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1-03-21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這不是真的!!請協助澄清網路謠言
本期目錄
末代港督彭定康將出掌BBC 我行我素作風不變/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從王院長新聞看電視報導的簡化與激化問題/周傳久(資深媒體人)
「媒說出來的霸凌」教案大綱/賴慧玲
末代港督彭定康將出掌BBC 我行我素作風不變/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末代港督彭定康爵士(Lord Patten)今年5月起出任BBC最高管理機構BBC信託理事會(BBC Trust)的主席,目前已成定局。

  自從該職位在現任主席里昂爵士(Sir Michael Lyons)4月底任滿行將出缺的消息傳出後,現年66歲的彭定康便被傳為是熱門的繼任人選,英國政界及輿論也一直看好,在上月經文化大臣傑瑞米‧亨特(Jeremy Hunt)提名後,上週四,3月10日,已獲國會委員會審查通過,近日內將循例稟呈女皇,予以正式任命。

  彭定康在英國政壇歷練豐富,曾任保守黨主席及部長大臣、香港總督、歐盟外交專員等職務、後獲封終身貴族,晉身上議院,現任牛津大學榮譽校長。這位叱吒多年的風雲人物,素以作風強悍見稱,當年他在最後一任港督任內,與中方對著幹的強硬姿態,在英國本土便備受喝采歡迎。他與現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 一樣,被視為保守黨內的自由派/左派人物。

  卡麥隆起用彭定康這位黨內元老,出主BBC,自有一番淵源,起碼在用人方面,可謂英雄所見相同,兩人早已不謀而合。當年追隨彭定康前往香港出任相當於幕僚長的特別助理黎偉略 (Edward Llewellyn),現已貴為卡麥隆的幕僚長,在首相的運籌帷幄當中,起著一定的輔助作用。

“千古罪人”與中方交惡

  英國媒體對於彭定康爵士的任命評價,總愛圍繞他的保守黨背景及商界的脈絡關係,而對於華人讀者而言,則更會聯想他昔日在港督任內的表現。

  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港人恐共情緒高漲,彭定康借勢大力加快推動香港的民主體制。事實上,英國對香港這塊殖民地,從來只予自由不予民主,對於回歸前幾年,突然大搞民主,中國當局當然大加指責,前港澳辦主任魯平更怒斥這位末代港督為“千古罪人”,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

  今時今日,中國對於外國傳媒進入大陸,仍然處處設限,BBC廣播也從來不受歡迎,BBC記者前往中國採訪,更須受到管制。時移世易,BBC的普通話廣播,經連番收縮裁員之後,湊巧今年4月起乾脆關門大吉,只留粵語廣播。今後,在中國眼中的“千古罪人”出掌BBC,是否還會重視中國市場?倘若重新重視,在與中國打交道方面,又會否出現新的變數? 確要留待日後觀察。

  當然,BBC此一龐大公營廣播機構,主要服務國人,而對外廣播及新聞報導上,理所當然也服膺英國的外交政策路線,而BBC亦向以宣揚英國的價值觀為己任。

BBC擾攘不休,勢將難免

  彭定康爵士在出席下議院的文化、媒體及體育事務特別委員會的“任前審查”中表示,他覺得非常榮幸,可以幫助、引領BBC邁入數位年代。對於在當前重大緊縮政策之下出掌BBC,彭定康明言將會面臨各種重大的挑戰。

  他說:「處處都要大幅度削減,擾攘不休,恐怕勢將難免的了。」

  BBC早前已與財政部達成協議,在未來四年內,BBC所有部門都會縮減開支20%。牌照年費凍結六年,不會每年加價,BBC每年的牌照費收入約為36億鎊;同時,BBC將會自行付起原由外交部對BBC國際部的撥款。BBC現有僱員約1萬7千人。

  作為BBC最高管理機構的主席,在人事問題上有多大實權,彭定康已一語道破。他說:「現時的總執行長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年薪高達84萬鎊,將來的總執行長一定不會那麼高薪的了。」他更批評「BBC現時的高層主管們都想有諸如巴克萊(Barclays) 銀行家們一樣高的待遇。」

  顯然對於高層的待遇問題,他已成竹在胸,大有非要整頓一番不可之意。

我行我素,不會辭掉顯赫外職

  就他個人而言,出任主席一職的年薪,將為11萬鎊,原則上,不屬全職,在BBC有關的人事章程中,主席屬每週工作四天。由於彭定康本身事務等身,國會小組委員會曾勸諭彭定康在投入新職時宜將本來在外頭兼任的各職盡量減少。

  彭定康回答表示,他將繼續擔任牛津大學榮譽校長。至於他現時在商界的各項顧問職務,如BP(英國石油公司,為世界最大私營石油公司之一)的顧問職務(估計年薪至少3萬鎊),他說不久前才加入BP顧問委員會,一年開會兩次,主要向BP主席及行政總裁,就策略性及地域政治性的問題,提供意見。

  他補充說:「如果我認為會存在衝突時,我將會辭去相關職務的。」

  彭定康爵士又表示,他現已辭掉了幾個顧問職務,這些組織包括Global Leadership Foundation(為一非營利的國際政治智庫組織)、The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為一非營利的應對國際危機的顧問組織),以及 Medical Aid for Palestine (為一英國慈善機構,專向巴勒斯坦人提供醫療援助)。

續任多間公私機構顧問

  不過,據英國媒體報導,彭定康除BP(英國石油公司)及牛津大學之外,目前仍擔任下述各公司/機構的董事或顧問:
--國際性獵頭公司Russell Reynolds
--總部設在倫敦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Bridgepoint
--能源電力公司EDF Energy
--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子公司Hutchison Europe
--首相之商業大使網絡Prime Minister's Business Ambassador Network

保留保守黨籍,但絕非傀儡

  在黨籍的問題上,彭定康在小組委員會上表示,他不會因為新職而辭去保守黨籍。

  事實上,BBC的人事章程,對於主席一職,並無硬性規定候任人必須辭去政黨黨籍。不過,現任及歷屆主席都曾自動放棄原有的工黨或保守黨黨籍,以示身份獨立,超然於政黨之外。

  有保守黨議員便詢問彭定康怕不怕被人批評為“保守黨傀儡”,彭定康回答說:「總會有這類閒言閒語的,但我絕不會這樣子。」

  彭定康並說:「以往的任命,也非政治上非要處女之身不可。章程上無此規定,而我本人也早已毫無政治野心。」

  在黨務方面,他說會辭去在上議院的保守黨黨鞭一職,也會辭去在地方上的保守黨組織Richmond Park Conservative Association的會長一職,但就保留做普通黨員,繼續交會費。

  在回答其他有關BBC的問題方面,彭定康則抱著比較維護的態度。不過,他亦指出:「BBC也有一些不盡完善之處,就是很多優秀的節目製作人員都存有一種墨守成規的抑制心態。」

平日只聽電台,少看電視

  諷刺的是,彭定康爵士在回答他有沒有收看BBC節目時說,他經常收聽早上的電台新聞時事節目,但平日則很少看電視。他還打趣地說自己有高品味:「想知我甚看電視,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樣一個背景的人的情況: 我現年66歲,白種人,也受過良好教育。」

  大機構的最高領導人主要負責前瞻性的策略指導,而非限於監督日常實務,不過,BBC畢竟是一個電視廣播機構,對於彭定康坦承很少看電視的言論,連日來在英國媒體中不免惹來不少噪音或揶揄之言。當然,這也不足為怪。

  說來,BBC信託理事會主席一職的被提名人,前往國會小組委員會接受“任前審查”,這還是第一次,經審查通過後,被提名人才獲得任命,出現跨黨派一致性反對則除外。彭定康爵士之任命,在英國聯合政府及在野黨派之間早已醞釀多時,取得共識,所以,上週在國會小組委員會順利過關,也是意料中事。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閱報導:
MPs approve Lord Patten for BBC Trust chair

Lord Patten: I won't quit Tories when I take BBC Trust job

Lord Patten urged to cut back business activities before he joins BBC Trust

從王院長新聞看電視報導的簡化與激化問題/周傳久(資深媒體人)

從王院長新聞看電視報導的簡化與激化問題/周傳久(資深媒體人)

  監察院王院長最近因批評大學生打工是笨蛋一說引起社會注目。引起注目來自媒體報導。但眾所周知,媒體因篇幅時段所限,任何新聞都是摘要內容加上記者與編輯的價值判斷組合而成。所以不可能是王院長原文的全部。但值得注意的是,媒體究竟怎樣報導王院長的意見。這可以引起很多後續的回應。

  例如一家電視台報導大學生對王院長的回應是:不知學生疾苦。並在報導中讓一位學生受訪,表示要王院長下台。

  以這段報導而言,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要讓誰的看法呈現於媒體來回應王院長的意見,則是媒體的選擇。上述媒體內容很吸引人也很刺激,但是把王院長塑造成不知社會現實的LKK,對社會有什麼幫助呢?

  筆者去年在南部國立大學兼課,有些同學交了學費選了課,卻不上課而去打工。其實算算看,很貴的學費等於白付了,另一方面,本來在課堂可以學到的能力也沒得到。說實話,跑去打工得到的時薪實在有限,相較的,老師設計讓同學們一起在教室建立競爭力,種種基礎的學習卻能夠讓同學們獲得更多可供將來發展的知識背景。

  至於學到課堂學不到的經驗,最好的情況是好好上課而課外找幫助課堂學習的機會打工。有的打工機會非常機械,要說都能有助生活經驗?恐怕未必。

  有人說家境不好要打工。但想想看,連上課都不去而跑去打工,到底是為家裡省錢?還是在浪費錢?如果打工場所是風月場所而時薪顯著比一般打工要高,那更有討論空間。大概也不會是家長樂見的。這種交了很貴的學費卻不去上而跑去打工的人並不少。因為學費是家長給的,打工還可以得到現金以便花用。這和為家境貧寒打工真是一回事嗎?面對廣告訴求、電子購物便利以及同儕比較,有些學生花很多錢,例如花兩萬元買一件內衣,這也是打工動機之一。

  仔細想想,其實打工有好多種,學生的想法也有好多種。人本來就有選擇的自由,大學生也成年了,可以有選擇的自由。只可惜台灣的大學生生理達成年,但能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往往是被打上問號的,因此或許面對學生應不應打工這個問題,或許有些讓學生得到幫助和輔導,會是更好的思考方向。這都可以成為報導的角度。

  但如果電視媒體在王院長的一席談話後,看到報紙登出來覺得有炒作的潛力,就去找幾個大學生反嗆並要院長下台,這樣的報導對社會有什麼益處?又真的呈現了當下大學生打工的真實面貌與想法嗎?

  我們依然無法期望短短的一則電視新聞能包山包海。但怎麼處裡新聞話題卻有很多種操作方式。把原來的新聞主角當箭靶,讓大學生吐槽一番,內容激化簡化,或許還讓大眾從這種報導看到,以後不要在發表對大學生的看法了,因為誰發表就會在媒體上當成準公敵。

  台灣是言論自由國家,包括受訪者與新聞媒體。但是當商業化體制使得媒體要這樣操作王院長新聞以及其他新聞的時候,至少我們也可想想,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鼓勵不激化、簡化的看法,以及更細緻的探討大學打工現象,讓這樣的報導有機會呈現才是重點。今年卓越新聞獎有一位連得三個獎的自由撰稿記者,但主要著力於環境保護領域。可不可能有教育領域或其他領域的記者,也能有機會透過這種會引人注意的管道發表相關新聞,以平衡商業台報導,讓觀眾得到更深入客觀而有更廣的建設性的報導呢?

「媒說出來的霸凌」教案大綱/賴慧玲

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40-80分鐘

三、結合領域:「人權教育」重大議題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可融入人權教育議題之小學高年級以上各領域教科書;或做為補充式/專題式的機會教育內容。

五、對應能力指標:
1-1-3討論、分享生活中不公平、不合理、違反規則、健康受到傷害等經驗,並知道如何尋求救助的資訊與管道
1-2-4舉例說明生活上違反人權的事件,並討論發生的原因
2-3-1了解人身自由權並具有自我保護的知能
1-4-1探討違反人權事件對個人、社區及社會的影響,並提出改善策略及行動方案

六、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校園霸凌,在定義上是指當學生遭受一個或多個學生的持續故意傷害或感到不舒服的強迫行為。霸凌行為的類型包括肢體接觸、言語攻擊、猥褻的姿勢或臉部表情,以及有意的排擠…等,可是霸凌卻常被忍受或刻意忽略。而隨科技發展也出現了所謂網路霸凌─透過網路、手機、或其他網路科技來構成霸凌之行為。霸凌現象存在已久,且普遍存在於各國之間,此外,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各式的媒體文本中,像是動漫畫、小說、電視劇、電影等,亦常以校園霸凌  做為題材,但在過去因尚未獲得社會足夠的重視,以致這個問題隱而不顯。

  然而隨著人權意識抬頭,以及近期校園霸凌事件報導層出不窮,這個話題引發各界的關注與討論,卻也引發媒體更多的報導。筆者搜尋相關霸凌新聞報導事件(網路新聞),一天內報導件數多達十數則,因此本教學活動除了希望藉由討論讓學生認識霸凌事件、成因與平反管道,更希望結合媒體素養的面向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分析比較校園霸凌事件報導的觀點與角度
(2)思考新聞事件與自身生活的差異
(3)以不同的表現形式或媒體(文字或影像)表達對霸凌事件的看法

七、主題:「媒」說出來的霸凌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教師事先蒐集在一天中與霸凌相關的事件報導,將這些報導內容剪貼在同一張紙內,影印數份。除用時間來做為取材的方法外,教師也可預先挑選特定的報導重點來呈現。本教案以100年2月17日網路新聞搜尋結果,列舉幾則如下:

霸凌何解? 專家:重視校園支持系統(New Talk)

減少霸凌 改善人際做起(中央社)

蘋論:反霸凌沒牙(蘋果日報)

網霸學妹高職學長強索零用金達1年(自由日報)

籲修法全教會:不是穿粉紅就可反霸凌(中時)

開學週反霸凌興華國小一片粉紅(台灣立報)

疑遭霸凌女國中生拔髮自殘(台灣新生報)

◎課堂活動
【新聞報導中的霸凌事件】
1、教師先簡要提問,瞭解學生對校園霸凌的基本認知,並適時提出澄清與說明:
①你認為什麼是霸凌?
②你從何得知霸凌的概念與資訊?(出版品、電視、親身經歷…)
③有哪些霸凌的類型?(網路、人際、身體、言語)
④霸凌事件通常會牽涉到哪些人?(受害者、加害者、袖手旁觀者…)
⑤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特質?(從學生的回答中可反問他們這些印象是如何得來?)
⑥如果你親身遇到霸凌事件,你會怎麼辦?

2、發下影印的新聞文本,讓學生分組閱讀、討論、分析與比較。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
①討論-我們這組想瞭解什麼?(例如,哪些報導有教我如何處理被霸凌事件、哪些報導告訴我其他地區或學校如何宣導反霸凌事件、哪些報導有訪問學生的想法…等)
②分享與分析-閱讀這些新聞給你什麼感覺?你覺得為什麼你會有這種感覺?從這些報導中,試著歸納與比較報導的主題、觀點與立場,甚至是呈現的手法。(例如新聞標題、報導某人被誰在哪裡以什麼方式霸凌、報導、新聞報導是否客觀,或是添加過多主觀意見、特定學校的新聞稿)
③思考-在報導中,哪些人的觀點出現較少或片面?哪些問題刻意被凸顯?你覺得為什麼?(例如:強調(被)霸凌者的家庭教育或就學狀況、鮮少報導學生的意見、零體罰…)

3、教師總結學生的分享與討論,提醒學生在看新聞事件時可以就幾個面向來思考:
①Who-報導是誰寫的?報導中呈現了哪些人的觀點?
②Why-為什麼有這則新聞事件?看完後,我為什麼有這些想法?為什麼新聞要這樣呈現?
③What-新聞事件是什麼?報導重點是什麼?
④Where-新聞發生地在哪?
⑤When-新聞發生時間?此新聞發生的前後時間內有無相關事件報導?
⑥How-思考過這些新聞內容後,我覺得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新聞事件中的問題?從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新聞事件到後來學習分析後,我看這則新聞的角度產生哪些改變?新聞中如何說明霸凌事件的責任與正義問題?

【新聞報導與我生活的差異】
請學生分享新聞報導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與經驗有什麼不同?例如:
①我所接觸過的霸凌者與被霸凌者角色與報導說的有哪些異同?
②新聞中提到各校如何宣導反霸凌活動與我的學校或老師的作法有何異同?
③新聞中所提到的父母觀點與我父母的看法有何異同?
④新聞事件與真實生活所呈現的差異,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

【「媒」說出來的霸凌】
本教學活動旨在希望學生能產生行動,教師得依真實教學情境斟酌使用,關注每位學生的感受,避免學生在行動進行過程中衍生不當的後果。
1、小小記者:引導學生設計問題來採訪在校園內,不同人(學生、老師、校長、警衛…)對霸凌事件的看法,並整理出一篇客觀且完整的報導。
2、N種避免被霸凌的方法:請同學們集思廣益蒐集各種避免被霸凌的方法(可以用錄音、錄影、繪圖等方式來表達,可以分別做出學生與成人版本,亦可想出N種避免想霸凌別人的方法)

◎延伸活動
利用媒體文本中的校園霸凌再現來進行分析與討論,教師可選擇一部學生都愛看或熟悉的作品,例如多啦A夢動漫畫,挑選當中大雄被胖虎欺負的部分片段,與學生一同觀賞與針對各種問題來進行討論或狀況模擬。

◎參考資源

維基百科

人權小樹

推薦訂閱
臺南社大9月份電子報-3@【台南社大】
點亮希望(送愛到柬埔寨)20130602執行成果一@【南傳佛教,普泰得】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