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石岡人電子報
報主:台中縣石岡鄉石岡人家園再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5-22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34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石岡人電子報報
石岡人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石岡人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09-05-25 05:00:00 / 報主:石岡人協會
[公益聯播]人才招募
石岡人電子報
本期刊頭題字人為石岡社寮角的郭奇康老師,郭老師已堪稱為當代藝術大師。
神仙里長伯-台灣土地公特展---社區與科博館的結合The God of Earth in Taiwan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將從98116起推出《神仙里長伯---台灣土地公特展》,展出多幅郭隆仁先生以土地公廟為主題的珍貴攝影作品,以及各種不同材質與造型表現的土地公神像,以及本會提供的金星村、龍興村的伯公文史踏查的文史、照片等多媒體資料,對於能夠與科博館進行展示結合備感榮幸,也邀請各界朋友蒞臨參觀。

 

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

    土地公信仰在台灣民間非常普遍,無論祭拜時間的密度、廟宇分佈的廣度,土地公在我們生活的周遭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信仰景觀。在農村,土地公廟座落田間,陪伴農家辛苦開墾田地;除了每日例行打掃上香奉茶,逢初一、十五、初二、十六等特定的日子,人們到廟裏或在家裡祭拜;對很多台灣人而言,土地公信仰及其相關的儀式,已是日常生活一部份。神仙里長伯-台灣土地公特展---社區與科博館的結合The God of Earth in Taiwan

    以土地公為主要神祇的廟宇在台灣分佈非常廣泛,俗諺云:「田頭田尾土地公」,便是形容土地公廟宇之多,它們出現在農村田間、村落、水圳邊、墓地、或都市中老聚落留下的痕跡裡;有些土地公廟甚至是社區活動重要場所,居民在這裡泡茶、聊天、談論時事,一棵樹、一座小廟,構成民眾乘涼聚會話家常的生活空間。土地公不僅掌管農作收成,也保村落四境平安,從某個角度來說,土地公信仰是先民進入陌生環境、開墾大自然的同時,為了抵抗未知的災害,在心靈上尋求的庇護與寄託。所以土地公廟,可說是先民墾拓的信仰前沿,也是聚落歷史的活化石。

 神仙里長伯-台灣土地公

  福德正神一般通稱為土地公,台灣民間也有稱「福德爺」、「伯公」、「大伯爺」、「后土」或簡稱為「土地」。

    土地公在神靈系統中,是地方基層的行政神,相當於我們人間的村里長,與民間生活最為密切。其原始的職能,是土地或地境的守護神;現時的土地公,不但是聚落、農業、水圳、墳墓等的守護神,也是社會雜務和治安維護之神,可說和民眾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是一位最具親和力的神明。

神仙里長伯-台灣土地公特展---社區與科博館的結合The God of Earth in Taiwan

 

土地公─福德正神

     土地公的民間信仰源於對大自然的崇拜,古時候人類對宇宙、天地、山川、河海、甚至動植物及無生物等,認為有超越人類的神祕能量,因此由敬畏而起崇拜之心。「土地」相對於「上天」,有所謂「天神、地衹」、「天公、地母」、「皇天、后土」之稱,依土地管轄範圍大小和信仰需求,土地崇拜相關的神明,包括了城隍爺、土地公、境主公、地基主等。

    因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土地公也被視為福神與財神。信眾相信土地公能安家鎮宅、保境平安,也會給家戶帶來財富,部分商家因此會在營業場所供奉土地公,而且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均要祭拜土地公,稱為「作牙」,希望能夠迎接福運,並且保佑生意興隆。

土地公信仰的傳說

    土地公信仰為何有「福德正神」之稱,係源自於不同時期的幾個民間故事傳說。

1.虞舜時期,一位姓張的人士協助禹王治水有功,因為他努力不懈,過度勞累而殉職,禹王繼帝位後為了追念他的貢獻,對他封功建廟,由於他功在土地成為土地公,農民特為崇拜,尊稱為享有福德之神。

2.民間流傳最廣的一則傳說,是有關周朝時期的一位稅官,名叫張福德,他為人公正、體恤百姓之疾苦,在世時更做了許善事,未料他去世之後,接任的稅吏卻上下交征、人民苦不堪言。民眾遂懷念起張福德生前種種好處,感戴張福德而建廟祀奉,因其名而尊成為福德正神。

3.周文王時有位上大夫人的家僕,名叫張福德,因為保護家主千金小姐在寒冬出外,途中遇到大風雪,忠僕為救家主,只好脫下自己的外衣給小姐避寒,不料卻把自己給凍死。上天為其義行所感動,在天空顯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賜其封號,上大夫更為他建廟以感謝其大恩大德,周武王時並贈封「后土」稱號,後世尊稱為「土地公」。(此傳說與平劇「南天門」故事相仿)

4.秦漢時代有位姓張人士,因當時戰亂頻仍、屍橫郊野,他默默地收殮安葬、定期祭祀,後來這位張公歿後,鄉人敬奉他為土地的守護神,並尊敬他行善積福,為享有福德之神。

    除上述民間故事傳說外,古籍文獻中也曾記載岳飛、沈約、蕭何、曹參、薛稷、張旭;甚至韓愈等也都曾被稱為土地公的前身。概括來說民間信仰相信,福德正神是生前行善積德,或佈施功德在人間,身後可因享有福德成為神明,繼續福佑人間,善有善報,對社會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

家家戶戶土地公

    台灣民間信仰土地公的普及性,還不只是「田頭田尾土地公」足以形容,甚至可說是「家家戶戶土地公」而不為過。

  經常出現在民間家戶廳堂上,所謂的「觀音媽漆仔」(台語,彩繪神像群組圖之意),其中所繪的神像通常為觀音菩薩、天上聖母、關聖帝君或司命灶君,而左邊下方則固定為福德正神。土地公和民間家戶的關係之親密由此可見。

 

土地公拐

     台灣農民以「土地公拐」在田間祭拜土地公,舉行的時間大多於農曆2月2日或8月15日,農民以竹子或蘆葦,夾著金紙及幾柱香插於農田或果園中,當作土地公使用的柺杖,希望土地公巡視農田時能保佑豐收。

 

土地公慶典

    台灣的土地公慶典,隨著地方或族群不同,而在時間及規模上有所不同。其中:

  「作牙」時間選在農曆每月2日和16日;2月2日為土地公聖誕之日,稱「頭牙」,12月16日為一年中最後一次作牙,稱「尾牙」,作牙當天信眾敬備牲禮水果、燒金紙、放鞭炮慶祝,商家尤其注重頭牙及尾牙以求財源廣進。

    「吃福」為一種分食土地公祭品的活動,由於信眾相信祭品會帶來福氣,因此會將祭品帶回家煮食、或由廟方於祭典當日拿來作菜,讓大家一起分享饗宴,也分享福氣。

 

都市計畫下的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不僅出現在田間和海邊,它們也分布在人口聚集的漢人聚落裡。從漢人移民開始定居,土地公廟便如影隨形設立在聚居處,之後隨著人口愈趨密集,都市計劃開始實施,一條條筆直的都市計畫道路,便開始威脅土地公廟的存在。

    土地公廟常設在田間道路、路徑交叉點或聚落周邊,以保佑農作豐收或居民的生活與行車平安,但隨著都市化和道路的拓寬,它們開始受到遷移、甚至拆除的命運。

 

土地公造像

    土地公為地方的守護神,不僅保佑農作物豐收,也保佑生意人財源廣進,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土地公為最貼近人們生活的神祇,其造像通常為慈祥和藹的長者,頭戴冠,蓄長鬚,手持柺杖、元寶、或如意,端坐於太師椅;鎮守墓地的土地公則常以立像示人。整體而言是福福泰泰、充分將民眾心目中「福」、「德」兩字的感受和期望反映出來。

    台灣土地公神像的材質非常多樣,除了較常見的木刻神像之外,早期亦有紙製、泥塑、石雕、磚雕等不同材料。隨著生活日漸優渥,人們為表達感謝之忱,土地公的材質愈趨多元而豪華:有由鋼筋水泥灌製的大型土地公,漆上鮮艷的色彩,繁複華麗,鎮守在墓園前,成為地標;有以銅或樹脂灌製小型土地公像,以供個人珍藏。民間藝師的創意讓土地公神像多采多姿,充滿了趣味。

 

石雕

    早期土地公造型較古樸,以石頭原色呈現;石雕土地公大多手持柺杖,鎮守在田頭田尾或山郊野外、墳墓處,耐風吹日曬,捍衛所轄的土地,不被侵擾。

 

泥磚

    台灣40、50年代,曾出現沿街叫賣手捏泥塑神像的現象。製作神像時為求慎重,必須事先求神問卜,取特定時辰、地點及深度的泥土作為神像材質。泥塑神像可塑成巨大神像,故廟中較少搬動的神像為泥塑。

    因泥塑易碎,到60年代,則出現以磚土燒製的土地公,以其上釉與否,或釉材不同而各具特色,並以製造的地點命名,例如南投燒、大甲燒等。

木雕

    藝師以木材雕刻土地公的原型後,再層層上漆,各具巧思,精工雕出土地公的外飾,最能表現出藝師的創意與工藝技巧。

  早期木雕師傅來自大陸,因此台灣的匠師師承,大體分為3派,泉州、漳州與福州,泉州著重神韻與架勢,表面以漆線貼飾並上金箔,漳州著重線條細微部分的刻畫,而福州匠師技法簡潔。

    材料大體採用檀香木或樟木,其它材質如杉木等也有採用。土地公一般常穿壽字袍(壽字分別在前胸、後背、兩肩膀與兩膝蓋部位),若摻以金粉,則稱金身。

紙製土地公神像

    早期台灣人們篤信紙糊土地公更具神性、更靈驗,於是會特別訂製請回供奉。藝師以竹篾為骨架,以棉紙塑形,最後以紙或布為外衣;但因保存不易,或被誤解而燒毀,已不易尋得。這兩座紙製土地公神像為鹿港藝師施教鏞先生於近期所作。

 

其他

    土地公造像的材料非常多樣,早期不富裕的人家買不起立體神像,遂用平面的版畫懸掛或張貼於家中祭拜;立體的神像亦有以線香材料混以糯米製作、以陶瓷製作、以銅或樹脂灌製等等。另外,祭祀時專門燒給土地公的紙錢上亦印有土地公。

 神仙里長伯-台灣土地公特展---社區與科博館的結合The God of Earth in Taiwan飛行的大樹與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收
大樹創作者:王振瑋收藏
台中舊酒場設計工作坊 

台中20號倉庫第三、四、五屆駐站藝術家

 

大地與土地公廟

    從簡單的一顆石頭、一株樹,逐漸變成一座小祠甚至一棟大廟,土地公的形象和他的家,為台灣的大地裝點了一種傳統的色彩。攝影家郭隆仁先生長時間在田野以影像紀錄土地公廟,作品以黑白照片為主,涵蓋多類型的土地公廟宇,主題雖集中在土地公廟,但可看到這些廟宇如何崁入台灣的鄉田與荒野間,化身為大地和自然環境的一部份;影像中的寧靜帶了一點失落,在逐漸現代化的今天,遂挑起一種普遍、卻又特殊的地景記憶。

神仙里長伯-台灣土地公特展---社區與科博館的結合The God of Earth in Taiwan

攝影師-
郭隆仁

1947 誕生於台中市

1971 中山醫專畢業(中山醫學院前身)

1971 進入中山附設醫院服務

1991 轉任秀傳紀念醫院

1994 中山醫學院畢業(中山醫學大學前身)

1995 開始接受攝影名師指導

1996 轉任菩提醫院

2004 任職埔里基督教醫院

 

攝影比賽

2002 行政院新聞局『台灣生命力』金牌獎

2003 謝緯紀念基金『二林之美』金牌獎

優選、佳作:文建會『台灣歷史建築百景』、

台中市美展、台中縣美展、南投縣觀光局、

台中市醫師公會、台中市澄清醫院、雲林縣港口宮

 攝影展

2001 攝影作品個展

2003『歲月的痕跡』攝影展

2005 埔里基督教醫院沙崙藝廊

2007 埔里基督教醫院沙崙藝廊

 

※編按:藉由這次的特展機會,才得知除了本會來自石岡,攝影師郭隆仁先生亦是石岡社寮角郭屋的後代子孫,策展人黃旭先生也覺得實在是太巧了!

 

本特展持續展出中,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科博館參觀。

 

展覽資訊:

展覽時間:2009年1月16日~5月31日

展覽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第三特展室

地址:台中市館前路1號    電話:04-23226940

網址:http://www.nmns.edu.tw

細心使用消費券,友善對待我們的世界

今年過年前(民國98年1月18日)政府發放了振興經濟消費券,姑且不論消費券的實質效果或者其他爭議問題等。然而,政府為了刺激經濟的復甦大放紅包於民的時候,在鼓勵消費之餘似乎我們也要有更細心、更友善的消費行為,才不致於活絡了經濟卻耗損了我們的環境、傷害了我們的世界。

 文/邱方昱 消費券是進行式的政策 

    近期來,一連串的國際金融問題發生,使得國內的經濟也跟著受到金融海嘯的連累,眼見國內的景氣不振,政府於去年(民國97年)年底評估之後決議發放「振興經濟消費券」,以提振國內消費及促進國內需求,幾經討論之後,在今年1月18日終於發放每人3,600元的消費券,在農曆新年前的發放宛如全民的過年紅包一般。
   
   
然而,暫且不論政府政策的討論與決議是否充分經過多方的意見來綜合考量的問題,消費券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政策進行式,與其多談是否破壞環境、是否債留子孫、是否真的能夠振興經濟等等問題,不如更積極的面對如何使用消費券,讓進行式的政策在執行之後能被使用的更「好」一點。

    消費券的領取除了上述今年1月18日的統一發放之外,尚未領取的民眾也可以在2月7日至4月30日,向指定郵局領取,而消費券的使用是從發放之後一直到今年9月30日為止,可以用在購買貨物、勞務或捐贈上,同時消費券的使用限制上,則不得找零、轉售、兌換現金、商品禮券、現金禮券,或者任何儲值的使用上。   消費商品=消耗資源

    基於消費券的使用原則上,這項政策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消費券確實是很單一、很直接的經濟發展面向考量,政府為了「經濟」問題而鼓勵全民進行消費行為不難理解,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的時候,絕大多數的「消費」本身便是「耗損資源」的同義詞,這其中大多數的自然資源又都屬於消耗型,而最後終究會使用枯竭殆盡。因此,在不斷地汲取自然資源、添加人造廢棄物於這個世界時,我們要如何能夠期待一個友善世界的行為?

    換句話說,不斷地鼓勵消費確實很難避免環境破壞的加劇,要如何在消費時有個相對較不破壞環境的行為,便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面對的地方。更何況有一些不公平的事實不止發生在自然資源上,同時也可能剝削著其他地方的勞動者。

    舉例而言,我們正在購買的一個填充玩具之來源,有可能是砍伐一片森林開發成一大片棉花田來大量生產廉價棉花,而其中又因為大量的傾銷讓真正的獲益,多半不在最初的生產者—棉花農,而是後來的生產企業獲益最多,接著這些生產企業又有可能剝削第三世界的廉價勞動力或甚至童工來製造商品,從這樣的生產脈絡來看,消費行為實際的最大獲益者,很可能是本來就已經富有的企業主、資本家,而不是最需要幫助的生產者與勞動者。    「三不、三要」的綠色消費

  因此,在消費券發放之後,國內的環保團體便進行呼籲消費券可以用的更綠色,提出了「三不、三要」的消費券綠色指南提供參考,內容包括:

  • 不增加額外消費:以原有的日用品、或原計畫的消費為原則,不要進行額外的消費、或者不必要的購買。
  • 不買一次性產品:避免購買拋棄式商品,以可以長期或循環利用的東西為主,同時注意購買商品的包裝,避免過多或者不環保的包裝材質。
  • 不買汽車不加油:避免將消費券用來購買汽車及加油,而消費的商品儘量是能根基於環保作為的消費。
  • 要思考環境衝擊:對於商品的來源要瞭解,避免購買的商品對於環境有害,或者購買剝削勞動力所生產的商品。
  • 要投入在地消費:將消費券用在「在地」的消費才是促進地方經濟的最基礎原則,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商品的生產過程,同時更能直接嘉惠於生產者自身。
  • 要捐給地球抵稅:鼓勵捐贈給非營利團體,讓您的消費能發揮更大的空間。

    綜合環境保護團體的意見來看,消費券的使用其實是可以更符合綠色的原則,而不讓消費本身成為這個世界的負擔,則是更聰明、更細心也更友善的消費行為。
  用心的消費,有心的世界
    然而,以站在環保立場的「三不、三要」之外,事實上只要我們更細心的使用消費券,在購買的時候多一層思考、多一分顧慮、多一點瞭解,我們的消費行為也就可以更安心、也更有心,把消費券直接用在社區、用在地方,或許也是最直接把握消費券的綠色指南原則的方法之一。

    在深思熟慮地使用消費券原則之下,即便到了最後消費券真的沒有其他使用的理由與目的時,其實捐贈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可以讓消費券的使用提供給有需要的非營利團體,同時又能達到節稅的效果,對於個人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石岡人的故事:司機畫家~郭奇康
文/郭奇時     

    十九歲那年,我偷偷的離開我可愛的故鄉—石岡(因為母親不肯讓我去台北),隻身來到台北闖天下。我在豐原高中畢業時原本可以保送軍校當軍官的,卻因為對第八藝術(電影)的熱愛,想當導演而來台北。從年輕到老,一直都在電影界混,快五十個年頭啦!想想自己一事無成,真是愧對江東父老,尤其是雙親,少小離家未能盡孝又無成就。
      也許是落葉歸根的觀念吧!我人在台北,卻常夢回家鄉,常常懷念故鄉人、故鄉事,尤其是童年往事。每當我看到「石岡人」時都會激起思鄉情緒。身為石岡人,我個人沒什麼好提的,倒是我的哥哥—郭奇康,被聯合報等媒體稱為「司機畫家」的鄉土畫家,我以他為傲,也願意介紹給所有的鄉親來認識他。

石岡人的故事:司機畫家~郭奇康
    社寮角的郭屋也算是石岡鄉內的著名大伙房之一,深具歷史價值,也已成古蹟。托先祖之佑,郭屋也算是人傑地靈,當年也出現過傑出人才,醫學博士郭東周、鄉長郭阿魁等。家兄郭奇康童年時並無特殊才氣表現,十八、九歲到台中學畫觀音神像時才展現出天分,他畫的觀音神像特別殊勝傳神,很受歡迎。當年家兄也曾和我兄弟兩人合作,首創以毛筆畫武俠小說漫畫,以為可以出書賺錢,結果乏人問津,只好作罷。   
   
    家兄婚後為了生計,只得開車養家,最幸運的是他有個識貨的老婆,肯替他吃苦持家,鼓勵他、支持他專心學畫。家兄有個很特別的堅持:只教兒童和老人繪畫,他經常開計程車載著小朋友們去郊外寫生,很多作品都獲得國內外各地畫展的獎賞。他無師自通,不是學院派出身,卻另創畫風和畫法,用手指當筆、以原始色為主色,畫出來的油畫,在每次畫展中都博得熱烈讚賞。

石岡人的故事:司機畫家~郭奇康    家兄還有另一種創意:果殼藝術。他利用各種果殼創作出令人稱奇的藝術品,堪稱一絕。也曾利用各種廢鐵廢物,改裝成藝術品。家兄受邀向全勝農會各地代表門演講他的創意構想:台灣每個鄉鎮都可利用當地的地形地物、人文景觀及農產品等,各自開發當地的特殊風格來發展商機或觀光資源,這次演講獲得各地農會代表們的認同,並已在各鄉鎮落實,這也算是家兄對台灣鄉土的貢獻。   

    我以石岡人為榮,也以家兄為榮,我常在想:如果可以的話,是否請石岡鄉公所幫忙提供場所,讓郭奇康的作品可以永存在故鄉。他的作品目前止能在豐原水源地私人飯店展示,真希望它們能夠留在石岡,與石岡人共享。
推薦訂閱
財團法人忠義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忠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本期目錄
神仙里長伯-台灣土地公特展---社區與科博館的結合The God of Earth in Taiwan
細心使用消費券,友善對待我們的世界
石岡人的故事:司機畫家~郭奇康
轉寄『石岡人的故事:司機畫家~郭奇康』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