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南方電子報
報主:南方電子報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14,258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南方電子報報
南方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3-03-16 16:00:00 / 報主:南方電子報
[公益聯播]這不是真的!!請協助澄清網路謠言
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southeditor@gmail.com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編輯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ditor@gmail.com

不甘願



作者:阿潑



今天起床看臉書,看到樂青到行政院長江宜樺住家前抗議,再次「被警方強制驅離、逮捕」。直到晚上,我才發覺,六年前,同樣是3月11日,樂青去包圍了當時行政院長蘇貞昌的官邸----因為當時行政院駁回了文建會的替代方案,推翻樂生和捷運共構的可能。
 
在我人生極短的記憶庫裡,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警察逮捕(抬走)學生,送上車,往郊區丟。但,幸運(?)的是,很快的我又看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今天從網路上看到樂青朋友被警察勒住脖子,莫名地有種既視感,而我在那一剎那啞然失笑----因為他的訪問,今日見報。他是個個頭矮小口才流利的「知青」,不停南北往返,轉換在社運者和媒體工作者的身分間,很有禮貌說話頭頭是道,但頭一轉又是抗爭現場的悍妞。
 
明天媒體報導又是如何呢?我還蠻好奇的(笑)。
 
關於見報這件事,其實沒有什麼太值得稀奇的。根據歷史資料,樂生的阿公阿嬤第一次出門到官府抗議的新聞,就是在我們家報紙上刊登。有一次甚至在二版大版面出現,而當時執筆的記者,正是三一一當日我在蘇貞昌官邸看到拿大聲公的女孩。
 
然而,有一度,這個議題還需要靠集資才能出現在媒體版面上----以廣告的方式。(但在現場的那些人,已經四散在各主流媒體和獨立媒體了)
 
但為什麼,六年過去,樂生都被拆了,還要有新聞?為什麼他們還要再包圍江宜樺住家?因為昔日政府單位不顧各種警告,硬是讓捷運機廠工程進行,原本脆弱的地層被破壞,已經出現龜裂和走山危機。於是,他們要求要機廠遷移,土方回填。
 
不過,我想,許多人還是搞不清楚問題和狀況,而那多半是因為「事不關己」。(或者要如同北二高崩塌一般,才反省一下這種工程破壞或大罵政府)而這甚至比核電受到的注意更少,畢竟,福島核災(感謝它)告訴我們,那不會只是「別人家的事」。
 
談到核電,就要提一下貢寮。曾看過《貢寮你好嗎》的觀眾,一定都知道發生在貢寮人身上的冤屈,他們曾經被當成暴民、被判刑、被約談,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他們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25年過去了,不論反核或擁核意見在媒體甚至是網路,吵得不可開交,每個人都在說:「電價上漲怎麼辦?」「能源不足怎麼辦?」我想要、我覺得.....公投夠不夠民主,有沒有代表性,民主國家要怎麼做?誰是多數誰是少數?但沒有人會去想到當初選址就已經不民主了,沒有人去考慮一下核電廠附近居民的心情和感受。
 
或許因為,那與我無關。
 
就像核廢料放蘭嶼一樣,「喔,那有什麼辦法呢?」與我無關。
 
這陣子輪流寫樂生和貢寮,突然發現有許多雷同點,一、他們都是「被決定」為工程所在地;二、居民抗議反對,被控為「阻擋發展的禍首」,是暴民;三、政府和工程單位的「資訊不公開」,誤導社會;四、因不藍不綠,所以藍綠都可在這裡鬥爭;五、居民老弱,迅速凋零;六、都有年輕人進入幫助,且堅持到底不願放棄;七、沒有英雄(XDXDXD看,我好機車)
 
姑且不論反核潮不潮(剛好看到有篇文章寫反核很潮,所以很多人加入...),反核有其歷史背景和脈絡,不單單只是一個因福島核災而引發的恐慌或現象(但當然他是推力),它不是一個突然出現的運動,而是長久以來都有人持續監督和關心,甚至以性命相搏的議題。但在名人號召鼓吹之前,這些彷彿沒名沒姓不存在你我社會一般的人們的微弱聲音,就這麼不值得一聽。
 
名人出來反核號召,的確影響力很大。不過總讓人不捨,偏鄉地區民眾的掙扎,他們或許不會說漂亮的語言,但這些年為了反對核電廠在家鄉興建,他們也認真地研究、學習了關於核電的種種知識,了解所謂民主程序和政治運作。但在媒體版面上,他們的聲音還是只有幾行,比不上一些名人空洞虛幻的言語版面還大。
 
 我問綠盟秘書長崔愫欣對可以登上這麼多媒體的感想,他直接跟我說有點擔憂,在他心裡,素人的力量是才是龐大而珍貴的,只是,媒體都對素人沒有興趣。我大概也觀察到,大家會轉錄意見領袖的聲音,但Nobody的感受還是永遠被忽略的---當然,在網路上,每個書寫的人都有被聽見的機會,但怎麼辦呢?真正在和這些問題搏鬥掙扎的人,往往就是沒有這些能力或機會的人。我總覺得社會就是這麼現實,媒體也是。
 
幸好戰鬥的人不會。愫欣一直跟我說:「如果不是貢寮人,核四早就運轉了。」他真的覺得貢寮人太委屈了,大家都應該要感謝他們、敬重他們,不只他,綠盟的工作人員也這麼想。反核一直以來都「不討好」,容易變成政治鬥爭,綠盟的朋友們也飽受攻擊和質疑(去年八月我因受反旺中運動所累,不明所以地被批鬥,洪申翰的安慰方法竟然是把他們如何被攻擊的網站頁面給我看,大概只是想證明這社會很多瘋狗XD)可是他們不願放棄就是心疼貢寮的阿公阿嬤,他們如此卑微且堅持,任誰都無法割捨得下這份情感,必須牽扶著一起走。
 
我看過太多有了舞台就忘記初衷的人了,然而我的朋友們都不是如此,他們心心念念自己的許諾和原點。所以遊行當晚,崔愫欣和PNN記者鐘聖雄的對話:
 
沒有《貢寮你好嗎?》這部紀錄片,就不會有這首好感人的歌。沒有崔愫欣,就不會有這部紀錄紀錄貢寮人滿腹辛酸、委屈的片子。突然之間,我覺得這位默默一直走在反核運動路上的人,其實值得更多更多的掌聲,而不是晚近才陸續跳出來反核,卻總是受到大量媒體關注的明星們。
 
晚會結束後,我去找愫欣閒聊,跟她談到我上述的感言。結果她想也不想,直接就回我說,「沒有貢寮人,就不會有這一切」。我想,這就是何謂「可敬的運動人」。比起那些拔辣爛政客們,我們需要更多像崔愫欣這樣,一路默默走在反核的路上付出的人。
 


我到貢寮採訪前,複習了一遍《貢寮你好嗎》,看著真正一路挺過來的人 (我才略略碰到社會運動的邊就覺得挺不住了),心裡不斷想著:「天啊,我們何德何能。」到底憑什麼現在可以輕輕鬆鬆寫這個,然後換得人家一聲感謝或開心。我想著每個在網路上輕輕鬆鬆書寫評論或要戰爆誰的人,到底有沒有摸過自己的心,想像自己到底做過些什麼,奮戰過什麼,不甘心些什麼,但一定非得堅持不可----你要用這樣的態度擁核,我也是欽佩的老實說,去用力證明或者檢討修正核能問題,遠比「戰爆」有用,說真的。
 
回到樂生,這個議題我是比較熟的,本以為也就不會有太多感受了,但一位樂青(我為什麼一直不要說他的名字啊?:p)說了:「這些阿公阿嬤就像自己的祖父母一樣,看到他們這樣被對待,誰能夠忍受?」害我也心酸酸起來。這些年輕人也是經歷過很多磨難、詆毀,還是對樂生院不離不棄,因為捨不得啊。
 
比起貢寮,這些人或者是一路以來都關心樂生院的朋友不停地在網路上說著院民的名字,討論院民的事情,就算你完全沒親眼看過這些阿公阿嬤,你一定也被迫看到阿添伯如何、呂阿伯如何、富子阿姨如何、彩雲阿姨如何,湯阿伯又稱湯哥哥又如何。他們一次又一次坐著代步車,一次又一次以行動彰顯自己,他們不是沒名沒姓,他們沒有被社會拋棄,他們有人愛著心疼著,所以許多人也不甘心他們受到委屈羞辱,怎麼樣都要替他們討回公道,在他們還未全部凋零之前,在他們有力氣護著家園前。
 
捷運已經通車,機廠還沒蓋成,樂生已毀。這些阿公阿嬤不是阻擋捷運通車的罪人,更不是阻擋經濟發展的禍首。
 
我每次都想要怎麼重新談樂生,寫稿寫得哀傷嘆氣,跟朋友說:「我都在說服我自己,如何理性,收拾自己的濫情,如何用一種態度告訴人家,就樂生院被拆,但事情還沒有完。」寫著寫著,又想,擺明就又是資訊不平等,被操弄對立的工程決策問題,到底是有什麼必要一再解釋?今天這個A案你放過,就還有B案,C案不是?
 
根本就是在對抗社會的健忘。真是他媽的。
 
終究還是有人抗拒遺忘,三一一,九一二,一二三,這些數字就是會被記得,因為不甘心。
 
鹽寮反核自救會前會長吳文通在壹週刊壹人物報導的標題,只有三個字「不甘願」。
 
三一六上街沒有英雄沒有明星沒有名人,但也有「不甘願」。



◆延伸閱讀:

江院長還記得連署保留樂生院嗎? (管中祥)

讓權力的車輪輾過──三一六樂生遊行的意義(胡慕情)

樂生院民三堵行政院長 籲江宜樺解決走山問題(鐘聖雄)
推薦訂閱
2G校刊《第五號》2007同志大遊行&遊行完畢狂歡PARTY訊息!2007夢中情人開始票選!@【2GIRL拉拉學園-校刊】
【同位素】ˊ6/2第六次聚會@【【同位素】台灣第一份同志電子刊物(SINCE 1997)】
主題文章摘要:

為什麼,六年過去,樂生都被拆了,還要有新聞?為什麼他們還要再包圍江宜樺住家?因為昔日政府單位不顧各種警告,硬是讓捷運機廠工程進行,原本脆弱的地層被破壞,已經出現龜裂和走山危機。於是,他們要求要機廠遷移,土方回填。不過,我想,許多人還是搞不清楚問題和狀況,而那多半是因為「事不關己」。(本文責任編輯:白佳琳)

活動訊息:
  


【家園末日,將歸何處?】

 

聲援華光社區    反對冷血政府搶拆又罰款

            


社區歷史】
 
華光社區,在日治時期是台北刑務所的所在地,1949年國民政府遷居台灣,軍人、軍眷一起來到台灣,延續日據時期台北監獄舊有用地的附屬日式木造平房,做為安置法務部職員宿舍之用途,形成今日的聚落。當時宿舍的分配,是依照職等給予不同大小的住宿空間與條件。沒有分配到宿舍或者宿舍空間太小的職員,就在政府的默許下,自行往外延伸加蓋,這便形成了現今大部分的違建屋舍。
 
1972年,台北監獄、台北看守所搬遷,看守所與監獄人員有些則隨之搬遷到桃園、土城,向上級將華光社區的宿舍申請棄權,其所加蓋的房屋為親友介紹、轉賣。隨著都市發展,本地居民脫貧後移居他處,這些違建也經轉手,多數賣給當時經濟條件不佳的城鄉移民。由於當時鄉村移民大量移入台北市,政府無法提供足夠的平價住宅解決居住問題,便默許這些居民繼續居住這片土地之上,而不去進行違建的查緝,於是居民便在華光社區安定下來,沒有想到有一天竟得面臨迫遷賠款的訴訟。
 
【台北華爾街、台北六本木背後的故事】
 
2007年行政院通過「四大金磚」計畫,其中之一便是以都更程序將華光社區打造為「金融管理及數位通訊中心」,並賦予「台北華爾街」的名號。計畫推行不久後,住戶便陸陸續續遭法務部提告。法務部將住戶分為合法眷戶、非法眷戶、違建戶1三類。合法的眷戶領取了100多萬的拆遷補償後搬走,但非法眷戶、違建戶則被要求自行拆屋還地,並被要求賠償數十萬到上千萬不等的不當得利。
 
2012年行政院又將華光社區走向改為「台北六本木」,除了原有的金融特區外,再加上商務飯店、購物中心等,並推翻都更程序,改採BOT。然而,不管是華爾街或六本木,過程中政府雖多次承諾安置,卻都未有任何明確的安置計畫。而居民的訴訟多已判決確定,面臨法務部強制拆遷的命運。
 
從華光社區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社區早於日治時期便已形成,當中經歷政權更迭、城鄉發展等變遷,不能輕易地以「違建」、「侵占國有土地」這種說法來理解。然而,政府為了達成所謂的「都市發展」,卻刻意忽略了這段歷史過程,粗暴地以進行強制遷移、追討居民的不當得利等手法逼迫居民離開家園。
 
此外,從華光社區的開發計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長久以來獨尊經濟發展的邏輯,不論是金融特區或是購物商圈皆著眼於此,但我們必須質疑的是:這看似夢幻的經濟發展,到底是誰得到好處?誰又在過程中被犧牲了?政府騰空國有土地,售予財團在這之上建設、獲利,原本居住於上的人們則遭到被無情驅離的命運。政府主導了一套讓財團獲利的劇本,而人民一直以來都被隔絕於都市發展、國土發展的決策之外。這所謂的發展,簡單說來就是以人民的犧牲來成就政商的發展,並非由人民所共同決定。
 
因此,我們提出以下的訴求:
 
1. 政府應提出安置計畫,妥善安置華光社區居民。
 2. 撤銷不當得利,及相關強制執行措施。
 3. 國土計畫應納入民間參與,反對官僚黑箱作業

 
           

         (詳情請見)
    

 

        


【講座】
NEW 【重新思考零核電講座】各場次講座(2/23-3/29)
NEW   樂生全台巡迴講座    
NEW 「牽手走遠路 共築文學夢」作家結婚照特展系列講座(-4/28)
         

【活動】
NEW【華光再見,華光】華光社區導覽(3/17;3/23;3/24)
NEW樂生大遊行(3/16)
NEW喜願小麥「麥田狂想曲之山海交響篇」海之篇音樂會(3/16)
NEW
【攝影展】小梅子在山上(~4/6)
吾是好務-2013古都新春手作市集(2/11-3/31)
                         
    
【徵件/徵人】
NEW  人本徵才
NEW 2013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募款】
NEW樂生316遊行,需要您的捐款!
轉寄『【南方】不甘願(阿潑)』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