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客家,尋找舊日石光~劉祥三的五分車記憶─石岡人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ne 13,2013趁年輕投入自己的文化~劉祥政
文/管雅菁
初識祥政是石岡人協會正在為籌備中的土牛客家文化館招募志工,一個年青人自稱是劉家的後代子孫,來詢問說是否還可以加入志工,對於剛展開志工招募工作的我,很開心能夠有年青人的加入,就這樣祥政加入了文化館志工的行列!
劉祥政先生70年次,居住在東勢,為劉元龍公派下大房永萬公支脈的劉家子孫,目前在台中澄清醫院醫學工程室擔任醫學工程師。當初會想來當志工是在民國95年3月春分元龍婆的掛紙的時候,剛大學畢業的他曾聽家人說過,只要大學畢業憑畢業證書就可以領取家族的獎學金,在這個領獎學金的機緣下,認識了元龍公的管理人劉南光,他向管理人詢問了一些劉家的歷史故事,管理人和祥政提到了土牛客家文化館快成立了,他可以來當志工,在那裡應該可以了解更多的劉家歷史與文化,於是開啟了他與文化館的緣份。
談到對於家族的了解在來文化館之前真的是什麼都不知道,他所認識的親友間都沒有人了解,就連家人對於元龍婆的墓該怎麼走也都不清楚,而他本人也是沒有參加過元龍婆的掛紙,最後,祥政還自己打電話問現在的鄉長劉宏基,才得以到達,祥政說距上次家人來掛紙是他出生的時候吧,一轉眼他也大學畢業了, 心中又激起了一定要了解自己家族文化有心願,雖然,土牛客家文化館這裡的是劉啟成公派下的老夥房,屬於元龍公派下二房永順公的支脈,但是,基於同為元龍公派下的子孫,祥政說來到這裡才了解到許多家族的歷史文化,屬不屬於這一支脈的子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傳承客家文化、傳承劉家的文化。
話說志工的成員背景,在土牛客家文化館還是以退休人員、家庭主婦居多,還在上班的志工佔一小部分,而像祥政這樣年紀已經可以當其他志工們小孩的年輕志工就更少了,祥政是抱持著來這裡認識家族的文化、認識朋友、還可以訓練口才的精神來當志工,當了志工之後,在這裡也認識了很多長輩,在大家的身上學習了很多東西,志工的觀摩活動可以到處去參觀、學習、遊玩也很有趣,他說當志工很快樂!尤其是把家族的文化、文化館的精神介紹給遊客知道更是很有成就感,他在文化館值班的時候,只要有遊客來到文化館,他都會主動詢問遊客看了文化館的感想或是詢問是否需要導覽,大部分的遊客來這裡都走馬看花覺得這裡沒有什麼,祥政就像業務員般地推銷著文化館的美好、推銷著文化館的歷史故事、推銷著文化館的客家文化…經過他的導覽,不僅他有機會練習導覽的功力,也讓遊客們更了解文化館所蘊藏的內涵與客家文化。在聽著祥政述說著文化館的點點滴滴的小故事時,發現他真的有用心在了解文化館創館精神,也用心在充實對於館舍導覽的知識,不管是看書自學、志工培訓上課所學習到的知識或是在其他志工朋友們身上學習到的知識,經過他的腦海中都轉換為他對於文化館的熱情,再散發給他所遇到的每一位遊客!
對於土牛客家文化館志工未來的發展,祥政說:「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一起加入志工的行列」,由於文化館的志工很多夫妻檔,他看著大家都出雙入對一起來當志工,好羡慕,不經意的說出希望將來結婚之後,妻子可以和他一起出雙入對當個快樂志工的心願,相信夫妻一起當志工,生活會更充實更有意義!
尋找舊日石光~劉祥三的五分車記憶
早期的客家農村生活,富有濃濃地人情味,農村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有不 樣的生活智慧,讓我們來發現客家,尋找舊日「石」光吧!
文/徐溫雅
對於劉祥三先生來說五分車的記憶,是在他小學約一至六年級的時候,那時候並沒有時常搭乘,由於年紀太小,有的只是些許的印象,不過我們也是將他納入其中,因為對於不同年紀的人來說,五分車對他們來說也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和記憶。
問到有沒有抽過五分車上的甘蔗這件事情,劉祥三先生或許不想承認也或許是當時怕父母責備所以沒有抽過甘蔗,他打趣說:「小時候不敢啦!而且也太小了。」當時五分車的功能就是運木材和甘蔗,小朋友可以沒事就去抽幾根甘蔗,有時會走在那時的鐵軌上玩耍,比賽誰走得比較快,兩手伸直就像走平衡木一般,左右搖晃就快掉下去一樣,但以小孩子的平衡感又可以馬上走回鐵軌上,劉祥三先生回憶起這段往事,可說是相當的興奮與懷念。木材、甘蔗每天都會集中後出車,車子的出去和回來都不需要看手表或看日照,光憑感覺和聽聲音就可以知道了,就連中午吃飯時間是否到了,都是靠這些,所以從前的人知道時間不需要靠太多的工具,可說只要掐指一算,就知道是不是該吃飯、回家,包括五分車的進、出站也可以靠這些訊息呢!
後來劉祥三先生高中畢業後就已經上台北工作,所以之後對於五分車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小時候,回來家鄉之後五分車就隨著時間消失了,至於為什麼消失?他猜測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木材砍乏嚴重,木材越來越少,甘蔗也因轉作其他作物,造成營運不符成本,這一條五分車道才就此消失,之後隨之發展取代的就是觀光用的東豐綠廊。
問到有沒有抽過五分車上的甘蔗這件事情,劉祥三先生或許不想承認也或許是當時怕父母責備所以沒有抽過甘蔗,他打趣說:「小時候不敢啦!而且也太小了。」當時五分車的功能就是運木材和甘蔗,小朋友可以沒事就去抽幾根甘蔗,有時會走在那時的鐵軌上玩耍,比賽誰走得比較快,兩手伸直就像走平衡木一般,左右搖晃就快掉下去一樣,但以小孩子的平衡感又可以馬上走回鐵軌上,劉祥三先生回憶起這段往事,可說是相當的興奮與懷念。木材、甘蔗每天都會集中後出車,車子的出去和回來都不需要看手表或看日照,光憑感覺和聽聲音就可以知道了,就連中午吃飯時間是否到了,都是靠這些,所以從前的人知道時間不需要靠太多的工具,可說只要掐指一算,就知道是不是該吃飯、回家,包括五分車的進、出站也可以靠這些訊息呢!
說到五分車的稱呼也沒有一定,有五分車、小火車、甘蔗車……,反正作用是什麼它就叫什麼。五分車也相當重視安全,劉祥三先生有個姑丈從前是負責五分車平交道的柵欄升降,由於從前沒有機械方式,只能靠人力,只要五分車一到就把柵欄放下。
後來劉祥三先生高中畢業後就已經上台北工作,所以之後對於五分車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小時候,回來家鄉之後五分車就隨著時間消失了,至於為什麼消失?他猜測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木材砍乏嚴重,木材越來越少,甘蔗也因轉作其他作物,造成營運不符成本,這一條五分車道才就此消失,之後隨之發展取代的就是觀光用的東豐綠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