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南方電子報
報主:南方電子報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14,258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南方電子報報
南方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09-07-01 16:00:00 / 報主:南方電子報
[公益聯播]捐款芳名錄
南方電子報
雲旭樓老照片:學生課餘整荒地
今日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editor@esouth.org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south.org

開啟無牆的「科技大學博物館群」新契機

作者:許秀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雲科大校友)

◆1990年代那場農業轉文教的地景革命

台灣號稱農業首都的雲林,在1980年代末開始有一場農業轉文教的地景革命,在離斗六火車站約10分鐘路程,廣達50公頃的台糖土地上,拔地而起一座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雲科大),將基地從農業地景轉變為試圖兼具歷史、人文、生態、教學、研究、學習、培養科技及產業專門人才培育的境教空間。雲科大所帶來地景革命某種程度可以定位為臺灣技職教育轉型、產業專業人才重新定位,以及校園場所精神反省再造的轉型成果。

我將試圖先說明為什麼雲科大的校園地景,具有如此的強烈意義,將先從臺灣技職教育轉變歷程與臺灣產業專門人才需求的互為影響開始談起,藉而提出此互為因素如何與臺灣校園場所改革精神反省、對話的過程,而誕生出當下的雲科大地景面貌。

而在2009年的當下,雲科大校方因為要拆除校園中一棟具有文化資產價值性的「雲旭樓」建築,捲起一場由雲林國中校友、雲科大學生及教授、社區民眾組織而成的文化資產保存搶救運動,而這場運動很有可能被快速塑化成為反對拆除極端立場者的激進行動,然而雲旭樓的文資保存學運運動,會不會其實是一個重要的端點,讓雲科大成為帶動全國技職大學下一波教育革新的契機,並且為雲科大及雲林的人文地景帶來新面貌?

◆雲科大的誕生,技職教育的轉變歷程

在 1960年代台灣作為全球加工基地,依靠來自鄉村的勞動力,一點一滴的奠定臺灣全球分工鍊的位置,勞動力需求在於勤奮、乖巧、遵從規範,完成基礎的國民義務教育、高工學歷工作者,大部分都可以獲得就業市場的入場券,成為產業中的生產者。當全球分工體制轉變,臺灣必須從勞力密集轉型為技術密集的1980年代,勞動力的需求顯而易見必須轉變,從單純的大量勞動力轉而成為對於專業技術者的需求,因此講求專業人才培養的的專科學校在教育市場上大量出現(3年制、 5年制、2年制等),專科學校開始成為培養臺灣產業工作者的仲介場所。

到了1990年代,臺灣產業再次面臨市場的推力,國家透過政策朝向轉型成為以研發為主的產業發展之路,直至當下最熱門的文化創意產業,產業界渴求的專業者都是必須具有專業知識、產業分析、聯想力、創造力、執行力的全人專業人才,因此臺灣的技職教育體系從傳統僅有理、工、商組成的專科學校,紛紛轉型為理工與人文學院並重的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援引研究型大學體制所強調的知識、專業、啟發、創意、人文藝術的全面性養成,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夠培育出臺灣當下需求的產業專門人才,並且回應到臺灣風起雲湧的大學教育改革聲浪,技職學院也紛紛籌設藝術中心、人文通識中心等,在校園的景觀上也開始朝向新設的建築必須著重美感、生態與教育的共構可能。

1980年代後期開始規劃籌設的雲科大,91年開始首批學生的招收。雲科大的創設基本上是與這波技職教育改革思潮同時呼應、對話下的產物,50公頃原本是蔗田與雲林國中的校園基地,經過公開徵選進行校園整體規劃,基地從農業地景轉變為試圖兼具歷史、人文、生態、教學、研究、學習的技職學院境教空間。

為了體現此一重要的概念,雲科大校園中,有大片如茵的綠地沈思漫步、湖畔旁的石桌可以進行三兩辯證、有實習工坊及實驗室強調學術與專技並重,整體校園採低度的、廣闊的、自由的校園空間感,醞釀著開放性的學習氛圍,甚至為雲林產生了一座獲選為二十世紀當代建築的集會廳。

今日主題文章
李乾朗教授曾於《20世紀臺灣建築》書中,介紹此一具有現代主義幾何美感的雲科大禮堂,顯現出雲科大校園規劃時重視美感智性生活之營造(圖片提供/蕭敏君)。

校園除了新設的空間,也重視舊有的歷史痕跡與泥土氣息,校園中留有校園所在地龍潭里居民種植的芒果樹綠色隧道,以及原有存在的雲林國中雲旭樓建築,在新建學校的過程中,不以剷除的方式對待,努力保有地景上的歷史感,讓這所在農業地景上拔地而起的科技大學,不是一所失根無歷史的校園,透過保存歷史文化地景,見證雲科大努力體現歷史人文與科技的校園場所精神,也具體呈現出技職大學教育理念在1990年代的重大轉變。

今日主題文章
重視舊有的歷史痕跡與泥土氣息,校園中留有校園所在地龍潭里居民種植的芒果樹綠色隧道 (圖片提供/蕭敏君)。

◆科技大學的文化資產(The Heritag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雲科大的誕生,顯現出科技大學不再想只是生產勞動需求文憑的工廠,不是工業化講求一貫流程產製出畢業生,從入學、報到、修習學分、畢業的各個階段講求的不是效益與成果,當代的科技大學教育理念已轉變為學生進入科技大學是一場儀式性的轉變過程,透過儀式性的校園文化及學習歷程,引起學生開始對事務認識和追尋,學習尋找方法追尋未有的知識進而去思想和創造,在許多歷史悠久以科技及理工為主的大學,也有意的培養一種智性與感性的文化生活,像是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等,除了培養學生智性的知性校園生活,亦有其豐富的文化生活。

成為一所具有知性與智性兼具的校園,除了教學的硬體設施齊備外,必然是一所重視文化歷史感的校園,擁有為數眾多的大學文化資產(university heritage),現任文建會張譽騰副主委曾指出:「大學文化資產就是使這座大學與其他大學不同的東西,有形的如建築、校園景觀、教師、學生、圖書館及其圖書、博物館及其藏品,無形的如大學的形象、精神、風氣、教師風範、學生氣質等。」

以理工及科技專門人才培育為主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透過MIT Museum展現其豐富的大學文化資產,從其博物館的宗旨:探索、發明、創新想法和革新並將專業技術提供給每個可能性的地方及鼓舞各個年齡的人,具體表現出無形的大學文化資產精神,MIT Museum並將有形的大學文化資產,諸如學校產學合作、校園歷史、公開計畫、實驗工程等的歷史性成果進行收集展覽,展覽的意義在於將麻省理工學院與科技產業的社會歷史進行對話與結合,並且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對話的場域,達到「實際的」的教育目標。

除此MIT Museum也重視人文藝術的展現,特別著重在視覺藝術,以培養智性與感性並重的校園氛圍,而此博物館公共服務的對象,不僅是師生更擴及社區、產業及來自世界各地愛好科學人文者,每年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約9萬名的參觀者,無形中也使得麻省理工學院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傳播至各個專業階層,做為科技大學的精神表徵。

可以見到,大學文化資產及博物館是一座大學抽象學風理念與具體形象成果的集合表徵體,在校園內成為師生對大學自我認同的來源,對外成為傳遞大學形象爭取社會認可的象徵,並且展現了這座大學與其他大學的區隔特性。

◆2009年的跨界再生,科技大學博物館群

從MIT Museum的實例,讓我們重新想像雲科大這座體現臺灣技職教育轉型、產業專業人才重新定位,以及校園場所精神反省再造的科技大學,有無可能發展出臺灣第一所強調科技大學文化資產重要性的大學博物館群。

首先,我們必須釐清為什麼是大學「博物館群」,而不是「博物館」,在新博物館學的概念中,博物館不只是一間把所有物件陳列展示的建築,而是從生態博物館的觀點出發,打破中心化的蒐集展示概念,將校園中具有文化性資產意義價值的所有場域,匯集成一個具有共同體意義的博物館群。

從這個觀點出發,雲科大的大學博物館並非是鼓吹建造蓋一棟全新的展示大樓,而是重新審視校園空間中,有哪些文化資產、歷史地景、生態環境、教學等場域可以成為博物館群中的一員,這個審視與認定指定的過程,不是專家學者與校務權力的展現,而是開放性的邀請全校師生及社區民眾。透過此方式共同參與校園民主體現過程,或許可以將雲旭樓的保存行動,做為第一個校園文化資產討論對話的開始。

從大學文化資產的觀點出發,雲旭樓的保存讓雲科大有一處不言而喻自體展現出設校過程中,如何透過保存一棟曾經在地景上的校園建築,體現歷史人文與專業技術並重的校園場所精神,並且是當代技職大學重要的核心設立精神。

從雲旭樓開啟的大學博物館群思考,可試圖以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採取核心館與衛星點的相互對話方式,讓雲旭樓作為雲科大大學博物館群的「核心館」,可以展示學校的發展歷史與願景,藉由雲旭樓這棟有形的文化性資產,說出大學無形的人文與科技並重校園精神。

在大學博物館群的發展經營上,張譽騰副主委從國際上其他大學博物館的案例發現:「大學博物館具有提供一種跨領域和專業訓練的寬廣視野,一種超乎狹隘學科知識的文化環境,有助於大學在學術研究和教學上建立特色,它同時也是大學發揮其社會功能的重要角色,因此是大學文化資產的重要成份。同時也是一面能讓社會大眾拿著藉以深入瞭解大學歷史特質和精神特性的鏡子」,因此重視產學並重教育理念的雲科大,或許可以藉由大學博物館群展開跨領域和專業訓練,例如設計學院可以研究設計展示方式、人文學院著重在博物館文化行銷與教育及英文導覽實習等、商學院發展文化行銷面向、理工學院將產學合作成效轉化成大眾可以瞭解閱覽的展示素材,讓不同學科之間、人文與科學之間,透過大學博物館群形成知識與熱情對話的場域,提供一個跨領域的文化環境

大學博物館群除了成為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術並重的場域,也應成為雲嘉地區重要文化資源,成為社區共享參與大學的媒介,重新建構大學博物館與當代社會的關係,藉由博物館群活動的不同參與者,對話出科技大學與技職教育的不同社會想像。

雲旭樓的保存學運行動,應該看待為開啟科技大學的大學文化資產及博物館群的視野與想像的端點,重新思考當代科技大學如何開啟學生對事務認識和追尋,學習尋找方法追尋未有的知識、思想和創造的熱情,對於技職教育而言才能夠培育出具有專業知識、聯想力、創造力、執行力的全人人才,方能豐富再生出臺灣當代新的產業生態,讓雲科大成為體現再造當代科技大學存在使命的發動機。


◆延伸閱讀:
「文化的約定:支持雲旭樓」連署
雲科大與雲林國中的承諾
 ‧大學的地方意識(黃旭)‭
「雲旭樓~雲科第一道曙光」網站


[ 瀏覽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茂伯的柳丁、咖啡與垃圾場

口述:陳顯茂老師
文字:
何宗勳,於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地球憲章國際研討會

前言:認識茂伯(陳顯茂老師)已經好幾年,我一直很想把他的故事寫下來,但一直沒有機會,在一個偶然機會,我聽了他捍衛故鄉的敘述,非常讓人感動,於是故事寫出來的,希望更多人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祝福他們。

◆看不見並不表示安全

很 多時候,看不見並不是表示沒有問題,但是當出了問題,想要補救都沒有辦法。我們村莊隔壁六甲鄉,我認識一位朋友,有一次他們想挖地下水灌溉,沒想到挖到地 下一百二十公尺,居然冒出乳白色惡臭液體,查出原因才知道是附近垃圾掩埋場污染滲透到地下水源區,那附近的土壤都變差了,無法種出好的農作物、也無法灌溉 與飲用!

 

 

[瀏覽 / 轉寄]

             

面對兒童性騷擾,怎麼辦?
—台中市某國小連續性侵害申訴案

作者:林郁聰(推廣中心專員)

學校老師性侵害學生案件,在媒體的報導中,已經不是偶發新聞。當老師變成加害者,讓家長擔憂的是:我們能保護自己的孩子嗎?誰願意協助孩子?

2007 年10 月30 日,媒體報導台中市某國小發生老師疑似猥褻學生案件;2008 年3 月27 日晚上,三位受害者A、B、C 的家長來到人本教育基金會台中辦公室。五個月之內,是什麼想法讓三個受害家庭尋求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協助?

 [瀏覽 / 轉寄]

 
推薦訂閱
認識及防治不速之蛙-斑腿樹蛙@【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第78期】我們共同走過生命的藍光,卻獨自抵達死亡的幽谷。@【黑潮電子報】
主題文章摘要:

面對日益超載的政府暴力,身為藝術文化工作者,應面向生存與創作所立足的人民與社會,我們無法再繼續沉默。9月29日我們願意站出來,參與關廠工人發起的「包圍馬英九行動」,一同聲討馬英九總統與國民黨籍各縣市首長、高層官員;我們的聲援與加入,是身為公民的我們,阻擋馬總統主政五年來不斷擴張的政策暴力,善盡應盡的本分。9月29日,請穿著黑衣、帶一雙破鞋,與我們一起行動!(本文責任編輯:白佳琳)

 

 

 

活動訊息:

  

 

929包圍馬英九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

 

 

     

 

關於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目前為多個在1996-98年遭到惡性倒閉的自救會所組成的,包括聯福製衣、福昌紡織電子、耀元電子、興利紙業、東菱電子、太中工業等自救會。

 

簡介

1996年全國各地爆發惡性關廠風潮,後來各自救會組成「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包括聯福製衣、福昌紡織電子、東菱電子、太中工業、東洋針織、路明電子等自救會,發動激烈抗爭,例如軟禁老闆、臥軌、絕食等,要求監督退休金失職的勞委會「代位求償」,先將資遣費、退休金發給工人,再由國家向老闆追討。勞委會為了安撫抗議群眾,於1997年7月推出「關廠歇業失業勞工促進就業貸款」,以貸款形式發給了「代位求償」的金額。16年後,勞委會卻到法院告工人,要求工人償還「貸款」。

 

於是各自救會重新運作,加入了1998年擋大專聯考考生抗議的耀元電子自救會,以及苗栗地區的興利紙業自救會。串連抗議勞委會的惡劣討債行動。

 

活動

 

9月29日(日)國民黨開19屆全代會地點在國父紀念館,黨主席馬英九將在上午進行黨主席就任,所有重要政治人物都會聚集。可謂天賜良機!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邀請大家,藉由這個機會站出來展現人民力量。

 

9/29(日)下午兩點,請身穿黑衣在捷運國父紀念館四號出口會合!

 

 

 

 

      

         

         詳情請見

 

 

 

 

【講座】

NEW學生運動/者為什麼(不)重要——從《自由之夏》談起(9/25)

 

NEW【環境倫理與生命教育全台巡迴講座第6場】講者:駱以軍  講題:狗臉的歲月(10/5)

 

 

【活動】

NEW【2013華山藝術生活節】藝同作伴(10/10-11/3)

2013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研討會年會「重返民間:從規範性論述到在地歷史解釋」(10/5-6)

影響‧新劇場【游‧戲計畫Ⅱ─藝起Play

 

 

【徵件/徵人】

NEW我愛原住民志工計畫

 

【放牠的手在你心上】第二波書寫邀集

 

 

轉寄『【南方】開啟無牆的「科技大學博物館群」新契機(許秀雲)』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