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愛智的旅遊生活和一百個人去旅行 (下)─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7/12邀您一起我要免試的12年國教
【活動訴求】
「優質、快樂、競爭力 我要免試的12年國教!」,我們要優質的學校、快樂的學習、以提升未來的競爭力,向政府爭取「我要免試的12年國教」!
請大家發揮創意,穿著有歡樂氣氛的『嘉年華』裝扮,盡情地把快樂帶到712活動中!
【活動流程】
14:00 集合編隊:中正紀念堂靠中山南路側集合
15:00 出發遊行:中山南路→右轉信義路→左轉杭州南路→左轉徐州路→左轉中山南路→右轉凱達格蘭大道
16:00 抵達凱達格蘭大道,在舞台上以各種形式的表演向全國宣達我們的訴求!
17:30 解散
愛智的旅遊生活和一百個人去旅行 (下)
和一百個人去旅行 之一
開啟孩子看世界的眼光 (下)
◎古淑薰
教孩子看的方法
每天早上,各組出發探險前,有時候會有一個整體的討論課程,跟孩子說明當天旅行的範圍有哪些很有意思的點可以去逛逛。林青蘭說:「自助旅行若沒有一些先備知識,當孩子出去看到許多東西會覺得很紛亂,或是覺得無聊,因為他們不知道要看什麼。因此我們會透過這些說明,教孩子一些『看的方法』。」
例如去威尼斯時,他們帶孩子參觀哈維的解剖實驗室。一開始,隨隊顧問史英老師會先讓孩子想為什麼解剖室的設計要一圈一圈的?等到孩子討論的差不多,史英老師便說明為什麼那樣的室內空間的設計可以讓很多人看到,也會跟孩子談哈維在醫學史上的成就,以及他所在的那個年代,曾經遇到過的宗教跟科學的衝突。林青蘭記得當時每個孩子都聽得津津有味,在參觀的同時也不斷地問問題,個個都像個學問家。 有時候討論課程則是安排在行程結束之後,讓各組分享今天的經歷與發現。例如在德國的時候,他們去到卡賽爾,當地剛好舉辦五年一次的「當代文件展」,主題是全球化,現場展示出各式各樣的藝術與媒體作品。那天參觀完,大人小孩都集中在住處附近一個空曠的大停車場,席地而坐便開始分享見聞與心得。
何淑真回憶,討論中許多孩子不只分享他們看到的作品帶給他們的感受,也會提出疑惑。她印象深刻的一個提問是:「全球化不是很好嗎?為什麼在這個展覽中有很多反對全球化的作品?到底全球化有什麼不好?」
另一位帶隊老師林青蘭也提到她帶的那一組雖然都是小學年紀的孩子,但他們一樣能和其他人參與討論。林青蘭記得當時有孩子以錢幣舉例說明「全球化就是大家都一樣,使用相同的錢幣,這樣會很方便,不用換來換去。」,這時卻有孩子以五十元法朗上面有小王子的圖案為例,說原來錢幣的樣子可以凸顯文化特色,可是換成歐元之後,那種文化特色就沒有了…。這些討論都讓孩子對「全球化」這個議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這些小組討論常常是精彩與充滿有趣的對話或辯論,即使有些孩子對展覽沒有太多興趣,沒有太多的感受,但從討論中,他們會聽到別人的觀點,這些孩子從中就會注意到、觀察到原來還有其他種看事情的角度。」江思妤滿心欣賞的說。
愛智之旅總是充滿了大人與孩子間不斷的分享與討論。不管是到商品買東西、沿途看到哪些特殊景觀,或是參觀了某個展覽,老師們都會不斷地跟孩子對話、聊天,透過語言互動去分享情感與表達想法。林青蘭說,「因為愛智的生活裡,人是不斷思考,對於思考是喜歡的、享受的。」
例如,在威尼斯有些小組去參觀了莎士比亞劇本《羅蜜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發生地點—維洛納(Verona)時,有孩子發現有腦性麻痺的人擔任服務人員。這時,帶隊老師就會跟他們討論,問他們「這群腦性麻痺的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好不好?」讓孩子先從自己所享受的服務品質來思考,而不要把焦點一直放在人天生的缺陷上,也會讓孩子去想為什麼他們國家要特別讓腦性麻痺的人做導覽工作。林青蘭記得當時有孩子說「這麼做很好,讓這樣的人也有工作的機會」,還有一個孩子說「這代表這個國家很了不起,對待人很平等,不會覺得腦性麻痺的人對於觀光客會有負面影響。」
在搭乘或轉換交通工具時,林青蘭也會問問孩子:「你看他們交通這樣設計,對於我們在裡頭摸索的人,特別是外來的人,感覺好不好呢?」…這些問題都讓孩子在旅行的過程中多一分觀察與思考,慢慢地,孩子也就有了「看的眼光」。
愛智的旅行中孩子讓人印象深刻的表現實在多不勝數,江思妤說起在羅蜜歐與朱麗葉的故居前跟孩子的一段對話。在朱麗葉的故居外面有朱麗葉的雕像,很多觀光客會特地用手摸朱麗葉的胸部,因為傳說那樣會為愛情帶來好運。一開始,孩子們都想去摸摸看,但江思妤請孩子先在旁邊看別人怎麼摸,過了一會兒再問孩子們看的感受是什麼,有小孩就直接說:「感覺很不尊重」、「怎麼可以去摸女生的胸部?就算是雕像也不可以」…。後來,孩子們只有跟雕像合影留念。在結束參觀之後,江思妤跟孩子討論這個傳說怎麼來的,也請他們說說對於那些觀光客的行為的想法。這個討論最後並沒有一個定論,但這些想法在孩子的腦海中激盪、衝撞,當他們在遊覽其他地方時,孩子們逐漸能自己去思考什麼是合宜的遊客行為。
在旅行當中,孩子常常會拿國外的情況來跟台灣做比較。林青蘭提到有一回在布拉格,孩子們發現有許多殘破不堪的教堂矗立在城市各地,許多孩子對此感到好奇。林青蘭跟孩子說明這些教堂是因為戰爭的緣故而損壞,然後她繼續問孩子:「既然壞了,為什麼不重建一個?」、「為什麼要讓人家看到破敗的建築物?」在討論中,孩子會以他們熟悉的台灣的情況來做比較,林青蘭也會跟他們談保護文化資產的意義。
這樣一來,會不會讓孩子覺得外國月亮比較圓?林青蘭搖搖頭堅定地說,「不會。如果孩子覺得台灣很不好,我們會跟他談,那怎麼辦?你還要回到台灣,怎麼看待這樣的事情?」透過不斷問孩子,「如果有一天你長大了,有能力可以改變台灣的時候會想要改變什麼?怎麼改?」真正彰顯了愛智之旅以國外為目的地的重要意義—「我們希望孩子們在旅行中開拓視野,將來有能力參與台灣這個社會的建造時,有更多以人性出發的思考方向。我們想要告訴孩子,當你看到別人的好,希望自己有那樣的生活環境時,你要能採取行動,去實踐。」
認真面對旅行中的「擔心」
到國外旅行,很多人會擔心迷路、掉錢等安全問題。對此,「愛智之旅」的大人們則是帶領孩子認真面對這些「擔心」。
愛智之旅的帶隊老師在出發前都會盡可能去瞭解當地的狀況,在行前課時就會提醒孩子當地的治安情況與交通情形,小組也會討論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掉錢、被偷。一旦有人丟掉錢,他們會趕緊跟所有的人說,也會請掉錢的孩子跟大家說他掉錢的經驗,讓其他人免於受到同樣的遭遇。
林青蘭提到,國外地鐵開關門的時間很快,他們會提醒孩子車門關閉的時間,也會跟孩子說,「如果你來不及上車,就在原地等待,一定會有人回頭來找。萬一你來不及下車,就想辦法在下一站下,我們也會有人去找你。」而且,每個孩子身上也會隨身攜帶「緊急聯絡卡」,上面寫了班機、老師的聯絡電話、住宿的旅館電話、台灣駐外辦事處的電話等。若迷路,孩子便有又快又方便的方法求救。
「認真面對『擔心』,才能培養孩子發展保護自己人身安全的能力,避免無謂的恐懼,更能享受旅行中的快樂。」林青蘭說。
旅行中的友誼
兩個人一起旅行都不見得順利,何況和一百個人去旅行?大家朝夕相處,行程是共同的,但有的人走的快,有的人走的慢,有的人想去這裡,有的人想去哪裡,就會有一些摩擦出現,甚至彼此開始指責,吵得不可開交。這時候,帶隊的老師們會去協調孩子之間的狀態,讓他們有機會說出這幾天的感覺,說出為什麼生氣的原因,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覺跟想法,也有機會聽到別人的感受。林青蘭說,「這時候,老師的角色就是協助孩子讓他把想說的講清楚,把他的感覺用語言描述得讓別人能理解,試著協調他們,兜他們討論,努力拉他們看到別人的好。」
在愛智之旅裡,教師群會努力讓他們更認識彼此。許多孩子因為接觸到不同人的樣貌,不會用成見、偏見或刻板印象來看待別人,對人有更大的包容度,也因而結交到許多好朋友,而且是不限國籍的。
何淑真回憶孩子們在德國時跟德國小孩踢足球的有趣往事。有一天傍晚,當他們回到旅館時發現一位教練帶著一群德國小孩在球場上踢足球,許多孩子看得「腳癢癢的」,就央求會講德文的老師幫他們跟對方教練溝通,表達想要跟他們一起踢球的想法。得到對方的微笑同意之後,很多孩子穿著拖鞋就要下去打,結果德國小孩連忙指著拖鞋揮手說不行不行,孩子一看就懂,馬上火速地回房間換上運動鞋,一起玩了起來。
玩到一半,輪到德國小孩發球,德國的發球規則是,防守的一方要離發球員三步之外,我們的孩子並不知道這個規則,一直緊守在發球的德國小孩身邊,讓他無法發球,擾得德國小孩有些氣惱。後來,德國小孩就拍拍防守的孩子,然後一邊說one two three一邊步步往後退回到自己位置,我們的孩子忽然就恍然大悟了。即使言語不通,透過這些肢體語言與比手劃腳,孩子們很快地又繼續踢球,大家玩得滿頭大汗,非常開心。
江思妤也提到在布拉格時,住宿的地方隔壁就有球場,他們那組小孩跟球場的孩子訂了約定。所以每一天他們那組的孩子一早就會出門探險,然後風塵僕僕趕在下午五點回到宿舍,趕赴這場足球約會。
這一切,真是習慣觀光安排的大人們所難以理解的。
結語
史英在每一次愛智之旅的行前說明上都會對孩子說:「每一種民族、語言、文化,都有特別的地方,而當我們看到跟我們不一樣的東西,提出疑問並有所想像時,便開始更瞭解我們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更瞭解了人,因而便產生了愛智的生活。」(註)旅行,做為生活的一部份,當然是愛智的;而愛智的旅行,能涵養出愛智的生活。
....................................................................................................................................................
註:史英,〈為將來的土壤「準備」—愛智之旅行前說明會上的演講〉,《人本教育札記》第118期,52-54頁。
《人本教育札記》2009年七月號(241期) 出刊! |
【特別企畫】兒童與空間:帶孩子蓋房子–人本「築巢營」的空間體驗 |
【人本論壇】從頭開始 ◎史英 |
【用心生活】彥伯的話 ◎朱台翔 |
【 自我實現者】守望台灣生命之河–三位記錄片導演的成長故事 |
【 自我實現者】黃玉珊:生活在故事裡的人◎林惠萱 |
【 自我實現者】董振良:金門有酒直須醉?◎林琇姿 |
【 自我實現者】陳麗貴:在疼惜台灣的日夜裡...◎邱婓顯 |
【專題報導】支點計畫–進入第六年 |
【專題報導】擁抱數學想想◎羅融 |
【專題報導】做,就對了◎林俞君 |
【專題報導】家教,也能成為孩子的支點◎劉威羲、吳麗芬 |
【與孩子一國】叫我第一名◎曾湘綾 |
【親子Q&A】刷牙的習慣 ◎李美華 |
創刊19年,領導教育新思潮、完整記錄台灣教育的轉變。 歡迎至各大書店購閱。 洽詢訂購專線:02-23670151*230 mailto:publish@hef.org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