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04-20 05: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切膚之愛基金會魏愛倫學苑志工招募
本期目錄
英國地方政府聘用3400名文宣工作人員/何鉅華
媒體濫報自殺 害人害己!/呂一銘
如何築起付費牆-《全球政治評論》的創立和轉變/Simon Owens著游家榕編譯
英國地方政府聘用3400名文宣工作人員/何鉅華

英國各級地方政府目前聘用逾3400全職文宣人員,專責各個機關的對外宣傳及應付傳媒查詢的工作。本欄月前已曾轉述英國中央政府二十個部門現聘用全職文宣人員逾1500名。

英國地方政府制度結構複雜,首都倫敦地位特殊,分為大倫敦市政府(Great London Authority)及各行政區議會(Borough Councils)。倫敦以外,地方政府有兩級制亦有三級制,兩級制者為單一管理區政府(Unitary Councils),其下為教區及鎮議會(Parish and Town Councils),行三級制者為郡議會(County councils)、區議會( District Councils)、教區及鎮議會(Parish and Town Councils)。

各層級之間並非從屬關係,只係權責不同劃分而已。各級地方議會均由住民直接選舉之議員所組成,負責制定政策,並僱用員工、官員予以執行。目前英國地方政府公務員總數超過200萬人,包括教師、社會服務提供者、警察、消防員及其他各類工作人員。

若從整體公務員數量來說,地方政府文宣工作人員並不算多。據《新聞公報》最近向435個市、行政區、及區議會提出的查詢結果,以曼徹斯特市議會聘用文宣工作人員最多,達77人,其次為里斯市議會,47人。總的來說,共有44個地方政府聘有文宣人員20人以上。

相對來說,近年地方傳媒的工作人員數量則直線下降,據一家調研公司Mediatique的統計,全國性及地方報紙的前線工作人員在過去十年間,職位少了五千個以上,由2008年至今已有150家地方報紙結業。同時,情勢至今未見好轉,單以大型地方報業集團Trinity Mirror為例,自去年12月以來,已將旗下其中18家地方報業停刊。

《肯特先驅報》(Kent Messenger)一名政治新聞編輯 Paul Francis 表示:「數字證明各地方議會/政府至今仍非常重視宣傳形象,它們當然需要行之有效的傳訊策略,但聘用文宣人員如此之多,卻不禁使人感到愕然。」

在首都倫敦地區,大倫敦市政府及32個行政區合計共聘用文宣工作人員427人。若跟倫敦暢銷的《標準晚報》(Evening Stardard)編採人手相比,剛好是後者的四倍以上。

可參閱報導:

http://www.pressgazette.co.uk/local-councils-now-employ-least-3400-comms-staff-more-double-total-central-government
http://www.pressgazette.co.uk/central-government-has-nearly-1500-communications-staff-and-its-still-impossible-get-answers-until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媒體濫報自殺 害人害己!/呂一銘

體的自殺報導處理粗糙或忽視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已不是新聞,但至今媒體卻依然三不五時當成一般或重大社會或犯罪新聞處理,致病象叢生,必須正視。媒體不能一面肆無忌憚的編寫自殺報導,卻又刊登「珍惜生命 希望無窮」或「自殺求助」專線之類的警訊文字,此無異是「掩耳盜鈴」,實不可取。事實上,做好平實的編採處理,就是一種功德!

自殺新聞處理通通不及格
就以2012年主要報紙的自殺報導處理為例,幾乎通通不及格;違反世界衛生組織規範和相關新聞自律者的總則數,全年還累計高達627則,可說是2009年全年140則的4倍多;而2013年1月至5月,累計竟高達151則,比2009年全年為多,實是莫大警訊!

加上近幾年來更發生多起的滅門自殺、攜子燒炭、臥軌、自焚等慘絕人寰事件,震驚社會!所以媒體無論編採的處理均應自制、自律,以減少負面的擴散、感染效應。無怪連國內外知名的自殺研究專家鄭泰安,在某次與我晤面時便搖頭,亦痛陳,如果媒體再不能節制、自律,就等於間接殺人!反而失去媒體的形象和尊嚴,害人害己(他的著作「媒體與自殺」,堪稱歷久彌新,受到國內外學界的推崇,實值得媒體主管和線上編輯、記者,作為編採實務的重要參考書)!

由於自殺新聞報導,非僅攸關媒體的社會責任,亦攸關台灣的國際形象!像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就收集全世界自殺的數據和相關資料,每年定期將各種統計數字公布,並彙整做學術研究及評比。另英國的媒體研究機構「Media Wise Trust」,還會針對新聞記者和編輯進行訪問,以瞭解有關記者報導自殺新聞的倫理規範議題。1968年創立的「美國自殺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 AAS),更在自殺防治與研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並且彙整保留許多關於自殺的學術研究資料。同樣的,台灣的媒體專業、自主、自律亦受到國際傳播界的注視。此外,美國的「自由之家」、法國「無國界記者組織」復無時無刻監督「新聞自由」等等,吾人豈能妄自菲薄,不愛惜羽毛!

然則,今年農曆年前( 二月十三日 ),台灣史上爆發首次監獄囚犯挾持獄官案,,把新聞當成電影般的報導,使14小時的挾持過程,淪為「戲劇化」情節,引發閱聽人的諸多批評,包括現場的空拍機,還有中天新聞台《新聞龍捲風》和受挾持的典獄長連線,主持人戴立綱戲劇性的訪問,均遭檢舉和NCC調查處分,及至囚犯釋放人質,並舉槍自盡身亡,益發聳人聽聞!而主要媒體的編採處理,亦是問題多多,例如媒體應以維護人質安全和協助公共任務為優先,卻使用空拍機,不僅會暴露警方部署狀況,也可能刺激歹徒情緒,部分媒體的表現幾乎過了頭,忘了守門人職責和社會公器的角色。

再者,挾持現場亦無封鎖線,或管制空拍機,造成媒體干擾警方的任務執行。諸此,也違反「重大災難新聞採訪及製播原則」、「電視新聞使用資料畫面及模擬畫面規勸事項」,以及新聞自律規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創建的知識網站中所提供的新聞工作手冊(The News Manual: A Professional for Journalists and the Media),甚至連法務部何以第一、二次的調查的報告結果,先後不同,並無適切詮釋,讓人霧煞煞?像先前的報告,是肯定典獄長勇於任事,處置得宜;但第二次的調查報告,卻大逆轉!變成:「貽誤處置的先機,釀成重大戒護事故,顯然不適任矯正機關首長職務,調整為矯正署組長職務(反升調至中央)」云云,均未見有深入調查和追究真相的報導。

最令人遺憾的是,主要媒體在報導「6囚舉槍自盡,屍體梅花狀排列」的巨細靡遺,極盡煽情、渲染之能事,讓人怵目驚心!而類此的報導,也通通違反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新聞自殺自律規範。像主持英國牛津大學自殺研究中心的凱尼斯教授(Keith Hawton)就曾一再強調媒體有“暗示、模倣、傳染”作用,必須審慎,對自殺事件的報導“越淡化越好”,最好只做中性的陳述和用語、不在標題寫出自殺方式、把自殺事件特殊化,避免一般化,更須注重平衡和社會效應。因為越是報導詳細或全面,所造成的傳染、倣效的可能性亦更大,這種“情緒傳染”,媒體實難辭其咎。

自殺新聞處理原則
基於自殺新聞涉及影響青少年和兒童身心健康,美國新聞專業協會(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猶在1996年修訂「職業倫理規範」,作出保護兒少的適切規範。台灣更在2011年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訂定與新聞傳播相關的重要條文),就有「不得過度描述(繪)自殺」的罰則;而日本則由媒體組成自律委員會,規範報導自殺新聞時,只做中性的陳述和用字、不在標題寫出自殺方式、把自殺事件特殊化,並在照片、鏡頭的處理上,竭力避免血腥、刺激性,和不尊重死者及家屬的情形,更應避免二度傷害,讓家屬出現創傷後障礙症。同時,強調自殺行為的嚴重性,頗值得台灣借鏡。也就是說,媒體應出於善意、同理心報導自殺新聞,提供民眾資訊,影響社會大眾的態度、信念與行為,扮演一個守望、教育的角色。

儘管自殺因素不能全然歸咎媒體,但若缺乏同理心,或人文關懷,或渲染誇大(合理化或英雄化),忘了公共責任,或未遵守遵守世界衛生組織自殺新聞處理規範,在在可能成為推波助瀾的肇因,反使媒體成為自殺的「推手」,不可不慎!

近年網路發達、資訊傳達及第四權的膨脹,仿效型自殺再度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像瑞士學者魯德(Thomas D. Ruder)就在他的研究中,十分擔心臉書(Facebook)的風行,會造成仿效型自殺增加。而台灣近三年來便曾發生臉書直播燒炭自殺現場悲劇。因此,仿效型自殺的臉書預防及探討,也是未來的防治重點方向,更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防治自殺是一項相當複雜,又十分重要的嚴肅課題,台灣亟須建立全方位自殺防治體系(鄭泰安教授早年對此曾有詳盡規劃,亦曾應衛生署邀請規劃與推動台灣國家自殺防治策略,惜遭政府輪換中斷,未見實施,希望未來有機會實現),且須採標本兼治、多管齊下,始克有濟。而包括改善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家庭環境及政府社會福利服務,加上學界的知識引導,民間團體的各種防救協助【包括生命線(電話:1995)、張老師專線(電話:1980)、警消或醫院】等等,乃至媒體等配合,才能克竟事功。

在此,筆者對鄭泰安的「大愛」情懷和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表示敬佩;更希望台灣媒體能展現「尊重生命」的終極關懷,共同努力做一個「自殺防治守門員」,是所至祈!

如何築起付費牆-《全球政治評論》的創立和轉變/Simon Owens著游家榕編譯

就如同其他在近年興起的報章雜誌,《全球政治評論全文資料庫》(World Politics Review)的創立(以下簡稱《全球政治評論》),主要是因為傳統媒體已無法滿足創辦人Hampton Stephens的需求。他表示,「我曾想要在報紙裡投稿社論,但我卻發現,沒有一家報紙裡有國際新聞評論的版面。」

  於是,Stephens在2006年創立了《全球政治評論全文資料庫》,致力於提供國際事務的資訊與分析,替國際事務相關的專家學者,提供其工作所須的重要資訊。

  創立初期,他除了親筆撰寫《全球政治評論》的文章,也會邀請過去的同事與同學參與撰寫。從2007年開始,為了讓這個剛起步的資料庫能夠轉型為更成熟的商業模式,Stephens開始提供每個專欄100美元的稿費。「我們成功吸引到許多投稿者。這也證實了我的想法,現有的報章雜誌極度缺乏發表專業分析文章的管道。」

  然而,要成功並非易事。Stephens曾形容自己「極為天真」,在經濟大衰退橫掃全國報業之前,包括他在內的許多報業主管,都深信可以僅僅透過出售廣告而獲利。事實上,網路上大量文章壓低了廣告費率,只有規模夠大的網站才足以平衡收支。雖然全球政治評論的讀者不斷增加,但以目前的訪問量根本無法達到收支平衡,更毋須談獲利。

  因此,為了增加營收,Stephens計畫採用「付費牆」制度,讀者需要付費才能閱讀文章。

  Stephens深知「付費牆」會使得資料庫的行銷變得更加困難,因此他嘗試使用多元管道的付費訂閱服務。不同於《紐約時報》的計量付費,讓用戶在限定數量之內免費觀看內容,「我們的訪問量主要來自搜尋引擎,我們希望讀者先看到一部分的文章,他們從Google點進去時可以看到完整文章,但讀者若想要連結其他文章時,就會跳到需要付費的頁面。」

  除了Google之外,這同樣適用於Facebook和Twitter。網路上閱讀文章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Stephens認為,「人們會濫用網路的便利,他們會在Twitter上追蹤我們,是為了免費觀看文章,但現在,他們必須面臨選擇。」

  和較為大眾化的《紐約時報》相比,《全球政治評論》的主要客戶族群為各領域的國際事務工作者,如受雇於學術機構、非營利組織的學者與專家等。因此,此類大型機構是相當重要的潛在客戶。

  目前《全球政治評論》有60%的營收來自大型機構的訂閱,其餘才是個人訂閱。在2010年末,Stephens與EBSCO合作,由EBSCO負責《全球政治評論》的行銷。EBSCO是一家大型資訊服務集團,主要販售電子學術期刊或其他電子出版品給各大學、公司、政府或非營利組織。Stephens強調,「他們有銷售的能力,我們的合作可以讓《全球政治評論》專職產出文章,我們一起投資,也一起分享利潤。」

  這次的合作讓《全球政治評論》的訂閱大幅增加,舉例而言,美國國務院為四萬五千名員工訂閱文章,成為《全球政治評論》的最大客戶。但為了讓公司不至於但過度依賴單一客戶,Stephens也開始積極拓展其他訂閱戶。他解釋,「如果我發送一條最新頭條,EBSCO會將它傳遞出去,但大多數時候他們只傳給既有客戶,並不會銷售給其他非EBSCO的客戶。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也讓我們無法觸及其他較小的機構。」也因此全球政治評論亦開始積極與美國及英國的小型NGO和非營利組織簽約。

  除了小型機構外,Stephens也致力於爭取個人訂閱者。他的目標是希望這些訂閱者可以佔全部訂閱的50%。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試圖分析主要客戶的來源,以及這些客戶所需的資訊。「我們的對象是對此領域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像是政策制定者、跨國企業的風險分析師,或是教學及做研究的學者。雖然也有少數訂閱者本身的工作與國際事務毫無關聯,但只是少數例外。」

  Stephens強調,《全球政治評論》在某種程度上是介於大眾化刊物(如:經濟學人雜誌)和國際事務季刊之間。「儘管有些大眾化刊物的讀者可以讀懂我們的內容,但我們假設全球政治評論的讀者都有些基本的專業知識。我們試著結合主流雜誌的短文章,及有深度思想的學術期刊內容,每天透過網站發表。」

  《全球政治評論》一直都有很穩定的投稿人數,大約有一百人每年投稿超過一次。「我們採取以件計酬的方式,公司與他們之間沒有特別訂定長久的合約」,這些投稿者都有全職工作,他們投稿的目的是為了使文章可以觸及到更多讀者,因此Stephens只需要付小部分的酬勞,就可以得到高品質的文章。他表示,「我敢說,如果你把我們的花費與其他刊物比較,我們是非常有利的。我們花這樣的金錢產出如此高品質的文章是非常划算的。」

  同時,也因為《全球政治評論》不只著重於與美國相關的事務,讓這個網站對於投稿者和讀者來說,都很具吸引力。以資料上來看,約有超過半數的網站訪問量是來自美國本土之外,而從訂戶方看亦是如此,約50至60%的訂戶來自非美國地區,僅有40至50%的訂戶來自美國。這讓《全球政治評論》有機會將目標觸及到國外的非營利組織和其他機構,也有助於增加收益。

  雖然網站還沒正式獲利,但Stephens 希望能在今年轉虧為盈。Stephens目前最關心的則是,當《全球政治評論》可以自足後,應該如何繼續擴張。《全球政治評論》應維持現有利基,還是是擴大公司規模、提供更多服務或發展更多地區(如亞洲)?面對這個問題,Stephens給了誠實的回答,「我不知道答案,我如果說我有很遠大的目標,那就是在說謊。現在我們著重於獲利,但未來是充滿各種可能的。」

  對於網站是否考慮採用如同《紐約時報》的計量付費,或採取《華爾街日報》的模式,在付費前可以觀看某些內容,Stephens並不持有樂觀態度,「我們沒有足夠的文章產出。我們每個月約產出70至80篇新文章,雖然數量看起來很多,但比起《紐約時報》或Buzzfeed的文章數量,卻是微不足道。會有人願意付了錢,能看的文章卻少之又少嗎?」

  在電訪結束後的數小時,Stephens通過電子郵件闡述了《全球政治評論》的核心理念。他表示,部分獲利之所以來自於讀者訂閱而非廣告,目的在於讓網站能夠完全聚焦在欲傳達給讀者的訊息與價值,往後進行擴張時,《全球政治評論》也會堅守這樣的信念。「他們付費後,便是我們真正的客戶,而我們所做的一切,從文章可信度到網站易用性,都應以他們為主。」

  許多人擔心,廣告的增加會模糊獨立新聞與贊助廣告之間的界線,但從《全球政治評論》的例子,我們便能夠得到一些啟發。Stephens要向大家證明,在嚴守以讀者為中心的立場時,網站也同樣能維持獲利。這是他畢生堅守的信念,他也將用實際的結果證明這個信念。

原文How a hobby foreign affairs blog became a paywalled news destination — and a business
來源http://www.niemanlab.org/2015/03/how-a-hobby-foreign-affairs-blog-became-a-paywalled-news-destination-and-a-business/?utm_source=Daily+Lab+email+list&utm_campaign=a0d39152a6-dailylabemail3&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d68264fd5e-a0d39152a6-395857297

 

推薦訂閱
@【文香的「我好漂亮」電子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