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電子報《NO.171》─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22,2014【農村社造】周末一起來逛農夫市集!
編按/假日還在逛大賣場或百貨公司嗎?不妨上網看看住家附近有無「農夫市集」或「有機市集」,選個周六上午,全家一起去買菜。農夫市集標榜著健康、環保、樂活的觀念。消費者可以直接跟生產者買到新鮮的蔬果,並確保生產過程不使用農藥或化肥;這裡不只提供健康,還有創意與驚喜:手作達人用熱情和經驗研發的各種創意產品,如手工冰淇淋、環保肥皂、和廢棄物改造的藝術品,更重要的還有背後的價值理念,農夫市集相對於大型超市,希望朝著「社區協力農業」(CSA)的方向前進,主張在地生產,就地消費,生產履歷透明化,相對於「企業化農業」為了大量生產,濫用化肥與農藥,運輸加工製造大量碳排放而言,是對人與環境更友善的食物供應模式。
以下文章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感謝作者林珮芸的分享;先附上買買氏在FACEBOOK上<直接跟農夫買>整理的台灣各地農夫市集資訊,這個周末一起來逛農夫市集吧!
小腳印踏大腳印 一起來逛農夫市集
文/林珮芸(媒體與藝術工作者)
圖/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中,邀集了許多有機農場的農友。(謝雯凱攝)
印象中買菜永遠是媽媽的任務,如果是職業婦女,下班要忙著趕到超市採買晚餐食材;若她是家庭主婦,便會提著菜籃在傳統市場東挑西揀,和菜販討價還價。但是現在,買菜可以是全家一起做的事。上網搜尋一下,看看住家附近有沒有步行就可以到的農夫市集,也就是最近很流行的「有機市集」,趁著春暖花開的周末,全家改變賴床的習慣,跟著微笑的太陽公公,一起到市集來尋寶。
健康食材 農民親手交付
不同於傳統批發菜市場,農夫市集是由自耕農或是手作達人,將生產的食物或天然加工品親自交給顧客,顧客可以和農夫面對面交流互動,不只買的安心,也可以讓 家中小少爺、小公主明白,原來佳餚不是憑空變出來的。讓孩子親手接觸剛從泥土裡採收的蔬菜,鮮豔欲滴的新鮮水果,比起美術課更教他們印象深刻。捧著一顆綠 油油的西瓜,或是沉甸甸的黃金南瓜,應該是讓孩子離開電視機前最好的運動。
農夫市集不只有新鮮無農藥的有機蔬果,還有天然手工肥皂、醬瓜、碗粿、果醬等等令人垂涎三尺的好滋味,更有些孩子即將看不到的傳統美食。不同於一般夜市園 遊會,農夫市集標榜著健康、環保、樂活的觀念,而不以商業考量。爸爸媽媽可以放心讓寶貝孩子在市集裡蹦蹦跳跳,吃得開心,玩得開心,自己也逛得開心。為了 不使用化學肥料,以及開發出有機健康的食物,手作達人用熱情和經驗的累積,研發出既有創意又美味的產品,如手工冰淇淋、環保肥皂、利用廢棄物改造的藝術 品,在這邊,我們找回失去已久的創意與驚喜。
圖/大小牽小手,一起逛新竹的綠蜻蜓市集。(林珮芸攝)
【都會社造】宅運動&都更惡法
編按/2009年8月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通過都市更新條例第36條補充規定,明訂已辦理權利變換的都市更新個案,如因少數不同意更新住戶而受阻,經實施者請求,市府將強制拆除。這一條法令,被建商視為用來對付「釘子戶」的「尚方寶劍」,更成了許多少數人意見不被尊重的鐵證。
民國89年起因更新爭議不斷的永春社區,位於信義區的精華地段,仍有14戶堅持不搬遷被視為「釘子戶」。其中好幾位住戶,認為建商森業建設提出的都更條件令人存疑,因簽約多年而估價與現價脫鉤、新分配到的居住空間反而更少,使得權益受損,他們與北市其他都更受害者串聯,同時也對都更條例第25條與第36條提出圖利建商之質疑。
而在近期很有趣的是,有一群政大廣電系的學生與永春地區都市更新受害者共同舉辦「宅運動」展覽,透過藝術展覽的方式達到社會實踐的行動目的。展覽包括比較不同地區都更案的文件展、怪手噪音體驗,還有「機車公文展」讓大家一窺行政單位的形式主義態度。藉由展覽搭配記者會,除了邀請專家學者共談都更問題,也透過展覽吸引附近路人目光,藉以達到為不平等發聲的目的。
訴求廢都更惡法
2011/06/18 孫窮理/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張心華 攝影/孫窮理
鍾家的彩券行又重新開幕了(鍾家的故事,請參考這裡)。
「公益彩券特獎在此」的大招牌還是高高掛著,招牌下面用白色瓦楞紙版草草寫著的「救命!藐視人權」抗議牌子還在;彩券行的後面一大片已經被拆成廢墟的四層樓房屋還在,三樓的鍾家一家人,也還在。四獎是礦泉水、三獎是檳榔「或」啤酒,二獎是檳榔「和」啤酒;有人手氣好,一抽,就抽到了「頭獎」,那是什麼好康的?建商委託政府,代拆到您家。
釘子戶‧永春虎
被稱為「釘子戶條款」的《都市更新條例》第36條第1項,在都市更新的「權利變換範圍」裡面,對不願意搬遷的住戶,建商可以委託政府介入,強制拆屋。而在前面「更新區域」以及「權利變換範圍」劃定的程序裡,建商透過各種手段,取得「多數人」的同意,不但是老舊集合式住宅裡的居民沒有辦法表示異議,就連鄰近擁有獨立土地權的「透天厝」,也會在莫名其妙的狀況下被劃進必須拆遷的範圍,再加上法律規定,地方政府有「義務」動用公權力、幫建商拆屋;政府為在更新過程中獲得巨利的建商服務,也使得都市更新的「受害者」在飽受建商欺瞞、黑道恐嚇之餘,面對公權力這最後一關,怎麼也逃不過。
宅運動「是誰搞的大風吹」展覽新聞稿
文/毛冠智
「我們嘗試用藝術抵抗,並且為城市寫下紀錄。」
除了大家已經熟悉的廣電及網路媒體,多元形式的藝術創作也是表達、傳播的媒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藝術介入社會」課程,因此探索創造性的傳播和介入改變社會的可能。課程以近日頗受社會關注的房價/社會住宅以及都市更新等議題,以「宅運動」為發想,與台北市松山區台灣都市更新公正促進協會一同探討,都市發展所面臨的居住與人權問題。課程參與學生創作了五件作品,在忠孝東路五段與松山路交叉口的都更區展出,希望藉此引發更多的討論。
在都市不斷擴張發展下,當前社會面臨高房價、弱勢者居住權、都市更新正義等居住人權(Housing is Human Right)及親近城市的權力(Right to the City)等問題,它暴露了新自由主義肆虐,空間爭奪戰已全面展開,並且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權與居住權。
五件作品分別論及都市更新過程中荒謬的程序,政府與建商利益掛勾,濫用多數決,侵犯他人居住權利,讓居民生活在黑道陰影恐懼中;另有作品探討都市綠地問題,台灣都市綠地比例是其它大城的四分之一,政府不僅未盡維護規劃都市生活品質的責任,卻還以假綠化來推動都市更新,讓建商獲取暴利。此外,也有作品關注街友的居住權,他們有的因為找不到工作,有的因為擔任派遣工而居無定所。在M型社會結構中,對這些人來說,有屋住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的想像。
十九世紀末開始,藝術被視為提問或批評的工具,在民主社會,藝術也被視為重要的公民教育媒介。參與「宅運動~~是誰搞的大風吹」展覽的學生,以攝影、文字、聲音、裝置、行動劇等多元媒材,摸索藝術在公共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揭穿都市更新的黑暗面,並引領思考都市發展的問題。
2011/06/18
台北報導
關於本報
協助編輯:台大實習生邱彥瑜、邱屏瑜、楊舒安、陳含葦、王慕寧、許月苓、李為煬、阮靖權、吳佳臻、陳慈慧、黃任瑋、廖宜安。
*親愛的夥伴您好:
學會今年關注重點將聚焦於農村社造/河川社造/都會社造/文資保存/八八風災等議題上,您的訂閱與肯定將鼓勵我們持續努力!若您欲支持本會或議題,可斟酌參與:
1.歡迎加入會員:入會申請書 會費繳納單
2.定期小額捐款:郵局儲金捐款授權書 信用卡捐款授權書
【活動訊息平台】
*716農民重返凱道 捍衛土地正義 守護糧食安全 永續水資源
各位關心台灣農村的朋友,捍衛農鄉聯盟與台灣農村陣線懇請您,716、717與農民一起重返凱道,捍衛土地正義。
去年的717,大家和來自大埔、相思寮、灣寶、二重埔、璞玉、土城等面臨土地徵收的農民,一起夜宿凱道,要求「圈地惡法 立即停止」。並且在凱道上種滿了「凱稻」,大家一起把被怪手鏟平的田「種回去」。
716-717農民重返凱道 捍衛土地正義行動:
716(六)
17:00-18:00土地與餐桌─城鄉鬥陣行動:各徵收區農特產、凱稻爆米香
18:30-21:30水與土—生命與正義晚會:徐世榮、彭明輝、徐進鈺、鍾永豐、廖本全、詹順貴、蔡培慧、蔡晏霖、曾旭正、李丁讚、農村武裝青年(陸續增加中)、…等公共知識分子與樂團聲援短講、演出。
22:00-24:00大樹腳論壇:農地徵收、糧食安全、水資源主題論壇
24:00-清晨 夜宿凱道
717(日)
06:00-09:00凱稻向陽:凱道曬稻穀,宣示捍衛土地正義、守護糧食安全、永續水資源。
土地與餐桌─城鄉鬥陣行動
713(三)-715(五)台北公館、西門、忠孝復興捷運站發送各徵收區農產品
最新行動訊息請見:
台灣農村陣線網站:http://www.todei.org/
台灣農村陣線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pages/台灣農村陣線/199235960110837?ref=ts&sk=wall
聯絡人:台灣農村陣線 林樂昕 0922-696075 許博任 0986-611914
蔡培慧0932-349866
民間版土地徵收條例連結與說明:http://www.taiwanruralfront.org/node/246
716 農民重返凱道活動說明:http://www.taiwanruralfront.org/node/249
*第五屆自然生命印象「水森活」攝影徵件活動開跑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合辦的「自然生命印象」攝影徵件活動,今年已邁向第五年。為了喚起大眾對野生動植物的關懷,號召全民共同關心環境,該活動希望透過影像及故事性串聯的創作,讓更多人體驗自然,進而培養生態保育的觀念。
活動時間自即日起至10月30日為止,凡愛好自然攝影及關心生態環境、喜愛大自然的個人或團體,皆可參加。活動簡章及報名表可於「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像頻道網站」活動網站網站下載,或附回郵信封郵寄至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函索。
*臺東縣核廢桶展示計畫,徵求路邊人家認養照顧
展示緣起:經濟部於100年3月29日依「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公告達仁鄉南田村為候選場址,即將來臨的縣內公投將為重要之決戰點。鑒於台電以銀彈攻勢,刊登廣告、資助公私團體參觀旅遊、逐戶拜訪遊說等洗腦方式,遂行其目的。反對核廢的資源及聲音相對極為渺小,故推動此展示宣傳案。
展示構想:購置200加侖之回收汽油桶,模仿核廢桶之顏色、標誌上漆。徵求台東縣各鄉鎮、重要道路旁之商店或民家認養、照顧、展示。提醒台東縣民:如果沒有積極的護土認知和行動,台東縣將永遠變成核廢料的故鄉,台東子民世世代代將永遠承受核廢料的威脅及污染。
執行方式:陸續自回收廠購買、運送鐵桶,徵求志工塗裝上漆;拜訪、徵求台東縣各鄉鎮、重要道路邊之商店或民宅認養、照顧、展示;發布新聞稿,推廣宣傳。第一批將先行推出20座展示桶,視其效果再行決定是否增加展示數量。展示地點之選擇,以曝光率較高者優先。
執行單位:台東縣廢核.反核廢聯盟,台東縣環保聯盟
聯絡人: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48號 楊宗瑋
資訊來源:http://e-info.org.tw/node/67870
*2011 瑞里國小校園圖書館 參與設計工作營 (OURs第十一屆暑期工作營)
在兒童的生活世界裡,身體經驗與想像力引領他們暢遊空間。 而閱讀的行為,又可以引發什麼有趣的場所想像呢? 一起來討論關於閱讀的空間吧! 這次我們將到位於海拔一千公尺的山林小學校_ 嘉義縣瑞里國小。除了探討閱讀行為,也將在雲煙飄渺的山城中,跟著兒童的足跡,發現聚落的生活故事。
跟使用者一起遊戲的規劃想像,出發!
邀請|都市計畫、建築、景觀、森林、園藝、水利、動物、昆蟲、土木、藝術等學系,及其它有興趣的大學、研究所同學20-30名 費用|
食宿均免,需繳交保證金500元,全程參與後退還
期限〡即日起至100年7月6日,請於報名後三天內繳交保證金
聯絡人〡OURs 施小姐 02-23656515
活動資訊|http://www.ours.org.tw/blog/ours/2011/06/28/222
*【第十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 100/07/22-25 高雄杉林及鄰近農家
在農村,兩代之間的「近身學習」是最常見的,所以農民不需要特地學種稻、農家的婦女也不需要特地學料理,那是在生活中,自然傳習而來的。「師徒制」也是另一種常見的學習,例如刻牌匾、打鐵匠。「社區大學」是有別於傳統的新興學習方式,看似學校,但卻異於體制內的套裝知識,希望能讓學員有更多自主性的學習,希望能讓農村的文化及知識被看見,也希望能藉由學習,讓農村居民的生命活化。
關心農村議題的朋友,歡迎您一起來加入第十屆農村教育與社區發展工作坊。
【活動日期】100年7月22日(五)至7月25日(一),共計四天三夜
【活動地點】杉林葫蘆藝術文化村(高雄市杉林區上平村大坑6-1號)
【活動人數】30人(全程參加者優先錄取,額滿即止)
【活動網頁】http://www.wretch.cc/blog/cmcu/21873099
【聯絡方式】07-6616600、6629625、6629378
*2011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國際經驗交流會議
【社會力量的浮現】
本年度國際經驗交流會議--「社會力量的浮現」,茲訂於7月9~10日二天辦理,特地邀請三位來自美國西雅圖學者,以及一位日本學者,配合國內青年社區規劃師,進行三個國家的經驗分享。
講者資訊:
美國西雅圖
侯志仁/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系主任
RICHARD B. MACDONALD/西雅圖社區管理局P-Patch社區花園計畫主持人
Joyce Pisnanont/IDEA Space社區參與中心負責人
日本
延藤安弘/愛知產業大學建築研究院教授
臺灣
張聖琳/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時間:100年7月9日、10日
地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原 仁安醫院)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7號(延平北路與涼州街口)
活動資訊與報名網頁:http://www.community-taipei.tw/shownews.asp?sid={C1D26CAE-DBF9-46A1-8A38-108A08BE8042}&web=news
【農村社造】「社區協力農業」的探源與實踐簡介
編按/學會長期關注臺灣的農業發展,並希望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協助台灣的農業避免在經濟口號的政策下漸漸消逝。去年曾經邀請伊莉莎白。韓德森女士來過台灣,並請伊莉莎白分享她在國外的「社區協力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經驗,我們認為CSA也是一種透過社區營造的方法拉進生產者與消費着的關係。因此請目前在學會實習的台大社會系實習生李為煬,為大家整理CSA的簡單介紹以及目前在台灣的發展情況。下一期會介紹伊莉莎白。韓德森「種好菜,過好生活!社區協立農業完全指導手冊」的簡單介紹。
「社區協力農業」是針對二戰以後發源於美國並影響其它地區的「企業化農業」進行改革;「企業化農業」以機械化、高科技與現代化工業管理為特徵如使用農藥、化肥或基因雜交等,追求產量提升。這種農業典範大行其道有其冷戰背景:由於各地面臨戰後人口成長壓力,糧食遂成為控制弱國的武器,且在強國傾銷下,以窮國紛紛效仿這種糧食生產方式,稱之「綠色革命」,但二三十年間卻造成種種社會、經濟與環境生態問題:如小農農地流失、單一作物降低生物多樣性、農藥與化肥汙染土壤與用水。
因此,1960年代初德國、瑞士開始有關心糧食安全與農地流失的人士組織協會,日本則有家庭主婦則組成「生活俱樂部」以集體購買來支持小農。但社區協力農業(CSA)這個詞最早則由美國人詹恩(Jan Vader Tuin)等農業工作者提出,並於1992年設立「北美社區協力農業協會」(NACSA)與另一座農園一起推廣協力農園的理想。成績如何呢?在這兩家成敗未卜的農場在耕耘19年後(到2005年)全美已有1700多座社協農園。
台灣則早在日治時期便經歷「綠色革命」,六O年代社區協力農業在歐洲與日本出現時,台灣則處於以農業扶植工業的階段;九零年代美國永續農業運動蔚為熱潮時,台灣農業則面臨加入WTO開放外國農產品的競爭壓力。在一波波政策剝削下20世紀彷彿是「台灣農業的黃昏」。
但希望也藏在危機之中,2002年賴青松與友人共同發想出台灣稻業新的產銷模式,成立了「穀東俱樂部」,社區協力農業突然受到關注,之後更與國際交流,並在消費者與環境意識的覺醒下,台灣各地從淡水的「大屯溪榖東會」、新竹關西的「力園榖東大會」、南投埔里的「埔里生態田」到高雄美濃的「美濃有機米工作隊」等紛紛成立。
參考文章:美國的「社區協力農業 (CSA) 」運動 ─入門篇 舒詩偉2009
社區農業要找到三種角色:農民(糧食生產者)、核心團體與股東。農民是最主要下田耕作、管理田務的人;核心團體是由農民與社區居民組成的團隊,共同決策並執行行政事務(如收取入股金、農產分配、籌辦活動並協助社區低收入家戶也能分享成果);股東則是主要的消費者(當然,包含農民本身),支持產品並共同分擔天災或蟲害的風險。
如何經營呢?首先由農民提出下年度的預算,如薪資、運輸費、買種子及小農具的費用等。接著以土地能提供的作物量,定出股份數目及每股價錢;每股通常以家庭為單位,餐廳可多認幾股。另外農耕前、後最需要資金周轉,股金得事先按年、季或月繳納;農民則依收成季節,每周或每月寄送一次。天災或蟲害的損失則由大家共同承擔。
如此運作有何好處?對農民來說,首先確保了每年生產與生活費,可更專心於農務,照顧好土地,生產更多樣、更優質的農作,生產風險有全體承擔,不必獨自一人承受,且更重要的是「行銷保障」,免於市場哄抬與價格波動之苦,由股東直接擔保產品的銷路。
對股東而言呢?他們得以用低於市價零售價的合理價格享受當季新鮮的食物。更重要的是獲得與農民交誼和接觸農地的機會,體會「自食其力」的辛勞與幸福。以更大格局來看,「社區協力農業」讓社區居民(農民與股東,農民與農民,股東與股東之間),開展出新的支持與合作關係,而非以往純粹的商業買賣。農民、居民與土地再次結合,能重新熱絡彼此共為一體、相依相生的社區感。
除了喚回在地感,社區協力農業也試圖找回人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當農事不再純粹以營利考量,也顧及具體居民和土地的實際需要時,人與自然的關係,也開始有了變化:居民注意到食物怎麼生產,在什麼樣的地方生產,對環境會更加關心愛護。而一座座有機、多樣生產的小型協力農園,也為地方經濟與生態,開創出永續與多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