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2-07-04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社區重建人物誌】用前衛的腳步走傳統的路─高樹鄉大埔社區鍾秋香
【重建消息】2013 流浪者計畫開始徵件 & 2012 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劃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社區重建人物誌】用前衛的腳步走傳統的路─高樹鄉大埔社區鍾秋香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化部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

文化部的社區重建工作即將告一段落,我們再次訪談社區營造員們,回顧兩年的來時路。在
這一系列的成果訪談中社造員們侃侃而談,談挫折與壓力,也談收穫與成長,透過我們的手,說出社區營造人才培力的苦功夫,也說出重建社區裡最認真的故事。

採訪撰文/毛穎潔

『我婆婆早上起床時還問我怎麼起的這麼早,其實我是還沒睡。』秋香笑著細述了那些革命歲月,生動的情節與調皮的口吻,像在講一件有趣的故事,好像那些在辦公室裡為了趕案子而大哭的夜晚,都只是為了完成理想的小插曲,好像那些委屈,從來沒有打擊過她的自信。

 
話說大埔

車子駛過一片片稻田,從大路彎進田邊小道,最後在小徑裡穿梭。偶有一兩塊路牌提示著現在與將來的位置,但因為沒有什麼顯著的標的物,讓人容易錯過自己的方向。六月天的太陽,因為梅雨季的關係顯得有些曖昧。整齊的綠意沉默地排列,不時從雲後探頭的陽光,閃爍著搖曳的幼苗,蟬聲慵懶地穿梭,飛鳥倏忽、蜻蜓點水,自有風情。


【社區重建人物誌】用前衛的腳步走傳統的路─高樹鄉大埔社區鍾秋香
(手上總有忙不完的事要做,秋香姐很難有閒下來的一刻。)

位在屏東縣與高雄市的交界的高樹鄉,由高屏溪多條支流沖積而成,土壤肥沃,氣候溼熱,農業是它再鮮明不過的印象。而盛產稻米與各種蔬果的大埔社區,就位在高樹鄉的中心。大埔社區是個客家聚落,全村約800人,其中60-90歲的居民,即佔95%的人口,跟所有其他農村社區一樣,皆面臨人口流失、老化的問題。但是這些所謂的「老化人口」,卻在鍾秋香的帶領下,為大埔社區的發展帶來新方向。

 
釀造不老青春的領航者

車子在一棟粉白的長型水泥屋前停下。屋子的四周都被不同物種的花草樹木環繞著,而最顯眼的地方則蓄了一座大水池。雜草與樹叢在水池周圍漫不經心地長著,看得出一些人為整頓的痕跡,但仍不減奔放的自然本性。這裡,便是「屏東縣高樹鄉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

走進屋內,喊了兩聲「秋香姐」卻沒有人回應。往辦公室裡探頭一瞧,便看見一位身著寬鬆便服、頭髮隨意地束成一束的女性,埋首於文件中,眼神緊盯著螢幕,嘴上答應著我們,手指卻還在鍵盤與滑鼠上戀棧不捨。另一面牆上掛著「青春釀」的橫幅,底下擺滿了裝著果醋、醬菜、豆腐乳的瓶瓶罐罐,有的包裝精美,有的尚待加工,數量上雖無法和大廠生產相比,但這些副產品,都是大埔社區媽媽們的手工料理。



【社區重建人物誌】用前衛的腳步走傳統的路─高樹鄉大埔社區鍾秋香
雜草與樹叢在水池周圍漫不經心地長著,看得出一些人為整頓的痕跡,但仍不減奔放的自然本性。

「老人家們不缺錢用,做這個是好玩,排遣寂寞,最重要的是可以展現與傳承客家人的傳統技藝,讓這些產品成為大埔的地方特色。」二十餘年前從屏東縣佳冬鄉嫁過來的鍾秋香,發展「青春釀」這個品牌其實已經十年有餘。勞力出走、人口老化、近年來天翻地覆的農業改革一樣衝擊著農村社區的大埔,但也讓她意識到「農業不該單單只是農業」,必須融合地方特色,使它發展成可以經營的地方產業。

由於客家婦女一向擅長醃製與釀造,秋香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將婆婆媽媽釀製的傳統醬菜拿去試賣了之後,意外地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市場反應與評價,於是於民國93年集資順勢成立合作社,現在除了是「青春釀」產品的集散地,也是大埔其他農產品的經銷窗口。


【社區重建人物誌】用前衛的腳步走傳統的路─高樹鄉大埔社區鍾秋香
(架上一字排開的水果醋,不同瓶身的包裝,看得出產品的發展歷程。)
 
從零售成功轉型成品牌經營,鍾秋香下了一番苦心。既然標榜手工釀造,那麼每家每戶交出來的產品勢必會有差異。為了統一,她吃遍了所有產品,從中抓取糖份與鹽量的比例,規定了「合作社要的口味」─「不能說是最好吃,畢竟這是個人主觀。只要遊客能夠來到這裡,不跟合作社買也沒關係,能夠跟農家們直接達成交易的話更好!合作社只是負責打出名聲,希望讓人一提到釀造,就要想到大埔!」營利從來就不是她的目的,能夠讓老人家用自己的雙手為社區染上色彩、注入活力,才是鍾秋香一直以來的原則與目標。


從家庭到社區

從農校畢業的鍾秋香,一直以來都對農業有相當深厚的感情。嫁到大埔之後,身為客家長媳的她,除了早起煮飯、扛起家務之外,理所當然地要幫擔任農會家政班班長的婆婆處理農會交辦瑣碎庶務;民國77年~78年之間,正值從「村」改制成「社區」的體制轉換期,鍾秋香承接了整個過程的行政文書工作,也在社區成立之後擔任會計、組織了社區巡守隊與媽媽教室,這些點滴的累積,為她日後社區營造的腳步紮下了厚實的基本功。

民國94年,高樹鄉農民在政治因素的鼓動下,為了「水源保護區」的回饋問題走上街頭,一位村長卻在抗爭的過程中心臟病突發而逝世。「農民到底為什麼要抗爭?我們選出代表,不就是賦予他們使命,為我們喉舌嗎?」這件事給鍾秋香帶來很大的衝擊,她決定正式踏入社區營造的工作,讓自己成為軟實力,為鄉民爭取福利,而不是硬碰硬。
   
有了合作社的名義,鍾秋香開始著手更深入的認識與建設大埔:在產業上,她建立了產銷班,將農民的作物集合,運送到市場公平拍賣,也為產銷班向政府提案,爭取那些一直以來因為資訊不足而無法享有的福利與資源;婆婆媽媽的醬菜到了她的手裡,經過一番精美的包裝之後,在各個農業展售會都頗受好評,現在儼然是當地的代表產業之一。


【社區重建人物誌】用前衛的腳步走傳統的路─高樹鄉大埔社區鍾秋香
(暑假請社區的年輕人協助資源調查,掌握這些生活的情報,
更全面地照顧居民的生活需求與安全。圖/鍾秋香提供。)

 
在社區的軟體經營上,鍾秋香除了長時間地進行人口普查、產業資源調查、屋齡調查、文史資料收集之外,在屏東縣政府於民國100年實施「65歲以上的長者可免費搭乘公車」的政策後,原本只是想調查居民們對這項福利的使用情況,卻連帶地一起紀錄了長者們的外出次數以及三餐的習性與來源,畢竟一個老化人口高達95%的社區,在面臨天災或人身意外時,掌握這些數據與情報,就有洞燭機先的機會,也能將社區資源做更有效的分配,更全面地照顧居民的生活需求與安全。


救災五口井  危機就是轉機

農村景象一直以來就和井水、渠道等灌溉工程相互輝映,但凡事總有例外。大埔位處大武山與中央山脈交會之地,兩大山脈的潺潺溪流都在此地匯集,再流向下游成為高屏溪。因此大埔根本不用蓄水,便終年都有純淨的山泉可供灌溉,在農業發展上可說是備受上天寵眷…直到八八風災,這份幸運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的豪大雨量給東台灣和南台灣帶來重創,山洪與土石以驚人而殘酷的氣勢奔騰而下,所經之處,無不瘡痍。大埔雖然位在平原,但土石流摧毀了上游源頭分水嶺,讓下游的大埔村形成有圳無水情況。超過300公頃良田無水灌溉,讓這個從來有沒一口井的恩惠之地第一次面臨到斷水的危機。斷水,對任何農村都是攸關生死的大事,村民擔憂在搶通之前,必須休耕廢田、無法繼續耕作,鑿井的聲音便開始此起彼落。

「如果每個戶都打一口井,就會把土地弄得千瘡百孔。既然要鑿井,何不讓政府在特定地點建設,既能涵養土地,又能節省資源,也能讓農民節省開銷!」鍾秋香提出了這樣的想法,也身體力行地做了。在政府與地方的協調與努力下,五口「災害應急灌溉井」依序完成,水源供給面積不但完整覆蓋大埔社區的農地,解決了作物灌溉的問題,也成為大埔社區的紀念與指標。雖然在河道搶通之後,水井目前處於斷電的狀態,只要將來發生類似的自然災害,就能立刻派上用場。


【社區重建人物誌】用前衛的腳步走傳統的路─高樹鄉大埔社區鍾秋香
(五口救災井之一,現階段處於備而不用的待命狀態。圖/鍾秋香提供。

風災之後,原本就因為「青春釀」而小有名氣的大埔,加上了五口應急救災井的建設加持,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與可能。鍾秋香開始著手用五口井所代表的時代背景與意象,更進一步包裝地方與產品,期許在不久的將來,能讓大埔轉型成一個「有故事」的休閒農村。對鍾秋香而言,經營社區,便是要經營它的產業與命脈,守護村民賴以維生的根基,才能期待更久遠的未來。


最前衛的傳統女性─客家小媳婦  社造女健將 

在一個七女一男的大家庭中成長,「二姐」的身分與客家人一貫的「硬頸」精神,讓鍾秋香很小就懂得「責任」的重要。嫁到大埔之後,除了負責家務,原本只是幫忙婆婆服務社區的「熱心」,不知不覺地竟成了讓她咬牙奮鬥的「職志」,這一點,鍾秋香本人恐怕才是最無法想像的。

原本的「熱心公益」變成了「責任」,社區營造成了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這對一個傳統的客家家庭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婆婆唸她沒有時間好好地陪孩子,丈夫也認為她花了這麼多時間在社區裡,怠忽了一個妻子的身分。面對這些指責,她只能更努力地去完整兩邊的角色。二十年來,鍾秋香都是五點半就起床做早餐,不管再怎麼忙再怎麼累,家務與孩子的接送她都從不假手他人,即使去外地開會,只要是桃園以南的地方,她都會開車當天往返,當然,是在已經把當天晚餐都為家人準備好的前提之下。

秋香的孩子從來沒有為了升學而在校外補習,但鞭策孩子們的學業,她也不遺餘力。為了彌補自己無法在孩子身邊督促他們做功課的遺憾,她為孩子買了很多講義和參考書,而她也藉著批改這些參考書,了解孩子們學習的情況。遇到過年,她也是在辦公室趕案子趕到深夜之後,回家一個人開始大掃除,「我婆婆早上起床時還問我怎麼起的這麼早,其實我是還沒睡。」秋香笑著細述了那些革命歲月,生動的情節與調皮的口吻,像在講一件有趣的故事,好像那些在辦公室裡為了趕案子而大哭的夜晚,都只是為了完成理想的小插曲,好像那些委屈,從來沒有打擊過她的自信。


【社區重建人物誌】用前衛的腳步走傳統的路─高樹鄉大埔社區鍾秋香
(把每一樣產品都當作是要給自己家人般的心情,社區媽媽們自製發酵豆麴,用心強調無毒健康。圖片提供/鍾秋香。)

跟在工作上不同,面對家裡的反對,她總是默默地接受與道歉,「吵架沒有誰佔優勢,只有誰先妥協。所以我要『既先進、又傳統』。」秋香說自己沒有吵架的本錢,只能盡力去滿足老人家的要求。「雖然我很忙,但爸爸媽媽很依賴我。只有我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鍾秋香很得意地說著,對家人的喜好瞭若指掌而感到驕傲。

外面的人很難想像一個對社區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營造員,在家卻是一個溫順的小媳婦,雖然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說秋香已經完全獲得家人的諒解與支持,但至少,他們認同了她的努力,孩子們也都平順地找到自己的方向。當婆婆在路上聽見有人說她「強勢、厲害,在家裡一定不是一個好媳婦」的時候,是第一個站出來為她說話的人:「不然你叫你家媳婦早上五點半起床做早餐給你吃啊!」鍾秋香笑著說:「只要聽到這種話,就已經夠了。能夠被家人依賴,就是我的成功。」


不能等的下一步:社區奉養、親子連結、社區計程車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只要我真心對你好,總有一天你會知道。」鍾秋香從來都不是會去串門子的個性,被誤會了也從不辯解,她只懂得做眼前該做的、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而相信總有一天時間會證明一切。於是長年擔任合作社經理的她,操作社區一場理、監事會的改選後,社區中不解的人士直接反應:「我們的社區什麼時候歸合作社管了?」面對這樣的反對聲浪,她也沒有多說一句話。她知道只有這樣,才可以直接將社區產業所創造出的利潤,名正言順地挹注到社區裡,更直接地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


【社區重建人物誌】用前衛的腳步走傳統的路─高樹鄉大埔社區鍾秋香
(把口耳相傳的釀造技術,用文字、數字準確地紀錄下來,釀造不再單單只是老人家用來打發時間的傳統手藝,而是土地與人情、親情連結的見證圖/鍾秋香提供。

她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傳統釀造重新連結親子關係。一直以來,因為年輕人紛紛外出到大城市工作,社區的老化人口高達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原本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社區,卻因為客家傳統的釀造技術,出現了新的轉機。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開始買自己爸爸媽媽製作的產品去送禮,畢竟「上過電視,有知名度」。為了買這些產品,孩子們勢必要更常回家與父母親接觸;有些在大城市受挫的中年人,沒有其他擅長的工作,也回到家鄉,幫著父母生產、販賣自家醬菜與豆腐乳,就這樣,親子之間有重新有了連結與互動,釀造不再單單只是老人家用來打發時間的傳統手藝、不再只是地方產業的第二春,而是土地與人情、親情連結之下的見證,這是她賦予青春釀的最終任務。

有了內部的情感連結,她要著手打造大埔對外的「連結」。社區中人口老化嚴重,許多老人家都有長期慢性病,但離大埔最近的醫院,卻要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如果搭計程車,需要將近1500元的車資。鍾秋香的下一步,便是建立關懷據點,號召年輕人組織「社區計程車隊」,預計向政府申請部分的車資補貼,讓老人家只要付三分之一左右的車資就能去醫院看病拿藥,「而且這些社區計程車隊不單單只是『小黃』,他們是社區的資源,必須要陪著掛號、領藥,再把老人家送回來。」除了解決以往的交通問題,也提供年輕人新的工作機會,鍾秋香的企圖,總是不只一個而已。

回首過去真正開始參與社造的這些日子,有些人感謝、有些人批評,有人說她給大埔帶來新希望,也有人說她太過專制、主觀,無法與人合作…面對這些聲音,鍾秋香說自己「不吵架,但迂迴」,只要認定了目標,即使被誤解、即使繞了遠路,有些事還是得做。從產業到老人福利、甚至進一步到隔代教養、新住民教養的問題,這些計畫都已經在腦中成形,「只要是正確的事,老天就會幫你。」鍾秋香信心滿滿地描繪未來的藍圖,那些更好的未來,就這樣從她腦海裡虛擬的畫面,一點一滴地開展在大埔社區的眼前。



【重建消息】2013 流浪者計畫開始徵件 & 2012 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劃
2013年「流浪者計畫」開始徵件了!

雲門舞集2013年「流浪者計畫」即日起開放申請,2012年7月18日截止。歡迎30歲以下,追尋創作的年輕朋友;45歲以下從事文學、藝術、設計或社會服務工作者,投件申請,將有機會獲得旅費及機票補助,完成60天的亞洲自助旅行。

詳細辦法請電洽雲門舞集:(02)2712-2102
或詳雲門舞集網站




*2012「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劃」 開始了!

「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區行動獎勵計劃,主要鼓勵社區民眾能主動關心及參與社區事務,增進人與人之間互動關係,藉由參與的過程中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以及啟動「善」的循環。

【重建消息】2013 流浪者計畫開始徵件 & 2012 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劃
 
以「向社區學習」的新理念,藉由彼此相互學習、相互鼓勵、相互分享的過程中,讓提案者透過各種機會、各種管道、各種模式,彰顯新幸福生活的實踐,提昇民眾對於居住環境的幸福感。


採線上報名「請點我」,依規定填寫「2012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劃」申請表上各欄位,請務必於2012/07/31(二)PM5:00前按出確認鍵,逾時系統將自動關閉,無法受理。

詳情請見活動網址


推薦訂閱
好想再次擁抱媽媽@【陽光基金會電子報】
心靈電子報第513期--【不必靠整形建立自信】@【心靈電子報】
轉寄『文化部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45】』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