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05-07 16: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105-1休閒體適能班隊開始招生囉
本期目錄
「2015 年新聞媒體狀態」報告 8 大重點/轉載自新媒體研究所
Snapchat正轉變成媒體平台/莊適寧編譯Carmel DeAmicis
日本捕鯨船與反捕鯨船在南極海域衝突
「2015 年新聞媒體狀態」報告 8 大重點/轉載自新媒體研究所

美國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今天公布了一年一度的「2015 年新聞媒體狀態」(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5)報告,內容涵蓋廣泛,從報章雜誌、無線電視、有線電視、當地新聞、公共電視,到數位新聞。這篇文章整理報告中有關傳統新聞報紙、數位新聞,以及數位廣告收入的重要趨勢,八大重點摘要如下:

 

傳統新聞報紙發行量與線上表現


‧整體而言,報紙(包括日報和星期日報)發行量在 2014 年時下滑 3%。
‧新聞讀者仍以紙本新聞為主,超過五成的觀眾表示只閱讀紙本新聞報紙,大約三成的讀者除了閱讀紙本新聞外,也表示會從桌機或(和)行動裝置來閱讀新聞。此外,有大約 5% 的讀者則完全以行動裝置作為新聞閱讀媒介。


 
‧傳統新聞報社的整體廣告收入持續下降,雖然數位廣告收入提高,但不足以彌補下滑較多的平面廣告(print ad)收入。此外,和十年前相比,新聞廣告收入只剩下五成不到。


 
‧新聞編輯團隊員工整體數目在過去幾年也持續下滑,在 2008 年時下降 11%、2012 年下降 6%,而在 2013 年時則下滑 3%,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新聞員工總數約為 36,700 名。



‧流量排名在前 25 名的傳統新聞網站,大多也同時擁有高發行量(包括 USA Today、《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日報》和《洛杉磯時報》),不過也有例外,像是擁有高發行量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s),其新聞網站流量不在前 25 名,此外前 25 名高流量的新聞網站中,有 5 個是英國新聞網站。



‧大型的傳統新聞媒體,線上網站的不重複訪客數目遠高於發行量。舉《紐約時報》為例,2014 年 9 月的發行量約為 65 萬,然而其 2015 年 1 月的不重複訪客數目高達 5,400 萬,其中《紐約時報》的訂閱收入大部分都來自數位來源(包括桌機網站、行動裝置網站和應用程式)。儘管如此,從前述數據可以發現,新聞報紙的主要收入來源仍為平面廣告,而非數位廣告。(註)



‧值得注意的是,這 25 個傳統新聞報紙的線上網站,其行動裝置流量都高於桌機流量,其中有 19 個網站的行動裝置流量高出至少 10%。然而,雖然有更高比例的線上讀者從行動裝置閱覽新聞,但從行動裝置而來的新聞閱覽時間通常都比較短。25 個傳統新聞網站中,有 13 個網站的桌機讀者,花費在網站的時間比起行動裝置讀者高出 10%。



數位新聞機構(Digital News Entities)


  皮尤研究中心分析數據公司 comScore 的資料發現,美國 400 個新聞媒體機構中,只有 50 個新聞機構的線上造訪者數目達到 comScore 所訂定的報導門檻。經分析在美國擁有最高流量和造訪者的 50 個新聞機構,包括同時保有傳統印刷和線上新聞網站的新聞媒體,以及完全以線上新聞為主的純數位新聞媒體,重要趨勢整理如下:



‧流量前 10 名的新聞機構中,有 2 個是數位原生新聞網站(digital native),也就是純數位新聞媒體,包括《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和 BuzzFeed。
 


‧純數位新聞媒體的流量排名依序為:《哈芬登郵報》、BuzzFeed、BleacherReport、Business Insider、c|net、Mashable、Slate、Vice、Gawker 和 Vox。(其中除了 c|net 外,其餘純數位新聞媒體的行動裝置流量皆高於桌機流量。)



‧流量排名前 50 名的線上新聞機構中,有 39 個新聞機構的網站,其行動裝置流量高於桌機流量。有趣的是,11 個電腦流量高於行動裝置的新聞機構網站中,有 9 個是數位原生新聞網站,包括 c|net、engadget、TechCrunch、Live Science、Politico、Ars Technica、Gigaom、 和 PopMatters(依流量排列)。值得注意的是,這 9 個純數位新聞媒體中有 6 個都是科技新聞網站。



‧雖然線上觀眾更容易透過行動裝置閱覽新聞,然而行動裝置讀者閱讀線上新聞時間通常較短。報告表示,50 個新聞機構中,只有 10 個新聞機構的「行動裝置」閱覽者,會花費「較多」時間在新聞網站上。這 10 個機構包括:CNN Network、BleacherReport.com、Chicago Tribune、Vice、Chron、Salon、Boston、Mashable 和《洛杉磯時報》。不過如果仔細比較數據,可以發現兩者的時間花費差距不大,單次拜訪時間平均都只有 1 到 4 分鐘。
數位廣告收入(Digital Advertising Revenue)



‧數位廣告收入逐年成長,去年成長了 18%,其中行動廣告收入也大幅增加。


 
‧在所有數位顯示廣告(display ads)中,橫幅廣告(banner ad)依然是最常見的廣告類型,相較 2013 年營收成長了 12%。然而所佔的營收比例卻從 4 年前的 63% 下降至 2014 年的 49%。而影片廣告(video ad)則緊追在後,且成為所有顯示廣告中成長最快的類別,其營收相較 2014 年成長了 56%,佔總營收的 27%,相較 4 年前成長了13%。



‧顯示廣告營收前五名的公司依序為:臉書(佔所有顯示廣告營收的24%)、Google(14%)、Yahoo(6%)、AOL(%)和推特(4%)。和 2013 年相比,大致排比和營收比例沒有太多變化,只有第五名的公司從 2013 年的微軟換成推特,且臉書的營收比例成長了 5%。整體而言,數位廣告仍掌控在網路巨擘手中。



‧而如果細看「行動」顯示廣告營收,則前五名的公司依次為:臉書(佔所有顯示廣告營收的 35%)、Google(12%)、推特(7%)、Pandora(6%)和蘋果(5%)。和 2013 年相比,排比和營收比例相似,只有臉書的營收比例成長 6%。


——————————————
註:皮尤研究中心也解釋為何線上訪客人數遠高於紙本發行,但是超過五成的讀者表示他們只閱讀紙本新聞報紙。這中間的差距可能來自於觀眾對於「閱覽新聞報紙」的定義。由於研究發現,讀者停留在《紐約時報》網站的平均時間大約為 4.6 分鐘(而這已經是所有 25 個傳統新聞網站中最長的停留時間),可能是經由信箱或是社群媒體連結到新聞網站,因此讀者可能認為這樣的經驗是「瀏覽新聞」,而不是「閱覽新聞報紙」。


 轉載自新媒體世代
http://whatsnextfornewmedia.com/2015/04/30/「2015-年新聞媒體狀態」報告-8-大重點:新聞網站行動/

Snapchat正轉變成媒體平台/莊適寧編譯Carmel DeAmicis

Snapchat是一個新興的應用程式,是一個專門為智慧型手機開發的照片分享App。用戶可以拍照、錄製視頻、添加文字和圖畫,並將他們發送到自己在該應用上的好友列表。主要用戶群為13~18歲的青少年。

------------------------------


Snapchat現在正提供新的通信工具,希望能夠專注媒體內容來抓住用戶,使人們使用應用程式的時間變長,並且讓他們使用次數更頻繁。



這時間點是對的,在新的Snapchat區域,我們可以從11個不同的新聞機構,範圍從CNN到Vice,你可以瀏覽大小適中的文字,視頻跟照片更新顯得時髦、精緻而且時尚。



Snapchat正在遠離訊息通信?



Discover不只是一個對短暫訊息應用程式的新功能,估計其中有超過100萬的活躍用戶,在產品的願景中這是一個戲劇性的轉變。有人暗示Sanpchat已從聊天向前邁進,它並不是廢除私人照片共享,當你打開它的時候圖像屏幕仍是你第一個看到的畫面,但它現在充分利用人們在應用程式的參與,帶入更多獲益友好的功能。這比起,從某個朋友中的私人訊息內張貼廣告、張貼在食品網的片段,會來得更容易多了。




不像Snapchat的信息通訊競爭者,例如中國的WeChat或者加拿大的Kiki,它們在Discover介面的品牌內容並不是以訊息的形式存在。相反地,它是一個自助式廣播格式,方便接收來自品牌的商業訊息管道,而不是用來通信。



品牌可以與用戶在應用程式內的信息通訊方面聊天,但它不是Discover廣告金錢的基石。



由於Snapchat在美國是領先的信息通訊, 其商業重點的轉變也可能呈現該行業的發展走向。這部由得讓人好奇,難道在美國通訊軟體的未來,其實並不完全是信息通訊而已嗎?



信息通訊產業停滯不前



Discover的介面已經設計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它在完美的時間點推出正好是Snapchat增長出現停滯線的時候。Comscore的數字可能在逐點的基礎下不太準確(比Comscore對它們作的調查內容, 大多數的媒體機構報導了更大的流量數字), 但在更宏觀的增長趨勢情況下,Comscore更加可靠。分析公司發現,所有信息通訊的應用程式,從Kiki到WeChat跟Snapchat都停滯不前。



信息通訊的用戶偏向年輕族群. 但有鑒於年輕市場呈現飽,Snapchat認為要增長使用戶,就應該拉攏18歲以上的使用者。



Snapchat其中一個說明畫面表示,「這不是社交媒體,Discover涵蓋的內容不是當前最受歡迎的內容,我們仰賴編輯跟藝術家們,並不是以點閱率跟分享率來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換句話說,這不是有關信息通訊或病毒式傳播,這不是動態更新或朋友這是一個有關更傳統的東西,而是由編輯的判斷。

 


此外,該品牌在Discover區塊並不是全然都是年輕與潮流資訊,像CNN以及雅虎新聞,這些傳統的機構提供了成熟的氣息,或者說是更清新、朝氣蓬勃的體驗, 或許Snapchat是希望給予它的較年長用戶群更多的東西去觀賞。




Snapchat想藉由媒體來賺錢



這並不奇怪Snapchat認為,比起信息通訊,透過媒體可能賺更多的錢。Facebook經過幾年對動態消息(Newsfeed)這項產品的營運後,也發現相同的事情。比起僅僅只有寶寶的照片跟結婚相簿可看,人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具有更多內容的網站上。這反過來又使得廣告商們願意支付更多金錢,目的是吸引用戶的停留目光。



Snapchat希望媒體內容對它的觀眾群有相同的影響力,但它採取了非常不同的手法。正如上面提到它所強調的介紹文字敘述,這不是有關於「最流行的」而是有關「什麼是重要的」。 一般群眾不會決定冰桶挑戰將升至人氣高點,媒體編輯跟Snapchat的員工將會決定。



Facebook臉書、Twitter跟Pinterest在這場以媒體紅蘿蔔吸引用戶的遊戲裡,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競爭對手。Snapchat最初的合夥人很高興告訴全世界,他們被選中作為Discover的發表平台,我今早從像CNN和Fusion那樣的公司收到多條通報,宣告相同的事。Fusion原本不在被選中的11個最初發表平台內,所以這是一個跡象,顯示將有更多媒體品牌(如MTV)可能加入。除了進攻Snapchat的龐大基本用戶群並且使他們成為觀眾,這也給了它們走在時代尖端上有個緩衝空間.



但一如既往,媒體公司與高科技的應用合併,會使他們身處在一個危險的處境。 如Mathew Ingram過去寫過很多次的文章所說的,科技平台的利益還沒有與媒體公司並駕齊驅,儘管Facebook可能給予幫助Upworthy 或者Buzzfeed這樣大的媒體組織推進的力量,但它長期來看是一個脆弱的協議。一家科技公司所給予的流量是可以很容易地就被奪去,Snapchat正在為自己下了個賭注,它希望它可以化身成一個媒體來源、成為一個賺錢的平台,即使這意味著信息通訊不再是優先選項。這樣的做法能否成功,還尚待觀察。




原文網址- https://gigaom.com/2015/01/27/can-media-do-for-snapchat-what-it-did-for-facebook/

日本捕鯨船與反捕鯨船在南極海域衝突

張時健 |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日本捕鯨船與反制捕鯨人士的船隻在南極冰洋發生衝撞,2014年2月3日(周一)雙方互控必須對衝撞事件負責。雙方船隻受損都不嚴重,且無人受傷。這是今年首起的反捕鯨衝突。

反捕鯨船船長漢馬士德在船上以衛星電話告訴記者,日方的衝撞既無理且殘忍。這艘反捕鯨船的名字叫做(鮑伯吠犬號),是知名競賽節目「價格猜中了!」(The Price is Right)主持人捐款百萬美元給協會後,對船隻的命名。

海洋守護者協會(Sea Shepherd)年年試圖阻止捕鯨船的獵鯨行為,並認為他們是遭捕鯨船長年攻擊的受害者。漢馬士德(Peter Hammarstedt)表示,日方船隻用許多條鋼索繞過他們的船隻,試圖破壞船舵與推進器。兩船靠近時日方還刻意撞擊,導致反捕鯨船的船首和錨受損。

日方則指控守護者協會才是肇事者。鼓吹獵鯨行為的「東京鯨魚研究所」發表聲明,指抗議人士對捕鯨船丟繩索,導致自己的推進器受損。因吠犬號駛得太近,而造成該船與捕鯨船船尾發生碰撞,使其船殼與檻杆受損。

日本漁業署在聲明中表示:「我方研究用捕鯨行為,是國際公約保障下的合法活動。海洋守護者協會的暴力破壞已危及日本船員的生命安全,並造成我方船隻與設備的損害,這是不可原諒的。」日本政府發言人菅義偉表示,由於反捕鯨船的船籍國為荷蘭,將促請荷蘭政府採取「有效」手段避免此事重演。

日本根據1986年的國際捕鯨備忘錄,以科學研究之名繼續捕獵,今年計畫獵殺1000頭鯨魚。批評者指該計畫包藏商業目的,因為部份鯨肉並未用於研究,而是作為食物被轉售。

澳洲聯邦環境署署長杭特(Greg Hunt)表示,對此次衝撞事件已開啟調查。去年(2013)澳洲向聯合國國際法庭控告日方,指該國每年的捕鯨行為已違法。國際法庭預計今年稍晚會就此作出裁決。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早在2003年,知名的科學研究期刊《自然》(Science)即收錄有關鯨魚保育相關的科學研究。相關研究指出,商業性捕魚不僅過度捕撈海洋漁資源,也造成生活在海洋超過5000萬年的大型哺乳類動物數量大幅減少。科學家擔心,鯨魚被過量捕獵恐會衝擊海洋生態。

人類捕鯨主要是市場特殊需求,包括以鯨魚油加工製作肥皂、香精、燈油和蠟燭,部分國家以鯨鬚製作生活用品,如鞭子、衣物配件等,也包括食用鯨魚肉等。

早在20世紀初,各國為了保護日益稀少的鯨魚數量,訂定多種捕鯨禁令。英國1908年便訂定規範鯨魚工業的法律。1946年國際間訂定捕鯨取締公約,規範捕鯨數量,有15個國家簽署。1986年國際捕鯨協會宣布終止商業捕鯨,僅開放用在科學研究的捕獵,日本現行捕鯨即是利用「科學研究」這一但書。

日本捕鯨的主要獵場是鄰近澳洲的南極水域,多年來,澳洲反捕鯨運動者和澳洲政府,多次運用不同手段阻止日本停止的捕鯨行為。2008年,澳洲法院更明確裁定日本的鯨類捕殺違反澳洲環境法,但因為南極海域是公海,澳洲政府無法行使公權力,僅能透過外交協商,同時告上國際法庭。

面對過去數十年來國際間對其捕鯨的抗議行動和施壓,日本始終堅稱捕鯨是執行科學研究的必要行為。但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早在2009年就向東京檢察廳告發日本捕鯨船走私鯨魚肉。另一方面,2010年澳、法、紐西蘭的18位科學家組織一支研究團隊,前往南極研究鯨魚,目的是向日本展示,不用殺鯨也能做鯨類研究。要求日本,不要以科學之名來掩蓋他們吃、用鯨類的事實。(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延伸學習:

鄭靜琪(民92),鯨魚數量已經安全無虞?以DNA估測族群量,發現以前的估計數量大有問題,科學人,18,57。
《日本捕鯨船隊南下,前往南極捕殺鯨魚》
《殺雞焉用牛刀 不需要捕殺也可以研究鯨魚》
《日本捕鯨惹怒澳大利亞》
《揭發走私鯨魚肉竟被捕 要求日本政府徹查》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4/1330.htm)

推薦訂閱
@【覺青性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