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南方電子報
報主:南方電子報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14,258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南方電子報報
南方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0-10-12 16:00:00 / 報主:南方電子報
[公益聯播]徵 課輔人員
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editor@esouth.org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south.org

為什麼「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

作者:王家軒(八旗出版社編輯)

◆「中國模式」的出現?

隨著中國經濟地位之確立已成為國際社會上不爭的事實,以及G2中美共治的呼聲越來越高,凡是關注國際政治與人類歷史演變的大趨勢的人都越來越好奇,中國究竟憑什麼?是什麼獨門密技讓中國可以在過去短短三十年中從一個一窮二白的社會主義國家躍升為世界工廠,甚至是後金融風暴時代世界經濟的拯救者?而,更令人不得不去思考的是,這樣一個強勢崛起的中國,究竟會在未來世界扮演什麼角色?它是否會遵守今天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是否那些讓億萬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東西,將會改變整個世界?

人們的擔憂(或者是「期待」),反映在「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這樣的新興概念之上。自從Beijing Consensus一詞在2004年第一次出現在英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Foreign Policy Centre)發行的刊物之上,它迅速席捲全球學界、政界、媒體界,成為過去數十年來領導世界秩序的Washington Consensus的勁敵。然而,所謂的「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究竟是什麼?幾十年來中國的成功真的可以歸因於中國的特殊性嗎?學者議論紛紛,有的贊成推崇,有反對詆毀。

有趣的是,當西方學者紛紛在這個問題上較勁之時,我們還沒聽到中國人究竟怎麼想。也許,我們會一相情願的以為中國學者一定會無條件的贊同中國人的智慧與特殊、歌頌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但實情可能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改革開放不是奇蹟

耶魯大學財金系教授,來自貧困的湖南農村的陳志武,就在「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一書中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作為一個名列「中國十大經濟學家」的學者,陳志武不僅從財務金融的角度出發,把經濟騰飛歸因於中國融入了全球經濟體系以及吸收了西方的金融技術,更一路追本溯源,從金融的角度分析了從文藝復興與地理大發現以來何以西方列強可以「大國崛起」,何以英國與美國政府可以一面積欠鉅額國債又一面富國強兵,甚至更進一步回頭探討,為什麼金融技術的落後導致古代的儒家文化必須以三綱五常來限制個人自由,為什麼中國古代王朝難逃衰敗的命運?

在「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一書中,陳志武開宗明義就指出,改革開放的成就常常被誇大。事實上,中國人只是把西方人早在工業革命後就開始的經濟發展,延後到一九七八年才開始而已:

從一九七八到一九九八年短短二十年間,中國人均GDP翻了兩倍多,中國歷史上當然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是奇跡。可是,如果我們看到,世界人均GDP 從西元元年到一八八〇年才翻了一倍,但從一八八〇到一九七八年間,卻翻了三倍多,而在那一百年間中國人均GDP只翻了一倍,這等於說,工業革命帶給中國的發展機會被留給了一九七八年以後。(p.5)

當然,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畢竟是不爭的事實,那又是為什麼呢?一種廣為接受的理論是,因為中共政府的集權領導,藉由不受約束的操控社會資源,做最有效率的分配。然而,陳志武反駁說,如果大政府式的政策真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那麼,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政府應該更成功才對。在歷史上,當歐美在三0年代因經濟大蕭條而苦不堪言的時候,蘇聯正透過國有化取得快速的經濟成長。但是,「花別人的錢不心疼」是經濟學裡的鐵律。中央集權的統籌管理,只會衍生出可怕的信任危機,輕則是不合理的經濟政策,重則是結構性的貪污腐敗。因此,社會主義與計畫經濟終究難逃失敗。長期來看,市場經濟與私有制才是經濟的唯一出路。

◆「西方模式」才是成功的關鍵

改革開放的成功在於兩個關鍵。第一是加入了全球化市場。因為這個市場的巨大需求,十三億人口所提供的廉價勞動力才能得以盡情地發揮,賺取鉅額的外匯。再說,若是沒有從工業革命以來逐漸成熟的交通、通訊、運輸技術,全球化貿易網路也不可能在今天成型。西方的市場與科技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第二個關鍵在於西方的金融技術。一直到近代以前,中國人的投資理財都僅限於不斷的積蓄,而不懂得靠借貸與投資致富的道理。可是近代歐美資本主義的成功秘訣正在於利用貸款、抵押、融資來投資新產業與新技術,從早起歐洲人遠渡重洋到中國做買賣、到愛迪生與貝爾利用股票上市來投資電燈電話等最新發明、再到當今為人津津樂道的比爾蓋茲的創業故事,近代西方的財富創造史幾乎可以簡化成一個個從「借錢」、「創業」、到「致富」的故事。在今天的中國,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無錫尚德的施正榮都是年紀輕輕就成為億萬富翁。這樣的成功案例,不僅為社會創造了可觀的財富,長遠的看,更能夠激勵千千萬萬的年輕人認真的去追求創造、創新、發明。

既然意識到金融技術的重要,陳志武進而點出中國經濟改革的不足,尤其是在制度上的落後。他說,目前中國財富的來源,主要是還是靠勞力。但勞力要能有效的發揮、市場要能夠有效的運作,必須靠制度。這是所有成熟進步的經濟體的必經之路。譬如說股票市場上的資訊是否可以透明公開、銀行是否可以提供可信賴的擔保、一般老百姓是否都有多樣的保險商品可供選擇、商業糾紛是否可以透過法律來和平的解決,以及,最重要的,國家對私有財產的保障,這都是中國尚未深根落實的改革。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勞力很不值錢,非常辛苦的工作才只能創造出一點點的價值。形成了「勤勞而不富有」的現象。

經濟制度改革有可能單獨進行而不撼動既有的政治體制嗎?陳志武是否定的。舉例來說,金融資訊要能透明公開,最根本的條件就是新聞自由,要有公正、客觀、獨立的媒體監督。而且唯有一個受監督與制衡的政府,才可能真正不侵犯人民的私有財產。雖然身為財金係的教授,陳志武展現出深厚的歷史修養。他甚至進一步利用史實來說明民主政府與財富的關係:任何一個政府的財政都應該受到嚴格的制約,如此它才不敢為所欲為。反之,因為民主政府必須履行契約,所以資本家敢於以低利率借錢給它,成為國家財富的來源。譬如說,古代英國王室就是因為預算吃緊而不得不受限於議會。因此,光榮革命之後的英國可以取得利息比法國低一半的貸款,並靠著這筆資金利息做有效的投資,最終取得世界霸權的地位。因此,陳志武大膽的下結論:「金融債券市場是民主法治的孿生兄弟。」

◆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國際角色

根據對中國國內問題的理解,陳志武認為往後在國際舞台上,中國不應該獨樹一幟、另立山頭,而是應該繼續在這個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秩序之下,也就是所謂的「華盛頓共識」,扮演好一個負責任的角色,因為唯有如此,中國企業才有可能在一個全球性的流通市場中安全的做生意。陳志武告訴讀者,今天在美國領導下的全球市場是一個非常文明、非常有效的市場。因為法治與國家主權等基本觀念已經被確立,各國的商人與政府不再像帝國主義時代那樣用槍砲來解決問題。今天的中國人應該歡迎現今的國際規範:

在真正的「世界政府」出現之前,不妨更現實地重新思考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這種思考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可怕,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等等,這麼多國家在過去幾十年裡不都是這樣做的嗎?它們的日子不是過得好好的嗎?它們的選擇使其國家發展的成本大大降低,不用支付無法承受的軍費開支。中國擁有十幾億的人口,需要巨大的出口市場,只有單極秩序才能確保中國產品的出口市場做到最大。當年,鄧小平宣導韜光養晦的外交思路,此時此刻,重新思考,依舊是十分必要的。(p.113)

因此,他極力呼籲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放棄過去那種被意識型態主導的外交政策,而該以促進商業關係為首要目標。誰才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對象、誰才是中國能源的提供者,這些問題才是中國外交部該弄清楚的問題。同時,從企業利益的角度來看,中國應該接納並支持西方的價值與規範,促進雙方的瞭解與互信,因為唯有當中國在西方人眼中看來不再是異類的時後,他們對中國商品的興趣就會提高,也不再那麼擔心中國的崛起。

◆現代金融工具可以促進個人與家庭幸福

除了關心國計民生之外,陳志武也善於把財金上的專長運用於生活領域當中。事實上,金融工具能夠為個體所帶來的極大的「幸福感」,是他之所以極力推崇西方金融技術的根本原因。由於是農家子弟,小時候的陳志武生活非常匱乏。如今不愁吃穿、經常巡迴世界各地的他常想,二十年前的他若是有一塊錢來花,那所能帶來的快樂與滿足感很可能甚於今天的一千塊錢。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後往往需要錢(學費、買車、創業、結婚、買房等等需求)也能花錢(旅遊等等消費),但沒有錢;老了之後有錢了,但年老力衰,花不了錢。這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遺憾。金融工具的核心價值之一就在於透過貸款、抵押、股票上市等方式,幫助一個有能力、有潛力的人可以把他將在未來創造的財富在今天折現。這樣的機制不但可以提高他個人的幸福感,更可以刺激整體社會的消費,並提供開創事業的資本。

同樣的,老人年金與健康保險等金融商品,可以讓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後提早為養老做好準備,就不必擔心年老後子女的不孝順。陳志武沈痛的指出,古代儒家之所以會有「三綱五常」這樣的教條來壓抑個人、逼迫子女對父母唯命是從,就是因為金融常識不發達,社會保險的工作必須由一個人子女來承擔。所謂的「養兒防老」就是指,活生生的一個人成了一種避險工具。但作父母的又怕子女不孝,投資沒回報,所以要在子女身上培養很嚴格的道德責任感。結果就是,家庭的關係被扭曲了。父母對子女一定要疾言厲色,子女也不可能與父母有真心的交流。基於這樣的觀察,陳志武告訴自己,他一定會預先準備好自己的生涯規劃,做到經濟獨立。唯有這樣,父母對子女的愛才是無私的,子女也才會真正的關心父母。這些精闢的觀點,對於同樣是儒家文化圈的台灣社會而言,也是非常有益的。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陳志武的思想涉獵極廣。而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他都不認為「中國模式」有任何值得留戀之處。相反的,他期待今天的中國人能借重近代西方的金融技術,從古老的中國文化與歷史枷鎖中解放出來。在一片以西方學者主導的關於「中國模式」的爭議聲當中,這位出身中國的耶魯學者的鮮明立場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

=====================
陳志武主題演講:
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如何?——後ECFA時代的台灣如何因應?

‧時間:10月15日 19點-21點
‧地點:集思台大國際會議中心 拉斐爾廳(羅斯福路四段85號)
‧主辦: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台大經濟系、八旗文化

陳志武是誰?

★ 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經濟理論》(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與《金融經濟學》(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主流學報上,內容涉及資產定價、共同基金、動態股價模型、股票投資盈利戰略等領域,在國際金融學界具有廣泛知名度。
★ 一九九四年,他的論文《人口老齡化和資本市場》獲得默頓‧米勒(Merton Miller)研究獎,該獎以一九九〇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默頓‧米勒命名。
★ 他是金融資產定價領域最富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日本基於產出為基礎的資產定價》曾獲得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
★ 陳志武榮獲2006年《華爾街電訊》評出的「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 陳志武是中國大陸最暢銷的作家之一。《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榮獲2008和訊之「年度財經圖書大獎」和「最佳原創學術類」大獎,並入選中國多家專業媒體評選的2008年度最值得珍藏圖書。
★ 陳志武在2009年出版的《金融的邏輯》已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選 的「2009年度十大圖書」。

[瀏覽 / 轉寄]


◆延伸閱讀:

《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書介


林向愷教授推薦序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主題文章摘要:

面對日益超載的政府暴力,身為藝術文化工作者,應面向生存與創作所立足的人民與社會,我們無法再繼續沉默。9月29日我們願意站出來,參與關廠工人發起的「包圍馬英九行動」,一同聲討馬英九總統與國民黨籍各縣市首長、高層官員;我們的聲援與加入,是身為公民的我們,阻擋馬總統主政五年來不斷擴張的政策暴力,善盡應盡的本分。9月29日,請穿著黑衣、帶一雙破鞋,與我們一起行動!(本文責任編輯:白佳琳)

 

 

 

活動訊息:

  

 

929包圍馬英九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

 

 

     

 

關於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目前為多個在1996-98年遭到惡性倒閉的自救會所組成的,包括聯福製衣、福昌紡織電子、耀元電子、興利紙業、東菱電子、太中工業等自救會。

 

簡介

1996年全國各地爆發惡性關廠風潮,後來各自救會組成「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包括聯福製衣、福昌紡織電子、東菱電子、太中工業、東洋針織、路明電子等自救會,發動激烈抗爭,例如軟禁老闆、臥軌、絕食等,要求監督退休金失職的勞委會「代位求償」,先將資遣費、退休金發給工人,再由國家向老闆追討。勞委會為了安撫抗議群眾,於1997年7月推出「關廠歇業失業勞工促進就業貸款」,以貸款形式發給了「代位求償」的金額。16年後,勞委會卻到法院告工人,要求工人償還「貸款」。

 

於是各自救會重新運作,加入了1998年擋大專聯考考生抗議的耀元電子自救會,以及苗栗地區的興利紙業自救會。串連抗議勞委會的惡劣討債行動。

 

活動

 

9月29日(日)國民黨開19屆全代會地點在國父紀念館,黨主席馬英九將在上午進行黨主席就任,所有重要政治人物都會聚集。可謂天賜良機!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邀請大家,藉由這個機會站出來展現人民力量。

 

9/29(日)下午兩點,請身穿黑衣在捷運國父紀念館四號出口會合!

 

 

 

 

      

         

         詳情請見

 

 

 

 

【講座】

NEW學生運動/者為什麼(不)重要——從《自由之夏》談起(9/25)

 

NEW【環境倫理與生命教育全台巡迴講座第6場】講者:駱以軍  講題:狗臉的歲月(10/5)

 

 

【活動】

NEW【2013華山藝術生活節】藝同作伴(10/10-11/3)

2013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研討會年會「重返民間:從規範性論述到在地歷史解釋」(10/5-6)

影響‧新劇場【游‧戲計畫Ⅱ─藝起Play

 

 

【徵件/徵人】

NEW我愛原住民志工計畫

 

轉寄『【南方】為什麼「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王家軒)』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