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20年前,20年後,無殼蝸牛再起(陳憶潔)─南方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7,2014投稿文章摘要
抵制HTC?我不要血汗沾滿手機!
作者:小奉(「我本人、貓、黏毛棒」部落格格主)
針對最近爆發的洋華工會以及HTC血汗手機爭議,我們看到最新的發展是持續抗爭以及網路串連抵制HTC手機(串連貼紙如圖)。但這樣的戲碼在臺灣早已屢見不鮮,卻始終不曾撼動資本家與消費者共享的消費主義文化。由此,我本人在本文反省的對象,更多的是消費者運動的運作方式,以及消費者運動如何可能。首先必須面對的現實是,消費替代方案的缺乏很顯然地限縮了抵制的可能性(哪款手機不是血汗手機?)。然而這正是消費者運動企圖改變的現狀,是本文討論的前提,但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editor@esouth.org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south.org
20年前,20年後,無殼蝸牛再起
(本文出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作者:陳憶潔(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專任助理)
在民國78年,無殼蝸牛正式上街頭,對於我來說,無殼蝸牛其實是個與我相當的年紀,我也不過比它大個三、四歲而已,我想眾多的年輕人,有許多疑惑和未知,甚至才去完記者會回來後的我,在噗浪噗上「我去無殼蝸牛記者會回來了」,我的不少朋友竟然問我:什麼是無殼蝸牛?至此,我不自禁的懷疑,我和她都是同一輩的年輕人吧?還是她太不食人間煙火了?還是是我太老成了?腦袋中盤旋著這樣的念頭,還是無從理解,但至少經過求證,我的朋友應該都是稀世珍寶吧!
早在 3/26 (五)前,這消息就不斷走入我的信箱裡,雖然沒看過當年躺在忠孝東路上的盛況,但也真沒想到現場記者與人潮不少,我坐在四周都是男性的攝影師堆裡,我不算有新聞搏版面的壓力,但似乎一旦投入,就會很想努力幫他們拍下活動畫面,希望盡量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待,看著團體代表、與會人員、媒體界,即使是個路過的民眾與車潮,任何角度的觀感都不相同。
雖然新聞稿中說「住宅是一種基本人權」,但實際上這個人權,每個人能夠擁有的權利並不相同,就如生活、水準不同,不一定每人都能擁有足夠的食物、衣著和住房,而法令只能廣義的定義與規範基本的權利,因為基本上這世界並沒有齊頭式的平等,誰都沒有辦法決定我們的父母是誰,只能靠後天的打拼和社會給你的資源來支持。
圖/同事碧霜、佩玲,代表本團體穿上衣服示意
我想任誰都明白,台灣社會已經陷入「什麼都漲,就薪水不漲」的困境,企業與員工已成惡性循環的輪迴,員工抱著領多少做多少的心態,企業也把員工當作「全人」用,延伸出來的問題只讓人搖頭嘆息,因為雙方都會陷入無止盡的錯誤。
我這一輩朋友們領著22K薪水的人滿滿皆是,光是在台北生活就得省吃儉用,我本身唯一比別人佔優勢的地方就是「沒助學貸款」和「住家裡」,在大學時代要是辦助學貸款,剛出社會的朋友就得先面對37萬的負債壓力,要是還是在外租屋,費用更是驚人,還記得大學時,老師們曾經在課堂中詢問「有辦理助學貸款之人數」,班上超過半數都舉手,而我,變成是「異類」。面對這樣的情形,日後買一間房子似乎變成人生是否成功的標的。
圖/似乎再次的提醒,人權人權人權,永無止盡
在兩性之間,女人看男人,看有沒有車子,看有沒有房子,要是對方有負債就要重新審核一次;於是男人看女人,擔心自己有沒有車子、房子,養不養的起家室,拿什麼來承諾,雖我身為女性,我有時候也會替未來的男性擔心「男人真命苦」,買不起房子也是會影響著結婚率、出生率,因為普遍都會認為「養不起」。
就算買了房子,也許是買在近郊,因為遠離市中心,價格較低廉,代價也就花上往返交通的時間,其實買一間房子永遠都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做拉扯。難道經濟的好壞,只在於房地產的好壞?就是個標準線?穩定房市就是對經濟最好的模式?土地的產權與建築牽扯到很多部門與關係,一般老百姓只有任人宰割的份,所以才需要政府立法規定與監督,取其中制衡不合理現象。
圖/679萬,只能有一間廁所,也許還該算不錯了?!
這次訴求裡甚至提出「年底五都選舉投廢票」之行為,可能有點不妥,畢竟台灣立法上並沒有廢票率高於多少%就能達到什麼門檻,我們反而是用「相對多數決」決定生死,這樣的廢票是否真能達到效果,反而讓人疑慮是否有多餘的政治立場干涉。通常社會運動發起,就是在反彈當局執政者的缺失,難道過了政權轉移兩年後,才在對前朝提出訴求?
再者,若真要影響起政府的看待,理性且過於和平,通常都很難引起民眾共鳴與政府正視,在此並非訴求暴力途徑,而是真的希望任何生活在這社會的人都能夠投入心力並關注;此外,除了青壯年、中年人士投入訴求,其實最重要的是我這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是最有資格站出來的人群,但前述情形驗證,年輕人對無殼蝸牛一點感覺都沒有,讓我對未來更加憂心的一塊,不知道大家是麻木,還是沒有危機意識?買不買房子,買不買得起房子,並無關藍綠,況且這是滿足馬斯洛階層中的生理與安全階層,代表是人人都必要的需要。
圖/行動劇演出中
圖/行動劇接近尾聲
圖/ours前秘書長 彭揚凱
圖/四海遊龍老闆&無殼蝸牛發起人 李幸長
圖/台大城鄉所教授 夏鑄九
圖/學界代表 鄭村棋
圖/主婦聯盟 胡雅美
圖/勞工陣線代表
圖/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代表
圖/後方為台大城鄉所 華昌宜
圖/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呂秉怡
圖/張宏林
圖/諸多團體合照
圖/有一種很諷刺、對比的感覺
圖/記者會新聞稿
3/26當天,中國時報以頭版頭揭露無殼蝸牛運動再起新聞,社會運動要是沒有到一定規模,通常是很難到頭版頭的,但也代表這是這個社會裡所蘊藏的隱憂,這種就是「你現在看不到哪裡不對,但未來卻會影響你深遠的事件」。除了之前陸客炒樓,有報導會說景氣回復,也有人抱著遲疑心態;還是討論國有地是否開放,但若政治的本質沒有 改變,即使無殼蝸牛再起還是沒有用。再者,更有許多輿論認為這次的無殼蝸牛運動訴求並不明顯,更有些衝突,因此除了多去研究外,任何的相關背景更需要去了解。
但,無殼蝸牛的訴求,真能引起多少人的共鳴?有個不爭的事實是,過去發起運動的人們,現在也都有了年歲,過去2、30歲的年輕人,現在也都為人父、為人母了,奮鬥了大半輩子,終於給子女安身立命的家,如今,是否仍有動力與體力行動?那更不用說是否有教導自己的下一代這種理念了。年輕一輩的我們,高房價高消費(儘管大家的生活範圍不同都一樣),已經帶給我們太多的麻痺感,我們會付諸行動嗎?畢竟,太多的年輕人都沒有參加過社會運動吧!那種鄉鎮(社區)之間的同質性、血緣、文化、歷史性都很少有共同的我們,要怎麼凝聚起意識呢?這應用不只是單單在高房價上而已,任何事情都能融會貫通的。
每當說到社會運動,就有很多方的意見,但新聞報導通常都只是報導,比較針對事件的隱憂與內涵報導反而比較少,因此目前我只能用我才疏學淺的意見訴說這件事情,如有不妥或意見指教,敬請反應!!
圖/為搶新聞難免都要這樣「蹲」,真是辛苦!
小編之非官方blog文章,以及現場影片請看 點我1,點我2
同事~blog文章
*相關其他新聞
無殼蝸牛復出 籲打擊養地套利
高房價 無殼蝸牛擬上街抗議
無殼蝸牛怒吼 投廢票反高房價
房價過高激民怨 無殼蝸牛運動再起
無殼蝸牛再出頭 要求永不出售國有地
豪宅稅喊卡 無殼蝸牛:喊假的
李幸長要學白冰冰
無殼蝸牛籲推只租不售住宅 胡仲英:不符國情
昔無殼蝸牛今身價6億!堅不炒樓
迷途的無殼蝸牛
[瀏覽 / 轉寄]
◆延伸閱讀: ‧揭開「健全房屋市場方案」的真面目 ‧台北市住宅供需問題的真實面貌(花敬群) ‧走出迷失在供需法則的住宅政策(夏鑄九) ‧迷途的無殼蝸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