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電子報《NO.180》─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22,2014【農村議題】平等里告訴我的事
編按/平等里位於士林區的陽明山一側,社區中大部分以農業為生,在都會中屬於較為特殊的小族群。社區營造學會的農調小組實習生來自台大與世新大學,藉由此次農村訪調,更深入都會型農業的現況、限制進而發現農民對土地的熱情,不只是買賣蔬菜維生而已。以下文章為實習生的實習心得,和大家分享。
文/台大社會系實習生邱嘉緣 圖/邱家緣、陳思安
小19蜿蜒在平菁街上,我在這下車,踏上平等里的土地。2011年3月到6月,我們往返在山上與山下,去挖掘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永遠忘不了第一次來到這裡,跟著清山大哥穿梭在他的田地中,交叉的竹架上攀著豌豆,淡紫色的豌豆花小巧別緻,竹架底下是閃著光的水圳流過,清澈得可以看見小魚小蝦,一抬頭,透過茂盛的豌豆株,望向對面的「狗慇勤」坡地,橙紅色的夕陽正美。
二月底,系上的服務課程請來合作的非營利組織招募宣傳,選了社區營造學會,就這麼成了平等里農業訪調計畫小組的一員。平等里是個特別的農村,距離士林鬧區不過30分鐘不到的車程,翻過一座山頂就到了陽明山國家公園,它集都市農村與山地農村於一身。不像中南部有大片大片的農田,這裡的田地藏身在林木遮掩的公路兩旁,而且還得費些體力才找的到。當你低頭穿過一排掩映的樹叢,或是爬上一個人高的土坡,或是從小路下切到50米的坡地,或是爬上步道沿著水圳蜿蜒,嘩!一畦畦的田地就這麼突地現身在你面前。
一排正抽著穗的玉米,後頭是冬瓜開著黃色小花,一小塊空心菜水田在側邊,中間長了顆結著豔紅樹梅的樹,在地瓜葉的兩側架著竹竿,長著山藥和番茄。這裡的農作特色就是多樣化種植,一、兩分不大的土地上,長著少則十幾樣,多至5、60樣的作物。平等里近幾年來種植苗木興起,如璋大哥的苗木園也長著好幾十樣的樹木花卉,一株買進來的時候只有幾十塊,經過一年,小盆栽可以賣到150元,相對蔬菜收益是比較高的,「但是要花時間照顧、肥料甚麼的,不算好賺啊」大哥這麼說。山上溫差大的特色也讓這裡的作物別有一番風味,「山上的蔬菜特別好吃呢!紅蘿蔔雖然小了點,但顏色比較紅,很甜,不像中南部的,有一股腥味」正喝茶聊天的阿公阿嬤這麼說。
印象最深刻的是清山大哥高麗菜故事,大哥說「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你怎麼對待他,他就怎麼長給你看」。他自己做實驗,一整排的高麗菜,每天澆水時故意跨過特定那一顆,果然,在最後收成的時候,那一顆受胯下之辱的高麗菜相較於其他夥伴們,長的特別矮小。大哥的菜園採用的是噴霧式的灑水器,因為他說:「蔬菜喜歡這樣溫柔的灑水,就像你也不會喜歡有人用水管噴你臉一樣」。對大哥來說,這樣在山上的生活是很自在快樂的。
但農村其實並不全然這麼浪漫與愜意,農業所面臨的問題緊緊的箍著農友們。看天吃飯的特性讓每一季的種植都像一場賭注,輸的下場往往血本無歸:蒼經阿伯3000斤的高麗菜就在今年初詭異的冷熱變化之下全數開了花,最後只好全送給了山下的尼姑們。但即使贏了老天爺也未必有好結果,雖然山上的農作因為擁有在地性的優勢,在北部的市場中還能守住比中南部大批發稍高一點的價格,但是普遍的低價使得一年下來的心力往往入不敷出,金木阿伯現在主要都是在山下做工,種田,只是閒暇時的勞動而以。
蒼經阿伯則感嘆著,現在不像20多年前了,單靠作農根本無法過生活,還得一週三天到山下打工才能應付的來。以前在路旁賣山藥,週末兩天下來可以賣到一萬五,現在則只有2000多,給中盤商收購卻往往只能得到和自己賣相比少一倍的價錢。種田是抱著不希望讓土地荒廢的心態勉強種下去罷了。
雖然清山大哥說,平等里這裡人口外流的問題並不嚴重,大多數人仍住在這裡,但是留下來作農的人卻也愈來愈少了,尤其是年輕人們。如璋大哥21歲的二兒子跟我們說,還是會想先去工作,畢竟作農太不穩定了,要做,等退休再考慮吧。老一輩的農友說,這裡的農地,愈來愈多是租或賣給山下來的假日農夫耕種,但耕種的目的多不再是為了生產,而是以休閒為型態。我們訪問的15位農友平均年齡是62歲。有趣的是,少數像是40幾歲的清山大哥和俊育大哥都是採行有機或混合自然農法的栽種方式。
清山大哥的葉菜類一斤可以賣到80塊,高麗菜一斤也要5、60塊,靠著宅配和土雞城餐廳就足以應付一家大小的生活。相對於傳統的慣習農法,有機栽種出來的作物可以賣到高出一兩倍較好的價錢,問到其他農友們為什麼不種有機,「不會種啊!」蒼經阿伯這麼說。有機栽培的技術需要自費學習,清山大哥當初是跑遍了全台各地掏錢學習,而育俊大哥則是本身相關科系畢業。再者,有機栽培需要一筆為數不小的費用作為設備、材料購置的資金,往往剛開始種的前幾年都還要賠1、20萬,對於一般收入的農民來說,進入的門檻相對高出許多。
平等里訪調計畫或許是告一段落了,但是平等里農業的未來才正要開始,由在地農友發起的小農市集正在籌劃中,是否能為當地帶來農業的一線生機?帶動平等里的發展?希望結果是肯定的。我也會繼續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邂逅一個個農村,感受他們的美麗與哀愁。希望能有更多人體認到農村的感動,去珍惜台灣農業的美好。下了山,小19駛往士林捷運站,一片掌聲響起(註)。
註:小19公車司機大哥都會再快要駛進士林捷運站時講「首都客運感謝大家的搭乘,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每當講完這段話,全車的人(或說平等里的人)就會鼓掌,在我搭過的經驗中,每次都會發生。
關於本報
協助編輯:台大實習生邱彥瑜、邱屏瑜、楊舒安、陳含葦、王慕寧、許月苓、李為煬、阮靖權、吳佳臻、陳慈慧、黃任瑋、廖宜安。
*親愛的夥伴您好:
學會今年關注重點將聚焦於農村社造/河川社造/都會社造/文資保存/八八風災等議題上,您的訂閱與肯定將鼓勵我們持續努力!若您欲支持本會或議題,可斟酌參與:
1.歡迎加入會員:入會申請書 會費繳納單
2.定期小額捐款:郵局儲金捐款授權書 信用卡捐款授權書
【河川議題】孩子是流域之光下-當台江遇見橫濱,鶴見川總合治水之路
作者/吳茂成
2011/8/23
鶴見川,四十二點五公里,上游是東京,下游是橫濱,流域人口一百八十八萬,最後注入東京灣。這是一條八成五流域被都市化的河川,流域管理者有國土交通省、神奈川縣、東京、町田市、橫演及川崎市。
結束鶴見川行路見學之旅,下午岸由二、大澤及渡利先生與我們齊集橫浜市城鄉小机地域中心,直上三樓會議室,進行台日河川守護案例交流。
我們有一個下午的時光,可以好好聊聊彼此守護河川的經驗。台灣河川NGO分享的是小台江故事,一群孩子、父母及老師如何組織河川守護網絡,守護嘉南大圳。
做為報告人,我訝異於鶴見川與嘉南大圳有許多相似之處。
台江山海圳綠道,以嘉南大圳為軸,從台江國家公園種樹築道,連結台江生活文化圈、台南科學園區及烏山頭水庫,西拉雅國家風景區。
台江山海圳綠道長約四十五公里,像極了鶴見川,台江也像極一尾鯨魚。我們從河川環境公共參與談起,談為何參與?
首要在於破除污染河川的惡的循環,首要在於參與公共政策,爭環境權。我們談小台江如何以河為師,從愛鄉護水的行動中學習,從學習中培養行動的能力,連結上中下游的NGO夥伴,一起守護河川。
岸由二先生告訴我,小台江與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做的事都是一樣的。他說,持續做吧!就會成功。
他送給小台江一句話:流域的光是地球的希望,孩子的笑容是流域之光!
我想這是身為人父,長於河畔水濱者的智慧之語。他看到水、生命與希望,岸由二先生臨別之語,溫暖了我們這一群河川工作者,疲憊的心靈。
生命源於水,文化起於流域。愛鄉護水的心,讓人激起行動的勇氣,讓不同國家的人民有了共通的語言,一九八八年成長於鶴見川的岸由二先生,發起鶴見川山谷保護運動,成立「鶴見川源頭自然之會」、「勾勒町田自然的市民之會」,他要喚醒民眾守護鶴見川的環境公共參與意識。
在守護鶴見川的調查研究行動中,他看出鶴見川像極了「馬來貘」,於是,岸由二結合社區營造的夥伴,組織「「鶴見川流域網絡」(Tsurumi River Basin Networking),展開河川保護與復育、自然與城市文化的再發現與學習、共享流域地圖、發展可持續的流域交流及夥伴關係。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此連結
延伸閱讀:
1.野川的綠道,生活的詩意─日本水路見學之五
2.人親水親的源兵衛川
3. 火箭追夢,帶我去太空
【活動訊息平台】
◎2011「臺北市社區總盤點暨發展策略論壇」邀請參與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於1996年開始推動「地區環境改造計畫」,鼓勵社區居民主動提案、自力推動環境改造,迄今已然逐漸積累豐厚的社區營造基礎。由社區盤點所得到的相關資料,提出執行成果的檢討與遴選原則討論,本次論壇期待藉由過去歷年社造計畫的總盤點,進行計畫檢討與分析,以提出未來的潛力社區遴選辦法與原則,敬邀與會貴賓蒞臨指導,並惠予建議。
※詳細內容與報名網址請點此
◎環運者背後有座山林 陳玉峰為綠黨募款而講
綠黨這幾年來,致力參與選舉,企圖開創更善待環境的政治局勢,但受限於不利小黨發展的法規限制,以及一般民眾因厭倦惡鬥而厭倦政治的主流情緒,致使綠黨的政治推展工作格外艱困,長時間的入不敷出之下,從今年初至今,全職工作人員每個月僅支領一萬元薪水度日。
而明年初的立委選舉在即,保證金和競選金費也仍有很大的缺額。陳玉峰老師知道這困境後,決定舉辦一場募款演說,幫助綠黨鼓舞士氣,匯聚各方的支持。
相信這將是場精彩的演講場,希望各位能一同共襄盛舉,或轉告週知,幫助綠黨跨越5%的門檻,讓以環境為核心關懷的綠色聲音,進入國會。
時 間:9月24日(六)14:00 - 17:00
地 點:耕莘文教院 1F大禮堂
票 價:100/1000/10000
線上報名系統 (填完將有專員與您連繫購票/取票事宜)
◎兩岸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綠色契機研討會
環境教育近年來已經被視為推動環境保育的基礎,在過去的思維當中,將自然資源當作是經濟資產而大幅開採,逐漸體認大自然的重要性而開始保護,這當中的關鍵除了自然的因素之外,就是「環境教育」的推廣,讓民眾了解自然的重要性。
今年年中,環境教育法已經正式實施,此後學生及公務人員每年都要接受環境教育,環教法能給台灣一個美好的未來嗎? 在環境教育角色中極為重要的濕地與森林,在全民成功守護大城濕地、及國際森林年的加持之下,是否會有新的努力方向?
本次論壇邀請10位中國環保團體代表來台,分享他們在對岸從事環保活動的方式及心得,並與台灣的公部門、學界、NGO等進行討論,精彩可期,敬請踴躍報名。
時間:9月29日(四) 9:00~17:00 (8:50開始報到)
地點: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 203教室(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請線上填寫報名表或來電洽詢:2933-2233#237 彭先生 E-mail:pon@e-info.org.tw
◎09/24(星期六)「活絡臺北的生命水脈」2011基隆河流域守護論壇
◎政大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在地工作坊》城事 • 成識——社區事與社大識的跨界交會
日期:2011年10月1日 09:00~17:30
地點:永和社區大學(新北市永和區永利路71號 福和國中內)
連絡方式:政大NPO-EMBA 平台計畫辦公室
李芸萍 〈Blog〉http://npo-emba.org 〈Mail〉ohmynpo@gmail.com
〈Tel〉+886-02-2939-3091#81107
◎100志工基礎/特殊培訓課程計畫
1.建立青少年正確服務觀念、加強志工團隊理念,經由培力課程與服務分享,增進青少年服務知能、累積服務能量、提升服務成效。
2.讓青少年實地參與地方服務,增進社會和善風氣。
3.發揮號召引領作用,鼓勵青少年勇於付出、奉獻,創造非凡人生。
地點: 台北醫學大學 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250號 醫學綜合大樓後棟16樓演講廳
日期: 9/24 (六) 8:00-17:00PM;9/25 (日) 8:00-12:00 PM
10/8 (六) 8:00-17:00 PM;10/9 (日) 8:00-12:00 PM
報名: 統一採現上報名。報到當天請繳交一吋照片兩張,申請志願服務紀錄冊用。
【河川議題】孩子是流域之光上-日本鶴見川見學
編按/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負責人吳茂成於今年日本河川社造經驗見學的現場筆記本期全部刊完。南方水盟讀書會也在高雄規劃了後續的讀書會深入討論日本經驗帶回的啟發。
除此之外,今年的參訪也促成了源兵衛川再造的推手,三島市Ground Work事務局局長渡邊豐博先生於11月12日-14日回訪台灣。由於渡邊先生由環境改造、社區營造進而振興地域經濟的經驗與成就,目前受日本政府委託負責一項為期兩年,規模達20億日圓的社區非營利組織人才培訓與社會企業發展計畫。我們邀請他就三島市民投入源兵衛川再造長達10幾年的努力經驗,以及近年與地方經濟活化的連結關係作深入分析。請大家注意後續相關訊息的發布。
作者/吳茂成
2011/8/23「流域的光是地球的希望,孩子的笑容是流域之光!」岸由二先生臨別,送給小台江的話語,溫暖了河川工作者,疲憊的心靈。 一早的橫濱街頭,留著昨夜的溼氣,走在街上,留心著四週的尺度,看著腳下的路,大約五到八塊方磚之寬,這種方磚,台灣也常見,四十公分正方,兩側行道樹有直有圓,外隔道路,內鄰綠籬,三點交錯排列,低矮的綠籬,修剪的細微處十分講究,以切弧的方式,包住整體的美。
一早,走在橫濱的街頭,思索著台江山海圳綠道的可能性。
賣了一夜照燒的年輕人累了,趴在攤車上補眠。轉角口袋公園,圍著一棵獨立樹,大理石座椅靠著綠籬,顯得十分雅氣。橫濱的行道樹,最常見的是銀杏與梧桐,樹下要不是長形草坪,否則就是圓形的綠圃,寂然獨立的綠美學,正是台灣所欠缺。
那是手做的行道樹,日本匠師站上雲梯車,拿著剪刀,以手工方式,順著樹姿,逐枝逐葉剪,站在樹下,只聽得枝椏剪脆的聲音,不像台灣,拿著電鋸,「橫!橫!狠!」,大塊大塊的鋸!將樹斷手斷腳斷頭,不成樹樣。我們的公務體系缺乏綠色美學,連最基本的養樹之道,都未曾深究。樹不知為何種,不知為誰種!
車子開出王子飯店,我們再度經過龜甲橋下的遊水地,望著鶴見川,綠道愈行愈遠,也彷彿在眼前。今天的水路見學,由岸由二、大澤及渡利三位夥伴,隨車為我們引路。車上的討論相當熱絡,大家嘗試著要分清楚遊水地與調整池之別。
岸由二先生,推動鶴見川總合治水的關鍵人物,他說,鶴見川流域的遊水地共有四處,具有滯洪的功用,大大小小的調整池則有四千二百處,這是鶴見川總合治水的強制性規定,依據都計法執行。
龜甲橋的滯洪池,稱為鶴見川多目的遊水地,岸由二先生告訴我們,遊水地面積八萬四千平方公尺,總合治水的觀念,不是要快速將暴雨後的洪水排出,而是進行儲留,直到雨小水退,才利用閘門水道排水。
龜甲橋下的遊水地,未下雨時,則是做為大型的足球場,隔著滯洪道、水閘門與鶴見川相連,遠望二位小朋友在綠地上玩球。台灣的滯洪池,暴雨未下時,早己是大水池,做法殊異。
鶴見川總合治水廣設調整池,增加最大的蓄水面積,與台灣築高堤治水的做為,形成對比。細想,架高堤防擋水,企圖將洪水快速排入大海,結果,一遇漲潮,海平面升高…要不淹水也難。
童年在鶴見川下游度過的岸由二先生,目前任教慶應大學,他是一位生物學者,現在則是住在鶴見川的上游,這裡距離河口十四公里,海平面二公尺,河底是岩石,香魚群逆流擺尾,岸由二先生說,他們最常帶著孩子來這裡釣魚,在龜甲橋下戲水。
岸由二先生表示,調整池的政策,目前也面臨挑戰,受限法令不足,建商或管理者,賣掉公寓之後,新的管理者往往將調整池填起來,令他們十分憂心,因此,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希望由政府出面價購,繼續維護調整池,保水蓄洪的功能。
四千二百處的調整池透過排水道、閘門與河道相通,大多設在中上游地區,有些公園下方就是調整池,公寓的基地也是。
環顧龜甲橋下的遊水地,其水域地勢,左右青山圍繞,像極了一個束口,善用高速道路橋下,增避為第二道的遊水地,為水泥化的叢林,增添了不少水意。這裡的橋墩土岸與河堤,也形成了二道護堤。
未來的台江山海圳綠道中游,在台史館與國道八之處,應可以仿效進行,形成台江遊水地,串連台史館、南科的滯洪池,解決台江下游陳卿寮、海尾寮的淹水問題,將外水滯之於外,減少逕流量,達到防洪保水親水的目標。
龜甲橋長約一點四公里,目前左岸也要開闢高速道路,於是,岸由二領導的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展開政策遊說,保留了部分的農地。
岸先生很自豪,流域網絡中心擅長與公部門遊說。他分享其秘訣,公部門大體分成開發派與環保派,因此,他們與環保派合作,常常成功改變開發的公共政策。
我想,河川文化陣地戰的作為,這是現今台灣河川運動要努力的方向,因為,思想價值的反思與論述,往往影響著人的行為與政策的成敗。
做為河川NGO組織一員的我們,政策遊說,那是耗時費力的工作,需要我們共同來省思與學習,特別是NGO與公部門,要建立起社會與文化資本關係,既監督又合作,這種夥伴實踐關係是我們前進的目標。
行過龜甲橋之後,我們來到市之尾的親水廣場,沿著市之尾高中旁的巷道前行,迎面一群高中生慢跑而過,左轉,一整排的水柳樹,迤長而去,柏油的堤道下再開出二道斜坡道,護欄上蔓爬著在地的豆科植物。
細雨忽飄下的親水廣場,背後是市之尾高中。這個長形廣場,位於堤岸下,堤壁改以三十公分大的小水泥花台,拚成一片垂直的綠壁,廣場下,七階的水泥梯,引領人走近河川,這裡的水位低,河川的岩石可見,對面的堤壁也是爬滿豆科的藤蔓,遠望應是水泥壁覆土植生。
渡利先生在這裡介紹他們每年的親水活動,他們是青葉樂川會的成員,青葉樂川會成員十八人,每年辦一次祭典,結合當地二十五個團體來辦園遊會,樂川會的年會費一千五百元,平時進行除雜草等工作,河流的祭典日期不固定,今年的活動大約三百人參與,高中生做志工,小學生則須由父母陪同參與。
渡利先生拿著活動相片介紹他們今年的活動,那是一張造竹筏的活動,每一次的祭典,總是持續邀請去年參加的夥伴,繼續來玩。
每次活動,收費三百日元。
我想不在錢多,貴在認同!
善用有限的河川地,開闢親水廣場,這是寸土寸金的都會區可以學習之處,其做法也與台江愛鄉護水運動,互為借鏡,二者皆是以河川為主題,進行環境教育活動,但是,市之尾有令我們稱羡的清溪。渡利說,四十年前這裡也是垃圾髒污之地,小型工廠污水排入,在流域中心與市民們的努力之下,展開淨堤及河川整治工作。
四十年的努力,才有今日川流不息之樣,這是河川社群組織工作的重點。這也是鶴見川,給我們的熱情與希望。只要持續參與,不信河神喚不回!
市之尾的親水廣場上方,還有洪水監測廣播系統,河川管理中心,整合鶴見川流域的水文,上游下雨之後,監控中心就會即時廣播,在水位上升五分鐘前,通知居民避險。
對於不是缺水,要不就是淹水的台灣來說,建立河川上中下游的水文資料,設置監控中心,這也是政府及NGO要努力之處。 渡利說,像市之尾這樣的親水廣場,全流域共有七十處。四十二公里長的鶴見川,有七十處的親水廣場,實在令人羡慕。我想,水若是乾淨,那麼一切親水的夢,才能成真。
離開市之尾之後,我們繼續前往鴨居,左右二岸,分屬橫濱市與神奈川縣,岸由二先生表示,鶴見川總合治水計畫主要是由神奈川縣府主導,這座人行橋的一端是車站,另一端是工廠區。
站在橋上,望向河灘地上,左岸有一處彎月形的親水空間,護岸保有自然形貌,外面一排木樁,與大綱檔水跌水措施一樣,二三位市民在釣魚,橋頭則是停滿單車,連斜坡道都停,大概是上班族趕搭電車,暫停於此。
岸先生指著對岸鴨居大樓,蓋在超級堤防上,聞言快速跑向前,才明白大樓的地基緊臨著堤岸,與河岸連成緩緩的坡堤。
若是在台灣,那麼,堤下就是一條防汛道路,切割生活與生態。
鴨居人行橋約莫十幾公尺寬,在橋中各有一處半圓的觀景台,橋上微彎的旗杆形成合手抱的橋景,與橋下野草碧連天的自然之姿,構成了鴨居的川之道。
岸由二先生特別帶著我們往回走上左堤,一二棵綠樹立在堤外,我跑著跟上去,猛然發現坐在樹下乘涼揮汗的農夫,大聲的向他打招呼,他笑了。
與堤外相映的是堤內的溪埔,這裡是由七個組織共同合作認養,其中有五個是企業組織,一個是大學的社團,最後是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
岸先生指著解說牌,介紹這裡分成大B小b十四區,望向溪埔,可見野草中豎立著認養牌,做為區隔。
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復育在地的野草,這是台灣少見的,台灣的復育,大概是花花草草的美景想像,或者是一長排的木棧單車道,最後,等著大雨來沖走。
台灣用錢來買虛假的浪漫。上午十時多了,缺乏綠蔭的鴨居堤岸上,大家不禁的撐起傘來,汗不斷流下來。熱,升了起來,讓我想起宜蘭河的步行。看見綠,卻不在近身之處。
離開鴨居橋,走向社區,快速的走著,我們要趕搭巴士前往下一站見學,這條社區道路像似一條河,兩側的農田與住宅、工廠地基都墊高起來,農田裡種著蔥,養著網室作物。詢之岸由二先生,此地是不是常常淹水,果不其然,只見他點點頭,這一帶排水不好。
暴雨一下就淹水,人民自動填高地基,人總會從經驗中,學會與自然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