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科學報 No.532】從電子書到閱讀器─科幻科學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01,2017最IN話題 ■ 從電子書到閱讀器
▌文╱薛品予
▌提供/科學人
今年5月27日,台北市誠品信義店的六樓有著濃厚的武俠文藝氣息,從天花板垂吊下來的捲軸上,以草書題滿金庸筆下的英雄豪傑之名,現場宛如一場武林大會,各方人馬蓄勢待發。當記者會正式開始,遠流出版公司與美商優派(ViewSonic)共同宣佈推出新的電子書閱讀器「遠流金庸機」,這可稱得上是今年上半年華文電子書產業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電子廠商首次與出版集團結合,並與作家合作,共同推出全套數位版本的金庸武俠小說,打造華文電子書市場的全新典範。
跨入電子書時代
2007年底,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正式推出其第一台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造成全美搶購風潮,甚至紅過半個地球,掀起華文電子書市場的一股熱潮,並從去年第三季開始席捲各大媒體的版面。不但刺激台灣電子書產業鏈的成形,更反應在相關電子業廠商的股價表現上。
其實,電子書閱讀器並非這兩年才研發出來的新科技產品,早在1968年著名電腦科學家凱伊(Alan Kay)就提出「動力書」(Dynabook)的想法,結合了攜帶型電腦與電子書的概念,只不過當時的技術並無法真正將Dynabook研發出來。到了1998年,美國NuvoMedia公司推出了「火箭電子書」(Rocket eBook),讓電子書閱讀器真正「夢想成真」。當時市場上出現了好幾款電子書閱讀器,可說是20世紀電子書閱讀器的萌芽期,不過仍舊礙於當時的資訊環境與技術,這些電子書閱讀器最終還是消失於市場。
直至10年後,Kindle像是為電子書產業再次拉出了線頭,重新讓電子書走向大眾。Kindle如此火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亞馬遜同時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從一推出時便有20多萬本電子書可供選購,至今已增加至50多萬本的藏書量;其次是方便的購書系統,因為Kindle內建無線上網功能,與北美電信業者Verizon、AT&T合作,使用者可隨時連線到亞馬遜網路書店選擇想看的書。工研院影像顯示科技中心主任程章林就表示,如今電子書閱讀器的成熟與發展,肇因於整個硬體技術與資訊環境的成熟。因為寬頻網路、數位化浪潮、電子紙顯示技術等,才能成就如今電子書閱讀器產業的蓬勃發展。
Kindle在英語系電子書市場掀起熱潮,中國的漢王科技則以2009年26萬6000台閱讀器的銷售量,搶下全球市佔率第二名。漢王科技從硬體起家,2008年7月推出第一部閱讀器,架設網站「漢王書城」,之後更與通訊商中國移動合作,推出3G閱讀器,至今年6月上旬,漢王已經拿下中國七成的市場,電子書城裡已有4萬本書可供選購。
台灣的華文電子書閱讀器產業則在2009年初露曙光,各電子廠商積極佈局,鴻海、台達電、BenQ等業者都在去年底宣佈將推出閱讀器,而出版業者如聯合報、城邦集團以及通路業者誠品書店等,也都發表相關電子書計畫。這股熱潮一路從2009年延燒到2010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在書展中可以看到各家業者卯足了勁展示自家電子書閱讀器的實機,此時華文電子書閱讀器產業開始迸出火花。
台灣站在極具優勢的起跑點
「電子書閱讀器」(e-reader,以下簡稱為「閱讀器」)嚴格來說,其實與「電子書」(e-book)是兩件事,閱讀器指的是以反射式電子紙為顯示面板(和筆記型電腦、iPad的LCD主動發光式螢幕不同)的顯示器,具有輕薄、省電、不傷眼的特性,因此比LCD螢幕更適於長時間閱讀。而「電子書」則泛指可在電腦螢幕、手機、閱讀器、iPad上閱讀的電子檔書本內容。
閱讀器的核心技術是電子紙,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閱讀器採用的都是e-ink技術,而這項技術掌握在台灣的元太科技手中。其他技術如電子粉流體是由台達電和日本普利司通合作開發、微杯由達意科技研發,工研院則正在研究膽固醇液晶技術。換句話說,電子紙的核心技術幾乎都掌握在台灣手上,無怪乎程章林認為:「閱讀器有機會成為台灣第一個技術領先全世界的產業。」
台灣在閱讀器產業鏈裡具有相當雄厚的硬體實力與基礎,包括閱讀器裡裡外外的零組件、面板、電子紙顯示技術、無線模組等從上游到下游的供應鏈一應俱全,使得台灣贏得全球閱讀器代工第一的美譽。例如拿下美國兩大閱讀器Kindle與Sony e-Reader代工訂單的鴻海,主要是將電子紙和周邊模組結合,堪稱閱讀器組裝代工的一哥;還有早在3~4年前就進入閱讀器市場的振曜科技,其客製化能力與搶單歐美客戶都有一定實力;另外還有多家電子廠商參與製造閱讀器的各種零組件。
以台灣的閱讀器品牌來看,佳世達科技已透過BenQ發表自有品牌的閱讀器。另外,在今年5月的台北國際電腦展中,華碩更展示出結合電子筆記本與電子書的Eee Tablet;原本宣佈暫停電子書計畫的宏,也突然在展場中秀出自家品牌的LumiRead閱讀器。
在這些雄厚的硬體基礎下,經濟部打算藉由數位化內容、電子書閱讀器,並結合最新的雲端運算技術,推行「智慧生活應用推動計畫」,落實電子書包、掌上書城、學校博物館等創新應用層面,達到無所不在的閱讀環境。教育部也已展開電子書包試辦計畫,有多所小學已開始導入啟用,可望幫助數位出版產業的發展。
華文閱讀器百家爭鳴
從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可以看出,華文電子書閱讀器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目前在市場上可看到的閱讀器包括:遠流金庸機、綠林資訊的Green Book、BenQ的nReader K60、澔奇數位科技的iWonder、Book 11由荷蘭引進的iRex iLiad等。
這些閱讀器的廠商包括出版業者、電子製造業者、電子書服務平台業者,每一家業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軍閱讀器市場,所搭配的行銷策略與管道不同,甚至製造生產的思維也不同。
綠林資訊是和振曜科技合作,由振曜代工組裝,推出自有品牌Green Book,並成立「綠林電子書城」網站,結合城邦集團、聯合數位閱讀網、千華數位文化等出版業者,一起提供數位內容出版品,讓使用者可以到書城裡購書下載至閱讀器裡。
而BenQ除了推出自家的閱讀器,為了提升電子書閱讀經驗的互動性以及內容的豐富度,更派人前往日本取經,學習日本網路書商「伊博數位書屋」(eBook Japan)的平台管理與電子書製作、壓縮等技術,讓電子書即便在高壓縮比例的情況下,也能有高畫質的表現,並建立eBook Taiwan電子書商城,未來使用者甚至可透過eBook Taiwan購買日文電子書。BenQ副董事長王文璨表示,BenQ是品牌業者,對電子書產業的想法並不只是銷售閱讀器的硬體,更多的重心放在豐富的內容以及模仿真實閱讀經驗的軟體設計上。
另外,也有業者是以電子書服務平台切入市場,引進國外廠商的閱讀器予以中文化,並加值協助出版業者重製排版推出數位電子書,例如Book11數位文化就是如此。該公司執行長邱銘表示,電子書服務平台是一個中心樞紐的角色,介接閱讀器、出版業者、讀者,甚至可以涵蓋到金流付款機制。
相較於目前全球最主流的閱讀器Kindle是由網路書店業者推出,以通路、書商的角度出發,台灣則是先有硬體代工的經驗與實力,才開始想要整合電子書的數位出版。程章林表示,台灣相當適合發展數位出版產業,也具備有領導地位,這是因為台灣不僅在閱讀器製造代工上已建立起實力,出版產業在華文閱讀的市場上更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結合五大產業,讓買書更容易
在整體數位出版產業裡,除了扮演載具的閱讀器之外,消費者能否方便地取得電子書的「內容」,更是決定了整個產業的成敗。王文璨表示,數位閱讀要成功,不是只有閱讀器要做得夠漂亮而已,重點在於整個產業從作者、出版商、數位出版的製作、上架平台、金流付款機制、行銷通路等,一連串都要非常流暢並方便消費者,不只在閱讀感官上盡量模仿真實閱讀經驗,更要在「買書」這個行為上跟實體書店一樣方便才行。
這正是遠流與優派合作推出的「遠流金庸機」備受各界矚目的原因。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認為,電子書產業的成功與否在產業鏈的整合,包括:內容提供者、數位內容出版業、交易平台、通訊、軟硬體要能全部串連,通暢無礙。遠流金庸機與目前市場上其他產品最大的差異就是,它是整合了這五大產業所粹煉出來的一部電子書閱讀器。?
以遠流金庸機來說,由鴻海代工組裝、貼上ViewSonic品牌銷售、內建遠流出版的全套金庸作品集,並透過遠通科技的Koobe平台進行電子書的內容整合,再以無線網路串連多家電子書店,達到五大產業互助合作的局面。讀者只要透過無線上網,就能連線到網路書店購書,將電子書下載至遠流金庸機裡,隨身攜帶,走到哪讀到哪。?
當書成了電子產品
目前遠流、城邦、聯合報和中時等出版業者都已經投入數位出版的開發,也正在期盼電子書產業能真正創造數位閱讀的顛峰。然而產業的轉型不可能沒有困境與瓶頸。數位內容、數位版權、電子書的定價策略等皆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電子書市場的發展。
以讀者來說,書從實體變成虛擬,少了印刷紙張、倉儲物流成本等,會期望電子書應該更便宜;可是出版業者卻不一定這麼想,因為數位出版與傳統出版有著截然不同的專業知識與行銷模式,在尚未確定可獲利的來源時,出版業者對於電子書的定價降幅空間有限。出版業者更害怕的是「盜版」,在閱讀器這種載具上,如何保護電子書的數位檔案不被任意散播,而落得像網路文章到處流傳或MP3一樣的命運?數位版權管理的議題影響電子書的定價策略、讀者的使用權限,也將左右作者與出版社將內容電子化的意願。
至於早就虛擬化的書店,倒是可以因此提供更多元的服務。許多網路書店都同時販賣紙本書、電腦版電子書,如今讀者又多了閱讀器版本這種選擇。誠品書店電子書發展小組召集人李智祥便說:「書店做的是閱讀產業,而不是電子產業,所有的載具,只要能提升閱讀樂趣,我們都非常歡迎。」讀者若想先確認內容是否符合需求,也都有電子試閱版可讀。
以往以會員制推行的「讀書俱樂部」,在電子書的時代將變得更可行。在這種模式之下,重度閱讀者只要付一筆會員費,便可以大量閱讀書店或出版社的書,不必癡癡等著郵差送書,更不必擔心家裡書多到沒地方放,「對於愛讀書的人來說,這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中央大學學習科技中心主任陳國棟甚至想像,若能以優惠價格同時購買紙本書和電子書,便可以讓人在家時舒服地看紙本書,出外時帶著閱讀器接著讀。
電子書可能更便宜,但閱讀器本身卻還有售價過高的問題。拓墣產業研究所光電研究中心副理柏德葳指出,根據美國一項調查,99~199美元是年輕族群普遍可以接受的閱讀器價格,但目前市面上的閱讀器多超過此價。
民眾不願意花大錢購買閱讀器,部份原因在於它是一台專門用來讀書的載具,也許只有簡單的功能,並不像手機或小筆電能夠播動畫、看影片。儘管閱讀器的核心意義是看書,不是多媒體播放器,但是使用者往往以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角度來看待它,自然將產品的功能與價格相互比較,當閱讀器無炫麗功能,售價又無法下降時,就可能造成消費者觀望。
而閱讀器究竟該不該發展更多功能,以增加與其他電子產品競爭的能力,又是另一個問題。振曜科技副總經理唐福毅表示,目前的閱讀器在硬體設計上的主要要求就是輕、薄、省電,但是「有許多客戶找上我們,要求我們在閱讀器產品上加上3G、Wi-Fi,或者觸控式螢幕,最好還要能聽MP3等。」可是把這些功能都加上去之後,「這到底是一部閱讀器?還是一台小筆電?」加上消費者看待閱讀器這件事往往很模糊,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期待」,產品的包袱最後越來越重。
綠林資訊總經理宗緒福認為,技術能解決的事都不難,難的是要符合使用者心理的需求。如果使用者閱讀的是「書本」,基本上不會對「書本」有過多的期望;但是使用者閱讀的是「閱讀器」,就不會把它當做「書本」,反而用對待「電子產品」的期望來要求產品的功能與性能。
製造商、消費者、出版業者對「電子書」這件事都懷著不同的想像與期待,也造成閱讀器市場與數位出版產業儘管百家爭鳴,卻不知如何往前邁進的困境。遠通科技副總經理王逸麟表示,出版人的思維與硬體製造商的思維必然是不同的,硬體製造商想的是如何cost down、如何把機器做得更薄、功能更強,但是出版人想的是閱讀的流暢感、閱讀界面與排版問題等。然而,出版人的思維才應該是電子書產業的真正核心。
數位閱讀帶來的便利性與互動性,提供讀者一種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感官體驗,已經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人類從最早的甲骨文、竹簡到紙張、活字印刷,透過文字與書傳遞了人類的文化與歷史,正如王榮文所提及,500~600年前的人將出版視為一種高科技,就如同現在我們看待電子書一樣;但是重點在於,人類的智慧如何透過這些不同的科技載具與形式被記錄下來、流傳下去,而形成文化的演進。
(本文由科學人提供,原載科學人2010年第101期7月號)
科學小視窗 ■ 38.6℃ 台北飆7月最高溫
▌文/科科報編輯小組
台北市在7月3日飆出38.6℃高溫,不僅平了台北史上7月最高溫,也名列台北史上歷史高溫第3名記錄。
台灣的中央氣象局認為,北市飆出高溫的原因包括太平洋高壓下沉氣流增溫,加上夏季青藏高原熱低壓熱空氣上升到高空被西風吹向台灣,造成台灣的溫度向上飆升,學者專家也認為台灣都市化越來越嚴重,都會區高溫恐會持續上升。
歷年台北市最高溫出現在2003年8月9日達38.8℃,其次為2003年8月8日的38.7℃,這次7月3日出現38.6℃則平了2007年7月21日和1921年7月31日出現的高溫第三名記錄,也創7月史上最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