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抵抗即意義本身(莊程洋、蔡雅如)─南方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7,2014投稿文章摘要
台灣人死刑觀念的社會精神考察與微調
作者:陳嘉銘(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
最近的死刑議題,我們又掉入一個老僵局,廢死運動的人權論述和台灣社會的存死話語,好像兩個無法溝通的外星語,一個來自歐洲文明星球,一個來自台灣社會星球。
雖然我的訓練是歐美星球的學術訓練,但是我希望能夠盡量貼著台灣社會星球的思路紋理,衡量死刑這件事。和台灣社會溝通最好的方法,或許不是試圖去和大眾說,歐美社會討論過什麼、主張什麼。也許是去紮下馬步、細密地理解台灣社會,用台灣星球的語言,嘗試和台灣社會對話,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輕輕調整一下許多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想法,讓他們轉向一個更好的方向。這是去爆破兩個星球的隔閡的方法。是我作為一個台灣政治哲學家公民的方法論和自我期許。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editor@esouth.org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south.org
抵抗即意義本身
作者:莊程洋、蔡雅如(打狗柴山大學學生權益促進聯盟發言人)
長久以來,中山大學的學生生活在校園總是遭遇到各種不便與不足,而校方也始終如一的,習慣置若罔聞。若影響到行政運作,就草率面對;若學生蠢動,也以安撫為先。制度性的問題長期存在,學生抗議也就散見在數十年的統治下。校方輕視學生意見,獨斷決定攸關學生權益的相關事務,事實上是一種常態。近日「春假停水事件」與「零六無肉日」,更是將長久以來中山校方政策思維與舉措表露無遺。因而,我們學生不願再隱忍這些日常生活當中累積的不滿了,欲透過集體行動,要求校方正視學生生活層面遭遇到的各項問題,並且開放「學生能有效參與自身權益相關之校內政策的議定過程」之機會。若這些對校園生活上的不便與不足的體會,是淬鍊於長期的校園生活經驗,則我們的抵抗,就必須是即時且長期的游擊戰─在哪遭遇,在哪抵抗,是故,我們籌組了「打狗柴山大學學生權益促進聯盟」,簡稱「學權促聯」,並在本月六日發動了第一波行動,以歌唱與行動劇的型式凸顯校方政策的草率與膚淺。雖然透過主流媒體的傳播引發了社會關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強烈的視覺操演使得訴求失焦,模糊了聯盟立場與行動訴求。但,不便與不足依舊存續,不滿仍在發生,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是,聚攏改革能量,組織抵抗行動,意欲打造中山學生的抵抗傳統。
▲20100406【學權促聯】第一次抵抗行動
多年來,中山大學學生所面對到的校方態度,與其他各大專院校的學生所面對的校方,本質上並無不同,或許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學生面對校方的態度,也如同其他學校的學生並無二致:上PTT痛罵校方,個人式的破壞行動,或是個人申訴,但仍有偶發的集體性的行動。縱有零星的反抗,但或許因為校風與科系特質,造就了中山大學龜速的改革步調。中山大學是一所觸目所及,甚至當師生自我介紹時,就提醒師生自身所處的情境與理應展現的姿態的學校:尊重威權的自然態度與理所當然的維繫當前的生活秩序。那座落於學校中庭的過去統治者的雕像,日夜「看顧」著所有師生。學生也這般自嘲,停放在蔣介石行館旁的座車,「死人的停車位還比活人的好」。當銅像、座車甚至校名仍舊具體象徵某種理應服膺的威權秩序,生活在這個情境的人們,難能不受規訓。保守、封閉的校風因而在這種下意識中,重溫對威權秩序的日常屢踐中形成。而研究生佔學生總人數約六成,其自我期許在短促的兩年中提交論文及早畢業,更導致將注意力從校園生活當中面對到的這些瑣碎不便與不足上轉移開來。遑論是大學生,剛從多年升學的牢籠中逃脫,就算中山校園讓人渾身不舒服,車子一騎,就海闊天空。
▲《中山學生極其不滿》為學生自編歌詞,在銅像前唱,是要抵抗威權
「忍一忍就過去了」成為面對生活中瑣碎不便與不足的標準答案,一放棄其他的可能答案,這也就變成了阻力最小的選擇。校風形成如此,受教過程當中的規訓,就可能重現那下意識履踐於日常生活的威權秩序。即便學術領域各有不同,但呈現對標準答案的相似期待;或是認為教授學有專攻,其判斷與選擇就是最合理的觀點與最好的抉擇…這種封建遺緒包裹在當前「理性化社會」的專業權威背後。至終,所有校園生活當中遭遇到的不便與不足,都可以因為校方提出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但實質上是因為,由校方/上位者所提出,到底提出了什麼理由,並不重要),而被「河蟹」掉。校方因此可以宣稱,某些學生也這麼認為;而數十年中山學生因為生活上的不便與不足─回應以透過個人型式、抑或集體行動表達的不滿─「都是少數學生的認知」。看!怎麼這些「少數個人」還真多!
中山大學學生,遭受日常生活所處情境與受教過程師生互動的雙重規訓。而在不滿積鬱至飽和時,卻面臨到另一種束縛。前文提及,當前是個「理性化社會」,這意指著知識分子們被要求要以平和的態度、理性的論述與客觀的立場去詮釋某個現象。試問,當學生在校園生活當中遭遇到不便與不足,而產生不滿時,校方真有「理性的」接納學生的不滿情緒?理解學生的經驗?與面對學生提出的建議與質問嗎?若真是如此,為何數十年來中山校園仍針對這些「老問題」,爆發零星的反對運動呢?再問,若平和的態度不能堪負那積鬱的不滿,若理性的態度不足以詮釋受迫的經驗,更弔詭的是,要求受迫的學生站在客觀立場陳述自己的處境,甚至校方自以為,身為政策施為者,可以站在客觀立場去詮釋自己過去的作為?上述種種要求知識分子的「理性化」,甚至做為知識分子的自我要求,也僅僅只是閹割感性經驗、簡化日常豐富生活體驗,並且使受迫者精神分裂的去質疑自身經歷的壓迫事實。這些現象指涉出更重要的意涵為,提供官僚一個宣稱為「客觀中立」的位置,以從他們自身作為政策施為者的權力位置上遁逃─以上,完全是去人性化的過程。我們認為,綜上所述,就是台灣高等教育院校的官僚成就其自身,並使大學成為職業訓練所的過程。
面對以上態勢,學生該怎麼辦?做為意欲打造學生抵抗傳統的我們,該怎麼辦?我們深信,「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我們更進一步呼籲中山大學學生,「此刻遭遇,此刻反抗」。抵抗本身即具有意義,讓反抗變成一種習慣,而非陷入過去窠臼,以為要「理性化」的在某個會議上,以平和的態度、理性論述與「客觀」立場去陳述自己的問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你還沒走上談判桌就被自己擊敗了!當你想到要以平和的態度去說出自己的不滿,去書寫一個邏輯完整的論述,甚至惺惺作態的站在「客觀」立場時,誰受得了?然後就是摸摸鼻子,眼淚往肚裡吞,「忍一忍就過了」。我們呼籲,中山學生可以採取任何不傷害他人與自己、任何不誤人且不自誤的手段,在校園生活遭遇到不便與不足時,宣示自身的不滿態度。而在學生們不滿的自我表述爆發後,我們願意與中山學生進行串連,長時間的策劃行動對校方進行政策質疑與建議。「代誌沒解決,原諒無可能」,特別當這些問題已經拖了十餘年之際!
▲唱出校園生活的苦楚,欲召喚抵抗伙伴
* 「打狗柴山大學學生權益促進聯盟」,(簡稱「學權促聯」) 簡介:
因為抗議校方行政草率,要求重視學生權益,2010的春假,由中山大學學生籌組,意欲改變校方不重視學生權益的態度,並具體落實在政策上。以讓未來的政策制訂,能有師生充分溝通討論的過程;改善現有申訴管道,讓建言可以確實被重視;並建立校內學生抵抗傳統,讓學生在遇見不合理的事情時,不會默默忍受,願意面對、要求、嘗試改變。
「學權促聯」公用信箱及臉書帳號:change.nsysu@gmail.com。
[瀏覽 / 轉寄]
◆延伸閱讀: ‧中山學生極其不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