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0-12-13 11: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城市議題工作坊
本期目錄
新聞如何作為一種志業:殷允芃獲頒政大榮譽博士現場報導/費重明報導
媒體素養教育大會師:教育部推廣成果發表會現場/嚴玉霜
從保釣基進青年到壹傳媒新平台實踐家:你所不知道的朱華煦/李信漢撰稿,邱家宜、李信漢 採訪
新聞如何作為一種志業:殷允芃獲頒政大榮譽博士現場報導/費重明報導

新聞如何作為一種志業:殷允芃獲頒政大榮譽博士現場報導/費重明報導

  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女士,長期在國內傳播實務界、教育界耕耘,她對新聞專業的堅持,更備受社會各界肯定,10月29日政治大學授與名譽文學博士學位,表彰她的貢獻。典禮當天,校長吳思華親自頒發證書及撥穗,會後並舉辦一場專題講座。殷允芃以自身經驗,勉勵在場的大一新生要勇於投入新聞職場,改善傳播界風氣。

 

照片來源:費重明攝影

  殷允芃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美國愛荷華大學修讀新聞研究所,曾在美國費城詢問報工作兩年。回國後歷任合眾國際社、紐約時報、亞洲華爾街日報駐台記者,並在政大兼任講師,無論在新聞界或學界,殷女士秉持新聞專業,表現備受肯定,1976年曾獲頒十大傑出女青年,並於1981年創辦天下雜誌。

  殷允芃的推薦人,政大傳播院長鍾蔚文致詞時表示,殷允芃返國後,即在政大教授「新聞英文寫作」等課程,啟發無數師生,中年集資創辦天下雜誌,發展成財務穩健的雜誌群,除顯示其經營長才,更是台灣新聞專業的典範。

  政務委員曾志朗、前教育部長鄭瑞城及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也到場致意。

  曾志朗說,當年他回國時,看到天下雜誌的內容,還認為這本雜誌一定是由政大人所創辦,沒想到竟是由成大中文系畢業的殷允芃所辦,現在殷允芃也成為政大校友,讓他非常高興。

  鄭瑞城回憶當年與殷允芃初識,第一印象是正派善良,但嘴角的微笑透露出她不信邪的精神,也談到相識多年,殷允芃最關心台灣年輕人是否能夠承擔挫折、政治及傳播媒體界是否能夠變得更好,她也時時為這些事情努力。

  林懷民則以藝術家的眼光,談到天下雜誌對企業家們的影響力,他在創辦雲門舞集後,常與企業界領袖交流,發現他們的穿著越來越得體,原來是因為殷允芃特地要求,旗下的攝影記者拍攝照片時要將主角呈現的大方、明亮,而長時間閱讀天下雜誌的老闆們,也被潛移默化了。

  在典禮後的演講上,殷允芃以自己在成長過程遭受到的挫折,以及處理的經驗,與在場的學生分享。她勉勵在場學生,要認清自己的特質並且不要怕失敗,對於作正確的事,應該要有捨我其誰的精神。此外,她也提到,要作一位好記者,要具備好奇心、追根究抵、喜歡分享,還要有社會正義感等四項條件,其它像是採訪寫作的能力等等,都可以再慢慢培養。

  演講中,殷允芃先從自己幼年的遭遇談起,與龍應台的小說『大江大海1949』相似,她也是舉家從中國逃離來台,並落腳嘉義,而父親當時留在中國籌畫青島大撤退,因此較全家晚了半年來台,但因積勞成疾,不久即去世,是她人生當中最早遭遇的變故。
  在台灣定居後,殷允芃因為學校成績不錯,北上就讀北一女,她說,自己的成績始終在班上的10幾名,還說得過去,但是因為數理成績不錯,而聽從別人建議轉唸甲組,卻在聯考時落榜,大受打擊,還因此搬回家中猛看小說跟電影,後來她分析,自己對數理沒有興趣,常常許多公式背的很枯燥,但國文、史地等科就讀的津津有味,後來決定報考乙組,並順利考取成大外文系。

  在成大畢業後,殷允芃決定出國深造,並選擇愛荷華大學新研所就讀,在美國讀書期間,她也開始在當地的小報工讀,並國內的皇冠雜誌合作,推出一系列旅居美國的著名華人專訪。殷允芃回憶,這段過程對她影響最大,是專訪作家張愛玲的經驗,在3個多小時的採訪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張愛玲說「一個作家,有責任將自己的作品讓別人能夠讀懂」,這奠定了殷允芃日後創辦天下雜誌,作為一份深入淺出的專業財經雜誌基礎。

  返國後,殷允芃一邊從事歐美媒體的駐台記者,一邊在政大新聞系兼課教書。當時適逢中美關係風雨飄搖之際,紐約時報以這種時刻,台灣需要能在國際上發出聲音為理由,聘請殷允芃擔任駐台特約記者。殷允芃回憶,她唯一一篇登上紐約時報頭條的新聞,就是中美斷交,當時還是美國編輯部在半夜告訴她訊息,殷允芃得知後,與當時的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聯絡,共同商量採訪事宜,直到前總統蔣經國出面宣佈斷交消息。

  在中美斷交後,殷允芃思量在紐約時報任職的理由已不復存在,又想起自己在課堂上常跟學生講,現在的傳播界環境很不好,但是政大新聞系作為全國頂尖的學系,你們不下來改善這個環境,還有誰可以呢?她想,自己總不能只說不作,於是決心跳下來創辦一份雜誌。

  殷允芃認為,當時台灣只能靠經濟發展來突破外交困境,又有感於國內的財經新聞內容過於艱澀,但自己服務的亞洲華爾街日報內容則是淺顯易懂,於是決定發行一本對各種專業財經內容深入淺出的雜誌。

  而天下雜誌創刊時的骨幹,有許多都是殷允芃在政大教書的子弟兵,大部份都是當時應屆畢業的新鮮人,殷允芃說,天下與政大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目前集團中,有五分之一都是政大畢業,而編輯部高層由政大畢業的比例更多。

  「現在的媒體環境,跟29年前差不了多少」,殷允芃以自己的經驗,勉勵在場的大一新鮮人,不要害怕現在傳播界的環境,仍可以勇於踏入傳播圈,並以自己的力量逐漸改善,就跟29年前她所作的事一樣。

媒體素養教育大會師:教育部推廣成果發表會現場/嚴玉霜
 

  今年10月29日教育部舉辦年度中小學媒體素養成果發表會。全國北、中、南、東8所國中小【註1】媒體素養教育「特色中心」,共同來到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行這1年來的成果發表。同樣在這一天,為鼓勵國中小學生運用媒體表達自己的創意與想法,培養國中小老師設計活潑多元的媒體素養教學教案,教育部特別委託世新大學舉辦「國中小學生創意影音暨教學教案競賽」,藉由「寓教於樂」的教案,讓師生從操作過程中,學習到與媒體素養教育相關的知能,體認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性。無疑的,這天可以視為是一場媒體素養教育的大會師。

媒體素養教育大會師:教育部推廣成果發表會現場/嚴玉霜   開場,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教授於「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推廣成果發表會」的專題演講中,陳老師特別以「媒體素養教育的新方向」,提出傳媒與教育的看法,他指出「傳媒是環境,是文化;如水之於魚」,我們身處在「無處不媒體」的生活環境中,而「你準備好當一個公民了嗎?」,他期勉大家對媒體應持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尤其現階段的孩童,媒體已經不知不覺的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因此「傳媒+教育」是現在的家庭、學校必須重視的地方,也是學習的兩項新模式。分別是:
●家庭→學校→傳媒
●傳媒→家庭→學校
陳世敏教授(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前政大新聞系教授) 

  另外,關於「傳媒素養教育的教學策略新方向」陳董事長提出新式的學習方程式:
●思辨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樂用媒體

  陳老師舉例說明:在美國紐約有一群黑人小朋友,他們不愛讀書,於是老師就把他們集合到攝影棚來,要他們學習用攝影機來紀錄生活及報導惡劣環境等狀況。透過群體合作的方式,無形中產生了領導與統御這是在學校的課程裡學不到的。
●傳媒的極限,就是教育的極限;「健康傳媒社區」匹夫有責。

  因為傳媒的普及,也為社會帶來無可避免的影響,與其消極的「關機運動」還不如積極的「學習進用。」

  而本屆媒體素養教育成果發表會也首度與「2010第7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系列活動結合,得獎作品除在發表會中公開表揚,另外在本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播放,讓臺灣的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成果躍上國際舞台。

  「2010第七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國立臺灣美術館承辦,是國內外紀錄片工作者的年度盛會。教育部表示,國中小創意影音競賽藉此合作機會,正可與國際影像工作者分享臺灣兒童及青少年影音教育成果,讓國際認知臺灣正積極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有助於提升臺灣國際形象及拓展兒少的國際視野。        

                          國美館副館長張仁吉先生

媒體素養教育大會師:教育部推廣成果發表會現場/嚴玉霜
  主辦單位也邀請來自香港及臺灣的新銳導演與得獎者分享與座談,看完臺灣所有的參賽作品,對於臺灣學生能夠以鏡頭記錄自己生活,關心周遭的人事物,已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更期待透過交流的過程,讓本屆媒體素養教育得獎團隊也能開啟另一扇窗,與國際視野接軌。

【註1】
八所媒體素養教育特色中心包括:台北縣立福營國民中學、台北縣汐止市秀峰國民小學、台北市文山區興華國民小學、彰化縣社頭鄉崙雅國民小學、台中縣霧峰鄉僑榮國民小學、嘉義縣鹿草鄉碧潭國民小學、高雄市苓雅區凱旋國民小學。

從保釣基進青年到壹傳媒新平台實踐家:你所不知道的朱華煦/李信漢撰稿,邱家宜、李信漢 採訪

從保釣基進青年到壹傳媒新平台實踐家:你所不知道的朱華煦/李信漢撰稿,邱家宜、李信漢 採訪   藍色條紋襯衫、淺色西裝褲的隨意穿著,身材中等、頭髮略顯灰的白朱華煦,在他位於壹電視大樓頂樓,整潔、明亮,但並不特別寬敞的辦公室中接受我們的訪問。由於在台灣稱為「國語」的普通話並不是他的母語,而他所受的又是香港殖民地的英語教育,中文有時會辭不達意,對於在談話中不得不夾雜幾個英文字彙,他特別向我們表示了歉意。

  眼前這位曾任多個跨國企業高階領導、現任台灣獲利能力最佳的媒體集團行政總裁的受訪對象,在言談間所表現出的謙沖自抑態度,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即使曾在百事可樂中國總裁任內創下業績成長一倍佳績,又因為被黎智英從媒體圈外網羅,一頭栽進台灣這個高度競爭的電視市場而引發外界高度好奇,作風低調的朱華煦向來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外界亦難一窺其人其事。本次訪談中,朱華煦暢談了他豐富的人生故事,包括他的職涯經驗、童年憶趣、對父親深厚的情感、求學過程,以及曾參與海外保釣運動的熱血事蹟。

與初次晤面的黎智英長談四小時

  朱華煦接任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前,曾在百事國際、桂格、亨氏、惠而浦及孟山都公司任職。面對商場激烈的競爭,朱華煦自有一套「不隨對手起舞、專心做好份內事」的管理哲學。

  外界好奇朱華煦2008年5月自百事國際退休後,為什麼旋於同年10月接下壹傳媒集團的工作?尤其是朱華煦過去從未有過相關媒體工作經驗。朱華煦說,自己在商界服務大約有31、32年,算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其實早在2004年他就曾向百事國際提出退休計畫,但後來被慰留了。到2008年,他又起了退休的念頭,他還詢問過太太的意見,太太質疑他說:「你真能退休嗎?」但他想這次是真的準備好了,於是就此離開工作長達十年的百事國際。

  對於一個長期以工作為重的人來說,雖然忙碌、辛苦,但也享受每天與心智卓越、才具突出的各路高手或合作,或「交手」的經驗,而退休就像是交出兵符的將軍,一時間找不到自己的戰場。朱華煦說,自己雖然退休,但不是就此打定主意不再過問世事,也接下中國李寧公司、美國梅特勒-托利多集團董事職務。一個是他文化上的故鄉,一個是他小孩子們定居的地方,都可以趁開董事會的機會去造訪。沒想到他規畫好的退休生活節奏,卻被Jimmy黎給打亂,也開展了他與台灣的另一段淵源。

  「退休半年後,有一個朋友介紹我,有一位Jimmy Lai(黎智英)想跟我吃飯,我想好啊,反正又不是我請他吃飯,於是兩個大男人就這麼吃了一頓4小時的飯。」不早也不晚,黎智英剛好在他從「享受退休生活」到「習慣退休生活」中間的調適期找上他,朱華煦回憶,「說起來兩人算有點緣份,那時我正處於一個weak moment(情緒低落期)。當時我已退休3、4個月,有點不適應遠離朝九晚五工作型態的退休生活。假如Jimmy慢一點找我,我可能也沒辦法再回到職場工作了。」

  黎智英為了這頓飯局,特別推掉台北一場重要約會,專程趕回香港。黎智英展現的誠意,以及個人散發出獨到的領袖魅力(charisma),讓朱華煦決定推掉一份幾乎已經談妥的私募基金工作,決定來台接任壹傳媒集行政總裁職務。或許黎智英是看準了他對華人文化事業的一片鴻圖遠景,一定可以打動這個半生叱剎商場,骨子裡卻潛藏文化熱血因子的CEO吧!

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求學過程參與海外保釣運動

  對於中華文化情有獨鍾的朱華煦,被媒體戲稱是有著「中國情節的假洋鬼子。」朱華煦自述,從小就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中學時雖然是在香港唸英語學校,但常常會找一些課外的中文書籍閱讀。「我是有一點奇怪的,在那個年代的香港,英國殖民地政府教育是很成功的,他要教到你不會認祖歸宗,一般同學也不會去看中文書,我自己卻對中文很嚮往。」

  中學畢業後,朱華煦原本想來台灣唸書,但因擔心自己的中文程度不夠好,因此到美國唸大學。朱華煦就讀明尼蘇達大學期間,正值1970年代保釣運動剛開始興起。他說,當時在大學還跟朋友搞了一份學生刊物,自己擔任編輯「當時那份中文刊物是用手寫稿,刻鋼版印刷的。」朱華煦笑稱:「所以說,早在四十年前我就跟媒體有了些淵源。」

  回首年少輕狂的日子,朱華煦說自己一度是一個蓄著長髮的基進青年。

回憶父親 一度哽咽

  朱華煦特殊的人生境遇與求學過程,讓記者對他的原生家庭非常好奇,朱華煦於是談起自己的父親。讓人有點意外的,一時之間他原本鎮定、開朗的情緒似乎受到極大波動,以致於幾度哽咽不語。「我父親,大約我五歲的時候....(靜默,嘆息聲)...他是那個年代很典型的華僑吧...嗯,我大概三歲的時候,他就離家,去了墨西哥謀生,到我見他的時候,我已經18歲。」朱華煦的祖籍是廣東台山,台山是中國知名「僑鄉」,有大量子弟到海外謀生。在朱華煦的童年記憶中,父親,就存在信紙上一筆漂亮的中文字裏。

  朱華煦補充:「那個年代,很多華僑都這樣,幾乎每一家壯年都往外跑,所以很典型、很典型。他幾乎每週都寫信給我,我想多少有些影響吧!」

對台灣的情感

  或許是受父親的影響,朱華煦中學畢業後,也想到外地發展。「我那時很想來台灣,只是擔心中文不好,所以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唸書。沒想到後來八零年就來台灣工作,所以我對台灣也有些感情吧。」

  比較兩岸三地的文化,朱華煦說:「當然有些差異,但我對兩邊都有些感情。我的兩個孩子,老大是在台灣出生的;老二是在廣州工作時出生的。在兩邊都經歷過那種(小孩出生時的) emotional moment,若說兩邊有什麼差異,我覺得相像的地方比相異的還要多。」他提到之前才與太太在台灣共度中秋,似乎相當重視這個千里共嬋娟的中國人的節日,從他無意間流露出來的身為人子、人父、人夫的感性面向,似乎很合適用來印證他自己所說的:「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朱華煦認為兩岸共享中華文化的傳統,台灣的優點是言論自由,大陸那邊相對管制較嚴。在經濟的發展上,他認為台灣這些年硬體上好像沒有太大的改變,大陸城市的發展很快。朱華煦也期待未來兩岸經濟文化能更進一步交流,讓彼此都互惠成長。

推薦訂閱
覺青性電子報第20期 2013-08-20@【覺青性電子報】
【科幻科學報 No.697】夢的科學@【科幻科學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