上午,採訪的主題在談俄羅斯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受訪者包括在聖彼得堡最大的進口汽車代理商、一位到俄羅斯已經十幾年的台灣人。下午,我們拜訪了一個叫「記者調查協會」的組織,談論的主題是在台灣媒體界也經常討論的「言論自由」;不同的是,當蘇聯解體已經將近20年,在高掛著開放大旗的俄羅斯,人們想要擁有言論自由,還是得用生命去爭取。
 
 對年輕一代的記者而言,在台灣為了言論自由犧牲性命,看起來好像是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才會發生的事;現在多數記者其實很少遇到因為採訪新聞,生命遭受脅迫的狀況。
 
揭發真相,俄記者遇害頻傳
 
 但在俄羅斯,言論自由並沒有隨著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一同起飛,現階段他們正經歷當政者威權統治下的白色恐怖。
 
 在採訪記者調查協會副會長亞歷山大克爾夫斯基的前一天,一起5年前記者被謀殺案的審判結果才剛出爐。這位聖彼得堡記者,因為報導警察局涉嫌濫權的新聞,而在自家大樓的電梯內被暗殺。亞歷山大說,「我們提供了所有的證據,但還是沒有被採信,結果被告3人都宣判無罪。」
 
 當場聽到這樣的故事,不免覺得震撼,但總感覺,這是5年前的故事了;回到台灣後,7月中,一則外電的新聞標題吸引我的注意,「俄人權記者艾斯特米洛娃車臣遇害」,仔細一看新聞內容,該記者遇害前正在調查車臣境內數百起涉及侵害人權的高度棘手案件,她也曾公開批評親俄的車臣當權者施行威權統治。
 
 這位記者是在自家門外,遭不明男子強押進一輛汽車帶走,最後殺害。光天化日公然行兇,在任何法治國家,都令人不敢置信,但外電報導指出,「這是俄羅斯發生一連串維權人士及記者遇害事件最新一起。」在2006年,一名長期報導車臣戰爭,及揭露俄國政府違反人權殘暴行徑的女記者在莫斯科住所遭槍殺;2009年1月,一位曾為許多受迫害車臣人打官司的人權律師馬克洛夫,也在莫斯科遭人開槍。
 
 就是這許多的記者被謀殺案件,以及愈來愈緊縮的言論掌控,讓記者調查協會這樣的組織出現。記者調查協會副會長亞歷山大原本是位工程師,九○年代,蘇聯瓦解後他才開始當記者的,一開始主跑政治新聞,曾經到俄羅斯各省進行深度的調查報導。而他所屬的記者調查協會,發行有3份報紙、2本雜誌,內部有百餘位同仁,靠著發行刊物和廣告收入來維持協會的運作。
 
 看到俄羅斯雖然因為國家經濟的成長,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政府集權掌控的手愈伸愈長,亞歷山大感慨地說,生活在21世紀,但思想卻仍停留在20世紀,「這就好像站在車站月台上,看著一列列火車直駛過去一樣,這是不對的。」

【國際瞭望】從俄羅斯記者被謀殺事件談言論自由
記者調查協會靠著自己發行的雜誌、報紙,藉以維持協會的運作。
(圖/陳免攝)


 
爭取來的言論自由才會珍惜
 
 2000年普京政權上台時,俄羅斯正因蘇聯解體後經濟的持續下滑,而國力下降、政治管治力弱,但普京憑藉著鐵腕手段,發揮油元力量,讓俄羅斯還清2000億美元的外債,並在他執政期間,有近5年經濟平均有7%的增長。這讓這位掌權者的政治實力愈來愈強,傾向權威管理,在位的8年期間,他關閉獨立電視台和報章,將挑戰他的人判監或逼迫出國、打壓反對黨及拘捕對抗他的人。
 
 但在俄羅斯社會,一般民眾卻仍是支持普京。「大眾的覺悟還是不夠的,當你在街上問民眾,是要言論自由還是要香腸,他會選擇香腸;當你問到要加薪還是要言論自由,他一樣還是會選擇加薪。」亞歷山大說,在俄羅斯,面對不合理的事件,街上還是很少看到有民眾為了公共議題遊行。對多數俄羅斯人而言,顧飽肚子仍是比腦袋裡的東西還要重要,看來政府的言論掌控是得到效果了。
 
 「言論自由是要努力追求的,經過付出後得到的才會珍惜。」亞歷山大認為,1991年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全面的開放,看似擁有完全的言論自由,但那都是免費得到的,因此即使現在失去了,一般人也不覺得有什麼。
 
 不過他認為,當資訊流通的管道愈來愈多,掌控的力量一定會被削弱了,他還冀望於俄羅斯媒體界的自覺,只是他也提到,俄羅斯還是太缺乏專業記者了。雖然大學新聞系吸引了不少學生就讀,但他認為,現在的記者太懶了,只會上網查資料、參加記者會,並不了解記者的職責是「報導真相」。
 
資本家不是言論自由最好的朋友
 
 多數人也許會認為,俄羅斯的言論自由如此受到箝制,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地發展資本主義,但亞歷山大認為,言論自由並不會隨著資本主義所帶來的財富而一起到來。亞歷山大直言,資本家並不是言論自由最好的朋友,他反而擔心媒體報導太多,工人知道太多了而反過來要求加薪,他認為,資本主義不保證會幫助言論自由。
 
 其實在台灣,大財團狀告媒體的事件頻頻發生,不就是充分反映亞歷山大所說,資本家並不是言論自由最好的朋友。
 
 聽著俄羅斯現在發生俄羅斯的故事,宛如時光倒轉,為我重新複習台灣新聞媒體過去走過的路。


(作者為資深記者)
 
 
【讀者來函】記「世界公民與媒體素養行動教學」公視參訪

文/廖天任 

 在傳播學上,媒體的型態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是政策性媒體,負責政令宣導;第二是商業性媒體,從事利益競爭;第三是公益性媒體,注重公共服務、社會教育。而公共電視就是屬於第三種類型的媒體。 

 如同公視副總經理郭至楨所言:「公共媒體該報導的是商業媒體忽略的事情」公共媒體除了製作節目、播報新聞之外,還要走入民間,關注民生議題、兒童品德教育、偏遠鄉村弱勢服務……等。 

 這次由「聯合國 NGO中華世界和平超宗派超國家協會」、「聯合國 NGO世界和平婦女會台灣總會」共同主辦的「世界公民與媒體素養行動教學」,與公視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 

 在公視簡報室播放的影片中,強調公視在公共議題和新聞播報上,是以理性對話取代語言攻擊。這句話深深引起大眾內心的共鳴,由於時下許多媒體在新聞報導和座談「叩應」節目中,充滿語言攻擊的火藥味,早已為大眾所詬病,很多家長、老師指控電視在「教壞孩子 」,多數民眾都很擔心:在這樣的環境成長的下一代,如何期待他們成為有禮貌、負責任、人格健全的國民呢?因此與會人士都相信:我們的社會確實需要理性的對話、智慧的運用、和諧的氣氛,才能有效平息各種紛爭、解決各種問題、提升國家競爭力。 

 公視安排的專題演講主要是介紹公民記者、Peo Po 公民新聞平台,這項新興的行業和媒體型態有如螞蟻雄兵,不可小覷。公視新媒體部互動媒體組長余至理,列舉了好幾個公民記者、部落格新聞引起主流媒體、政府官員重視,部落格新聞常被媒體引用、促使地方首長改變政策的案例,說明公民記者已和大眾媒體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上,且有取代主流媒體的趨勢了。 

 近年來,台灣媒體市場萎縮,倒閉、停刊、裁員、購併的情形屢見不鮮,許多失業的記者只好轉換跑道,部落格、 PeoPo公民新聞平台,無異是提供另一個舞台,延續他們的採訪生涯。 

 其次,在傳統的媒體機構中,編採工作時常受到多方面、非專業的不當干預,和外在環境的制約,使得新聞工作者的才華、抱負無法盡情發揮;新聞稿被刪改得面目全非或棄置不用,記者的心血之作付諸流水,這種狀況在新聞界已是司空見慣。近年盛行的置入性行銷,也使新聞報導的價值受到扭曲、

轉寄『目擊者電子報-創刊號NO.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