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崔媽媽網路通訊
報主:崔媽媽基金會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79
官網:
https://www.tmm.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崔媽媽網路通訊報
崔媽媽網路通訊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崔媽媽網路通訊
發報時間: 2011-02-10 11:00:00 / 報主:崔媽媽網路通訊
[公益聯播]第四季早上講堂
《轉載》社會權論述的路障(上)

2011-02-10
作者  趙剛/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社社員

一、二十年社會權論述消沈

  住屋權利是包括了工作權、健康權、教育權、社會保障權……等等都可謂之「社會權」的一項,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項。對這些領域,尤其是住屋,我當然是外行。我今天的發言與其說是針對社會住宅這一特定問題,不如說是針對更高一個抽象層次的社會權問題。這也是我為何應邀來這個我其實完全並沒有發言權的場子來說話的原因。

  我今天的發言,有一個歷史的與理論的架構。首先,我要把1989年的無住屋運動定位為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它是台灣當代住屋作為社會權的論述與實踐的原型運動,而在它或1990年之後,社會權論述與實踐就一路沈寂達二十年。今天的社會住宅議題,或許是社會權論述甦醒的一個徵候,或許不是。我們希望它是,因此更需嚴肅地面對一個問題:社會權論述何以在無住屋運動曇花一現之後消沈至今?而當初無住屋運動的眾多內外形成條件是什麼?而之後這些條件又面臨了什麼危機?社會住宅的推動者,如果把自己看成社會權論述與實踐的支持者,那就不得不直接面對這些問題。因此,我的發言題目訂為:社會權論述的路障。

  如果今天的社會住宅推動的活動能夠跨越整整一世代,在一種精神與實踐上接續上無住屋運動那個小水滴,那或許能讓很多人對如何理解這二十多年來的當代社會政治史,有一種因為對歷史事件的新的意義賦予,而來的新的鼓舞──無住屋運動(或它所體現與象徵的社會權論述與運動)在這二十年間原來並沒有死亡,而是進入到一個歷史伏流。夏鑄九教授說無住屋運動是「台灣社會早起的市民運動」。我想,夏鑄九所謂的「早起」的確是比「早熟」更具有一種希望不死的意思,早熟會早夭,早起則就有後起。這當然還只是個期望,但知識的責任要求我們對這個期望謹慎的觀察並提出批判性的質疑。因此接下來我將以無住屋運動作為一個水位,衡量並解釋這二十年社會權論述的消沈

二、無住屋運動的形成脈絡

  如何理解1990年後這二十年的社會權論述危機?

  這個危機非常清楚,因為這二十年之間幾乎所有的「政治的」甚至「思想的」動能,都捲進到藍綠的無窮的口水戰中;所有的議題最後都被轉化、收編到藍綠統獨認同上。因而,人民生活很痛苦很鬱悶,失業率越來越高、好的工作越來越難找、教改越改越糟、健保越來越貴、房子則是根本買不起…..。但是,所有這些問題,都無法被抬到公共論述層面,無法形成社會權利論述。

  但現在,也就是這幾天,我們突然看到朝野有人在推動「社會住宅」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過去這20年是怎麼了?」──我認為,是現在參與到新興社會權論述與實踐的人們有責任思考的。這不是一個「客觀的歷史問題」,而首先是一個自我反思性的問題。推動社會權論述的組織團體,有責任論述你們對過去這20年間社會權何以消沈,以及在這個消沈中,我們自身的責任為何?──必須要有一種反省的努力。這不是姿態,而是在知識上與信念上確保我們清楚地瞭解了過去的問題,並要踏出全新的一步。這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信賴你們的公眾負責。

  為了免於誤解,我要強調,這個反省不是一個「道德性的」,而首先是思想性與理論性的。我們要怎麼看待這整整一個世代的無理論、無思想、鬧烘烘的,大家比麻辣的民粹主義,以及社會權論述的消失?──這是我要此刻重訪無住屋運動的原因,因為我要以它為一個對照,照出之後的危機與虛無。

  簡單來說,作為社會權體現的無住屋運動之所以出現,有如下四個重要消極的與積極的脈絡。我先簡單提出來,然後再依序討論它們在之後二十年間作為社會權路障的展現:

  1. 在台灣的1989年,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還沒有形成一個霸權共識。這個消極的脈絡對無住屋運動的形成是有利的。
  2. 它本身是被擠壓了將近四十年的台灣批判的社會力在80年代下半的最後一次爆發性展現,接續了環境運動、農運、工運與其他運動的累積能量。是一般市民對一個重要社會問題(股市狂飆、投機歪風、房價狂飆、身家縮水)的具體困擾的反應、是一種弱勢者「群體認同」(所謂無殼蝸牛)的打造、以及一次直接民主、街頭民主的展現。
  3. 民眾和輿論還沒有被藍綠問題、統獨問題所纏繞;剛出現的一種健康的、開展的社會性群體意識沒有被撕裂。
  4. 運動本身除了有一些西方左翼市民運動的與言外,也還兼容並蓄一些在地的記憶資源,例如,當時有人抬出了大家都能懂得民生主義的「平均地權、漲價歸公」的價值理念。這些理念到底有多重要我不知道,但重要的是,在當時的脈絡下,這些能被提出。現在呢?

  透過對無住屋運動的這四個積極與消極的條件的重新認識,我們或許可以初步掌握社會權論述與實踐的各種全球的與在地的資源與危機的所在。因此,今天如果要重新出發,或許要重新檢視我們必須要排除的路障,以及可以繼承的資源。

三、社會權的四組路障

1. 新自由主義霸權與階級弱視

  首先,我們如何拉出一個和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社會觀」的一個批判距離。在新自由主義世界觀下,是沒有社會的,只有個人與市場;沒有社會運動,只有NGO;沒有重新分配,只有慈善。試問,「社會」都被否定了,哪來社會權?

  社會運動在全球範圍被打壓,其中特別受嚴重傷害的是階級團結的被破壞。不要忘了雷根─柴契爾的新保守主義政權是以鎮壓工會與勞工運動起家的。在新自由主義下,社會結構的貧富兩極化,拉開薪資級距,出現大量城市underclass以及無業或彈性勞動。在空間美學上,也出現仕紳化與貧民區的兩極化。

  因此,社會住宅運動得首先面臨一個根本的問題:你的「社會觀」是什麼?

  這並不是一個蛋頭問題,因為在一個「社會意識」歷史地缺乏,藍綠統獨族群意識高漲已久的社會空間中,你提出「社會住宅」,就有必要對「社會」進行釐清──因為你不是在社會民主的歐洲。如果你說,「社會住宅」的「社會」卑之無甚高論,就是指一般中下階層買或租不起房子的人。但如果是這樣,那麼「社會」這個概念的核心所指之一就必然包括了「階級」。但我們的「社會住宅」推動者在思考上似乎又不必然有一種階級分析,而後果上產生了語意上的模糊混淆。例如上個月才宣布的「社會住宅說帖」,就將擬議中的社會住宅的受益對象訂為三種,1絕對經濟與社會弱勢者2 相對經濟弱勢者(年輕人、新婚者)「中繼社會住宅」與3一般民眾──「藉社會住宅宅數之增加,成為抑制房價之調節閥機制,進而讓一般階級有適當之安居。」(p.9)

  這裡是否洩露了一種不自覺的中產階級的特殊意識?難道興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給絕對與相對弱勢者的民眾的最終目的是使「一般階級」可以買得起房子?那麼,這裡的「社會住宅」就有了一個無意識的階級偏見:仍然在支撐或至少沒有挑戰中產階級市民的不動產慾望以及「有土斯有財」的文化信念。因此,「社會住宅」的概念,其實還是建立在有意地避開階級與社會矛盾,而本質上是在中產階級的集體無意識之上操作的。對中產階級而言,「社會」是由很多生命機會不同(包括教育與薪資取得)的個人所組成的,我們對掉落谷底的個人,如果願意,可以施以援手,這叫做「慈善」。雖然這是要求國家介入,進行國家慈善,也就是「社會福利」。因此社會住宅就是福利國宅。這當然有比沒有好,但這也同時意識型態地掩蓋住一個問題:體制性的重分配的問題,以及在這個分配過程中的階級矛盾問題。目前的社會住宅論述顯然極力想要避開階級問題。

  這也許不盡公平。但我邀請大家一起思考一些相關問題。如果我們把作為社會構成之一的階級議題拉到台前,那麼,「社會住宅」論述者要如何思考造成絕對或相對弱勢的相關問題。例如,有權住房子(right to housing) 要怎麼和有權去工作(right to work)形成一種理論與政治上的聯繫。你避開這個問題的唯一說法就是:那不是我們的專業,──但很明顯的這是一個很可疑的說法。因為專業很少會從自身發展出社會改革的動力來源。改革的真正動力來自於那些權利被剝奪的人們。權利論述的提出都是因為缺乏,很少人會要求他們已經有的。我們不會要求散步權,但監獄裡的犯人的暴動很多都是他們認為的散步權被剝奪而生。

  我懷疑,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都不真正是「住房問題」的最尖銳的苦惱者,當然更不是right to work的問題的最尖銳的苦惱者,因此我們很難感受這兩者之間的真實關係。我們只能說我們代表了那些最尖銳的苦惱者。但誰授與了我們的代表權?我們爭取代表權的努力軌跡在哪裡?這個民主環節並沒有被交代。這稍後會再談。

  但right to work的重要性,應該是重要的而且是具有核心社會意義的。在福特主義體制下,work就包括了能有合理住房的合理的薪資。在台灣長年以來非正式勞動體制與近年變本加厲的彈性工作工時下,work本來就排除了住房。因此真正誠意的right to housing 也一定要搜尋與right to decent work 的有效結盟。是在這個意義下,學者潘毅的關於中國大陸的民工的「宿舍勞動體制」的概念就很有意義,因為這把住宅權和階級現實地聯繫在一塊兒了。這一點和我們其實又有關,稍後會再談到。

  當然還有很多相關的問題,包括遺產稅的問題。去年,政府大幅調降了遺贈稅。這對所謂「一般階級」的中產市民而言是一個利多,他更有希望買房了,而絕對與相對弱勢者又在集體層次上被剝奪了。請問,現在的推動「社會住宅」的成員,對此有什麼看法嗎?你發聲過嗎?18世紀英國的重要思想家潘恩(Thomas Paine),大家都知道他是「人權」的重要鼓吹者,影響了美、法大革命。但潘恩的人權論的精義所在並非人有哪幾種人權等等,而是說這些人權必須要以對富人的課稅做為政策的基礎。潘恩是一個激進派,還不是社會主義者,但潘恩知道講人權無法不講階級。

  又,社會權是積極人權,要求對某些「個人的自由」(例如神聖的私有財產以及資本家自由選擇)進行公共干預。我們的社會住宅的推動者們,是否在這些關鍵的問題上想通了呢?

  以上所講的是社會權論述的第一組路障: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意識型態與「階級盲」路障


◆「崔媽媽基金會」
◆電 話:(02)2365-8140(代表號) ◆傳 真:(02)2368-3073
◆地 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2-3號2樓
◆服務時間:每週一~週五,下午1:00~5:00;晚上7:00~9:00
◆網站地址:http://www.tmm.org.tw
◆優良搬家網:http://move.tmm.tw
◆E-mail:tmm2.org@msa.hinet.net
◆服務項目:1、弱勢居住扶助
      2、租屋資訊提供(房東托租、房客找屋)
      3、租屋、公寓大廈法律義務諮詢
      4、優良搬家公司推薦、搬家糾紛諮詢
      5、網路社區生活資訊(二手舊貨)
      6、台北市大學社區工作推動
      7、各種社區工作經驗分享
      8、全台資料最齊全的社區工作網站

「崔媽媽」電子報 一份專注於住宅、社區、都市、環境議題的網路通訊,  歡迎網友採取以下任一種方式訂閱(免費囉!)

 Ⅰ.章魚網訂/退報界面 https://enews.tacocity.com.tw/browser.phtml?enews=tmm
Ⅱ.易達網訂/退報界面 http://www.edirect168.com/enewsv2/login.asp

◤訂閱環境資訊網絡請到:econews-request@etf.ngo.org.tw
在信件裡頭鍵入subscribe ;退訂則信件內鍵入unsubscribe ◢

推薦訂閱
認識及防治不速之蛙-斑腿樹蛙@【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電子報】
米蘭小鎮挽蔥趣.樂忘齡@【大林藝文生活報】
本期目錄
《轉載》社會權論述的路障(上)
最新消息

「崔媽媽」需要您共同幫助弱勢者解決居住問題

如果您願意支持崔媽媽的弱勢居住扶助工作,歡迎您單次或定期的捐助,協助更多弱勢家庭在租屋與搬家上的經濟扶助!

‧ 弱勢居住基金捐款專戶
 郵政劃撥帳戶:19510698
 戶名:財團法人崔媽媽基金會
‧ 捐款&補助責信網址:詳細資料

‧ 招募愛心房東:(02)2365-8140
‧ 弱勢家庭租屋及搬家扶助:(02)2365-8140 # 231,131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下午1:00~5:00,晚上6:30~9:00)
‧ 愛心房東招募網址:詳細資料

有鑑於弱勢族群在都市的生活困難,崔媽媽長期致力於弱勢居住扶助工作。目前服務項目包括:

  • 租屋資訊:針對需求,提供合適之租屋訊息。
  • 搬家扶助:結合受推薦搬家業者,提供搬家優惠給低收入戶家庭。並籌募弱勢搬家基金,補助低收入戶家庭搬遷費用。詳細資料
  • 諮詢服務:提供有關租屋及搬家過程應注意事項相關諮詢服務。
  • 陪同看屋:經評估有實際急迫需求者,陪同至現場看屋。
  • 法律諮詢:提供弱勢者有關租屋、搬家之法律常識。
  • 政策倡議:發起「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促成臺灣社會住宅政策,及督促《住宅法》之立法,協助弱勢族群解決居住問題。詳細資料
轉寄『【崔媽媽】《轉載》社會權論述的路障(上)100021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