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網路電郵正漸走下坡 惟行動電郵方興未艾/何鉅華
網絡時代,人們的通訊方式日新月異,市場也不斷起著變化。最新統計數據正式證實,火紅了十多年的網路電子郵件服務正走下坡,不過,在智慧型手機的迅速普及下,以行動裝置收發電郵,反而將繼續大行其道。
這一情況在美國已經反映出來。根據著名的互聯網流量研究機構comScore上月發表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網路電子郵件網站(Web-based e-mail sites,如Gmail 、Yahoo mail 及 Hotmail)的訪問人數,在2010年11月為1.53億人,比2009年11月的1.62億人,下跌了5.9%。
下跌情況也反映出iPhone之類的行動裝置正在迅速普及,這類裝置經設定後不用重新登入電郵網站都可收發訊息;同時,在同一期間內,慣於每日都使用行動裝置檢查電子郵件的人數,也大幅上升了40%。
年青網民開始放棄使用網路電郵
comScore的統計數據證實了一個現象,就是年青一代的網民現正放棄使用網路電郵。在美國12至17歲的網民中,他們在2010年11月比起2009年11月時,少了24%人使用網路電子郵件服務。不過,年紀越大則越為相反,55歲以上網民使用此類服務卻續有上升。
comScore分析師Andrew Lipsman指出:「年青網民有太多通訊渠道,電郵不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了。他們現在很多都用Facebook或者手機短訊,隨時隨地跟友人通訊聯繫。」
進一步的數據顯示,網路電郵網站除了訪問人數比上一年減少近6%之外,使用者花在這些電郵網站上的時間,也下跌9%,至於瀏覽電郵網站的總頁數,更下跌15%。
不過,雖然出現上述種種下跌情況,至今為止,登入網站收發電子郵件目前仍然是其中一種最受歡迎的上網活動。在美國的全部網民中,每月仍有七成以上網民使用網路電郵服務。
智慧型手機帶動變化
在年齡分組上,12至17歲網民,訪問網路電郵網站的人數比上年下跌24%,花在電郵網站上的時間,下跌48%,瀏覽電郵網站的總頁數下跌53%。在18至54歲的組別中,花在電郵網站上的時間也在下跌。
55歲或以上的組別,情況剛好相反。其中,55至64歲的,訪問網路電郵網站的人數上升15%;65歲以上的,三個指標都見上升。
與此同時,在全部美國網民中,訪問網路電郵網站的人數上,男性比女性呈現更大跌幅。另外,花在電郵網站的時間方面,男的下跌12%,女的為7%。
統計指出,去年雖然網路電郵網站的訪問人數下跌,但人們使用行動裝置收發電郵的數量則大幅增多,這顯然是智慧型手機大量普及的一個結果。在美國的所有手機用戶中,有30%用之來收發電郵,比上年增加36%。同時,每日都有用手機收發電郵的,更比上年增多40%。
在所有年齡組別中,使用行動裝置來收發電郵的,全部都有兩位數上升。25至34歲組別的升幅最大,比平均用戶上升60%;18至24歲的,比平均用戶上升46%。另外,整體上,男的比女的使用率多14%。
comScore高級副總裁Mark Donovan分析說:「在一段相對短的時間內,在智慧型手機用戶中,收發行動電郵的比率,已迅即達到78%,這一比率正與互聯網民使用網路電郵服務的滲透率,極之相近。這些數據證明了人們正快速轉用智慧型手機進行通訊,這也難怪現今各大媒體公司在這兩大業務範疇上都非要十分重視不可的了。」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閱報導:
Web-Based E-Mail Is Losing Popularity - NYTimes.com
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難題待解/林靖堂
荒漠上的電視
為了因應全球媒體科技數位匯流的趨勢,台灣早於2001年前,即以開始推動有線電視與無線電視數位化的計畫,期望數年後能夠全面收回現有的類比電子媒體頻道資源。然而,口號喊的震天價響,十年過去後卻遲遲未有進展,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問題,而目前政府又有何種作為呢?
台灣的廣電媒體數位化進程遲遲未有進展,有多種說法與因素,目前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的進程,受限於:台灣有線電視系統的市場規模、分區制度,以及系統業者滿足於目前吃到飽的費率模式等等。NCC綜合計畫處蔡國棟科長則指出,目前有線電視的數位化問題,受限於業者財力,以及民眾長期養成而難以變革的收視意願。
也因為如此,為了解決民眾對數位內容收視意願與行為的轉變,以及業者普遍要求政府輔導與補助,機上盒一度成為數位化進程的重要議題。然而蔡國棟認為,有線電視是私人產業,政府機關應否作對特定產業的補助,本身是有待討論的議題。他指出,數位機上盒的問題重重,包括補助的範圍,是全面補助、亦或以家庭收入所得為標準?以及,補助的計算方式,是以一戶一機還是以每戶人數作為補助基礎,皆會深深影響政府財政編列。同時,若補助有線電視產業,則不應排除補助無線電視、衛星電視與MOD等媒體產業,否則將有獨厚或圖利特定產業之虞,引發更多爭議。就此,蔡國棟嚴正指出,政府不應也不會以補助機上盒作為發展數位化的條件。
那麼,NCC對於有線電視數位化目前的策略與作為為何?蔡國棟表示,第一屆NCC委員會曾以強制的方式,要求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數位化但成效不彰,二屆委員上任後,轉而擬定一份「有線電視數位化實驗區計畫」,以輔導、非強制的方式,讓業者自行選擇是否參與實驗計畫。
該實驗區計畫大意,為業者主動申請該經營區內特定大樓或鄰里,經大樓住戶集體同意後,將該大樓區域系統由類比轉為數位系統,並進行民眾收視習慣之轉變與新系統意見之調查。只是,根據NCC營運管理處曾麗萍科長指出,自今年2月份NCC公佈該計畫至今,僅有兩家業者近兩百戶主動申請參與計畫,成效仍有改進空間。
那麼,到底未來有線電視數位化怎麼走?NCC陳正倉副主委表示,政府目前的有線電視數位化進程,期待能在2015時達到數位化系統覆蓋率百分之五十,而目前的覆蓋率僅約百分之六。陳正倉指出,未來將會逐步要求無論新舊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參與數位化實驗區計畫,同時也將在有線電視修法後,排除仍用舊有類比系統的新進業者進入市場,並且,將會在換發執照的評鑑過程中,納入數位化的選項作為標準。如此作為,是否能夠加速推動有線電視數位化進程,大家都在期待。
9th卓越新聞獎得主專訪:電視類專題新聞獎《水的難題系列》/詩婷採訪撰稿
(左至右)林燕如、陳佳珣
長久以來,牽涉環境議題的新聞能見度始終不高,水資源議題更缺乏媒體關注,但這次《公視》以〈水的難題系列報導〉獲得今年卓越新聞獎的「專題新聞獎」,使得此議題有機會浮上台面,也讓台灣環境新聞再度受到重視和肯定。陳佳珣表示:「感謝《公視》提供我們一個『做想做的新聞』的媒體環境,讓我們可以為弱勢民眾發聲,讓更多人關注這些被時代潮流淹沒但卻重要的事情」。
往年一月至二月期間,是嘉南平原稻作插秧作業的高峰期,但今年年初,經濟部卻宣布嘉南地區第一期水稻作休耕,原因是南部地區用水調度吃緊,必須先確保南部地區民生飲用水無缺;彰雲兩縣處於水源匱乏區,賴以生存的生活用水是地下水源,長期抽取下來,成為嚴重的地層下陷區。「種種跡象皆表明高屏、嘉南及彰雲地區正面臨水資源的匱乏」,陳佳珣說。
「但弔詭的是,高耗水產業卻陸續在當地建設。」陳佳珣表示,當彰雲地區必須抽取地下水才足以維持水源的供給時,國光石化、六輕五期、中科四期等高耗水產業卻進駐彰雲兩縣,與當地的農業、民生搶佔水源。引發結果即是農民沒有足夠水源可以灌溉,甚至沿海地區的二林、芳苑因為超抽地下水,海水倒灌造成土壤鹽化,無法耕作。這是〈水的難題系列報導〉的開端。
「好的新聞必要條件是兼具廣度及深度。」陳佳珣、林燕如說明,〈水的難題系列報導〉以系統性的觀察面向,跨越時間及空間,除了實地深入了解當地農民的無奈、還原環評會議的爭議、詢問相關學者的意見外,更訪問主管機關水利署的意見,希望能讓社會大眾了解此議題如何受到各類立場不同者彼此角逐、競爭發言權。
無奈的是,「經濟誘因存在,水資源是無聲的」,陳佳珣指出,水利署打從一開始就是隸屬在經濟部底下,這樣的結構設計已經說明了水利署是經濟的附庸,就是因為如此,當訪問到相關政府官員時,這些官員面對媒體提問所做出的回答往往有所保留。我們可以想像的是,更多時候政府的施政考量,多為業者是否願意投資?民意的反彈是否會影響五都選舉?等表面問題,而不是單就與當地民眾切身相關的「水資源」議題。如此結構性問題,也使得水資源不斷地被剝削。
原本擔任《公視》節目執行製作的陳佳珣表示,「轉型當記者算是對自己的挑戰,」過去工作內容多半是透過螢幕了解事件,但轉型當記者後,能以實際的行動去報導、訪問這些弱勢團體,這是以往的工作內容無法體會的層次。陳佳珣認為:「比起商業新聞或娛樂新聞,環境類新聞比較難做,」因為要了解一項環境議題,必須由上游政策面、經濟面,乃至下游的學術、民生等面向進行探討,過程中牽涉到科學資訊、訪問學者的挑選等層層問題,相較於一般商業新聞的採訪,專題新聞要花費的精力要多太多,「但當我身臨其境看到農民們無奈的真實,那種現場的震撼,讓我想為他們發聲,這也是讓我一直持續做下去的動力,」陳佳珣說。
林燕如補充,這次卓越新聞獎入圍作品有好幾則都是與環境議題相關,說明環境新聞已漸漸受媒體關注,其中《商業周刊》〈台灣天空浩劫〉令人印象深刻,財經屬性的雜誌願意關注台灣環境議題已經相當不簡單。尤其,它由經濟面向計算八輕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這與一般環境類新聞的分析角度相逕不同。
陳佳珣、林燕如強調:「我們希望由〈水的難題系列報導〉,能傳達出當台灣在高喊全球化的工業發展同時,對在地的農業衝擊的矛盾現象。」兩位新出爐的卓越新聞獎得主,希望能藉此專題進一步讓社會大眾了解到,由於水資源的失序可能引發的問題,也希冀透過報導,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關心這些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環境新聞。而這份發自內心對採訪報導議題的關心,或許是撰寫出這一系列獲獎的傑出報導的原動力吧。
延伸閱讀:
2010-12-05公視中晝新聞(我們的島"水的難題" 獲卓越新聞獎) ,網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