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與傳統的必修課「教材教法」不同, 這個課著重在不同科目和領域間的交會相通處, 並且要去除所有形式化與格式化的訓練, 讓老師可以真正教得好, 教得讓自己和學生都很高興。
我們於是為這個課設定了以下的目標, 要讓修課的老師, 將來在自己的課堂上都能夠:
一、啟發學習動機, 提升心智能力
教學, 並不是把某些知識教給學生, 而是「教」學生去「學」, 包括學習的樂趣, 以及學習的方法。前者是動機問題, 後者是心智能力的整體表現, 都是好的教學無所迴避, 並列為首要的關切點。
二、深化教學內容, 創新教學手法
教學, 應該是不斷追求創新手法, 以便學生付出同樣努力而可以學得更好, 更深; 相反地, 若是既不願減少考試, 也不肯改變作業, 更無能改進教學, 卻只以「減輕學生負擔」為名, 不斷將內容膚淺化, 便是跡近墮落的行為。
三、增進課堂參與, 解決個別差異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學生的個別差異正是其忠實反應; 企圖抺平差異, 乃至過濾差異 (透過人為篩選), 是跡近罪惡的行為。好的教學, 必須使程度較差的學生日有進境, 程度較佳者也能深有所獲; 而這一切, 必須透過學生普遍的課堂參與來達成。
四、突破教材限制, 發揮專業自主
教材本來只是教學的某種材料而已, 絕不能讓教師反而淪為宣講教材的工具。教師應該具有專業自主能力, 不但能運用教材, 且能批判教材, 並從不同觀點重新詮釋教材的各個方面。
至於課程進行的方式, 將視參與學員的實際需要, 做以上四項重點的交錯穿插, 並安排實際教案設計與教學演練, 以兼顧理論與實務。
授課老師:鄭谷苑/中原大學心理系系主任 &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課程簡介:
我們面臨一個有點混亂,又充滿活力的時代。
說混亂,例如常常在新聞事件,看到很多讓我們吃驚意外的事。說混亂,因為我們擔心中小學的孩子,就算不出門也可能面臨危險的誘惑。我們發現自己不夠瞭解孩子。
說充滿活力,孩子令人讚嘆的發明,令人激賞的表演,令人佩服的想法,也層出不窮。孩子有多元的機會接觸各種訊息,我們需要更瞭解孩子。
如果我們唯一能稱讚的「優秀」孩子,只是他們在學業或是考試成績表現好的時候;如果我們只能從孩子「不打不成器」,「進步」到「有的孩子不打不行」,我們就需要重新結識一下我們的孩子了。
這個課程想要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談一下孩子的想法和學習歷程。
認知神經科學是一門整合的學門,在過去這三十年來,大大的影響我們對人類行為的瞭解。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讓我們瞭解人類如何使用大腦,如和利用大腦來理解世界,如何成長(或停滯)。
這個課程有兩個主要的特色,一,我們要從神經科學的觀點來重新瞭解我們的孩子,尤其是孩子在課業和非課業方面的學習歷程。有了瞭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二,透過對有趣但沒有單一標準答案議題的討論,讓我們更能面對多變的世代,多變的孩子。
課程大綱:
一。認知神經科學在做什麼?
相關討論議題:
吃腦真的可以補腦?
命運天註定?
如何長成一個聰明的孩子?
心事誰人知?神經科學無所不能?
二。從「古典制約」談學習的盲點。
相關討論議題:
行為主義大驚奇。
心裡的黑箱作業。
要怎麼學,先看要學什麼?
從證人證詞談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隱藏的記憶。
三。所謂「學習者中心」,個別差異。
相關討論議題:
向左走,向右走。個別差異何其大。
性別差異。
族群差異。
價值觀的差異。
如何異中求同。
四。從神經科學談資優生,和資源班。
相關討論議題:
一個孩子學五種語言的必要性。
速讀,心算,讀經,以及多才多藝。
閱讀與心智發展。
五。愛的教育是空話?「管教」是什麼意思?
相關討論議題:
愛的教育不是沒有條件的配合孩子的需求。
但是沒有愛的教育,是一場浩劫。
但是愛是什麼?從神經科學來看愛的魔力。
參考書目: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2011),雅言。
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校(2004),遠流。
愛在暴力公園(2004),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