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石岡人電子報
報主:台中縣石岡鄉石岡人家園再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5-22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34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石岡人電子報報
石岡人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石岡人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09-06-27 16:00:00 / 報主:石岡人協會
[公益聯播]人才招募
石岡人電子報
石岡仁愛托兒所的古老師
仁愛托兒所的守護者~親切和靄的古老師
還記得聖誕節在教堂慶祝的畫面,還記得上課時窗外東豐鐵道的火車經過的畫面,還記得娃娃車穿梭在田園接送小朋友的畫面,還記得吃點心要禱告的畫面,還記得永遠笑咪咪、待人親切的古碧鸞老師,大家都稱她為古老師。

文/ 管雅菁

        如果你是
64年次以後出生的石岡人,如果你不是就讀石岡國小、土牛國小附設的托兒所或石岡鄉內的公立托兒所,你很有可能就是仁愛托兒所的學生。一直很難忘托兒所的生活,雖然,很多事都不記得了,但是27年前我從仁愛托兒所畢業,這件事直到今天我還記得,還記得聖誕節在教堂慶祝的畫面,還記得上課時窗外東豐鐵道的火車經過的畫面,還記得娃娃車穿梭在田園接送小朋友的畫面,還記得吃點心要禱告的畫面,還記得永遠笑咪咪、待人親切的古碧鸞老師,大家都稱她為古老師。

       
仁愛托兒所位在萬安村,也就是與九房村的交界處九房黃氏宗祠旁,這裡原本也是石岡基督長老教會的教堂,教堂於民國53128日落成,民國707月教會成立附屬之仁愛托兒所。而石岡教會於民國80年在九房村另新建教堂,於是位在仁愛托兒所的教堂就提供給托兒所使用,為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於民國92年左右建立了三層樓的教學大樓。仁愛托兒所目前設有大、中、小三班,學生人數大約30名左右,學生以石岡、萬安、九房、萬興、梅子這一帶及鄰近東勢鎮的石城為主,古老師為托兒所的負責人,另外還有兩位老師、一位廚房媽媽、一位娃娃車司機共同維持這一片園地。在這裡小朋友的遊戲空間很寬廣,因應時代課程已經有電腦課、英文課,而小朋友的基本教育也都有像認識國字、拼音、算數、音樂、美勞、最重要還有教導小朋友生活的規矩及禮貌。

        古
老師為台中市人,在台北從事幼教也有十多年,嫁到石岡社寮角之後,民國70年剛好石岡教會想要踏入教育這一塊,於是協助成立了仁愛托兒所,就這樣古老師開始教育石岡的小朋友,由於常接觸小朋友,所以古老師的心境也跟著年輕,古老師說仁愛的小朋友以教導生活規矩為主,「不好聽的話不要說」更是這裡的原則,如果有小朋友說了不好聽的話,那就會被要求把嘴巴摀住,想想剛才說的話是不對的。現在的小朋友資訊接觸的多,學習能力也很強,大部分小朋友都很聽話。
          近年經濟不景氣也連帶的影響到學生的就學情形,原本可能阿公、阿媽還有在工作的家庭,阿公、阿媽沒工作了之後,為了節省開支,學生變成小班不讀了,中班或大班再去讀。而近年來少子化的情形,也讓學生人數愈來愈少,面對少子化及經濟不景氣,信仰基督的古老師以平常心面對,只要能夠維持就會繼續做下去托兒所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生活平安就是福。

        古老師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小朋友平平安安長大,守規矩,在社會上做個有用的人。直到今年在石岡教學已經
28年了,很多以前畢業的學生,長大結婚生子了,又把小孩送到仁愛來給古老師教,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古老師說:「看到小朋友長大了有所成就,也感到很驕傲。」
 
沿著消失的鐵路走~石岡五分車路線踏查記實
那天我們頂著烈日跟著梅子村倫子(黃國倫)的腳步,進行了一趟五分車踏查之旅,才又再發現還有許多我們未知的石岡故事,等著我們繼續探索。

/邱方昱  

沿著消失的鐵路走~石岡五分車路線踏查記實
        民國98228我們邀請八仙山森林鐵路民間的文史調查工作者—倫子,帶著我們進行一整天的石岡五分車路線實地踏查,在石岡人協會辦公室稍微進行簡單的討論之後,我們便從土牛開始我們的路線搜尋之旅,在雜草之間細微的螺絲頭便是以前五分車鐵道跨越溝渠、水道的橋台遺跡,然而這些我們幾乎不會注意的角落,確實也必須經由高人指引才能一窺究竟。從土牛國校巷往德興村的五分車路,幾乎都在田野之間,大部分的土地在五分車路廢止之後為私人所標得,少部分則為現在的柏油道路,而路基也絕大部分都已經填平,若未經過與在地耆老的請益,其實真的很難自己去發掘五分車路線。

        來到了和盛村,這裡最完整的五分車遺跡嚴格算起來應該是土牛站站長宿舍,與居住在裡面的劉裕奎理事訪談,提到他當年家門口出入必須跨越鐵路的特殊情景甚是有趣;更特殊的情境他也提到「抽樹皮」這件事,就是每當山上原木載至車站休憩、補給時,附近居民會拿著工具刮下原木的樹皮,一部份帶回家裡當作柴火燒、一部份甚至可以販賣給其他需要的民眾;與鄭肇鴻先生、王文財先生等五分車員工眷屬的訪談中,他們也提到住在林務局宿舍的特殊記憶,他們自嘲著對朋友說道,他們住著檜木屋、用檜木當作柴火燒,可是生活卻是貧窮、艱苦的,這讓外界的朋友聽來都不敢置信。這一件件故事都是林鐵、甚至石岡五分車才有的特殊情感記憶,也是石岡鄉、和盛村與八仙山林鐵、林場的連結鐵證。

        接著我們回到了梅子,在這裡或許也是都市化情形較低的關係,還有許多五分車路的明顯遺跡,包括橋台以及路基仍可在果樹、竹林之間發現,五分車路線在梅子靠近萬興村的地方從原來偏東南—西北的走向轉為偏東—西向的鐵路,而這裡之後向西也與後來的台鐵東豐支線大致平行,曾有短暫的一年左右(民國
4950年左右)兩軌是同時並存、同時營運的。

        來到石岡踏查時,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小小插曲,在石岡斷層月台上方的石岡舊火車站的位置正在進行綠美化工程,對於石岡拼觀光的前景的確讓人期待,但也因此原先在那邊地震自然形成的亂石遺跡與狗骨頭(混凝土枕木)卻也被移除消失,姑且不論這樣的「綠美化」作法是否得當,但就充分的說明、溝通與意見交流上是否足夠,民眾對於環境的改變是否得到應有的資訊、是否有敏感的自我意識、是否有足夠的參與,卻是值得日後進一步討論,否則只會是一再地添上一件件存留在人民記憶中的憑弔紀念物而實景早已消失不見。

        經過這次踏查之後,我們發現到自己仍然還有很多石岡的故事尚未發覺,而這些隱藏在鄉親心中的故事卻需要我們提供一個傾訴的缺口,這也正是五分車調查計劃除了記錄之外的目的之一。另外,若缺乏著這些故事的連結,我們對於五分車的懷念只剩下脈絡連結鬆散的片段,就像和盛五分車紀念公園、梅子五分車懷舊公園只是一個由公所或社區民眾營造的景觀,這些地方更需要講述故事的人把這些紀念性的景觀活化起來,這樣或許才是石岡的拼觀光的最佳賣點。
推薦訂閱
小小司法先鋒 學法治防犯罪@【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電子報】
本期目錄
仁愛托兒所的守護者~親切和靄的古老師
沿著消失的鐵路走~石岡五分車路線踏查記實
轉寄『仁愛托兒所的守護者~親切和靄的古老師』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