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北捷殺人事件與新聞自律:重大新聞事件討論工作坊會議記錄
今年五月份,台灣發生第一起的捷運殺人事件,鄭姓嫌犯無差別殺人造成四人死亡和多人受傷,這起重大事件不起激發社會對於治安、公共安全的討論,同時也再度考驗台灣新聞自律的能力和專業表現。2014年6月6日 (週五),由STBA衛星電視公會、創傷新聞網主辦,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臺大新聞所、政大廣電系、新聞倫理與勞動權資料庫協辦,邀集各新聞台編審、主管共同檢討新聞台針對這起重大新聞事件處理的自律問題。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反省,值得新聞界參考。
開場
衛星公會新聞諮詢委員會主委葉大華:
大家好,我是台少盟秘書長也是衛星公會諮詢委員會主委葉大華。北捷殺人事件跟青年有關,台少盟也屬利害關係人,我們曾跟探視鄭捷的黃姓少年有所接觸。這段時間,我也跟衛星商業同業公會自律委員會(簡稱STBA)陳依玫主委不斷地討論各台新聞處理,也收到民眾滿多的申訴。
鄭捷父母下跪道歉的畫面,一直讓我想到《有怪獸》這部紀錄片。在這部紀錄片中,記錄了千面人王進展下跪、璩美鳳光碟事件下跪兩個案例,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的畫面。過去不斷要求拉警戒線,或是媒體不要任意洩漏消息來源資訊。但這次整個畫面讓我覺得媒體又一直回到過去。這是不是在協調過程出現了什麼問題?我們到底看到什麼?對閱聽人影響又是什麼?我想這是許瓊文老師為何要啟動這次工作坊的主要原因。針對此議題,不單要從新聞產製面來看媒體如何設定議題,另一部分則是需要思考電視畫面對閱聽人的影響。
從太陽花學運的延伸,越來越多民眾知道自主公民,和媒體自律機制,因此不斷透過機制來申訴。媒體如何透過公會集體自律、積極回應外界要求,以創造良性互動,不要讓民眾打爆NCC,因為這對媒體來說也是很大的壓力。很高興這場有不同利害關係人來共同探討。
接下來歡迎STBA陳依玫主委分享衛星公會在這次事件做了哪些努力,協調自律中有那些重要環節,自律是發揮功能或是破功的,為何還是會看到鄭捷父母當場下跪的混亂畫面?
個別分享
衛星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
謝謝大華,今天之所以會有這場工作坊,是許瓊文老師跟我聯絡時,說她非常驚訝這次媒體表現有很大進步。我很感謝她看到我們的努力。尤其是媒體有社會公共性,那麼大的社會災難新聞,媒體不可能不報導。但如何報導這麼重大的傷痛新聞,是挑戰了專業媒體人該如何掌握專業倫理的分寸。這是場華麗的挑戰。
所幸有過去八年的基礎。因為北捷的案子史無前例,除了發生在公共運輸系統外,無差別殺人造成社會人心惶惶的氣氛,跟過去的案例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媽媽嘴事件是有特定對象和利害關係,當時協調標的很清楚,但北捷案情勢逐漸衍伸,案例性質上有很大的不同。案發第一時間、21號那天,6點鐘的時候我們的自律就開始啟動,但其實各家新聞台早已自我把關,啟動自律SOP,包括避開血腥、顧慮普及收視等,尤其那是闔家觀賞時段,第一時間的畫面處理,大家都作很好的把關。
事實上,我們有一個LINE群組,提醒大家自律綱要中有相關規範。當天稍晚的時候,資訊變多,出現比較大挑戰是,不同平台內容露出尺度的問題。像是網路開始傳遞車廂沒有馬賽克畫面,出現屍體或是流血多的畫面。不過我們不會因為網路畫面而沒有把關。但確實有些模糊的分寸,像是犯罪細節的描述程度要如何掌握?像是行兇手法,我們能不能講他拿刀子?案發從第幾節車廂到第幾節車廂,這算細節嗎?我們只能提出原則,不可能說明所有細節。所以在八點時,STBA還是再次提醒大家普及、犯罪細節等在自律綱要內的規範。雖然這是重大社會案件,第一天各台的新聞處理上,血跡類的把關仍做得很好。關於像是拿垃圾桶對峙這類的犯罪情節,雖然都有露出畫面,但就我了解,各台都有把關,尤其是SNG連線,更是考驗各台平時的製播素養。各台至少都有努力的做到把關,這是禮拜三。
就像雙子星攻擊事件,前面的兩三天,關鍵畫面都會重複使用。而我們的北捷事件發生後,接著是週末,尤其是頭七第七天,各台都有作專題打算。經過徵詢後,我們擔心可能會造成群眾人心惶惶,協議自律的內容因而更細膩,像是我們就協議不用車廂血跡畫面,月台對峙畫面則是用定格處理。
但像是新聞專題,一則時間約要五到十分才能完整論述,不是一般新聞的一分半。因此穿插一些案發現場畫面,有其必要性。新聞採自律制度;深度報導的時候,畫面使用則是考量其必要性並盡力減少。這段時間,STBA和諮詢委員會開過很多次協調會,得到的結論是:用「標示義務」來處理,因為我們不是馬賽克頻道,需要些必要的新聞訊息揭露。
標示義務包含主播口說、標題或字幕標示,標示說:「接下來要播放案發當時畫面,請觀眾自行斟酌觀賞。」這是參考日本311海嘯、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CNN和NHK的處理方式,並符合國情。而不是所有畫面都不使用。後續也多掌握此審慎原則。畢竟這起事件造成社會很大的恐慌,我們不希望媒體變成協助散播恐慌的主角之一。
但這一切事情到鄭捷父母下跪那剎那,發生了不應該發生的混亂。STBA這幾年來,深層議題探討可能還有一些爭論,但現場採訪秩序執行得非常好。連林書豪來台,都可自由行,不會被媒體騷擾,或是被媒體包圍、撲倒在地。這都是經過我們協調過的,而不是自然發生。那為何鄭捷父母道歉當時媒體沒有同等的秩序,還要大家讓讓才能下跪?
問題在於警方事前沒有跟我們協調,之前跟警政協調會是白開的。那時只差一個動作,當初鄭捷父母是警方開道,只要當時有負責人願意通知現場新聞製播聯誼會黃光華,他可能就會用黃色膠帶將現場標示出採訪範圍。也許不像記者會那麼大,但也可協調記者們站在人行道上採訪,這些都是可以處理。很可惜沒有人通知,所以當鄭捷父母突然露面時,記者開始騷動,一定是往前衝。露面的3到10分鐘,完全無協調可能,那是個沒有回頭的殺戮戰場。很可惜,這是不需要發生的場面。
經過太陽花事件,各台被磨得有成長,尤其太陽花事件是多元觀點、爭議性,和極度緊張的多元對立,而且記者長時間留守現場。經過洗禮後,和以往的常態性開會,與學者、專家長時間溝通和深度探討,大家比較能處理這次狀況。花很多時間是值得的。
衛星公會新聞諮詢委員會主委葉大華:
剛剛有媒體代表說,並沒有要藉由作大事件散播恐慌或賺取收視率,我想請不同台的編審人員站在閱聽人立場,試著回答媒體有沒有協助散播恐慌?因為若沒有恐慌,應該就不會有那麼多申訴。這也是個矛盾。
我想請教各台編審,很多媒體選擇非定格畫面,因為新聞需要很多不同的素材,讓觀眾知道事件最新進度。但畢竟這起事件是一起滿重大的殺人事件,適不適合每次都用「走動式報導」?每次都帶大家重回現場,好聽點是教大家如何預防。記者採用呈現鄭捷從哪跑到哪、要按那裡求救的走動式報導。但在高度緊張氛圍下,讓閱聽人每天都看這些畫面,媒體是否在協助散播恐慌?我想請教大家為何寧可選擇走動式,而少用定格式報導?這畢竟是需要節制的部分,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很多人申訴的犯罪細節,細節又要如何定義?鄭捷事件不像媽媽嘴是待釐清案情的事件,鄭捷是罪證確鑿的現行犯。兇刀為何種類?或要去哪買?等關鍵細節都被介紹得差不多。大家會質疑報導是否太細?是否會引起像鄭捷身心不成熟的人去模仿?這個問題也是很多閱聽人的疑惑。這樣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我們要以何種角度呈現行兇過程?需要講得如此細緻嗎?像是他去哪裡買刀,作了什麼事等,和起底過程,像是關於精神疾病的問題。想請問各台如何思考、拿捏犯罪細節的報導。
第三個部分是「標示警語」,過去這一年都有討論,像是媽媽嘴、醃頭案,媒體都有與STBA溝通,達成「標示警語」的共識。但這起事件的報導過程,是後來才有標示警語,一開始都沒有,究竟什麼時機需要落實標示警語,或是有打馬賽克就可以不用標示?
最後一個部分是談話性節目的問題,一直有很多人申訴。談話性節目主持人都有特定立場,像是家屬喊要判死,引起很多廢死爭議的討論。主持人個人清楚表態他支持死刑,這會影響現場討論氛圍和閱聽人如何思考這件事。
很多這種重大事件就是怕把某些人過度標籤化、妖魔化,或是疾病化。另一部分則是讓很多不相干論證無限上綱,造成彼此對立。我想請問,除了平常的新聞時段外,你們如何思考在這起事件中談話性節目的呈現?有無考慮在這些延伸議題中作自律並有所節制? 我就剛剛陳依玫主委的幾個內容作簡單提問。若不想回答也沒關係,可以提出你們的問題、想法。
衛星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
這場工作坊跟諮詢不太一樣,是互相幫助的原則。同業表現讓我滿感動的是,媒體訪問受害者、死難家屬或當事人,處理上頗具同理心,像是新聞台到病房採訪受傷者都有經過同意、溝通,專訪出來很感人,這是需要同理心和高度採訪的技巧。
udn TV編審石偉民:
跟許多有線台相比,udn算一個很年輕的電視台,今年才成立第四年。裡面有很多報系主管轉任,基本上是秉持聯合報傳統的正派辦報原則,新聞調度也沒有一班電視台那樣多樣化,報導北捷案只有一、兩則,頂多到三則。因為人力編制關係,我們沒有做得如此深入,也沒有現場守候或SNG車。我們做得比較簡單些,主要是清楚訊息、事件的傳達而已。
至於新聞傳播是否會造成恐慌,我覺得年輕人都不看電視而是網路,網路傳遞的訊息可能是沒有經過查證或只是轉貼而已,那種東西才會造成恐慌吧?!我自己有兩個女兒,每天搭捷運上下學,她們也沒有恐慌的感覺。我覺得媒體自律固然重要,但是不是真的因為看電視而感覺恐慌?我真的覺得電視沒有那麼大能量,而且觀眾也不見得沒有腦袋。觀眾應該都有自己的判斷力判斷這些東西。不能因為看到一個人奇怪,所以大家都恐慌,是因為看電視的關係。我覺得不能這樣地解讀。大家會看新聞是回到家了,為何回到家會恐慌?還是因為吃飯時大家都在看電視新聞?我也很懷疑。
衛星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
我覺得媽媽嘴事件不會引起大眾恐慌,而北捷的恐慌真的是因為無差別殺人。那時也有跟大華討論過,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困境。除非電視台關台一天,或關報紙、網路一天。而且網路傳達地更快,內容也更驚悚。
TVBS主任王宏哲:
我覺得一直在講新聞報導引起觀眾恐慌,對電視媒體是種沉重負擔。因為很多訊息來自網路,網路傳播速度更快,也沒有守門人的過濾,內容多被赤裸裸地呈現。我覺得讓社會恐慌是因為事件本身,而不是電視媒體;電視媒體具有報導的責任和對社會的守望功能,因此不得不呈現這些稍微細節的東西,才能讓社會有探討的空間。
關於受害者的部分,記者都有反應記者本身也是受害者。當他們去訪問受害者和家屬時,受害者或家屬的情緒會亢奮、較兇;或怪記者打擾家屬,或是對政府失職的氣會發洩在記者身上。只是我們報導時,這些訊息會經過過濾。我們希望報導可以引導受害者正面思考,而不是都只是負面報導。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有防範負面情緒,作檢討過後,後面報導也就十分注意。
至於走動式報導部分,很多受限於報導尺度,沒有很多畫面可以使用,要如何說明?很多記者就會動腦筋動到這個上面,我覺得這個是可以討論的。也可以看記者作stand方式是否有必要?和如何作改善?因為記者有滿大的出稿壓力,希望各方都能體諒。
創傷新聞網、政大新聞所教授許瓊文:
請問,您說的防範負面報導的檢討,您們做了些什麼準備?
TVBS主任王宏哲:
例如我們有掌握部分受害者資料,但沒有提前曝光,我們希望等受害者情緒恢復後再進行採訪。我們想表現出關心事件,而不只是受害者的呈現。因為這起事件本身是扭曲的行為,報導比例上會選擇比較正向的部分。連線時其實家屬會有許多憤怒,如果報導出去的話,擔心會造成社會的更多憤怒,因此新聞室都有討論過,這類負面題材的比例應該怎麼選擇。
衛星公會新聞諮詢委員會主委葉大華:
你們如何幫記者作心理建設?如碰到家屬不理性或是情感轉移的狀況?
TVBS主任王宏哲:
其實我們都會私下聊天,我有問過幾個資深記者。雖然事件本身影響很大,但他們覺得這次事件現場血腥、混亂畫面其實還好。像有記者舉例華航空難,北捷現場血腥、驚悚程度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謝謝。
衛星公會新聞諮詢委員會主委葉大華:
剛剛有提到如何在碰到重大災難或死傷事件時,幫第一線記者作心理建設,避免情感反轉到自己身上。
衛星公會新聞諮詢委員會主委陳依玫:
其實像剛剛宏哲提到的,我了解各台編輯會議上,有特別強調正向心理建設;不要因為報導,而強調負面情緒。
非凡編播中心主任劉金鳳:
因為我們是財經新聞台,就這次事件,我們台幾乎無著墨。像是媽媽嘴事件也是完全沒報導,這次分享可能無法參與,謝謝。
中天輿情中心主任賴麗櫻:
那天大概是下午4:26發生,訊息很快,第一時間看到照片時,我們判斷事情非常嚴重,但第一時間拿到的血流畫面,我們並沒有曝光出來。不到五點,我們開始作連線報導,畫面稍後才出來,因為處理需要時間。我們將所有畫面變色,幾乎都處理成黑白。然後也避開一些血流畫面,畫面的靜止程度像是照片,但其實它是影片。
接下來到快七點時,鄭捷在月台走動、追人的畫面陸續出來。我們覺得這畫面有些恐怖,因此作了變色,和抽格處理,因此動作稍微慢一點。
七點之後,郝龍斌、朱立倫陸續出來講話、安撫人心,我們的新聞總監在七點半時跟大家說,家屬不願意訪就算,不像以前一定要訪到、還要播出來。接下來就是11點談話節目,我們直接找專家上節目,像是警大葉毓蘭提到電玩觀點,另外有提到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觀點。林國春則是提到他過去的辦案經驗,和這種人的行為特質。11點這個時段比較著重在事件探討,而不是回復過去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11點時已經冷靜下來。
第二、第三天開始有雨傘伯和見義勇為的人,敘述如何面對鄭姓兇嫌。我們也改以鄭姓兇嫌呈現而非揭露名字;鄭嫌和被害人的臉全用馬賽克處理。除了內部外,中天客訴信箱也滿流暢的,所以接到客訴後,常直接轉到新聞部。當天晚上也收到觀眾來信說他看到中天沒有嚇到,看別台則是不一樣的反應,給我們正面鼓勵。
我們這次處裡犯罪新聞跟以前不太相同,這次有經過比較多層的溝通,加上總監對編審特別注重,這次(自律)有特別表現出來,並馬上感受得到觀眾反應。
第二、第三天時,我們有作三十秒宣傳,因為這次事件是個機會教育,讓大家探討各層面,讓社會看到新聞後也有溫馨感,像是知道世界有很多人願意提供幫助,幫忙止血、逮捕,希望大家恢復正面力量。新聞工作者本身在作新聞時,也在撫慰創傷。
因為朝比較正面去作,因此我們告訴觀眾可以拿雨傘,或是就近的滅火器可以如何使用。有些記者作stand情緒激動,因此我們也有收到投訴,質疑為何雨傘一定要撐開、在車廂走來走去。我們藉由客訴了解原來觀眾也有這樣的反應,不過記者也說那次是大家都下車,只剩零星兩三人,才開始教大家如何預防。他自己也很投入,造成客訴原因。謝謝。
年代編審李貞儀:
鄭捷事件發生在下午四點多,當時我們播放「年代向錢衝」,所以晚間六點前有足夠時間篩選資料。許多血腥照片我們第一時間就有,但我們很掙扎,尤其我們是記者,會很想放這些畫面。不過我們還是做了基本處理,首先我們要確認這個兇嫌有沒有精神疾病,同時新聞都用鄭姓兇嫌稱呼;另外我們也不斷確認現場狀況,包含:死傷多少、哪一站、情形如何,有些同事則利用Line、app之類的軟體通知訊息。那我們放影片時,都已經上好馬賽克,也把動作抽離,沒有讓觀眾看到殘忍的畫面。
關於新聞會不會造成恐慌,我覺得網路比新聞快,電視要做的應該是更正網路訊息。如果要我們都不報,不可能,因為這是抹滅媒體責任,重點是如何篩選和用什麼角度做新聞。
當我們採訪受害者時,會以同理心了解。現在我們都告訴記者,如果對方是你親人,你要怎麼訪?在採訪家屬、採訪病房也都一樣。比方有位先生就無法在太太在時接受訪問,我們就等,等他有空、也答應採訪,我們才拍。這是尊重家屬該做的事。
至於創傷,我們有採訪張正瀚母親,他當初拒絕,我們就沒再找。直到後來她接受,但要我們不露臉,我們也做到了,這在以前衛星公會都有提醒。
不過第一天可能情況混亂,我們第一時間的新聞可能沒做警示標語,未來我們會改進。
東森經理高華甫:
我剛從南部上來,覺得台北電視台的競爭很激烈。第一時間,有畫面就會出手。
其實電視有很多防線,從採訪組、編輯組,到最後的編審,一共有三關,因此電視畫面已經經過嚴格篩選。但我不清楚為什麼大家都說畫面一樣、一樣噁心,我想網路應該比電視還快,我們的監督比網路嚴格,在不到一小時內我就收到衛星公會提醒。雖然剛開始覺得很賭爛,但後來知道真的重要,我們會想想觀眾的反應,也會開始想:要不要停手?
這次採訪組都瘋了,我也在想,別家會不會出手?我想著自己飯碗、自己工作。直到衛星公會提醒我才停下,自律真的會讓我們有規範。
另外最近有改編網路新聞的報導,到底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收視率也反映有沒有效,我想我們還在努力找尋答案。
關於腥羶的問題,我想電視台首要考量是:觀眾會不會被新聞吸引?例如補習班都用活躍的方式教學,電視做聳動也是同樣道理。不管觀眾想看什麼,我們就先把他吸引進來,進來了才可以好好看資訊。如果我們連吸引都沒辦法,那該怎麼辦?
自律會真的很好,不只幫大家協調,也讓我們互相信任。這不用訂什麼條款,自律會就是暢通的平台,我想大家在這次事件中,應該是不斷在踩煞車,但我不知道這有沒有辦法延續。
至於記者創傷的部份,我想有兩方面:採訪原則和記者的創傷處理。
在採訪原則上,從媽媽嘴開始,我們就說採訪受害者家屬是為了遏止同樣事件發生,儘管家屬很難過,但我們會告訴他們,我們要防止事件再度發生。如果你仔細看新聞,應該會發現背後有道理,每則新聞其實都有故事要告訴你。
而記者創傷的部份,我們經常和記者說:如果你有問題馬上通報,我們下次不會先排你採訪或停止你繼續剪帶。另外我們工作上也會注意同仁,要是有同仁狀況不對,我們就知道要進行協助。但記者該不該找心理醫生,我想這是取決自己。
台大新聞所教授洪貞玲:
很高興大家能按照STBA的指引,我想媒體越是自律,我們要做的監督就越少。現在我在NCC負責審理內容,如果大家都自律,政府審核當然變得輕鬆,希望以後政府介入能越少越好。
另外也很高興有記者想到:新聞的功能是什麼。多數電視台都會替觀眾把關,避免可怕畫面影響觀眾。網路上有網友指出,鄭捷父母不應該切割他的小孩,我想這就是好新聞,引導大家怎麼防範同樣事件,這有助我們如何預防。
創傷新聞網、政大新聞所教授許瓊文
我想這次討論有兩個重點,避免重蹈覆轍與假新聞。剛剛聽大家的意見,發現網路資訊讓大家很困擾,新聞室也想網路都有人發了,那我們電視新聞為何不能放?另外是有些新聞主管因為沒放畫面所以被高層主管罵,到底要怎麼做才好。這次討論工作坊的目的就是協助大家如何增加新聞廣度和深度,大家一起思考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先看看這個圖(PPT p.4-6),可以發現重大事件發生第一時間,新聞室就是大作特作,直到STBA喊煞車,但是明明之前已經有協調過類似的事情,為何我們重蹈覆轍,尤其這次殺人事件突然,第一時間你們就拼命放新聞,新聞影片駭人、新聞出錯或是處理不細緻,造成新聞室一直被罵的原因。
舉一個事件,2003年柯受良不幸過世,當時有記者跑去小黑家直接問他媽:「你知道你兒子死了嗎?」這次類似新聞還是有做,東森報導裡面的張正瀚表哥就邊看手機畫面邊抖手。雖然我投訴東森新聞有馬上修改,這很好,但是這已經是犯過的錯誤,為何還要再來一次。後來記者又去猛追鄭捷父母,害人家差點出車禍,新聞室為什麼還要做這種新聞?我們不是已經很久不追這種新聞?三立還打獨家,明明就有很多家都在那裡守候。
其次是假新聞問題(PPT p.7-16)。以前我們說記者就是會做假新聞,現在你們可以容忍動手腳、耍嘴皮,那以後要還會怎樣?如果記者總是忍受這些,就會永遠都會做假新聞;但民眾的容忍度沒這麼高,這次NCC沒什麼處罰,表示新聞內容其實OK,但民眾提出問題你們要去了解,NCC官網都有記錄,你們應該知道你們哪裏不好。
第三是「新聞洞」(PPT p.17),就是你們24小時都要生出新聞,我知道你們很辛苦,有很多新聞要想,這我可以體諒。不過你們關心的收視率問題,我有些建議。
我已經幫你們分析好收視率資料。以五月二十為例,TVBS高在6點鐘,中天新聞高在6點半和7點45分。年代則非常低,表示你們真的在服務觀眾,把原來的節目走完,雖然影響了收視率。
但其他電視台要想想:你們收視率為什麼這麼低?平常死忠你們節目的觀眾,為什麼在這次、或一些重大新聞就離開你們?
這不是說不看你們就看其他台,造成這樣的結果,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們跑去比較中立的電視台,另外則是年輕族群,他們平常看網路,但重大事件會看電視,所以某些台多出的收視率,就是增加了這群年輕的觀眾。他們一樣看電視,電視台應該思考你們觀眾究竟要什麼、你又該給他什麼。
最後我要大家想想你在鄭捷事件前兩天最想知道什麼?(Brainstorming遊戲)
其實我覺得前幾天能做的新聞很多(PPT p.28-29),比方第一,當時開列車的司機其實可以報導,因為他的判斷比北捷正確,他勇敢反抗行控中心才讓大家逃出來。其次,各台雖然說了怎麼防範,但你們沒想過文湖線的「獨立車廂」,萬一發生同樣事件,那應該有更大危險,而且文湖線通常都是小孩,你們也可以選擇報導公車或其他交通工具怎麼防範。
第三,「反社會性格」不要亂用(PPT p.30),因為這是醫生才能確認,即使有醫療手冊,也不代表你能診斷他人,記者要再斟酌相關用詞。第四,疾管局這次為了預防血液可能傳染的肝炎,不斷呼籲受害者打針,他們的立意良善,但手段不好,各台可以把握機會要求他們建立SOP。
雖然以上東西看起來很多,不過最重要的是這些都要事先規劃、長期規劃、建立SOP,如果你們還要怕誰有畫面、誰沒有畫面,那只會讓STBA忙不完。
在我的PPT裡有提供一些很好的創傷新聞網站(PPT p.31),歡迎你們到我的「創傷新聞網」點閱參考。這裡我介紹一個國外建議的創傷新聞SOP;首先你們能做事件的現場報導,再來關心恐慌的群眾,另外還能做政府回應分析,例如:獨立車廂該怎麼辦。這裡有個「第二幕」(PPT p.32),指的是你們可以「協助觀眾在創傷事件找到個人意義」、「利用希望和療癒啟發及確認人性良善」與「不再專注事件本身,而關照長期的創傷影響和分析」。這不需要你們把自己當CNN、NHK,你們利用現有資源就能做,但你們一定要事先規劃。
衛星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
我覺得許老師的建議很好,各位可以帶回台內或編輯室做示範,尤其每個公司都兩三百人,可以好好去做。今天的會議大概就到這裡。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新聞專業倫理與自律的資料請參考
1.新聞倫理資料庫(http://ethics.nccu.edu.tw/)
2.創傷新聞網(http://traumanewswatch.blogspot.tw/)
人造牛肉漢堡 解決糧食短缺
廖凱弘 | 自由撰稿者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世界第一塊實驗室製造的牛肉漢堡誕生了。擔任營養師的澳洲籍漢妮‧陸斯勒(Hanni Ruetzler)和美國記者喬許‧項瓦德(Josh Schonwald)公開試吃這項新發明,重點在人造肉的口感。兩人覺得人造肉跟真肉幾乎一樣,只是吃起來似乎少點風味。
科學家認為改善風味不是個困難的問題。挪威生命科學大學生物技術執行長史迪格.歐姆厚特(Stig Omholt)表示,「味道是最不重要的問題」,只要調整人造肉成分即可。他肯定這場品嚐會,因為可以吸引公眾注意力及投資者挹注資金。
領導這個研究計畫的科學家馬克.波斯特(Mark Post)在荷蘭垂克大學的團隊,開發漢堡肉已超過5年,他希望實驗室的肉品最終可用來對抗全球暖化帶來的缺糧問題。但要能達到餵養全球人口的目標,至少還需要10年、甚至20年。
專家說新生產肉品的方法,既要滿足不斷增長的肉食需求,但又不會讓資源逐漸枯竭。聯合國農糧組織(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預測,到2050年,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買得起肉,到時候全球肉類消費量將會增加1倍。
Google的共同創辦人謝蓋.布林(Sergey Brin)出資了25萬歐元(約?330,00美元)在此計畫,出發點是對動物權的關注。
善待動物組織(PETA)表示支持實驗室肉品發展計劃。PETA總裁兼共同創辦人英格麗.紐柯克(Ingrid Newkirk)說:「我們不去屠殺成千上萬的動物,只須利用一些細胞就可以製作漢堡或肋排了。」
如果該項計畫生產的肉品要上市,那麼國家糧食局可能需要證明實驗室製造的肉品是安全的,因為此事無先例可循。有專家說,官員也許將會對製造實驗室肉品的過程加以規範,如同他們管理啤酒和酒類產品製程一樣。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人造漢堡肉被新聞媒體譏為試管牛肉,因為製造過程中實驗團隊從有機飼養的牛肩肉取出細胞,放入培養液中培養成肌肉組織,之後做成像漢堡肉餅的形狀。
整過程涉及到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將生物組織及細胞與生物體分離,之後置入維持細胞生長的培養基中,主要是細胞培養液。細胞培養液具備兩種功能,一是維持適合細胞生理環境,包括酸鹼值和滲透壓,都要符合細胞可適應的條件;另外是提供細胞生長所需要的養分。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來源:美聯社2013/08/05倫敦訊/記者Maria Cheng
延伸學習:
細胞培養
吳燦輝(民92)以動物細胞系統大量製造活性蛋白質,教育部顧問室「生物技術科技教育改進計畫」之後基因體時代之生物技術,157-172。
原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nsc.gov.tw/zh-tw/Feature/C/140/1/10/9/506.htm)
新聞針探:記者腦海裡得有地圖/卓亞雄
之前在新聞所任課時,每年都會給學生做次常識測驗,天南地北,無所不包,目的是凸顯常識面向之廣;測驗不計分,只希望同學自我檢視常識的水準如何。常識在別的行業或科系或許沒那麼重要,但打算投身新聞事業,就一定得加強。測驗的第一題是「臺灣的經緯度?」經度比較難,正確答對的同學不多;緯度應不難,卻曾見過有同學寫北緯60度,很驚訝,告訴同學「臺灣不在北極圈,在亞熱帶。」
腦海裡有臺灣地圖,接收訊息會由文字變成動畫。例如「第6號颱風目前位置在呂宋島東方400公里海面,以每小時12轉15公里速度朝西北西方向前進。」腦海裡有地圖,呈現颱風的動畫,即能讀出若行進方向不變,48小時後會逼近花蓮近海,威脅東臺灣。
前不久,老共與俄羅斯簽訂為期30年天然氣採購合約,每年380億立方公尺,總價超過4000億美金;西路由中亞進新疆,東路自西伯利亞進黑龍江大慶,再拉輸氣管到北京;老共還將修內陸輸氣管,從新疆拉到上海,最終完成大陸全境供氣網。這則新聞若腦海有供氣網地圖,接收到的將是農民工努力修築管線,磕頭機拼命找氣的3D動畫;也可判斷臺灣有無可能自大陸進口
天然氣。
地球暖化、升溫的警訊,因暖化而得利的國家聽不進去,地圖也能說明,前年11月7日,當關心地球前景的人士聲嘶力竭地呼籲減少排碳、抑制暖化時,日本戶鈿液化天然氣〈LNG〉進口港舉行盛大酒會,慶祝15萬噸LNG槽船「鄂畢河」號克服北極海冰層,成功從北極航線駛抵日本,至少節省了40﹪運輸支出,並縮短15天航行時間。
如果腦海有一張遠洋航線圖,拿枝鉛筆慢慢描航路。鄂畢河號從挪威出港,經北海、英倫海峽進大西洋,不能抄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印度洋的近路,因為船太大,蘇伊士運河過不去;必須千里迢迢繞非洲最南的好望角,才能進印度洋;如今走北極航線,經白令海峽就到了太平洋,比較原路線幾乎是一半不到,那是難以計算的鉅額獲利。這張航海路線圖,充分闡明抑制地球暖化最大的困難,是人類藉暖化謀財的貪念。
地圖除了能找出相關位置,還能從相對位置理出問題的頭緒。莫拉克風災受災嚴重的甲仙、小林、那瑪夏、六龜、寶來、桃源…,從地名看霧煞煞,理不出地緣相關性,但一一在地圖上標示,豁然開朗,分別位在高屏溪上游楠梓仙溪及荖濃溪沿岸,再上溯,是發源地玉山南麓。清楚相關位置之後,治水必須以流域為單位,自上而下的全流域治理才會有效的認知隨即成形。
地圖的功能除了理解相關位置,探索問題成因,另還有高度的政治宣示意義。大陸最近首次發表豎版中國地圖,把北鄰的西伯利亞、中亞涵蓋進去,南邊一直到印尼之南的爪哇海也納入,且是等比例配置,不同於以往橫版地圖箭頭拉出來另以插圖呈現,新的豎版地圖把地緣、疆域、資源的關係,尤其中國及爭議鄰國在圖例比例的明顯差異,隱約帶出「中國才有發言權」意謂。
新聞的迷人,在於其超越時空、跨領域、政治角力等多元內涵,光是文字,難以把梗概說得夠清楚,而地圖「不言自明」的驚人功能,至今媒體人還欠缺基本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