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啟動閱讀台灣,書寫探索自己(關魚)─南方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7,2014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editor@esouth.org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south.org
啟動閱讀台灣,書寫探索自己
(本文轉載自「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作者:關魚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右起)傅月庵、柯裕棻、詹偉雄/攝影/關魚
我們,共同生活在「台灣」諸島。每個人的「台灣意識」,卻因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機緣與抉擇,衍生出千萬種形狀、色彩與氣味。為了帶動新世代思索台灣意識的多元可能性,透過閱讀和寫作促進跨世代的對話,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聯手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邀集五位作家組成選書委員會,精選出 49 本台灣書單,凡35歲以下具中華民國國籍的青年均有資格撰寫讀書心得參賽,首獎最高可獨得15萬元獎金。
選書委員會由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傅月庵擔任召集人,成員包括知名作家劉克襄和陳柔縉、數位時代雜誌總編詹偉雄與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柯裕棻。傅月庵坦言,選書是很可怕的工作,梁啟超和胡適早年為基礎國學開過建議書單,兩位都被批評得半死,可見有多麼吃力不討好,但陳文成事件是他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標記,紀念基金會成立至今都沒幫到忙,羞愧之餘「說什麼也不能推辭幫忙選書的邀約」。
選書委員先各自提出10-12本推薦書,再集合開會敲定最後書單,原則上每位作者只挑一本,只有會中公認詩集和散文應該各有一本列入的楊牧例外。傅月庵指出,主辦單位十分尊重選書委員會的決定,所有推薦書照單全收,僅要求列入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出版的《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2008新版。
*陳文成博士(右)、陳文成紀念基金會出版的《人權之路》(左)/攝影/關魚
◆我們都是台灣人:對異己同情和理解,才有人權
「原本我只把《人權之路》當成配合主辦單位的意願,並不覺得特別重要,但當天選書會議開完,我趕赴醫院探望老友、坐在加護病房外思考時,才領悟到這書在本次書單結構裡,居於總論地位的意義。」傅月庵說,老友已經90幾歲,1949年從中國來到台灣,獨身在此過著賣書寫詩的歲月,1980年代老友曾回大陸探親,才清楚意識到自己「不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
台灣島一直存在著,讓很多人前前後後搬來住。「是怎樣的力量讓我們在島嶼相遇,更進一步互相疼惜、互相理解?」傅月庵強調,今天文壇公認那位老友的書寫,豐富了台灣多元的歷史文化,是台灣寶貴資產的一部分,若從「人跟人之間的同情和理解」來看待人權,首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所開出的書單,就不會顯得雜亂無章,而能在《人權之路》的統攝下,包容本屆選書委員的「偏見」所呈現的島嶼面貌。
英國探險家馬洛里對「為何要挑戰高山」的疑問回答:「因為山就在那裡。」傅月庵引用此名言總結:「為什麼要選台灣書單?因為台灣就在這裡。」
*《人權之路》內頁的綠島人權紀念園區介紹(左)、轉型正義研討會場景(右)/翻攝/關魚
出身台東的柯裕棻說,她從小就習慣左上45度有綠島剪影存在的海景,但一直等到看完《人權之路》,才體悟自己應該要更認識綠島上發生的事情,而非僅知道它在那裡。「閱讀台灣‧探索自己」提供一個機會,讓我們更深刻去思考,還有什麼樣的角度去發現和理解台灣,而不只是知道台灣在這裡。
◆提供青年檢視自我生命史與社會史的連結意義
曾目睹陳文成殉難現場的詹偉雄回憶,民國70年7月陳文成被警備總部約談後,隔日陳屍台大校園,那片草地就在他所讀的系館旁邊,去看現場時遺體已被移走,沒想到一晃眼「文成博士變成老天使就快30年了」,當年陳文成事件不被容許做什麼傳播,但他追求民主人權的精神,至今仍可帶來諸多啟發。
「這輩年輕人被看成是缺乏行動力的迷惘世代,有其很複雜的歷史根源。人只要活著,就無時無刻在寫自我的傳記,若能將活過的日子連貫起來,找出一條意義的鎖鏈,便可以解釋過去,探索未來。」詹偉雄說,他個人對《閱讀台灣‧探索自己》的詮釋與期望,在於讓青年把自己的生命史和社會史,作一次「經過深思熟慮」的mapping,因為每個人的故事,都是自我成長過程與社會碰撞後的結果,要從中抓出意義的線索,才能做出果敢的行動。
詹偉雄認為,當年的陳文成並不算激進的台獨份子,他只是個熱情的科學家,在30幾年前勇於做出生命的抉擇。也許現代的年輕人不會作出和他同樣的選擇,甚至容易覺得前途茫茫,《閱讀台灣‧探索自己》的書單就是把一堆有啟發性的東西,丟到那些認同與價值混亂的迷茫之中,讓青年們可藉由別人說的故事,回頭去檢視自己的生命史和社會史的關係,找尋下一個自我行動的可能。
*傅月庵(右)、詹偉雄(左)在陳文成紀念基金會辦公室談論所選書籍/攝影/關魚
◆鼓勵獨立思考,中學組首獎7萬、青年組15萬
除了作為總論的《人權之路》,本屆徵文比賽書單可粗分為人文歷史類 22 本、文學類 14 本、生活類 5 本、 自然地理類 7 本。參賽者需從中挑選書籍閱讀,撰寫心得感想,題目自訂,體裁、形式不拘。 徵選分成18歲以下的「中學組」和18歲以上、35歲以下的「大學及社會青年組」,前者首獎獎金7萬元、後者首獎為15萬元,另有兩組合計9個名額的優選獎和100個名額的參加獎。收件期間為今年4月20日到5月20日,預定6月30日公布得獎名單,7月2日(陳文成殉難29週年紀念日)頒獎。
本計畫發想出自美國的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創會會長林富文,活動所需的主要經費也由他負責募款襄助。台灣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董事謝穎青表示,林會長想要鼓勵台灣年輕人多作點獨立思考和獨立創作,基金會之後將把得獎文章透過各種方式盡量傳布,將思考創作成果與全世界關心台灣未來的人們分享。
受邀擔綱徵文比賽評審委員會召集人的台大歷史系教授陳弱水直言,生活在台灣的人深受歷史發展的影響,對此地有宏觀認識的人並不算多,閱讀是很好的探索管道,最好的省思方法之一是把想法寫下來,為自己而寫、為同伴而寫,除了有助自己心靈成長,入選後可望與社會對話,即使未入選也能發表在部落格去對話。
「北美有很多類似的徵文比賽,幾項長年舉辦的比賽獎金並不高,卻形成很高的榮譽。」陳弱水說,陳文成基金會對本活動的用心企劃、以高額獎金吸引參賽者,是要為社會舉才、挖掘新世代潛力。「我個人認為的好文章是美感、見解、深度兼具的,要『自我但不唯我』,修辭內容出自一己誠意,認識台灣又具備自我批判。」有關評選作業,他會好好與評審委員們合作,務求以多元角度公平挑出入選作品。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推薦群書/攝影/關魚
◆擺脫政治過度糾纏,重現台灣多元生命力
陳文成基金會資深志工林世煜指出,近年調查統計顯示,年輕一輩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已達75%,可惜在過度政治化的環境和媒體推波助瀾下,台灣的意義長期顯得荒蕪而扁平,希望藉由《閱讀台灣‧探索自己》計畫,能恢復與深化台灣原本豐富的多元生命力。
位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5巷1號2F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辦公室,即日起提供全套書籍,上班時間開放給大眾前往參閱,請先致電(02)2363-3703 預約。基金會建議,書單中倘若發生書籍絕版、出版社異動等狀況,造成取得不易,煩請至各大圖書館借閱。徵選活動期間也規劃舉辦北、中、南部三場導讀會,詳情預估2月底、3月初公布在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網站。
【延伸閱讀】
——————–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第一場
時間:2010年3月27日(六)14:00~17:00
主講人:柯裕棻
講題:「鄉關何處:我閱讀的台灣」
地點:江之翠劇場(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捷運江子翠站5號出口)
電話:02-22539712
第二場
時間:2010年4月3日(六)14:30~17:30
主講人:劉克襄(東華大學駐校作家、『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
講題:「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
地點:賴和紀念館(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電話:04-7241664
[瀏覽 / 轉寄]
◆延伸閱讀: ‧為自己閱讀台灣(林世煜) ‧多元而豐饒的美麗之島(傅月庵) ‧把憤怒變成勇氣(林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