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05-16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招募課輔天使】長期招募平日、寒暑假貓頭鷹課輔志工
本期目錄
政大傳院開講系列 –服貿、工作與移居/柯幸宜
政大傳院開講系列 –學生參與學運的省思/柯幸宜
氣候變遷對島嶼國家的影響 臺灣應關切
政大傳院開講系列 –服貿、工作與移居/柯幸宜

政大傳院反服貿論壇,以「經濟問題不只是經濟-傳播人談服貿、工作與移居」為題,邀請到新聞系助理教授王淑美主持,新聞系助理教授康庭瑜、經濟日報記者劉于甄、邱煜婷與談,在炎炎夏日的羅馬廣場精彩開講。

王淑美:傳播產業首重品質與內容

新聞系的王淑美開始即提到,服貿議題絕不能只用單一面向的經濟去評估,現在政府不斷強調,臺灣自由開放是以穩定為最高目標,但卻又流於一種論述矛盾,簽了服貿並不等於走出;支持服貿也不代表自由化,而反服貿的人更不表示就具有落後思維。
王淑美說,亞當斯密曾在他的論著《國富論》中,大力推崇自由貿易,不過當時的前提是建立在1776年的英國是日不落國,有豐厚的國家資本,反觀現今的臺灣,我們並沒有相對的條件,而政府在鼓吹服貿會帶來GDP的成長時,除了忽略了應將人民幸福感列入考量之外,對內容產業「質」的影響政府也並未告知。
傳播產業最重要的就是品質與內容,王淑美表示,一個國家文化的塑造過程、言論自由、意識形態和符號操弄,這些都是無法用量化數據來計算的,因此她一再重申,中國對言論的嚴格控管,使得服貿的問題不應只侷限在經濟面,更應該看遠,著眼這項協定是否對我們生活、工作的改變。

康庭瑜:我們應站在保護文化的立場

康庭瑜認為,服貿的效益不能只從金錢、GDP產值等可量化的標準來計算,而是一種文化多元性的問題,因為一旦一國國家文化入侵、混雜後被削弱,可能會產生的影響之鉅,因此雖然不應有逢中必反的思維,但我們應站在保護文化的立場。
康庭瑜的研究專長之一就是跨國人才的「移動」,她也分析,未來服貿若開放可能會出現許多遷移、跨國工作的問題。目前大家對於對岸來台多半存著恐懼的想像,但隨著現在臺灣青貧化的情形加劇,這些國家花大把鈔票栽培出的菁英卻淪為22K的新鮮人們,未來往中國發展的可能性其實很大,倘若出現人才流失,對國家的影響將更不容忽視。
康庭瑜認為,臺灣雖沒有豐厚的資本環境,但是政府對於人才庫的監控,應該要系統性、長期的建立配套機制,才能吸引國外的人才回流。就以韓國為例,搭橋鋪路幫年輕人做好準備,企盼他們出走,將來把國際經驗帶回來,因此除了補助訓練之外,韓政府也針對29歲以下青年,進行海外工作媒合,以及2到3年的海外實習機會,就連要到海外就業訓練,韓國政府也提供往返機票,並且清楚掌握「韓勞」的數量與去向外,同時照顧他們外流後的生活。

新聞偏頗、閱聽人應有資訊辨別能力
經濟日報記者邱煜婷說,臺灣目前有三、四十家中小銀行,競爭激烈,簽服貿將可能綁定臺灣人民幣回流的管道,甫出社會不久的她也感嘆這次太陽花學運媒體的偏頗報導,因此她認為,媒體不免都有立場,但現在網路上的資料更為豐富,閱聽人應該自己查資料並且思辨。
另外劉于甄也提到,在經濟日報的這些日子,她觀察到臺灣市場在國際地位處境之困難,但一國之經濟須建立在全國一致的價值,而不是錢到哪就倒向哪,這次太陽花給大家的借鏡之一,就是在擁護民主價值的同時,學生也應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現今的大眾媒體多半習慣在找梗、包裝的劣質產製文化下,因此閱聽人更應相信自己的選擇,將遙控器掌握在自己手中,太陽花並不是結束,是另一階段的開始。


 

政大傳院開講系列 –學生參與學運的省思/柯幸宜

政大傳播學院延續上週的反服貿系列演講,日前邀請到了廣電系郭力昕、新聞系柯裕棻兩位教授以及幾位在院內就讀的學生,針對這次學生參與學運的省思為題,分享大家從這次的民主課程中的所見所思。

志願參與 台大新聞E論壇點閱率創新高
就讀政治大學新聞所碩一的鄭閔文分享,學運剛開始時,她和幾位朋友只是到現場幫忙送物資,不過隨著自己對議題的愈發了解,她便志願加入「台大新聞E論壇」的核心團隊,貢獻所學。

這次台大新聞E論壇採用即時新聞的方式更新學運最新動態,產製過程需要大量記者輪班,因此每人一次都必須值六到八小時的班,體力上也是一大考驗,不過看著臉書專頁的人數從最初的幾百人,到現在已經突破12萬大關,鄭閔文說,做為獨立媒體,不僅是倡導者同時也必須是紀錄者的角色。這次她積極參與學運,雖然中間也曾遭到家人反對,不過在現場看見許多自發性民眾發起戶外服貿討論,這些都讓她深刻體認到廣泛聆聽多元聲音的重要。另外在新聞寫作上立場與字眼的拿捏,準確性和即時性的考量,也使她重新思考真正的新聞價值。

不僅是學生積極參與這次學運,新聞系的柯裕棻老師這次也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親臨現場紀錄觀察,並比擬這次的學運就是一場雲端世代的戰爭,社群媒體和網路都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柯裕棻:學運將言論空間攻防戰線延伸至雲端。
柯裕棻說,這幾天她所看到的,是主流與非主流媒體雙方彼此激烈在角逐言論空間的資訊戰,從多個利用社群媒體崛起的草根團體如:黑色島國青年的臉書、到後來出現的太陽花學運粉絲團使用七國語言更新資訊;議場內的學生不避諱記者的採訪,甚至開放議場設立立法院直播區等等,種種行為都顯示出這個世代不同形式的革命方式,為了反黑箱、反抗主流媒體貼上的暴民標籤,將言論空間攻防戰線延伸至虛擬的雲端平台。
  不過在經過了這麼多天後,柯裕棻也強調,是時候必須省思「學生透過學運的成長」,還有「革命」與「秩序」究竟為何?這次佔領立院之舉雖成功吸引許多閱聽人開始關注、平常不曾注意的法案,但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必須學習如何尊重多元聲音,以及學運背後,對人的價值的具體體認。

善用傳播管道 紀錄與傳遞事實
  來自政大廣電系四年級的沈佩宇也分享自己參與學運的體會,她說,自己以前對於政治議題並不會特別關注,一直到這次的反服貿學運,她看到許多人的聲音和很多事情都被剝奪權力,為了反駁主流媒體加諸在學生身上的「暴民說」,學生只好靠自己的力量和專長盡一份心力,也因此她和幾位同學開始有了創作紀錄片的念頭。

而另一位已經從政大廣電所畢業的校友李若韻,也分享自己透過學運興起的創作理念和過。程她在研究所時期畢業製作主攻靜態攝影,後來則投入攝影企劃的工作,她鼓勵每位在場同學都可以針對這次學運議題做一些創作,不需要執著於多嚴謹或完整的結構,以她自身為例,可以是每天幾張照片加上圖說,就發佈在自己的臉書專頁,讓自己成為傳播者也是創作者。

李若韻說,若想用創作作品介入社會,首要就是「必須對自己坦白」,她回憶學運剛開始的幾天她每天晚上工作到十點,就立刻衝去立法院待到凌晨一點才回家,如此辛苦卻還是堅持每天都要紀錄一些什麼,因為唯有進入事件、完全的投入,以及誠實面對自己內心聲音之後,才能萃取出珍貴的創作靈感。李若韻滿足地表示,「永遠會有下一個議題,而透過參與社會運動,我們也能慢慢整理自己。」

新媒體青年要與戒嚴時代的父母溝通
最後一位來自政大廣電所的邱育南,是這次警察鎮暴之舉受到波及的同學之一,他感慨的分享自己當晚的親身體會,同時也提出質疑,認為有許多父母反對孩子上街頭,不過我們究竟要被保護到什麼時候?
邱育南說,也許在這次的學運中有許多學生跟父母親的價值觀不同,不過希望大家還是相信自己認為對的事,而且也應積極創造對話空間,才能讓身處後戒嚴時代的父母和新媒體時代的青年,兩代間能有更多交流和理解。
對這些站上第一線的學生、老師甚至是一般公民而言,這次的學運無疑就是一堂寶貴的民主課,雖然最初導致衝突的是政治制度的缺失,不過演變至今,也相信台灣的理性公共討論空間,未來將會慢慢實踐和展開。  

氣候變遷對島嶼國家的影響 臺灣應關切

譚偉恩 |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南太平洋島國向來是臺灣重要的友邦「集散地」,共有6個友邦國家。2013年5月底,吉里巴斯在台大使館落成啟用,該國總統應邀來台參加大使館揭牌儀式,而受到國內新聞媒體報導。在歡欣剪綵的新聞中,卻看不到這些太平洋島國,實際上正飽受氣候變遷之苦。

近期(2013年)英國《衛報》一篇報導指出,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頻繁的天災加上珊瑚礁被破壞,使得太平洋島國必須加速調整習慣已久的生活方式。

2012年是紀錄史上號稱年均溫最熱的1年,根據既有研究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2000年的371.51.ppm到2012年已來到396.78ppm。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計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平均上升攝氏4度,極端的熱浪會加速旱災發生機率,而海平面的上升會導致更多洪患,全球糧食危機將更形嚴峻。

暖化現象所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極端氣候,早已實實在在地威脅各國全球人類安全。但當具有領導地位的大國冷漠以對,持續追求經濟發展,新興工業體國家同樣不願負擔全球暖化責任時,弱小島嶼國家仍然是面對暖化問題最直接的面對者。

而隨著暖化問題持續嚴重,不只是那些太平洋島嶼國家,未來臺灣恐怕也會面臨迫切問題。

臺灣是個標準的島嶼國家,雖然領土面積較太平洋的小島國家為大,但因為重要工商城市都在沿海地區,因此暖化現象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問題也將必然地衝擊臺灣。以人口較密集的西岸為例,一旦海平面上升50公分以上,交通運輸和若干基礎建設就非常可能受到損壞。
 
IPCC在2007年的報告中已經指出臺灣是氣候變遷衝擊下的高危險群之一,因此政府如果不未雨綢繆,提早擘劃沿岸城市的暖化管理與災難因應,待災難來臨時,蒙受其害的又是平民百姓。

此外,氣候變遷導致的境外或境內難民問題,也是國家安全應予關注的對象。臺灣許多邦交國家是太平洋島嶼國家,倘若這些邦交國家有意將其人民部分轉移到臺灣躲避氣候變遷的環境災害,我們能否拒絕?如不能或不便拒絕,政府有無擬定對策,安置這些難民,協助其融入臺灣社會或至少不與本國人發生衝突?

最後,臺灣島嶼的地理特質配合緯度位置,使得夏季酷熱又易受豪雨和颱風侵襲。一熱一溼的交互影響下,病媒的滋生與傳染就成為公共衛生安全的嚴峻挑戰,政府有沒有定期的監督或檢驗機制?有無執行規律性的消毒行動?公衛常識的宣導與基礎醫療觀念有沒有正確地施教於其國民?這些都是必須顧念於心的國家大事,也是臺灣能否有效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其國家安全的重要指標。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臺灣現有23個邦交國中,有13個屬於聯合國所定義的小型島嶼發展中國家。這些與臺灣關係密切的國家,正是飽受氣候變遷威脅的國家。

根據學者研究,早在1992年聯合國召開第1次的「環境與發展會議」就正式承認,小型島嶼發展中國家在面對全球暖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上,具有極端的脆弱性。因為這些國家同樣有稀少的人口、有限的資源、地理位置偏遠、對自然災害具敏感性、易受外在衝擊、過度依賴國際貿易等特質。

然而在歷經20餘年的全球合作,島嶼國家面對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風險不減反增。

麥可‧曼恩(Michael Mann)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其中一員的氣候科學家,根據他最新研究指出,新的科學證據顯示,既有的氣候推估模型低估了格陵蘭和南極大陸西邊冰層的消融速度。而加速消失的冰層會導致海平面上升,致使許多島嶼國家恐怕得提早規劃人口撤離的政策。麥可‧曼恩悲觀地預期,「撤離」很可能是島嶼國家未來「唯一的選項」!(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林傳堯 |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
審校:葉欣誠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延伸學習:
氣候變遷 衝擊太平洋島國生存
Michael Mann Strikes Out With Breathtaking Stupidity
楊子葆(民98), 小型島嶼發展中國家面對環境挑戰過程裡的台灣角色,第一屆發展研究年會,台北。
王黛菁(民99),島嶼氣候變遷在地觀點探討:以澎湖群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原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3/10/1/559.htm)

推薦訂閱
[活動分享] 一同響應廢核行動@【外台會電子報】
<數位之牆>再回首行動網際網路(三):手機社群一定從熟人開始發展@【數位之牆】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