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3-09-13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本期目錄
媒改學者:應放大格局/林靖堂
各國公共電視整理(英國、韓國、日本)/柯幸宜
新聞的未來都不未來了/張春炎
媒改學者:應放大格局/林靖堂

為處理過去公視董事會延任爭議與經費規模問題,文化部於9月初召開三場公聽會,聽取各界對於公視法修法的意見。出席第三次公聽會的媒改學者認為,公視法不應僅是董事長或總經理制的單一修法,而是無論預算規模、視野,修法皆應全面。
  文化部9/5邀請師大大傳所陳炳宏教授、台大新聞所林麗雲教授與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等媒改學者,針對文化部公視法新修法內容進行公聽意見發表。三位學者皆共同指出,文化部不應在沒有配套與深慮的情況下,貿然處理公視的內部治理機制。

改制應是修法前提

陳炳宏教授即表示,無論是董事長制或總經理制,改制應是修法的大前提。他認為,董事長或總經理制條文牽一髮動全身,若幡然修改,公視法應作修正。文化部甚至應該思考再此之前,先召開專門的諮詢會議,針對台灣的公共電視到底適合董事長還是總經理制進行討論。陳炳宏說,若此一大前提確定後面卻毫無改變,將會引發更多紛爭。

配套機制應周全

林麗雲則認為,沒有適當的配套機制下,貿然將公視董事長改為無給職將造成更多爭議,她指出,公視法修法草案應先確立董事會的職能與任務,確定董事會「監督管制」的角色後,再依董事長權責劃分或勞務,給予適當報酬。林麗雲同時也認為,配合公共廣電集團制度的確立,改設執行委員會,總經理則改稱執行長,依集團需求與專業性為考量。

避免剝削的人事聘用

劉昌德思考公視董事會與總經理的權責應清楚規範,還原董事會「監督管制」與總經理「經營管理」的權責分工,並掌握「權責相符」的原則。他指出,目前公廣集團內部的約聘派遣員工情形嚴重,而若董事會必須承擔責任,但董事們卻分文未取,如此公廣集團不僅剝削基層工作者嚴重,同時也在剝削願意付出心力經營公視的社會賢達。

速讓公廣集團成為文化產業的航空母艦


與會的三位傳播學者同時都認為,文化部所擬修法草案應更名為「公共廣電集團法」,將格局放大,擴大公廣集團預算與經營規模,不僅下限應編列至目前的35億(含公視15億、華視10億、原視及客家台各4億、宏觀電視台4 億),林麗雲更積極建議,他呼籲文化部與公視共同努力爭取預算,回歸現任公視董事長邵玉銘過去1990年代初擔任新聞局長任內規劃的一年60億預算規模,讓公廣集團有實質能力成為台灣軟國力的航空母艦。
  
除此之外,陳炳宏建議文化部重新思考董事會人數的限制,重新思考董事會的規模,若一個領域的代表僅有一位參與,是否會造成「多元的專業壟斷」?因此他建議將人數限制改為13到17人,讓各領域多一至兩位代表。

同時,劉昌德也建議,公視法修法草案應更強化公民參與的機制,公視董事會應主動向外蒐集公眾意見、將公民參與納入問則機制,每季或半年舉辦公聽會或諮詢座談會。

林麗雲老師並在會中語重心長地說,公視法的修法已蹉跎七年之久,她引用莎士比亞的劇中台詞說道,「你消磨時間,時間亦在折磨你」呼籲政府盡速妥善修法讓公視回到正軌。

各國公共電視整理(英國、韓國、日本)/柯幸宜

目前國內研擬公視法修法,近期已完成一輪公聽會,諸多專家與會討論,多針對公視應該改由總經理制還是董事長制,以及董事長應不應該專任等議題進行公開討論。臺灣公視在歷經多年發生,或跌或站,有努力也處處顯出不足之處,不由得讓人好奇,臺灣未來可以怎麼繼續走下去?以下整理英、日、韓三國公共電視的發展及比較,或可做為借鏡。

日本公共電視NHK
首先從同屬亞洲的日本談起,日本的NHK電視台依據1950年5月2日所通過的「廣播電視法」,基於達到「為了公共利益,必須對全國播出內容豐富的高品質節目以及進行海外廣播」的目的而成立。NHK是日本唯一全區域播出的電視台,也是深受日本觀眾信賴,可說是日本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台。

在日本,媒體的主管機關是總務省,因此每年度NHK必須向總務大臣提出預算收支事業計畫,總務大臣附加意見後透過內閣再行向國會提出,提出後的計畫由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後執行。比較特別的是,NHK的收視有90%都來自收視費,廣電法並未將繳費給NHK訂為國民義務,端看收視戶的意願,因此NHK對不繳費者也無法強制執行,可說是獨一無二的經營方式。

而政府雖會視當年度的需求,額外出資請NHK針對國內政見發表,或是海外特定節目的播出,但不得干預NHK的節目製作內容,不過根據上述所提,NHK主要的經營經費還是來自日本國民,因此若能達到民眾收視費的支持,NHK還是能不受外力干預其製播內容,維持自主經營的中立。

最後談到管理機制,日本的總務省負責董事的提名作業,依據「廣播電視法」第16條,董事人選必須考量教育、文化、科學、產業之專業領域及區域代表性(全國分8區),董事人選獲得參眾兩院同意後由總理大臣任命,監事則由董事會從董事名單中選出,董事會由12位董事組成,監事則會由經營委員中選任三人組成,且所有的董事皆為有給職。

韓國公共電視KBS
韓國的人口數約5,000萬人口,收視戶數約為1,700萬戶,其公共電視集團共有3個,包括KBS、MBC和EBS。

其中規模最大的KBS成立於1945年,60年代其實是國有電視台,主要任務是擔負國家宣傳的工作,但到了80年代,全斗煥執政時期以成立公共電視台為藉口,將當時另外一個商業電視台TBC(為三星集團所經營)與KBS合併。1987年韓國政治民主化之後,KBS就正式成為公共電視台,並且從2012年開始,全部的節目都是HD高畫質播出。

另一文化電視台MBC,1980年代仍屬國營電視台,至80年代後期,韓國民主化之後,MBC將其70%的官股,改由廣播文化基金會(Foundation for Broadcast Culture)經營,正式成為公共電視台,EBS則是韓國的「公共教育電視台」,在2000年韓國廣電法的規範下成為公共電視之一。

韓國的公共電視經費來源依該國《廣電法》第65條之規定,電視收視費的費率由KBS董事長與董事會討論訂定,但須提交韓國廣電委員會(Korean Broadcasting Commission,KBC),並經由國會同意,此一費率一經確立後便不再更動,《廣電法》第66條授權KBS有徵收、使用收視費的權利,這點和日本大不相同,目前KBS 的收入41%來自執照費,執照費每戶約韓幣4000元,等於台幣100元左右,隨電費徵收,其他的經費來源還是多為廣告收入。  

至於董監事選舉的部分,KBS採取治理與管理分立的運作模式,其最高決策治理單位為KBS董事會,負責確立KBS的獨立運作與公共服務的達成、監督及評估組織管理績效,指派總裁和常務監事,以及同意副總裁的聘任。董事會共有11名成員,由KBC推舉,總統任命,任期3年,KBC推薦人選主要考量其專業性與代表性,因此董事成員多來自學界與業界,並無任何員工董事,董事會設董事長一名,由董事互選之。

英國公共電視BBC
英國的BBC,依據「皇家憲章」為基本法源,政府與BBC簽訂協議書,訂定公共服務的架構與義務,BBC旨在成為一個提供資訊、教育與娛樂並重的電視台。

2007年生效的「皇家憲章」明訂BBC未來十年的公共目標,即包括引領數位轉換。所揭櫫之六大公共目標分別為:維繫公民社會發展;促進教育與學習;激發卓越創意與文化;呈現全國、各區域與社區;將英國帶向世界,也將世界帶進英國。

而英國和韓國一樣,也設有執照費的規定,一般民眾只要透過手機、電腦等硬體終端接收方式收看電視或廣播,皆須付此費用,平均每戶月繳交12.13英鎊,約等於新台幣570元。

BBC底下有兩個主要事業體,一個是負責節目製播的營運團隊BBC executive board,另外則是董事會BBC Trust。BBC trust的12名理事(Trustees)由英國政府經獨立審查程序後提名,英女皇任命,董事會設董事長和副董事長各1名,對外全權負責,對內聘任總經理(director-general)與專業經理人。

選任過程中,無論是直接選任的董事長或董事,職司此項作業的英國文化、媒體暨體育部(DCMS)都會明確公告徵選程序,除明確標示其工作時間、工作地點、薪資、任期、角色職掌、選任標準與應徵程序外,亦明定選任小組與候選人的面談時間。

一國的公共電視集團要求為本國的絕大多數公眾服務,並且能利用國家資源做到最大的覆蓋面,在內容上也要平衡各種利益集團和不同的民族,體現一個國家的道德風尚,傳播知識和文化,扮演一個教育者的角色,雖然發展歷程或是制度上必然有利有弊,但是期許台灣也能朝向更美好的願景努力前進。

新聞的未來都不未來了/張春炎

今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邀集C.W. Anderson、Emily Bell、Clay Shirky三位學者出版一份重要報告〈後工業新聞〉(Post-industrial Journalism),深刻探討媒體轉變的議題。這份研究報告開宗明義談到,美國新聞業已經面臨不可避免的轉型,而所謂的新聞業的未來,已經不在是未來式,如今的美國已經沒有所謂的新聞工業(news industry)這一回事。

如果你想要總結說明過去十年間新聞生態系統的變化,那可以用一段話來描述,也就是:每一個人忽然獲得更多的自由。
新聞生產者、廣告商、發跡者以及過去我們所熟知的觀眾,這些人都獲得自由的傳播能力,這樣的自由傳播現象已經超出了傳統的大眾傳播和出版的傳播模式。過去15年來,似乎可以見到新傳播科技工具的大爆發,不段有創新的傳播科技被發明、流行,這也帶來了一個重要且新的假設和預期就是,新傳播科技帶來改變將搞垮就有的傳播產業結構。

在這份報告中,三位研究者透過調查研究發現,過去十年間新聞業已經改變並且已經進入了所謂的未來,換句話說,新聞業已經不是過去的新聞業,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詳細可參看"Post-Industrial Journalism: Adapting to the Present"
全文報告連結http://towcenter.org/wp-content/uploads/2012/11/TOWCenter-Post_Industrial_Journalism.pdf

推薦訂閱
首刊~幸福家庭電子報@【幸福家庭電子報】
102年希望家園第七屆畢業典禮@【希望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