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南方電子報
報主:南方電子報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14,258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南方電子報報
南方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3-07-05 05:00:00 / 報主:南方電子報
[公益聯播]這不是真的!!請協助澄清網路謠言
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southeditor@gmail.com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編輯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ditor@gmail.com

 

祖先無從選擇,幸福可以追尋

 

作者:紀駿傑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教授)

 

前陣子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率團前往中國,會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時,為了討好地主國而說出的「祖先無從選擇」,引起了激烈的爭議與討論。吳伯雄當然又是再重彈台灣海峽兩岸是「同文同種」的血統論老調。但是這樣的血統論調不但和當代主要的國族認同觀點相背離,更和台灣歷史脈絡與事實相違背。

 

族群的「根源情結」無法解釋多數人認同經驗

 

關於族群認同,由於早期研究學者主要為人類學者,他們多深入到一個特定的族群(而且常常是地理位置偏遠的族群),探討該族群的核心宗教、文化、語言、規範價值、社會組織等,因而他們看待族群認同的觀點,比較傾向去觀察個人從小就淫浸的文化內涵,以及這些「自然而然」內化的族群特性。這樣的觀點一般稱為「根源情結」(primordialism/primordial attachment),將族群認同視為根深蒂固的個人情感特質。不過,在高度都市化、交通與資訊發達、人群移動頻繁的當代社會,這樣的觀點雖然仍能解釋部分人的歷程,但對於全球多數人的成長經驗與認同過程,並沒有太大的解釋力。

        [看到這群女性性工作者,讀者可以跟炎黃子孫聯想嗎?]

 

當代多數族群研究學者對於族群認同與國族認同的解釋,主要承襲著Fredric Barth依據「族群邊界」概念與研究所提出的建構觀點或情境觀點。包括歷史學者霍布斯邦(E. Hobsbawn)以及提出「想像共同體」概念的政治社會學者安得森(B. Anderson)等人都主張,源自18世紀末的當代「民族國家」觀念與政治體制,其實是政治運作與操作的結果,而非「自然而然」的人類社群集結現象。若非如此,我們便很難以解釋,為何在「民族國家」創始地之一的歐洲,一些具有相同宗教、語言、甚或風俗習慣的族群,卻沒有組成同一個國家,另有一些有著不同宗教、語言及風俗習慣的族群,卻組成一個國家。這些國家至少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義大利、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姑且不論其它歐洲國家也都是由多民族所組成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血緣關係固然可能具有凝聚人群的力量,但是卻不能當成束縛人群或阻礙人群追尋幸福的條件或藉口。在人類長遠由東非擴散到全球各角落的歷史過程中,追尋更好的生活環境與更幸福的生命應該便是最主要的原動力。

 

「祖先無從選擇」對移民而言一點意義也沒有

 

台灣地區除了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原住民族群之外,許多漢人居民的祖先在過去幾百年間,冒著生命危險橫渡台灣海峽黑水溝,來到一個不可知的新土地,最主要原因便是躲避戰禍、飢荒,追尋自身與家族子孫的幸福。最近二、三十年從東南亞地區婚嫁移民來臺的新移民女性,也是期待找尋新世界的幸福。同樣的道理,台灣作為西起馬達加斯加島、東到復活節島的「南島民族」之原鄉,數千年前,勇敢的南島先民,駕著簡單木船離開台灣原鄉,挑戰一望無際大洋,最終擴散到南洋、大洋洲,他們也都是自主地尋求未來的幸福人生,很少有人會說他們「數典忘祖」。「祖先無從選擇」對他們而言一點意義也沒有,「幸福可以追尋」恐怕才是最實際的動力與考量。

 

[遠渡重洋來臺的東南亞新移民女性,是為了追求幸福,跟炎黃子孫有關嗎?]

自主追尋幸福的人群還包括18世紀下半葉原本生活在英國殖民地,後來成為美利堅合眾國最早13州的人們。這些人和敵對的殖民英國政府官員以及軍隊,有著「無從選擇」的共同祖先,但是他們反對英國殖民母國的政策與不公平賦稅,因而選擇以流血革命的方式來追尋自己的幸福。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的獨立宣言便包含了以下馳名的句子:「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並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換言之,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遠優位於迂腐的祖先「血統」追求。

 

[美國獨立宣言,肯定不可剝奪的生命權、自由權與追求幸福的權利]

 

「同文同種」只是為政治服務的修辭

 

吳伯雄和許多成長於戒嚴反共、復興中華文化時代的台灣人,長期接受了黨國教育以及儒家封建言論與漢族中心主義的主張,常能不經意地背誦出諸如「血濃於水」、「同文同種」、「兄弟之邦」等詞彙,但卻未能認真面對這些詞彙和兩蔣政權時代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主張「漢賊不兩立」之間的矛盾。這在在顯示這類的修辭都只是為政治服務罷了。

 

再者,王明珂的文化與考古歷史研究也清楚地指出,所謂的「大漢民族」或「華夏民族」,其實是在長久的東亞大陸歷史上,由許多不同「民族」與人群、自願或非自願地,跟一群發源於黃河渭水流域附近地區人們,所組合而成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的許多政治人物,更試圖在政治上不斷擴張到鄰近的,未被「漢化」的群體。當東亞大陸政權被非大漢民族所掌控時,以大漢民族主義為號召的「驅逐韃擄」修辭便被傳頌;一旦東亞大陸政權又落回「漢族」手中,馬上可以改口「五族共和」以及「兄弟之邦」。民族認同與民族主義的政治性操弄,可說是斧鑿斑斑

 

【死對頭的漢朝與匈奴,中國政府也把它們畫成同一大漢民族】

 

換言之,套用安得森的話,「大漢民族」只是一個「想像共同體」,而「炎黃子孫」則是屬於神話學的範疇。更有甚者,當大漢民族披上國族主義的外衣並裝配了各種現代殺人武器之後,其結果便是諸如維吾爾民族以及圖博民族無止境的浩劫與悲痛。

 

警惕政治權力者掌控了我們追求幸福之路

 

其實,對於愈來愈多非成長於戒嚴時期,且受到無國界影音網路影響的台灣民眾而言,吳伯雄的血統論不但是迂腐錯誤的老調重彈,更是愈來愈沒有市場的言論。姑且不論眾多台灣民眾的祖先是否包含了最早定居台灣的原住民,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已經來到了53%的新高,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率則接近39%,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則只剩3.6%。因此,類似吳伯雄所提的這種論調本身其實並不具太大的威脅性,真正該擔心的是,掌握實權的政治人物以此論調為基礎,將台灣民眾原本廣大追求幸福的路徑,限縮於僅能通過與通往中國。

 

吳伯雄的句子只說對了一半,讓我來幫他完成整句:祖先無從選擇,幸福可以追尋!

 

原文轉載自:巷仔口社會學

 

 

◆延伸閱讀:

認識祖先與「中華民族」? (李筱峰)

 

 

 

推薦訂閱
2G校刊《第五號》2007同志大遊行&遊行完畢狂歡PARTY訊息!2007夢中情人開始票選!@【2GIRL拉拉學園-校刊】
【性別教育電子報053】扮家家遊|多元家庭遊戲體驗@【性別教育電子報】
主題文章摘要:

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已經來到了53%的新高,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率則接近39%,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則只剩3.6%。因此,類似吳伯雄所提的這種論調本身其實並不具太大的威脅性,真正該擔心的是,掌握實權的政治人物以此論調為基礎,將台灣民眾原本廣大追求幸福的路徑,限縮於僅能通過與通往中國。(本文責任編輯:白佳琳)

活動訊息:

  


台灣農村陣線

 

    七月五,救大埔            

 

2010年6月9日,苗栗縣政府派遣怪手搗毀農民稻田的事件震驚社會、引起舉國激憤,同年8月17日,當時的行政院長吳敦義做出「大埔原屋原地保留、農田集中劃設歸還」承諾,並指示於2011年3月前等面積歸還農地、恢復農水路。然而1,045個日子過去了,苗栗縣政府不僅至今尚未依吳前院長承諾歸還農地、恢復農水路,甚至撕毀承諾,發出公文勒令大埔自救會成員彭秀春、朱樹、柯成福、黃福記等四戶限期於7月5日前自行拆遷,否則將動用公權力強拆。
 
去年9月,在許多人的協力下,大埔張藥局的外牆上完成了一幅大型壁畫「既是家,就讓它圓滿」,象徵大埔居民守護家園的決心。如今,暴力迫遷的怪手企圖輾碎大埔圓滿,大埔居民決定再度為捍衛家園挺身而戰。

7月5日,讓我們一同前往大埔,表達誓死捍衛農村土地的決心!

 

 

詳情請見)


               

 

 


【講座】
NEW
 
TAEDP FORUM|雙刃間的夾縫:台灣近年來刑事政策傾向(7/13)

NEW【MoNTUE北師美術館】電影-哲學系列講座(6/28-7/19)

 

 


【活動】
NEW
2013我想要吶喊---228人權影展 系列活動(7/13-7/15)

NEW影響‧新劇場 《遊戲‧故事活動─松鼠派對》(7/6)

NEW音樂文化X環境運動:回顧我們的海祭 14 年(7/7)

 

NEW府中15邁向專業紀錄片工作坊 招生中

 

 

【徵件/徵人】
NEW第二屆許昭榮文學獎徵文:挖掘臺籍老兵曾參與日本兵、國民黨軍、解放軍的故事(10/31截稿)

【募款】

NEW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募款餐券 認購中

 

 

 

 

南方電子報

歡迎加入南方電子報粉絲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13/07/05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日
執編周馥儀 白佳琳
顧問張育章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
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
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
blog 模式∕南方文章海

轉寄『【南方】祖先無從選擇,幸福可以追尋(紀駿傑)』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