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07-25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103年中正萬華身障資源中心-7月27日辦理照顧者支持專題講座
本期目錄
普立茲獎可以為新聞付出更多嗎?分享新聞價值/拉朱.納里塞蒂RAJU NARISETTI、莊適寧編譯
普立茲獎可以為新聞付出更多嗎?向奧斯卡學習/拉朱.納里塞蒂RAJU NARISETTI、莊適寧編譯
颶風季節 美氣象單位修正預測
普立茲獎可以為新聞付出更多嗎?分享新聞價值/拉朱.納里塞蒂RAJU NARISETTI、莊適寧編譯

 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s)在一年之中的某星期一會在新聞編輯室引起轟動。但在一年之中其餘的364天他們能否更有組織的去推動好新聞的價值?


  第98屆普立茲獎經委員會的推薦,再幾個月前由哥倫比亞大學頒布新聞、文學、戲劇和音樂獎項(http://www.pulitzer.org/awards/2014)。

  在他1904年的所列遺囑中,匈裔美籍記者和報社社長約瑟夫˙普立茲(Joseph Pulitzer) 留下200萬美元給哥倫比亞大學。他去世於1911年後,大部分的資金於1912年轉而投向新聞學院的創立,其中有25%的金額拿去成立普立茲獎,首次頒發於1917年。該獎項成立的宗旨在於紀念約瑟夫˙普立茲(Joseph Pulitzer) ,扮演著激勵新聞業的朝向卓越的動力。

  但是,在經過多年與幾個月的期盼後,另一組普立茲獎的得主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僅僅約莫48小時,在美國新聞業及其眾多批判者提出無止盡的「新聞學該往何處去」的問題後,因林林總總「不太好」的緣故,他們決定取消頒發特寫(Feature Writing)獎項給三位進入決賽的作品,同時也取消了一座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reporting) 獎項。

  究竟1132個參賽作品是通過什麼樣的評判而勝出?獎項的判定是由一些美國新聞業中最好跟最聰明的腦袋來決定的,初期會有一個大的評審團共事,最後經由有名望的董事會接手。但事實上,他們幾乎沒有人會在過程中發表太多意見,即使是到了決審完畢。這也意味著,整個評審過程,作品只能自生自滅。而且不幸地,因為普立茲獎的過程和傳統,結果大部分未獲獎的作品是在評獎的過程中,殞落的不著痕跡。

  其結果是,在這個美國新聞業的盛大之年的巔峰之作,不只是最後的優勝者,包含所有入圍者,在一天之內,變得著名也同時被遺忘。

  難怪,前華盛頓郵報總編輯羅伯‧凱瑟羅會這麼說:「請列出15名曾得過普立茲獎的新聞記者,遺憾的是,大多數人、甚至記者們都答不出來。因為這類訊息並不會被牢記,普立茲的光環是種榮耀但會消逝,就像彩虹一樣。」”

  這個每年激勵朝向卓越新聞的獎勵,是否是約瑟夫‧普立茲所想像的?以普立茲之名所頒發的獎項,是否極盡所能,在這困難的時期為美國新聞作品及其專業帶來願景?

  就算他一開始設置這個獎項時,新聞類僅只有四項,普立茲確信這些獎項可以貼近當代。他透過建立監督諮詢委員會,並給予委員會於”酌情權,可中止或者更改任何項目或主題,替代做法,但一切決定都應當在有利於公共利益或公共需求的前提下來進行。

  當普立茲獎即將要邁入一百年時,以下是經主動提供的建議,思考如何讓普立茲獎成為催化劑,讓新聞業能變得更好:

˙更改最後繳交期限
  如果獎項的基本目標是─ 鼓勵卓越新聞─ 不只是它的創作而且包含其讀者覆蓋面─ 12月31日公佈的最後期限會導致那些非常引人注目的作品陸續出現在,美國讀者率往往是最低的一個月後。

  原因是所有的假期都在這期間。尤其眾多部分的新聞皆是如此,12月最後10或12天散佈的大新聞,往往只會有一小群的觀眾看。人們不禁要說,如果將最後期限提前或者將期調整至三月,可能會有助於故事的散播。

˙獎勵新聞的被閱讀率
  與此類似,在參賽申請的過程中,應該要求參賽作品,註明該參賽作品的閱讀覆蓋的層面以及讀者人數。但這樣的數據可能會不完整,因為難以量化,而且也不是作為作品目的之本意。但正式要求將此納入程序,也許這將有助於編輯部集中創造更引人入勝的新聞,而不僅僅是製作超長的企劃。

  在一個任何記者的角色需要被重新定義的時代,他/她的新聞品質應該包含這個作品是否有廣泛的閱聽眾,更正式地增設這個指標來篩選好的新聞作品。此外,也可以因此促使新聞編輯不要在年前那一週,刻意地硬塞進某條大新聞。

˙重新考量評審保密原則
  評審團謹守秘密,雖然他們很用心良苦,但這確實造成一定的損害程度,因為它並沒有為那些在國內被選中、最優秀(至少也算是)獲獎的記者們慶祝。比起只是在頒布獎項中午那天一起公布一串評審的名單,他們可以慶祝每年的評審團而且更具有光環效果。該評審團員一再的被警告,不論是書面和口頭的上都要避免談論評審細節,並在最近幾年,大多數人完全對好新聞保持沉默。

  這其實是滿不幸的,因為任何擔任過評審團的人都會承認,在經歷過這樣艱苦的評審工作,包括待在哥倫比亞大學48小時,閱覽這麼多來自全國大大、小小的新聞編輯室的參賽作品,在當下也對於參賽者所懷抱的理想充滿欽佩,然而,這一切美好的感受,幾乎都會隨著該獎項公布後消散。有幸被邀請擔任普立茲獎評審,一次最多只能任期兩年,即使是友善的評審也會選擇維持沉默,免得他們下次無法再接到邀請函。什麼才是理想並且能代表新聞業裡的榮譽徽章?擔任普立茲獎評委。但這種擔任評審委員的方式,對於傳播卓越新聞並沒有太大的用處。

  有很多有創意的方式,可以讓評審過程維持神秘,同時也利用評審團的影響力。假如舉辦一系列評審委員座談,受到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的贊助,在全美的新聞學院內談論他們的審議工作,這也將有助於外界了解得獎作品可能的作法。

說明:
拉朱.納里塞蒂Raju Narisetti在News Corp擔任高級策略副總裁,在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與其他家報社擔任發行人。他曾在Journal雜誌編輯部擔任新聞記者,並以他為911所做報導,榮獲2002年度普立茲獎─ 突發新聞報導獎(Breaking News Reporting)。在2010和2011年,The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贏得了三座普立茲獎─ 是由他負責擔任這三團隊擔任總編輯。在2013和2014年,他擔任普立茲獎評委。

更正: 本文最初說,吉斯勒Gissler已經擔任普立茲管理員14年,而不是12年。雖然在近期來看,今年參賽作品投遞的數字達到巔峰,但還是低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巔峰時期的數字,當時最高的投遞數字可高達到1770餘件。

 

原文網址
http://www.niemanlab.org/2014/05/raju-narisetti-can-the-pulitzer-prizes-do-more-for-journalism/?fromfloater
譯文撰寫 - 莊適寧

普立茲獎可以為新聞付出更多嗎?向奧斯卡學習/拉朱.納里塞蒂RAJU NARISETTI、莊適寧編譯

˙向奧斯卡學習
  直到宣布獲獎者前,不會公布決選名單,董事會選擇保密,但也讓這些具潛力的新聞少了更多曝光的機會。為什麼不考慮在董事會宣布最終贏家的幾個星期, 正式宣布決選名單呢?還有一個原因是,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宣布獲獎者與公布入圍者的提名期間,往往能夠接觸到更廣大的閱聽眾。這也是好萊塢的妙招,幫助以及避免一些在十二月上映的電影,遭逢奧斯卡的報獎期限,而這通常使它們能獲得更廣泛的觀眾。

  在遺囑中,約瑟夫‧普立茲說:「我對新聞的進展和提升,深感興趣,花了我畢生在這行業,在其對人們的思想上,把它當作一個崇高的職業,與對於人們的道德影響上無與倫比的重要。我渴望幫助這個行業吸引到年輕一輩與有能力的人才,同時也想幫助那些已經在這行業 並嚮往往更高的道德與智力訓練的人。」

  如果入圍者名單更透明公開,普立茲董事會便是允許入圍的作品能更加廣泛被傳播,從而創造出對於最後優勝者更開放的意識,並促使新聞編輯室所創造的卓越新聞受到重視。

˙分享慶典
  自1984年起,普立茲獎的頒獎典禮傳統,通常會在公布獲獎者的一個月後在哥倫比亞舉辦一個午宴儀式,只有擁有邀請函的人才能參加。(在此之前,普立茲證書,獎牌跟支票一併郵件寄送!)。

  午宴開始於董事會主席的致詞、合影,然後吃午飯。頒獎慶典舉行間,他們將其維持低調並完善保密,除了獲獎者和他們的新聞編輯室知曉。2005年,Pulitzer.org網站開始發佈獲獎者的合影;在2007年,新增加了一個午餐敘的檔案圖片庫,並於2008年,增加了演講的影片。普立茲委員很自豪的指出:「他們不同於諾貝爾獎,在演講中有著皇家宴席侍者,自從1984年普立茲得獎者自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手中接過獎項時,他們是在一場不奢華但令人愉快的午餐敘─ 五月份圓形建築的矮圖書館 與家人、同事、董事會成員和新聞學院的教師們一起度過的。

  普立茲獎的董事會已經拒絕將這場盛會改成電視盛會的要求,如果活動是現場轉播呢?為什麼要限制美國新聞業偉大的正式慶典,為什麼不將它公諸於世界?難道不會有一群感興趣的閱聽眾,希望看到、聽到,是誰能在過去一年中生產出最棒的新聞嗎?在考慮現場轉播的條件下,比起像今日的閉門餐敘,董事會是否可以促進好的新聞事業?為什麼一個對好新聞更具慶祝的方式 在普立茲獎卻會造成莊嚴問題的分歧?

˙成為標誌性的
  普立茲獎沒有標幟,而備受覬覦的個人獎項具有獎金和證書。多年來,得到該獎的新聞組織已經贏得了Public Service Pulitzer公眾服務普立茲─ 標誌性的普立茲金牌獎─ 在已經被默認的情況下,全額代表所有的普立茲獎。即使是這樣,很少人知道,甚至是獲獎的新聞編輯部也不知道,這面金牌是由Daniel Chester French ( 和他的一個同事,Henry Augustus Lukeman) ,他就是雕刻華盛頓林肯紀念堂裡那尊坐著的亞伯拉罕‧林肯肖像的設計者。

  鍍金的獎牌,一面是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另一面是一個袒胸露背在打印機前工作的印刷工,象徵著早期新聞業,圍繞在印刷工周圍的文字寫著「美國報紙多年來,所提供公正與有價值的公共服務」。如果我們要贏得未來幾代人的心靈和思想,如果我們相信,就像約瑟夫‧普立茲做的那樣,要具有強大說故事的力量,為什麼不在獎項本身周圍,去創造一些當代話題和故事,再加上一個具標幟性的,做出一個讓人們能一眼就能識別出,卓越新聞的標示。

˙做一個App程式給它
  每年,哥倫比亞大學會發行一個新的版本,其中印有獲獎者和入圍者的引文表彰,放在一本全文字印刷的小書裡。這是一個令人乏味的做法。

  從1995年起開始,獲獎的新聞作品(包括照片和社論漫畫) 可在普立茲獎的網站上找到,但目前還不清楚每年有多少觀眾群的點擊率。同時,所有從1917年的獲獎作品,目前都以微膠卷的方式保存在哥倫比亞大學。普立茲獎董事會是否缺少了一兩個方法不用,iOS和Android系統的使用,每年普立茲獎應該設置一個多媒體應用程式,封裝所有的獲獎者和入圍者成為一個項目,既可以是一種收藏也可以成為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可用於編輯室和新聞學校。

  如果在其考慮政策下不提前公佈入圍者名單,這樣的應用程式會明顯得到下載量及觀眾。有人在普立茲獎宣布後數小時,在Flipboard上發佈名單,但如要更多的補充資料以及檔案,目前僅在普立茲的網站上才能搜到。

˙行動全球
  多年來,有個相反的看法,普立茲獎董事會已經對原本約瑟夫‧普立茲為新聞列舉的四獎項做出明顯的改變。是否是時候再次重溫這四獎呢?舉個例子,社論漫畫,近期在努力吸引足夠的提名、超越了過往我們查覺到的名額,或者是否有一個機會,可以戲劇性的提高獎項的形象和影響力,透過創造一個新的類別。使其成為全球性的卓越新聞獎,也許是一個授予非美國的英語報新聞?在技術已今非昔比的新聞世界裡,何不創造一個新的類別,但它仍然跟美國新聞工作相關,幫助並促進和那些來自美國以外、引人入勝的新聞。

  1904年5月在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有篇文章提到,約瑟夫‧普立茲總結了他的願景:「我們的國土和它的新聞媒體將會共存亡。」

  一個有能力的,無私的,熱心公益的媒體,具有辨明是非的知識並有勇氣去做,可以在受歡迎的政府騙局和嘲諷下,保留公共存有的美德。一個憤世嫉俗、唯利是圖、蠱惑人心的媒體只會以自利創造出他們自己行為本身。是否有什麼能讓普立茲董事會停下來,想像一下那般情景,其中也包括了一個幹練、無私、熱心公益的美國以外的記者,他們為美國做的報導?當然,會有後續的挑戰,必須管理和審評全球的獎項,想必這不會是個太高的障礙,畢竟,約瑟夫‧普立茲是第一代的移民,他第一份工作是在德語日報上班,總部位於聖路易斯的Westliche哨站。在此其間,要不開放普立茲評審委員人選給非美國籍的人,作為對開放增加董事會成員給來自美國以外的人的頭一兩步?

˙當個思想領袖
  隨著吉斯勒(Sig Gissler)宣布退休,普立茲獎董事會有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要來填補其下一任普立茲管理員的缺口。在他12年的任期裡,吉斯勒用謹慎的速度、不大張旗鼓地幫助普立茲獎,推向了數位化時代,履行董事會的正式授權。董事會在他離開前的公告指出,在吉斯勒的管理期間,普立茲獎開放網路新聞機構參賽,並鼓勵數位化的新聞,包括新聞影像和其它多媒體格式。三年前,新聞獎項採用了全數位化的投稿作品方式與評審制度,取代了傳統紙張的參賽作品。雖然普立茲獎的行政官員在技術上向哥倫比亞的總裁報告和闡明, 使普立茲董事會共有的智慧相互接合連貫,這可能是一個契機可以用來招聘新的管理員,可以強化獲獎的優秀新聞在大眾面前具有更崇尚的形象。在往後幾年的漫漫長路上,這將對提高普立茲獎和卓越新聞具有加分的效果。

  很可能的是,其中許多建議都遇到了各種障礙,有些是實際的,有些是想像的, 包括明顯的事實是,許多這些想法早已經在普立茲董事會裡面辯論多年。其中有一些建議是,如果實施了,將會需要更多的財政資源,目前來看,每個人只提交了一丁點的50美元手續費,是太低了。這是完全可被理解的,也會有人跳出來爭論,這樣一定規模的組織,本來就應該要收比那手續費還要多幾倍的報名費,像是大多數其他的新聞獎項都要收100到200美元的報名費。報名費太高可能會讓小新聞機構卻步,畢竟,許多大型新聞機構,每年花了幾千美元在創造他們提交的普立茲獎的資料上面。

  而每年推出的多媒體應用程式app也可以售出,以此來增加收入。這也是完全可以想像,有許多的組織 包括非營利機構 像是奈特基金會,他們願意支持和支付利息來促進新聞業的卓越成長。

  很難想像,當哥倫比亞及其新聞學院積極徵求第三方的資金加入,這時普立茲董事會沉浸在他們日常管理教會與國家的問題裡,他們是否該擔心,選擇其他資助者可能會影響獎項的舉辦。普立茲董事會已牢牢掌握其評審過程需保密的決定,並拒絕公開辯論或為他們下的決定做辯護。保持一年四季都很低調的氛圍,並沒有減少。但就像所有偉大的傳統那樣,或許還是可以多一些反思,尤其是如果新的方法能夠幫助服務新聞業達到更大的目標。

  約瑟夫‧普立茲是一個無所畏懼的創新者,作為第一個廣泛使用插圖的人,跟或許是第一個募集創業資金者,在紐約港入口處公眾集資,用來認購基座的建設,才能讓置留在法國的自由女神像,順利入港。他認為,「塑造美利堅共和國的未來的力量將落在未來幾代的記者手中」,並且故意留下一個有彈性的意志給諮詢委員會,去履行他的職責。

  也許這值得一問,在2014年,約瑟夫‧普立茲會想要我們做些什麼呢?


說明:
拉朱.納里塞蒂Raju Narisetti在News Corp擔任高級策略副總裁,在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與其他家報社擔任發行人。他曾在Journal雜誌編輯部擔任新聞記者,並以他為911所做報導,榮獲2002年度普立茲獎─ 突發新聞報導獎(Breaking News Reporting)。在2010和2011年,The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贏得了三座普立茲獎─ 是由他負責擔任這三團隊擔任總編輯。在2013和2014年,他擔任普立茲獎評委。

更正: 本文最初說,吉斯勒Gissler已經擔任普立茲管理員14年,而不是12年。雖然在近期來看,今年參賽作品投遞的數字達到巔峰,但還是低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巔峰時期的數字,當時最高的投遞數字可高達到1770餘件。


原文網址
http://www.niemanlab.org/2014/05/raju-narisetti-can-the-pulitzer-prizes-do-more-for-journalism/?fromfloater
譯文撰寫 - 莊適寧

 

颶風季節 美氣象單位修正預測

林玉鵬 | 自由撰稿者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下修2013年5月所做的颶風預測,當時預測會有6到9個颶風產生。NOAA同時預測會今年(2013年)有3~5個風速超過每小時176公里(相當於110英里/小時mph)的大型颶風,13到19個颶風被命名。這兩個數字,比起3個月前的預測少了1個。

NOAA最新的颶風預測數字,仍顯示今年的颶風生成頻率和強度將高於以往。往年大約是12個颶風被命名、6個颶風生成,其中3個被歸為大型颶風。

NOAA的氣象預測員蓋瑞‧貝爾(Gerry Bell)接受採訪時表示:「顯而易見,這些預測數目代表今年將會發生許多風災,而颶風季的高峰期已來臨。」

大西洋颶風季每年6月開始、11月底結束,颶風形成的高峰期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貝爾指出,今年6、7月已發生4個颶風,往年大約只有1至2個颶風產生。

根據大型氣候模型計算,貝爾預測今年颶風形成機率會高於往年。這項氣候預測模式始自1995年。根據目前的氣象觀測資料顯示,今年大西洋水域溫度比往年高,西非的降雨量也較多,這些現象都吻合氣象學家數十年來觀測到的資料。不過因反聖嬰現象(La Nina)未發生、太平洋中、東部海溫並沒有變冷,因此貝爾稍微下修先前的暴風預測。如果反聖嬰現象發生,通常就會增加大西洋的颶風活動。

修正後的颶風頻率與強度預測,並不包括颶風的登陸位置。雖然近年有許多颶風形成,但前一次登陸美國本土的大西洋颶風是2005年的威爾瑪(Wilma)。至今已超過7年半,未有大西洋颶風登陸美國本土,「這是有紀錄以來間隔最長的一次」,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發言人丹尼斯‧費爾特根(Dennis Feltgen)表示。

貝爾指出,風速每小時176公里的暴風,雖然在技術上無法明確分類,但不表示這樣等級的颶風不會造成大災損,珊迪(Sandy)颶風是最明顯的例子,它造成了大範圍的水災、147人死亡和5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颶風是指在大西洋海面生成的熱帶氣旋,這個字源於印地安語,原意是指惡劣天氣的神。當熱帶氣旋每小時風速達到62公里以上,就稱之為熱帶風暴,這相當於臺灣中央氣象局定義的輕度颱風。

颶風生成的過程,是由於低緯度、熱帶海洋受到太陽照射,海水因熱而不斷蒸散,由於水蒸氣分子量比空氣成分小,因此比較輕的水蒸氣會往上升,進而引入周遭空氣填補,持續受熱成水蒸氣不斷上升,形成對流作用。

當熱空氣不斷上升,水氣隨之凝結形成雲,凝結時會釋放熱能,形成「凝結潛熱」釋放現象,使得氣旋溫度更加高,空氣因而再度膨脹、密度降低,結果形成氣旋內外壓力差增大,造成氣旋外空氣遭吸納往內的輻合增強,風速越強、進而帶動更多熱空氣上升,最後就會形成熱帶性低氣壓。低氣壓中心出現「風眼」(無風的中心地帶),並且帶動周遭形成氣旋、繞著風眼逆時針旋轉。當氣壓越低,旋轉的風力就越強勁。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定義,風速達每小時118公里以上即是颶風。依照每小時風速,區分為五個等級颶風。

1級颶風風速每小時118~153公里;2級颶風的風速則是每小時154~177公里,這兩級颶風在臺灣氣象局的定義等同中度颱風;3級颶風風速每小時178~209公里;4級颶風每小時210~249公里;若風速超過每小時250公里,則定義為最強的5級颶風。(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本單元學術名稱:自然科學 > 大氣科學

標籤:颶風、熱帶氣旋、熱帶風暴

來源:2013/08/08美聯社 華盛頓州/記者Seth Borenstein


延伸學習:

颱風:氣流旋轉的怪物
各國颱風強度分類比較表
張育菁(民100),應用資料探勘分析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增強機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學系碩士論文,基隆。


原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nsc.gov.tw/zh-tw/Feature/C/0/3/10/1/557.htm)

推薦訂閱
103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桃肢電子報】
『法庭大冒險』開放免費索取,一起來冒險@【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