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讓真實入鏡 平凡也是精彩:紀錄片雙年展統籌-林琮昱專訪/許韶君(特約記者)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自1998年起開始設展。並自2006年起常設於國立台灣美術館。今年「2010第七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將於10月22日起至10月31日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文化局和萬代福影城盛大舉辦。 本屆紀錄片雙年展以「解放記憶」為題,邀請觀眾們一起思考紀錄片的意義,及其涵藏的生命力。 照片來源:httpwww1.tidf.org.tw2010mainmain_ch.php |
本屆紀錄片雙年展主題「解放記憶」,影展統籌林琮昱表示這是因為明年即將是民國一百年,然而這是否等於「台灣一百年」?值得讓人深思。歷史形塑了記憶,然人們的記憶常是隱性,它緩慢無聲的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站在時間的分界點上,透過影像鏡頭讓觀眾去反思去發掘台灣的過去,企圖翻轉大家對歷史的刻板印象,重新對歷史上過去的回憶提問,希望大家可以用解放記憶的角度來看到台灣的過去。當我們跟著紀錄片的脈絡,走進了歷史的同時,也走進了被攝對象的故事中,除了回首過往之外,也多了一次理解他者的機會。 |
紀錄片這樣的影像傳播形式時常被拿來跟劇情片比較,這其中牽涉了資本、卡司與關注的議題所影響。紀錄片作為一種取材自真實世界的影音媒材,它涵括了許多直接的人事物與記憶,也負載了跨區域、跨種族文化的信仰與價值觀。林琮昱認為紀錄片內容往往與社會弱勢或生活中的小人物連結較有關係,例如今年的入選作品中,有許多是針對大屠殺與環保,這是大螢幕的商業操作下往往會被忽略的。
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從2005年《翻滾吧!男孩》及2006年《無米樂》之後引起熱潮,2007年從《水蜜桃阿嬤》紀錄片漸漸與商業產生了連結,某程度也打擊了紀錄片的形象。很快的國片《海角七號》創下票房佳績,林琮昱觀察發現,「這是在台灣劇情片與紀錄片間的奇妙消長關係。而近來紀錄片的單純性漸漸回復,整體的狀況趨於穩定。」
今年紀錄片雙年展台灣入圍的十五部影片,都是完全不同的題材。其中有環保、環境、社會抗爭、歷史、病童關懷及自拍文化等等。對於社會可能存在的接受度問題,林琮昱則表示,做為一個觀眾如果只能接收某一種電影形式,就可能很難進入紀錄片的世界,但這些議題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社會現象,且題材少見,民眾應該嘗試去觀賞。
此外,短片類中幾乎所有影片都帶有其不可思議的創意,這些短片的表現方式與台灣紀錄片不同,且內容多是經過設計所拍攝出來,例如《盧比克斯之路》從頭到尾都沒有對白,這樣的美學創新度在台灣紀錄片中相當罕見。其中,奇拉‧塔西米克作品《為什麼彩虹的中間是黃色》,此系列電影起初是家庭生活的紀錄。1983年菲律賓發生了政治巨變,人民開始抗爭,導演就開始把他的家庭影片與社會關係結合,用他的家庭去隱喻社會的其他面向。每個一陣子他都在自己的電影中加入新的東西,因此塔西米克總認為他的電影會繁殖成長。林琮昱認為藉由電影也讓人找到一個態度去看到自己複雜與尷尬的處境,這樣一個類似台灣的情境,很多疑問能從畫面中找到答案。
針對紀錄片未來發展的困境林琮昱表示,紀錄片一直是非常手工業的型態,一人包辦,如果一個劇情片能拿到高額資金,那為何紀錄片不行?爭取到好的資金資源,拍攝出具有內在思想的作品,這是紀錄片在發展上所不能忽略的。紀錄片影展它本身的意義與精神是不同於金馬或者是台北電影節,紀錄片展的精神在於保留一個場域,去呈現不同於一般商業電影的視角,讓社會中的小人物被看見,唯有靜下心來才能看見那些平常忽略的事物。林琮昱最後建議觀眾,在進入記錄片的場域時,若能轉換心態不要去期待看到一個大明星或是幻美的動畫與特效,「那麼,即使再平凡的對象也能讓人發掘其中的精彩。」
延伸連結
2010年紀錄雙年展官網
專訪《T婆工廠》導演陳素香採訪報導/王玉燕
曾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理事長、現任政策部研究員的陳素香,從2004年開始記錄飛盟移工抗爭過程,當初純粹是想作為紀錄,據陳素香表示,後來發展成紀錄片「純屬意外」。《T婆工廠》拍攝主軸從原訂的勞資爭議,轉而納入同志議題,成為一個跨議題的文本,聚合了勞工、階級、族群、性別等多重政治,彼此相互扣連、相互指涉,也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外籍移工所面臨的真實處境。
2004年年底,位於台北縣三重市的「飛盟國際電子公司」因老闆掏空資產潛逃,工廠無預警關閉,上百名女性移工頓時陷入極度窘迫的狀態。這群菲律賓籍移工轉而向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尋求奧援,準備團結起來,集體捍衛勞方的權利。2005年年初,飛盟移工總算爭取到轉換雇主的機會,然而,移工們卻無法自由選擇雇主。「一旦轉換雇主這些女同伴侶就會被拆散,後來我們意識到這個狀況能夠反應台灣移工政策的一些問題」,正是此時,拍攝團隊認為這場抗爭紀實應該發展成一部完整的影片。 |
身兼《T婆工廠》導演、攝影、剪接的陳素香,在2003年年初曾參加全景傳播基金會所開辦的紀錄片訓練班,接受為期半年的影像課程。作為一個從事勞工運動的工作者,為何有意接觸影像攝製?陳素香表示,「以前我們做勞工運動的時候,如果想跟勞工講解某些事情、分析一些事件或社會問題,通常是提供書面資料作為參考,但我們發現一般勞工朋友對於文字的閱讀比較陌生而且不習慣,對於影像接納的程度則比較高,所以我想去學拍紀錄片其實是想藉由拍攝的影像作為勞工教育的某種媒材,進而引發他們的討論。」 |
儘管《T婆工廠》記錄的是抗爭的過程,但影片基調卻不流於悲情、憤懣,反而充盈著移工之間彼此的互賴與愛情。這群從彼方浪跡此地的女性們,奮力工作,也勇敢去愛。在飄零的狀態中,他們放下了社會的目光,重新拾獲生命的認同,發展出多元的性別關係。這些女同伴侶們在鏡頭前依然自在地嬉鬧、調情,愛得如此天經地義。
反觀主流媒體所再現的移工樣貌往往高度相仿,多半是以一種弱勢者的姿態出現,流露出無盡的哀傷與控訴。誠如影片中記錄這群移工在召開完一場記者會後,欣喜於見到他們的訴求上報,而報紙上的新聞照片清一色是移工淌著淚的臉部特寫。
記者會上,飛盟移工確實因為轉換雇主政策極不人性化,倍感委屈而悲從中來,脫離了這種特殊狀態,他們依舊是一群年輕、快活的女性。陳素香坦率地笑著,「這一群人你看他們就是很開心嘛,所以我不可能拍得很悲苦啊!雖然在抗爭之中,但畢竟是一群有伴的移工,有愛人在身邊,所以儘管處境不是很好,他們只有偶爾在那種很悲情的時候哭一下,但大部分時候都嘻嘻哈哈的。」
此一移工集體抗爭案例恰恰凸顯出台灣外籍勞工問題的普遍困境,陳素香攤開她工作桌上一疊申訴信函,「外籍勞工的問題其實非常多,大大小小,大部分移工的問題都是個案,特別是家庭雇用的移工遇到爭議的都是單一個體,個別事件很難引起社會的注意。」也因此,當一百二十幾位飛盟移工集體採取抗爭時,陳素香希望可以透過影像留下這難得的景象。
《T婆工廠》拍攝期間主要集中在2004年至2005年底,後續因工作時間緊縮、經費短缺而暫時被擱置,直到2008年獲得公視節目「紀錄觀點」徵件案補助才得以完成。由於距離2005年已經有一段時間,於是陳素香在2009年又回訪,繼續追蹤拍攝,這些昔日的戀人們有的分手了,有的結婚了。
目前《T婆工廠》已計畫拍攝續集,將持續記錄這群移工如何在國境之間飄移,輾轉尋求能夠收容他們的勞動市場。此外,情慾流動也將是《T婆工廠》續集打算探究的核心議題,像他們這樣的同志伴侶,不斷在國際間飄動,戀情到底可以如何發展?有什麼條件可以培植出長久的戀情?「目前看到的個案都蠻悲觀的,因為都分手了,但這分離我認為是有意義的,我想分析外在環境對這些同志的分手產生了什麼影響,特別是同志在整個社會體制裡的接納度,以及很多家庭制度的設計及法律的權利對於同志都缺乏保障,所以他們能夠在一起的客觀條件本來就不足。」
言及至此,陳素香不自禁透露:「但是我現在很苦惱,因為掌握到目前為止,我都覺得,唉呀,好芭樂的愛情故事喔!」不過,當然也有值得記錄的案例,譬如有人曾是同志後來卻嫁為人妻,只是這涉及到拍攝倫理的問題,當事人的丈夫和婆家能否接納他曾為女同的事實?若否,如何讓這樣的事件曝光呢?無論如此,這場關於愛情和遷徙的冒險故事仍將持續下去,在不斷的流變之中,勢必將誕生更多的挑戰及可能性……。
相關連結:
1.導演陳素香個人介紹
2.財團法人全景傳播基金會
3.全景傳播基金會 記錄片的推手
專訪《擺盪》導演柯金源採訪報導/王玉燕
投身環境考察與影像紀實工作長達二十餘年的柯金源,長期以影像銘刻環境生態之變遷,現任公視「紀錄觀點」製作人的他,平均每年推出一至二部紀錄片,將時光長河裡精彩的大千世界加以剪裁及拼組,清晰看見其演化、幻變的蹤跡。其最新紀錄片《擺盪》入圍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映像」單元,記錄紅毛猩猩遷徙流亡的命運,以及人類與動物間矛盾糾葛的情感。
完成於2010年的《擺盪》就是繼《天堂路》之後,再度聚焦於紅毛猩猩的作品。間隔四年再次推出同樣題材的作品,柯金源表示,「我們蒐集到的故事、瞭解的面向比較齊全了,而且今年是生物多樣性年,所以蒐集的影像、證據、故事經過取選後,選擇在這個時機點推出。」 柯金源自1999年起展開紅毛猩猩的追蹤拍攝,並於2007年發表首部以紅毛猩猩為主題的紀錄片《天堂路》,探查上千隻走私到台灣的紅毛猩猩,當牠們不再受寵後,遭受了何等不公允的對待。山林、海洋、物種、環境災害都是柯金源長久關注的題材,一部影片的完成往往只是某個時期的階段性呈現,並不意味著紀錄從此終結,他總會持續拍攝,不斷更新。
柯金源另一部以台灣彌猴為主角的紀錄片《彌猴列傳》,拍攝期同樣橫跨十餘年,彌猴走私現象、棲地被破壞等景況與紅毛猩猩面臨的困境有其相似之處。「我們不能只關注台灣的物種,應該要擴及到整個區域性,紅毛猩猩也是因為台灣人的購買、開發而成為間接的受害者。」親臨婆羅洲、蘇門答臘等地後,柯金源獲悉原來台灣很多木材都是自該地進口,隨著進口量的提升,便促使當地伐木業者大肆砍伐,進而壓迫到紅毛猩猩的棲地。
對於柯金源來說,紀錄的過程同時也是解惑的過程。《擺盪》影片一開始便播映一段1950年代中期的老資料片,人們爭相抵著高築的柵欄,興奮地探看欄內的猴子靈巧地踩高蹺、拉車、騎單車穿越火圈,從而興起一股飼養野生動物的幻想。另一段1988年在台灣盛極一時的《頑皮家族》節目資料帶中,重現紅毛猩猩「小莉」的身影,彼時小莉的熱潮擴大了市場需求,帶動走私的猖獗,製作單位原先希望觀眾愛護動物的美意反弄巧成拙。
從追溯人類飼養野生動物的歷史性成因,輾轉深入東南亞動物走私市場,「但目前風聲鶴戾,不太容易曝光」,柯金源提到拍攝的難處。儘管如此,《擺盪》片中仍是帶到了走私的現場畫面,但涉及拍攝倫理,所有當事人皆以馬賽克處理。「我們想要看看有沒有辦法把整個過程全記錄出來,當曝光以後,至少可以產生一些赫阻的作用。」
鏡頭一路帶到印尼、馬來西亞等紅毛猩猩主要原生地、以及位於英國南部的猿猴世界動物收容中心,柯金源透過《擺盪》這部紀錄片,一方面試圖釐清造成紅毛猩猩顛沛流離的源頭,另一方面也探究動物收容、復育的現況及未來發展性。影片中,更從紅毛猩猩保育現況進一步扣連到雨林破壞的問題,透過議題的連結,強化了議題的張力。
柯金源曾在多部由他執導的紀錄片中親自擔任旁白,他戲稱,因為沒有錢請專業人士配音,只得親自上陣。他接著說出了第二個原因,表明他的初衷與理念,「我們所拍攝的片子應該要很坦然地面對閱聽大眾,這是我們所記錄的,也是用比較偏向我們自己的觀點在詮釋,就用自己來過音。」每每在紀錄片中聽見柯金源以質樸的方式述說著拍攝種種,總能感受到他一再的呼籲背後是他長久以來堅信並戮力實踐著的信仰。這回《擺盪》特別邀請知名音樂人雷光夏擔任旁白,製作層面上的考量是,「因該議題已跨出台灣的區域,記錄的面向試圖再更周全一點,也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這部片,而雷光夏的聲音具有柔軟、詩意的特質,希望這種詮釋可以吸引更多觀眾。」
柯金源的影像實錄彷彿一個豐厚的資料庫,除了記錄下環境的脈動與變異外,大量的影像更能不斷活化、再利用,隨著紀錄時間的延長,在各個階段粹取出不同的紀錄觀點。柯金源最後再次重申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核心價值,「經過你的記錄、詮釋,讓閱聽者瞭解目前環境的現況;其次,要能凸顯人的價值判斷,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是應該先確立『環境優先』的價值,而非一直以人的思維去改變環境。」
相關連結:
1.柯金源導演個人資料
2.保護動物協會
3.深度訪談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