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科幻科學報
報主:科幻科學
創刊日期:2000-01-2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7,384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科幻科學報報
科幻科學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8-13 05:00:00 / 報主:科幻科學報
本期目錄
幻影特區 ■ 人類消逝後,文明的成住壞空?
科學小視窗 ■ 火星移民計畫 科幻迷搶爆
編輯的話


沒什麼值得紀念的了吧~

Vulcan
星艦學院編輯小組

科科連結
[公益聯播]用「愛」點亮「礙」的成長能量~「十方」需要您伸出愛的雙手,扶持慢飛天使
幻影特區 ■ 人類消逝後,文明的成住壞空?

▌文/oeo

「人之將亡,其言也善!」那面對整體人類的滅絕呢?會激盪出什麼智慧與福祉嗎?7月30日,大愛電視HD台播出具有科幻色彩的系列科學紀錄片《Life after people- Bound and Buried》,筆者經由華文科幻推手葉李華博士介紹,參與節目的導讀與分享。在與節目主持人的對談中,共同認知該紀錄片的一項宗旨,在於激發人們去思考:如果哪一天,人類從地球上消失了,一天後、一週後、一年後、一千萬年後,世界會變成甚麼模樣?影片當中請到各界專家,就藝術品、建築物、動植物…諸多人類文明的各項成就的變化與毀壞進行科學推演與預測,但本質上,像這樣跨時空大膽思辨「世界會如何變化?」、「這文明發展當中有沒有什麼問題?」、「人類要怎麼走下去?」的「提問」,其實正是科幻的精神所在,也是科學的青春魂!

從人生尺度或科技發展來看,科幻和科學的關係其實有些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沒有科學,何來科幻?但非常多的科學人在成長歷程中,必然存在一部或一堆科幻作品或科幻經驗(例如夾雜科學元素的天馬行空…)將他/她引入正式的科學領域。所以真正來說,我們每個人幾乎小時候都是科幻迷甚至科幻家,問題是長大後如何維持或茁壯?

「上天給人悲劇,不是要摧毀我們,而是要人們認真看待生命!」這說法在藝術虛構與文明現實上似乎都能成立。在科學界和科幻界,「世界末日」和「人類滅絕」都算是歷久不衰的課題,科學界曾經有人組團探討世界毀壞的十大可能成因,包括氣候變化、恐怖活動、病毒流行、進化時鐘、核子戰爭、隕石撞擊、人工智慧、宇宙射線、火山爆發、黑洞吞沒,並請科學家們依照專業與個人判斷,評估它們發生的可能性與後果,就影片《Life after people- Bound and Buried》所呈現的種種跡象顯示,它所假想「人類消逝」的設定最有可能是生物性的、生態性的因素,例如上述中「病毒流行」這一項。

若從生態的角度而言,地球本來就很科幻!「所有與人類共享地球的物種當中,目前我們所知的僅佔百分之10到20而已。」「在我們的體內,寄居生物的數量遠大於人體細胞數目,數量約為10比1。」脫去尺度與名形的框框,最能印證科幻所呈現的奇妙,其實有時候比我們熟悉的世界與生活還貼近真實!反過來說,生物多樣性世界的怪趣,其實是比一般人接觸到的科幻還要科幻!簡單說,那是幻實之間,一種「無奇不有」的體認,一種「無有不奇」的領悟。

再從科幻來談科學,在17世紀,「科學」(science)這個字,指的是「構成方式正確」的知識(指的是必然為真的普世真理),而研究自然事物和世界因果結構的則是「自然史」和「自然哲學」。「科學家」這一詞更晚至19世紀才被發明,直到20世紀初期才成為慣常用詞。也就是說,科學的定義與形成、科技發展的方向與範圍本身(例如服務對象)就還存在著許多可能性。而科幻大家威爾斯(今日主要以《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等經典科幻小說聞名於世),其實他還寫了一部頗有影響力的全球史著作《世界史綱》(Outline of History),該書出版於1901年。威爾斯在其導言中坦言,他遭遇到的難題是很少有讀者知道「普世史」是什麼。…普世史並不等於我們所習慣的民族國家歷史的總合,既比它多,又比它少,甚至,世界(world)一詞並非必然是普世的(universal),有時也可以意味著普世的對立面─地方。因此,當我們秉持科學精神認真探究跨∕超世界(普世)議題時,「科幻」自然而然堂皇登場,並帶給我們全新的視野。

不是科幻喜歡任意無謂地放大或縮小人類在世界中的位格,而是人類引以自豪也普遍認為是文明智慧結晶的現代科技發展,常常會造成生態失衡的現象,就科學探究而言,個體的謙卑謹慎重要,整體的開明包容更重要。我們總是容易關注於看到的、知道的,而忽略了那些沒看到、不知道的重要性。

世界上,生物之間生生相息,而且自然生態的設計原本並沒有「垃圾」這回事!科學的學門之間與人類文明發展「原本」應當也是如此!?

在影片導讀分享中,我們還討論了一些科幻作品的旨趣與文明保存的問題,當中一段提到立體畫派大師畢卡索說過:「藝術就是揭示真實的謊言。我就是在畫真實,超越眼見的真實。」我相信,科幻就好像科學的立體派!科學年代,科學樂觀主義者應該增長一些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這與「想像力」的提昇有關。科技悲觀者應該多懷抱一股希望,在科學科幻中找到個人與文明的智慧與樂趣,願原力與你同在!

科學小視窗 ■ 火星移民計畫 科幻迷搶爆

▌文/科科報編輯小組

根據外電報導,預定2022年出發的火星移民計畫「火星一號」(Mars One)引起民眾熱烈報名,主辦單位宣布,報名已突破10萬大關,其中不少是《星戰》和《星艦》迷。

荷蘭企業家Bas Lansdorp發起的火星一號計畫,預定年底前篩選40名過關者,最後有4人能參加首批航程,每4人一組,第一組2022年9月出發,2023年4月抵達火星,第二組間隔2年後出發,預計是一趟有去無回的旅程。

入選太空人必須接受8年訓練,過程中將身處模擬設施,與世隔絕,接受體能訓練並學習修復電子構造、種農作物、補牙、肌肉撕裂與骨折等醫療等。

推薦訂閱
你閱讀的好朋友 跟著法布爾叔叔一起認識昆蟲世界吧!@【小天下電子報】
2013夏季蝙蝠營隊@【蝙蝠報報】
轉寄『【科幻科學報 No.691】人類消逝後,文明的成住壞空?』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