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3-06-24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102年最新活動大事曆
本期目錄
華文新聞獎得主齊聚台北 展露記者心中火光/簡永達
新聞價值的追求 真實是本/簡永達
2013年調查報導工作坊活動
華文新聞獎得主齊聚台北 展露記者心中火光/簡永達

2013/05/31-06/01夏季的台北,增添一些新聞的熱情。為期兩天的「華文新聞獎得主論壇」,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辦、台灣大學新聞所合辦,元 大文教基金會、長榮航空贊助,邀請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中國以及台灣等地曾獲得新聞獎的優秀華人記者齊聚,分享各自身處的新聞困境、機會以及寶貴 的新聞工作經驗。



主辦單位,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開場致詞時,除了感謝現場與會貴賓、觀眾的參與,他特別談到「華人世界的新聞工作者之間不能說沒有往來,亦不能 說沒有溝通,但真正跨越地域,認真探討新聞價值,交換彼此工作心得的機會實不多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特別開創這樣一個論壇作為交流平台,鼓勵華文新聞獎 得主能夠相互交流、對談,共同促進新聞業的專業與進步。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鄭瑞城擔任開場嘉賓,致詞時他提到,宇宙中最美麗的兩件事,就是頭上的星星跟心中的使命感。他覺得好的記者能夠同時有擁有這兩件 美麗,因為不管在哪個時代,總有一群記者比其他人有更多新聞使命感,也「更容易看到頭頂的星星」,鄭瑞城還特別舉《黑夜中尋找星星》一書為例,這本由臺大 新聞所與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合作的書,寫的是台灣戒嚴時期的一群記者,他們敢於突破報禁,一步步地擴大台灣的言論與自由空間,就是好記者的最佳寫照。


論壇第一天的下午,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以及台灣的資深記者,移師至臺大新聞所與師生分享,浩浩蕩蕩地九個人齊坐台前,陣勢煞是驚人。所 長洪貞玲問了在場記者一個問題:要當個記者需要什麼特質?令人印象深刻的,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呂秉權說:「當記者心中要有一團火。」

或許,就是心中這團火,讓這群有新聞夢的記者,能在新聞路上走的長一點。上午,他們才各自分享面臨的困境,馬來西亞的傳體仍受政治力掌控,現行還有箝制媒 體的「準証制」;新加坡媒體正面臨華文讀者流失的問題;香港新聞圈則受到政治與商業力量掛鉤的影響;中國大陸記者分享政治紅線模糊與宣傳部門糾纏等問題, 從南方報業多位編輯記者「被離職」、宣傳部門時不時地騷擾,可見一斑。反觀台灣,雖然爭取到了新聞自由,但商業力量造成新聞娛樂化與碎片化,也讓記者覺得 鬱悶。

但還不到放棄的時候。從新加坡《聯合早報》高級執行記者謝燕燕的分享,我們可以看見他們正努力辦三份學生報,讀者以中小學生為主,希望從小培養一批華文報小讀者。馬來西亞《向陽花》主編陳慧思則認為,在傳統媒體逐漸失去公信力的時候,正好可以看到網路媒體崛起的契機。

他們在困境中,持續摸索前進的道路,就像中國《南方都市報》時事新聞中心首席記者王星說的「要有光,一定要有光。」

王星分享去年915反日遊行中,他在西安報導成功發表一篇文章〈愛國青年韓寵光的特別一天〉,但他心裡卻覺得他同事寫的青島反日遊行報導更有價值,但「就 是因為沒有光,不能刊發」,這就是中國調查報導的困境,如果想把報導發出來,王星認為中國記者不僅要突破封鎖,還要尋找角度。王星強調的「光」,不只是報 導要有光明面,還是記者心中留存的「希望」,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努力突圍。


論壇第二天,華視總經理關尚仁擔任主持人引述莎士比亞的名句,「只有光,沒有熱的火花,切不能當作真火」。他認為當記者有了新聞專業主義的指引,或許可以在新聞這條路上走的久一點。同時他也從這群受邀的優秀記者身上,看到一股心中的熱。

《新世紀》週刊高級記者宮靖受訪時表示,他當記者只是「很質樸地喜歡這片土地,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別人。」
而《南方周末》首席記者王星則說了「你做的事情,可以改變一個小圈圈,或是往前推進一釐米,都是很有成就感的。」

「光+熱=火」是一項簡單的化學式,從華文新聞獎得主身上,可以看到什麼是新聞專業的熱情,而這個化學式正好也為「亞洲華文新聞獎得主論壇」順利閉幕,畫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腳。

新聞價值的追求 真實是本/簡永達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新世紀》週刊高級記者宮靖為當前新聞業下了貼切的註腳,網路為傳統媒體帶來革命性破壞,但也賦予重生。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辦「2013亞洲華文新聞獎得主論壇」,第一場座談由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傑出新聞工作者,共同分享華文媒體遇到的困 境。當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同業仍為新聞自由努力,香港、台灣與新加坡卻面臨過度商業化導致的新聞娛樂化,不過,他們都直指:網路是當前最需要嚴肅面對的新 課題。



網路給長期受言論箝制的國家,撕開了一道自由的縫。馬來西亞《向陽花》主編陳慧思就提到,2008年馬來西亞第12屆大選時,在野黨一舉奪下5州政權,網路媒體及部落格被認為是這個民主進程的重要推手,而日前13屆大選前,推動乾淨選舉的兩次大集會,都是通過臉書號召。



在中國,網路更是新聞的富礦。在前微博時代,中國記者還沒學會怎麼用網路做新聞,中國《南方都市報》率先成立〈網眼〉版,而王星就是當時的責任編輯,他在 2011的溫州動車事故與郭美美兩大新聞事件中,就是通過微博採訪到關鍵人物,也獲得《南方都市報》的年度傳媒致敬獎。宮靖也提到中國微博帶來的「自媒 體」現象,讓原本發不出去的調查報導,可以在網上獲得微博大v們的關注,突破官方封鎖。

但是,我們不會天真地認為,網路是萬靈丹,能解決所有媒體的困境。不可否認地,新媒體也帶來對新聞業的諸多衝擊。

新媒體科技對傳統新聞業的衝擊,具體顯現在對媒體盈餘的蠶食鯨吞,以致媒體無法付給記者合理薪資,業界已出現一波逃亡潮,這種情況普遍發生在華文媒體圈。為了因應變化,各國紛紛採取不同策略。



「我們是垂死掙扎的紙媒」台灣《聯合報》採訪中心副主任梁玉芳說,新媒體時代來臨讓聯合報確立「多元營收、數位匯流」的定位,不僅將聯合報創報60年來的新聞內容全部數位建檔成資料庫,也要求新進記者重新武裝,成為兼具攝影、寫稿、剪輯、過音的「多工記者」。

新加坡同樣面臨人才外流的困境,肇因於1970年代以來的華文邊緣化,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社會,雖然華人佔大多數,但官方語言仍是英語,華語只是眾多科 目之一。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雙語能力,大部分大學畢業生的英文能力和中文能力落差很大,而中文系與傳媒系畢業生,也不一定有興趣加入新聞業。新加坡《新傳 媒》中文時事組監製黃惠玲認為人才斷層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華文媒體怎麼跟其他部門搶人才,當官薪水更高、當老師升職更快。」

網路對新聞價值的衝擊,尤其讓新聞記者反思。數位時代的媒體,是分秒必爭,新聞業不再只是跟同業比快,也跟臉書資訊競爭,為了能在第一時間發佈即時新聞,壓縮了新聞查證的時間。

「贏了速度,輸了準確性」陳慧思這樣批評主流媒體。在這次馬來西亞大選後,網路上謠言氾濫,圖文指稱警方護送數袋選票前往寄票中心;寄票中心突然停電,然 後突然多出八袋選票等。這些謠言在網路上瘋傳,並透過臉書、推特發送到世界各地,台灣電視媒體也不加查證瘋狂就報導馬來西亞大選爭議。但事實是,《當今大 馬》記者訪問在場的在野黨領袖,證實寄票中心突然停電只是謠言。



網路謠言影響新聞,台灣的觀眾並不陌生。最近,三篇拒賣菲勞便當的「便當文」在臉書被瘋狂轉貼,再透過電子媒體強力放送,突然引起國際媒體關注,台灣從受 害者變成不理性的加害者。警方罕見地大動作,以《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三位「便當文」作者。台灣獨立媒體記者李惠仁,當場拋出疑問:如果三位未經查證的言 論必須負刑事責任,那麼,報導此一消息又不查證的主流媒體,難道不須負責嗎?

有時候,網路上的輿論壓力變得更大,有些媒體甚至會屈服於輿論壓力。新媒體時代,尤其在中國,媒體設置議題的能力很大部分被微博瓜分掉了。中國《南方都市 報》時事新聞中心首席記者王星提到,微博上的”大V們”動輒有百外甚至千萬的粉絲,他們在微博上關注的事情,往往就是第二天的報紙熱點,落後一天的報紙還 會在讀者心目中扣分。

《新世紀》的宮靖也有同樣觀察,他舉了南京彭宇案為例,一個年輕人下公車看見一老婦跌坐地上,要過去攙扶她,卻被婦人要求負擔醫藥費,這一事件在中國網路 上引起熱議,媒體記者跟進報導,將案例定調為「好人難做」,但事實是,彭宇確實撞了這位婦人。「如果記者理性一些,不迎合社會,多進行分析判斷,這件事不 應該是這樣子。」宮靖無奈地感嘆。



舊的秩序破碎,新秩序尚未成形,記者在這混亂中,不免顯得舉止失措。但危機也是轉機,新加坡《聯合早報》高級執行記者謝燕燕認為,在混亂中,公眾更需要媒 體提供他們「理性的聲音」。《新傳媒》的黃惠玲也認為,「社會發生重大事件,我相信觀眾還是會回主流媒體看,你相信誰?主流媒體還是具有公信力。」



新聞被視為「信任商品」(credence good),易言之,新聞的利益與「第四權」,都根基於公眾的信任之上。香港的新聞業,近年來感受到中共中央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卻也讓他們格外清晰新聞 業的本質。香港《明報》資深記者覃純建說:「建立信任很辛苦,但瓦解信任一夜就完了。」有了這層認識,覃純建更主動地回應政治壓力,他分享了明報內的編輯 室文化,他說:「報社內記者經常討論,形成一種氛圍,這種氛圍影響整個編輯室,會影響管理層與投資人,他們在做某些管理措施的時候,會感受到一些壓力。」



另一位來自香港的資深記者呂秉權也深有同感,香港媒體近幾年感受到來自北京的壓力越來越明顯,尤其香港人爭取2017直選特首,發起佔領中環的活動,這一 塊的新聞報導,壓力更為直接。他說,「不只一次中央派人來跟我說,中央政府對香港媒體很不滿意,而我原本服務的媒體TVB做了很大的妥協。」之後,呂秉權 毅然辭職,因為他覺得「如果我們在亂局之中更多妥協,我覺得香港會越來越和諧…,希望我們可以用很堅實的報導,來回應他們的威脅。」

新聞管制的客觀存在,商業競爭的品質低落,問題一直都在,新媒體的衝擊,把問題攪的更亂了,但新聞記者不能悲觀,也沒有權利悲觀。就像呂秉權的中國記者友人對他說的「發不發一回事,我先做好自己的事」,記者的本分,不過追求真實

2013年調查報導工作坊活動

2013年調查報導工作坊簡章

 

【調查報導與資料新聞學】

 

   


被視為新聞業核心與民主支柱的調查報導,近年來逐漸在台灣受到關注,不僅卓越新聞獎已設置調查報導獎,並陸續有一些受到注目的作品出現。您對調查或深度報導的發展與作法感到興趣嗎?您想要學習作一個調查或深度報導工作者嗎?今年的調查報導工作坊除延續去年的精神外,將進一步聚焦於資料新聞學,並特別設置一週的實作輔導課程,協助有意實際進行調查與深度報導者在weReport平台進行提案,歡迎各界人士參加。

 

【主辦】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協辦】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時間】一般課程:2013年7月20日(星期六)~21日(星期日)。

 

                 實作輔導:2013年7月22~26日(每天下午三至五點)。

 

【地點】新細明體">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mso-ascii-font-family:Verdana;mso-hansi-font-family:Verdana">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報名日期】新細明體">即日起至7月12日止。

 

【對象與名額】大專院校學生、專職新聞工作者、公民記者及對調查報導有興趣之社會人士。

 

【費用】一般課程全場(兩天)500元、單場(半天)200元(大專院校各科系可推薦2名同學免費參加全場),本費用包括午餐便當與教材在內。全程參與一般課程學員,可進一步報名參加實作輔導,實作輔導報名費為1000元,結訓後完成合格提案者,可獲全額退費。

 

【報名方式】報名表請寄">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98號7樓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吳小姐,或傳真至(02)2341-8768,email至abj0430@gmail.com

 

【繳費方式】玉山銀行(808)東門分行,帳號:1193-940-002111,戶名: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繳費若為轉帳方式,請告知轉帳帳號後五碼,若臨櫃匯款請備註匯款人姓名。

 

【活動洽詢】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吳小姐   mso-ascii-font-family:">電話: (02)2341-1788  

 

E-Mail:abj0430@gmail.com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臧小姐   電話:(02)3322-5551  

 

E-mail:feja@ms75.hinet.net


【活動網頁】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659

 

推薦訂閱
聽,來自大地的聲音 黎明喜樂誌117期 歡迎轉寄傳閱@【黎明樂活報】
2013笠山文學營招生中@【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文化社區電子報】
轉寄『華文新聞獎得主華文新聞獎得主論壇』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