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客家,尋找舊日石光~劉祥三的五分車記憶─石岡人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ne 13,2013趁年輕投入自己的文化~劉祥政
文/管雅菁
初識祥政是石岡人協會正在為籌備中的土牛客家文化館招募志工,一個年青人自稱是劉家的後代子孫,來詢問說是否還可以加入志工,對於剛展開志工招募工作的我,很開心能夠有年青人的加入,就這樣祥政加入了文化館志工的行列!

談到對於家族的了解在來文化館之前真的是什麼都不知道,他所認識的親友間都沒有人了解,就連家人對於元龍婆的墓該怎麼走也都不清楚,而他本人也是沒有參加過元龍婆的掛紙,最後,祥政還自己打電話問現在的鄉長劉宏基,才得以到達,祥政說距上次家人來掛紙是他出生的時候吧,一轉眼他也大學畢業了, 心中又激起了一定要了解自己家族文化有心願,雖然,土牛客家文化館這裡的是劉啟成公派下的老夥房,屬於元龍公派下二房永順公的支脈,但是,基於同為元龍公派下的子孫,祥政說來到這裡才了解到許多家族的歷史文化,屬不屬於這一支脈的子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傳承客家文化、傳承劉家的文化。

對於土牛客家文化館志工未來的發展,祥政說:「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一起加入志工的行列」,由於文化館的志工很多夫妻檔,他看著大家都出雙入對一起來當志工,好羡慕,不經意的說出希望將來結婚之後,妻子可以和他一起出雙入對當個快樂志工的心願,相信夫妻一起當志工,生活會更充實更有意義!
尋找舊日石光~劉祥三的五分車記憶
早期的客家農村生活,富有濃濃地人情味,農村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有不 樣的生活智慧,讓我們來發現客家,尋找舊日「石」光吧!
文/徐溫雅

對於劉祥三先生來說五分車的記憶,是在他小學約一至六年級的時候,那時候並沒有時常搭乘,由於年紀太小,有的只是些許的印象,不過我們也是將他納入其中,因為對於不同年紀的人來說,五分車對他們來說也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和記憶。
問到有沒有抽過五分車上的甘蔗這件事情,劉祥三先生或許不想承認也或許是當時怕父母責備所以沒有抽過甘蔗,他打趣說:「小時候不敢啦!而且也太小了。」當時五分車的功能就是運木材和甘蔗,小朋友可以沒事就去抽幾根甘蔗,有時會走在那時的鐵軌上玩耍,比賽誰走得比較快,兩手伸直就像走平衡木一般,左右搖晃就快掉下去一樣,但以小孩子的平衡感又可以馬上走回鐵軌上,劉祥三先生回憶起這段往事,可說是相當的興奮與懷念。木材、甘蔗每天都會集中後出車,車子的出去和回來都不需要看手表或看日照,光憑感覺和聽聲音就可以知道了,就連中午吃飯時間是否到了,都是靠這些,所以從前的人知道時間不需要靠太多的工具,可說只要掐指一算,就知道是不是該吃飯、回家,包括五分車的進、出站也可以靠這些訊息呢!
後來劉祥三先生高中畢業後就已經上台北工作,所以之後對於五分車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小時候,回來家鄉之後五分車就隨著時間消失了,至於為什麼消失?他猜測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木材砍乏嚴重,木材越來越少,甘蔗也因轉作其他作物,造成營運不符成本,這一條五分車道才就此消失,之後隨之發展取代的就是觀光用的東豐綠廊。
問到有沒有抽過五分車上的甘蔗這件事情,劉祥三先生或許不想承認也或許是當時怕父母責備所以沒有抽過甘蔗,他打趣說:「小時候不敢啦!而且也太小了。」當時五分車的功能就是運木材和甘蔗,小朋友可以沒事就去抽幾根甘蔗,有時會走在那時的鐵軌上玩耍,比賽誰走得比較快,兩手伸直就像走平衡木一般,左右搖晃就快掉下去一樣,但以小孩子的平衡感又可以馬上走回鐵軌上,劉祥三先生回憶起這段往事,可說是相當的興奮與懷念。木材、甘蔗每天都會集中後出車,車子的出去和回來都不需要看手表或看日照,光憑感覺和聽聲音就可以知道了,就連中午吃飯時間是否到了,都是靠這些,所以從前的人知道時間不需要靠太多的工具,可說只要掐指一算,就知道是不是該吃飯、回家,包括五分車的進、出站也可以靠這些訊息呢!
說到五分車的稱呼也沒有一定,有五分車、小火車、甘蔗車……,反正作用是什麼它就叫什麼。五分車也相當重視安全,劉祥三先生有個姑丈從前是負責五分車平交道的柵欄升降,由於從前沒有機械方式,只能靠人力,只要五分車一到就把柵欄放下。
後來劉祥三先生高中畢業後就已經上台北工作,所以之後對於五分車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小時候,回來家鄉之後五分車就隨著時間消失了,至於為什麼消失?他猜測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木材砍乏嚴重,木材越來越少,甘蔗也因轉作其他作物,造成營運不符成本,這一條五分車道才就此消失,之後隨之發展取代的就是觀光用的東豐綠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