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電子報《NO.179》─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22,2014關於本報
協助編輯:台大實習生邱彥瑜、邱屏瑜、楊舒安、陳含葦、王慕寧、許月苓、李為煬、阮靖權、吳佳臻、陳慈慧、黃任瑋、廖宜安。
*親愛的夥伴您好:
學會今年關注重點將聚焦於農村社造/河川社造/都會社造/文資保存/八八風災等議題上,您的訂閱與肯定將鼓勵我們持續努力!若您欲支持本會或議題,可斟酌參與:
1.歡迎加入會員:入會申請書 會費繳納單
2.定期小額捐款:郵局儲金捐款授權書 信用卡捐款授權書
【重建觀點】政府搶土地 部落青年「戰」出來
編按 / 原住民傳統領域被掠奪之事實,不但影響到原住民之生存空間,文化之傳承亦會逐漸流失。今年5月總統馬英九到花蓮光復鄉替「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剪綵時,太巴塱青年遞上部落聲明書,要求歸還原住民傳統領域,並得到當時馬英九之承諾。但最後部落卻只收到一紙經濟部「收復區敵偽產業處理辦法」以及政府合理取得土地的公文。以下為台灣立報為「年輕人戰出來!為Sra(土地)而走」,即由Pangcah 阿美族守護聯盟以及太巴塱部落共同策劃的行動,共七篇之報導,在此轉載一篇全文,並列出另外六篇之連結點供讀者參閱。
政府搶土地 部落青年「戰」出來
文 / 呂淑姮
今年5月21日,林務局在花蓮光復鄉推出台灣第一個平地森林園區「大農大富」,並邀請總統馬英九到場剪綵。當天太巴塱部落、Karowa(噶馹佤)部落族人在現場抗議表示,大農大富園區土地是台糖公司和林務局聯手強占阿美族土地,要政府將傳統領域歸還。
6月底,太巴塱部落族人接到經濟部回覆,回函表示國民政府依《收復區敵偽產業處理辦法》取得大農大富園區近2千公頃土地,若要歸還阿美族人,於法無據,所以無法歸還。
用行動劇演出迫害史
太巴塱部落青年1日在立法院召開「年輕人戰出來!為Sra(土地)而走」記者會,抗議政府占據阿美族傳統領域。部落青年以行動劇演出日據時代以來受到外來政權壓迫,農耕地與狩獵區、海灘遭日本政府、國民政府、財團瓜分。
太巴塱部落族人認為,部落青年之所以流浪到都市,是因為部落生存範圍越來越小,沒有土地也就無法傳承文化,只能到都會區的邊緣地帶居住或打零工維生。
立委參選人馬躍‧比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88水災專案重建中心專員伍杜‧米將、大溪鎮民代表林志強均表示,經濟部回函說明了政府也承認大農大富園區土地是從日本政府手中接收,但在日本政府統治台灣之前,目前園區所在地的主人是阿美族,國民政府依照現行法律認定土地所有權是政府所有,相當荒謬。
呼籲政府應懂得反省
阿美族守護聯盟呼籲政府,正視原住民傳統領域對原住民族的重要性;原民會每年花經費調查,應及早公布並且落實歸還,才是懂得反省的政府。
Natawlan部落青年Tipus、安通部落青年Sra說,部落土地並非原住民族買賣的工具,而是延續文化傳統的方式。希望更多阿美族和原住民的青年一起站出來向政府表達訴求,阿美族守護聯盟、太巴塱部落青年將自5日從太巴塱步行出發,經過12個部落,並從12個部落取一把泥土帶到台北。9日下午2點將在總統府前發動抗議,要原住民青年自我覺醒,為土地行動。
參考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456
延伸閱讀:
勇士出征
為部落而戰 阿道不再流浪
大農大富 系列1:珍貴土地森林 如何運用搞不定
部落客報到:為Sra而走
大農大富 系列2:看法差很大 官方族人沒交集
大農大富 系列完:對外吶喊訴求 對內傳承覺醒
【現場筆記】社區培力計畫-順興社區活動訪視
編按 / 學會於今年度承辦台北市社會局之社區培力實施計畫,於9月份主題工作坊進行之餘,並透過輔導訪視、於密集之互動之下,具體地幫助有一定組織條件之社區釐清社區發展之問題。今年開辦的社區培力實施計畫是由於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觀察到參與社會局社區評鑑之社區逐年減少,並且各社區在發展上亦出現斷層現象。故此計畫目的在於幫助參與計畫之社區找出社區工作之核心價值,透過每次工作坊和社區輔導訪談,逐漸增加社區對於自身的生活圖像與願景,以及社區優劣勢之認識,並讓更具體的社區發展策略在工作坊進行之過程中浮現而出。下文為學會專員施澔霖訪視順興社區發展協會之課程活動所觀察之筆記。
社區培力計畫-順興社區活動訪視
圖文 / 施澔霖
2011.9.15訪視順興社區發展協會,單理事長邀約一同參與順興常青學院課程活動。在活動進行之前,我與單理事長先到協會對面承租之教室準備道具。
於此同時,單理事長亦與學員於白板前畫出交流活動進行之隊伍行走方式,展現出單理事長對於活動細節的執著。
在活動進行之前,張總幹事亦熱心的跟我解釋常青學院之活動與上課方式。其內容大致上是說明順興常青學院為免費課程,時間固定於每週二、三、五下午3點至5點。課程上目前已固定,每個月都不會在變動,主要為手語班、合唱班、舞蹈班與健康講座等。而上課時間為一小時,前半小時固定規劃老人運動,中間一小時則是課程進行,最後半小時則是宣佈注意事項、例行公事等等。
在老人運動開始前,單理事長必須主導全場,宣佈學員分工準備自己職責之事情,並引導學員隊伍之排列。在單理事長一個口號下,搭配著藍天白雲軍歌,學員們便開始如軍人般的行軍動作,繞著場地進行。行軍結束之餘,緊接著便是學員們配合著音樂,一同跳起高山青之舞蹈。
活動最後半小時,單理事長除了宣導注意事項之外,亦檢查學員是否有沒帶牌子與水壺的人,請沒帶水壺與牌子的學員上台對著學員們大聲說〝對不起〞,並在歡笑聲之餘結束今天之課程。
【活動訊息平台】
◎ 第五期初階生態旅遊導覽人員培訓營~招生中!
本培訓營以訓練如何運用台灣自然生態、社會人文等資源於帶隊解說實務技巧,提升國內領團、導遊人員等帶領生態旅遊之能力。
詳細課程內容及報名表,請參閱以下網址:
http://www.ecotour.org.tw/
◎9/25邀請您來小野地和我們一起喝茶
9/25週日16:00,想邀請親愛的你 帶著享受慢生活的心情 來小野地逛逛、發呆和我們一起來品嘗薄荷茶! PS.請自備環保杯、發票5張或想送給小野地的迷你紀念物(紀念物建議在10CM立方以內,防水防曬者佳^^)
小野地部落格:http://greenfield-garden.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8.html
小野地地址:羅斯福路3段283巷21弄16號
連絡人:溫洲社發會-承翰0910-114-036 大安社大-伊貝0968-548-835
◎社區公有地改造本周六9/24 來油杉社區學砌椅!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年暑假我們跟淡江建築系的同學,一同在油杉社區做調查,本周六也將在社區認養的公有地(現為原生植物苗圃)進行砌椅實作。
如果你也很關心社區內公有地的環境、保存問題,歡迎來交流;如果你很想知道一張磚椅子是如何做出來的,歡迎一起來動手!本周六見囉!
◎ 花蓮赤科山金針花採收工作假期活動!
赤科山位在海岸山脈縱谷花蓮縣境南端的玉里鎮,海拔1000公尺,主要農產為金針;是早期當地主要的收入來源,近年來價格低迷及受到金針保鮮問題影響,農家收入微薄,所幸觀光的發展讓赤科山有了一線生機,卻也帶來大量遊客對生態影響的隱憂。赤科山現在有一群農人想嘗試有機栽種,並與生態旅遊共同為赤科山保留她的美麗!
面對產業問題農人無法思索改變的力量,而市集的夥伴們懷抱著理念,希望消費者的力量能珍惜地球資源,因此進入農村變成為最佳良策!走吧!讓我們深入赤科山一探她迷人的風采!
活動參加截止日期至9月下旬止,詳情請見以下網址:http://e-info.org.tw/node/69670
【河川議題】河川,我們的文化陣地戰─日本「鶴見川」見學之一
編按 / 學會去年邀請台灣10餘個團隊一起赴日參訪河川社造經驗,今年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接任爐主,繼續承辦第二年之日本河川見學。本期延續前178期電子報之日本橫濱和泉川見學報導,繼續刊載見學團成員台南社大台江分校負責人吳茂成之觀察筆記。
河川,我們的文化陣地戰─日本「鶴見川」見學之一
圖文 / 吳茂成
2011/8/22飛抵橫濱!鶴見川像極了嘉南大圳,長四十二點五公里,一如台江山海圳綠道的長度。日本友人大澤先生領路下,黃昏時走過大綱橋,橋面以綠紅分隔出人行與單車道,下班回家的人潮,漸漸多了起來。
大綱橋長度與嘉南大圳安順橋差不多,但是,橋面則是寬多了。站在橋面往上望去,一群番鴨在水中悠游,與大綱橋平行的鐵橋,二三分鐘,電車就呼嘯而過。
河道兩側的風景殊異,左岸是以鐵板連成護岸,岸上是駕訓場,請教大澤先生,才知道那是私人土地,右岸則是自然多了,低了許多,一棵蛇柳獨立在岸邊,二三排護木樁形成跌水欄,保護著這數十公尺長的草坪。
大澤先生說,這棵蛇柳木種子漂來這裡長成林木,「鶴見川流域網絡工房」與政府交涉後,認為不妨礙行水,才保留了下來。
水與綠,才讓河川有了生氣。
跟著宮崎清修學的大澤先生,專長是景觀設計,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理事(,他在鶴見川的上游,設計了一處公園,保有森林的風格,河道不取直,保持彎曲自然的河道,儘量讓住在公寓的孩子親近河川,保有自然,這是他的設計原則,在台灣,這樣的理念似乎是大忌,總是得在河岸旁加設一層一層的護欄。
人像極了牧場裡的圈牛。
大綱橋下的鶴見川,屬於中下游之域,離河口約九公里,他說,這裡以前也曾氾濫,但是在採行遊水地、建立保水綠地、低漥地建築採高床式興蓋之後,有了改善。這就是鶴見川總合治水三大對策。
今天到得太晚了,並未見到遊水地的設施,從資料上了解,鶴見川的遊水地是利用接近河川流域之地,分不同高度,以設閘的方式築堤,平時做為運動、停車場,洪水來時做為滯洪之用。綠地保水則是保留土地的保水能力,人行道也是儘量用透水材料鋪設。
至於高床式建築,住家一樓設置小型的調整池,與大型遊水地相連,在大綱橋下倒是見到了,這一排建築緊臨著鶴見川河堤,一樓做為停車之用,外面立著「調整池」,上面標示著「貯水量」「貯水位」「貯水面積」。
這樣的設計,不禁令人想到台江平埔族人的古老建築智慧─高腳屋,高床式的建築,在低漥地區實為與水共存的家屋型式,推展中的「台江茨」應該朝這個方向思考設計。
大澤先生告訴我,鶴見川總合治水對策的法令,強制規定開發一公頃的土地,要留設六百噸的滯洪貯水的調整池,在鶴見川上游比較多,台灣濱海低漥地區的開發,這樣的原則應可借鏡。隨著大澤先生的腳步,我們走近鶴見川的右岸,入口一塊解說牌,標示著網絡中心據點位置,以及離上游與河口有多遠,二層三道的堤路,頂層與中層的堤道皆是柏油鋪面,大約五公尺寬,只有下層保有荒草的自然面貌,大澤說,顧及堤防的安全,他們還是採用柏油,堤道的斜坡面也是水泥為底,去年再覆土植草。
儘管如此,站在鶴見川岸邊,聞不到污水臭味,我們仍然可以見到蝸牛、河蟹等生物,詢問大澤先生才知道,鶴見川流域共有十一座大型污水處理廠,七成的水都經過處理。
污水處理,正是台灣最弱的地方,一河一溪,水質乾淨,才是根本治水之道。水乾淨了,這裡也有人會跳下鶴見川游泳戲水,就會做夢發想,造船邀市民孩子一起搭船遊川,也有人想要恢復鶴見川河船運輸紅磚、蔬菜、麵線故事,還拍成一部紀錄片。
隨著夜幕降下,我們趕緊往下游行去,大綱橋下有釣者準備回家,騎單車、散步者三三兩兩,鶴見川的導覽樁被雜草蔓住,蟲鳴漸漸響起,優雅的是一位樂手,坐在堤旁,吹著沉隱的樂聲,令人心喜。
大澤先生表示,這裡一帶是鶴見川比較親水的流域,設有大綱流域活動中心,緊臨著堤岸旁,可以帶著學生進行生物調查,復育原生種植物,與外來種植物達到共生的目的,這座中心內儲放防災器具以及桌椅,辦一些生物調查活動,因為,住在這邊的人,也未必認識鶴見川豐富的生態。
他說,鶴見川上中下游堤岸並不是都是如此親近水域。
鶴見川流域網絡工房,分成不同流域,由不同的河川環境工作者參與推動。設有三到四十處活動據點,每年定期舉辦淨溪、生態觀察及鶴見川源流祭,每年兒童節也辦理流域學習活動。
大澤說,中元節時,鶴見川在地居民也會放水燈,元旦時他們則從上游走到下游,不過,中間有些地方還要繞道而行。
四十二公里,鶴見川,像極了吾鄉山海圳綠道,雖然台日文化不同,但是,民間河川守護運動,彼此經驗也其相似之處,我們每星期三進行淨堤,年年推動愛鄉護水、嘉南大圳溯源之旅,發展上中下游民眾參與機制,發展小學社區河川環境教育、生態調查工作,這一二年來更進行台江山海圳綠道試走行動。我們不足之處,在於嘉南大圳工業區、蓄牧及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水圳,我們要急起直追的是,儘速興設污水處理廠,整治嘉南大圳水質。
從鶴見川總合治水經驗來看,發起人岸由二教授進行河川社群的組織、交流與論述行動,值得吾人回觀策勵。
一如今日夥伴們行前的願景分享,不論南部或北部的河川運動經驗,皆具民眾參與的精神,進行流域內的環境教育工作,同時也不斷的發現問題,與公部門進行政策協調,我們期盼的是改變觀念,改變政策,進行跨域合作,在彼此守護的河川流域內,進行陣地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